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數學與生活作文六篇

作文1.09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與生活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與生活作文六篇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1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等着我們去尋找。

一天早晨,爸爸讓我出去買10元湯包。我便來到湯包店,向店主説要買10元湯包。一會兒,店主向我走來,他拿了三個蒸籠,用夾子熟練地夾出了兩籠半湯包給我。我想了想,兩籠半湯包就是2.5籠湯包,共10元,就用10÷2.5=4(元),那就是説一籠湯包是4元了;我又數了數,一共有20個湯包,那一籠有多少個湯包呢?用20÷2.5=8(個),就是一籠有8個湯包。回到家,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一起吃,這時,我忽然又想,一籠湯包有8個,共4元,那一個湯包多少元呢?就是用一籠湯包的價錢除以一籠湯包的個數,即4÷8=0.5(元),我得到了一個湯包0.5元這個答案。想完,我便開心地吃了起來。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大家快去尋找吧!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2

國慶長假期間,我們一家人來到了華聯商廈。首先,我們先去給爸爸買衣服,爸爸挑了一件他特別喜歡的衣服。正好國慶期間特價打八折。爸爸問我,一件衣服的價錢是150元,打八折相當於衣服的價錢乘以0.8,你知道一件衣服多少錢嗎?我想:150乘0.8,不如將於150除10等於15,0.8乘10等於8,再相乘,15乘8等於120元,結果得120元,我高興得對爸爸説:“是120元!”爸爸問:“為什麼呢?”我便把問題解答的過程告訴了爸爸,爸爸説:“對,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0.8乘10,150乘8等於1200,再點上一位小數點就成了120。”

買完衣服,我們就來到了地上超市,爸爸對我説:“商店奶製品正在做促銷活動,買二贈一,如果買兩箱,相當於打幾折呢?”我説:“讓我算一算。”我想半天也想不出來,只好問爸爸,爸爸是這樣解答的:“買二贈一就是花兩箱牛奶的錢買三箱的牛奶。一箱50元就相當於花100元的錢買了150元的牛奶,那拿100除以150就相當打的折數,100除以150等於0.6,結果在6.5到7折之間,你明白了嗎?”我説:“噢,原來是這樣的,我現在明白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也發出了許多生活中的數學,例如:樓層的高度,廓的面積,太陽能的容水量,國旗的精確度等等一些問題和發現!

這就是我在生活中的數學發現,我相信,還有更多的數學問題在前方等待着我們!

【篇二:生活中的數學】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離不開數學,可見數學與我們的關係是多麼的密切呀。

比如,媽媽上街買水果,買蔬菜,還有去文印社復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數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數學,等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暑假裏我跟爸媽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雜貨店買礦泉水喝。雜貨店有個規定:買3瓶礦泉水可以換一瓶礦泉水,一瓶礦泉水賣價1元錢,爸爸見了掏出10元錢給雜貨店老闆,説:“老闆買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飢似渴的喝了起來,一會兒就喝掉了二瓶。還沒等我回過神,已經有好幾個空瓶了。爸爸問我:“靈靈,我們用10元錢能換多少瓶礦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個空瓶子換了3瓶礦泉水,3個空瓶又換了1瓶礦泉水……還剩下兩個空瓶子。我高興地對爸爸説:“爸爸,我算出來了,是14瓶礦泉水,還餘下2個空瓶子。”爸爸笑了,説:“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們可以再向雜貨店老闆借一個空瓶子,喝完後再把空瓶還給老闆,噢!我們可以喝15瓶礦泉水。”爸爸點頭稱讚。

數學就是要靈活運用,理論聯繫實際,只有掌握了數學知識,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所以我們要學好數學,讓數學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的好幫手。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3

數學王國是豐富多彩的,是神氣美妙的,它像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們像一隻只小螞蟻,在尋找着食物。哦不,數學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我鉛筆用完,準備買十支鉛筆。俗話説得好:“貨比三家。”我連忙逛了三個書店,先把每個書店的鉛筆價錢記下來。回答家,我把價錢報給爸爸聽,爸爸沒有思索,立刻回答出:“商城書店,最便宜”。我有點半信半疑:是嗎?突然腦子一開竅———我何不用數學來解決這問題?我回到書房,對這項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我思索着:“商城書店”6支3元,還送1支;“新華書店”每支0。7元;“東方書店”每支0。6元,然後用總價便宜1元。我想在學校裏做應用時用通分,我何不來試一下,當我把“商城書店”的價錢和支數化成分數後,腦海裏冒出來一個大問題———送一支如何算,我絞盡腦汁想不出來,只能放棄着一條路,突然眼前一亮,我何不這樣———買十支"商城書店的價錢:3÷6=0。5元,10—1=9支,0。5×9=4。5,所以在“商城書店”買10支要4。5元:買十支在“新華書店”的錢:0。7×0=7元,所以在“新華書店”買要7元;買10支在“東方書店”的價錢:10×0。6=6元,6—1=5元,所以在:“東方書店”買10支要5元,因為4。5元<5元<7元,所以在“商城書店”買10支鉛筆較合算。果真如此,在“商城書店”10支鉛筆只需4。5元。

數學在生活中也是節錢的大好方法,所以我們要到“大海”中去尋找更多利於我們的好處。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4

摘要:道德,從直觀看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它往往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生活中的數學原理作文。但從道德形成的內在機理看,它又是一種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包括道德在內的諸多制度規範的形成都凝聚着最優化、最經濟等深刻的數學原理。

關鍵詞:道德、數學、生活、制度

今年國慶節第二天,爸爸媽媽帶我到紅山動物園去遊玩。為了豐富遊玩的內容,增加遊玩的`樂趣,我買了一大把香蕉準備用來喂耍猴子。來到猴山後,我發現好的位置都被別人佔據了,我要喂猴子,只能將香蕉扔到猴子喝水的區域,而猴子要想取到香蕉,必須要踏過一塊木板,而踩上這木板,上面懸掛的桶裏就有水衝下(估計是給猴子飲水或洗澡用的)。管不了那麼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扔下一截香蕉,只見一隻猴子跳上木板搶到了香蕉,但這一跳,觸動了木板的開關,頃刻間一大桶水衝下,淋濕了其他的猴子;接着我又扔下另一截香蕉,又有一猴子搶到了香蕉,但同樣又淋濕了其他的猴子,我覺得這很好玩,於是又重複這一把戲,但當我第十次扔下香蕉後,只見猴子都站在原地不再搶了,我納悶起來,難道是猴子吃飽了?但也不像呀,他們都一個個眼睜睜地盯着地上的香蕉,此時一隻小一點的猴子仍準備偷偷去搶香蕉,但它的舉動被別的猴子似乎發現了,其他的猴子都爭相去揍這隻小猴子,最終大夥都沒再去搶香蕉。我弄不明白,撓着頭想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形呢?“看來剩下的香蕉,只能我們自己享用了”,站在一旁的爸爸風趣地説。我悻悻地離開了猴山,爸爸卻問我悟到了些什麼,我一時答不上來。爸爸説,這是一個“道德”問題,其中藴含着數學原理。

“道德”?“數學”?這分明是風馬牛不相接嗎,怎麼會與道德、數學扯在一起呢?我趕忙向爸爸求解。爸爸娓娓道來:“在爭搶香蕉過程中,雖然一個猴子搶到了香蕉,但是其他猴子卻淋到了水,搶到香蕉的猴子是不確定的,但絕大多數猴子淋到水卻是必然的,這就是説,只有少數猴子是得益的,絕大多數猴子是受損的,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損人利己’,大多數猴子當然就不會答應了,因此誰再去搶香蕉,其他的猴子就會揍他,懾於大家的威力,也就沒有猴子敢搶香蕉了,這就在猴子中產生了‘道德’”。“也就是説‘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事,也是不能而為的事,如果這些猴子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一羣人,大家約定俗成,相互遵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德規範了”。啊呀,原來是這樣!

我似乎有所感悟,但這與數學又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關係啦!這裏面藴藏着數學上成本與收益的比較關係,一個猴子收益,其他猴子吃虧,這在交易活動中叫‘不經濟’,在數學上叫‘不優化’,此類行為的邊際效益很低,這種行為長期存在對他人就不公平、對社會也就不穩定,對構建和諧社會很不利”。爸爸鄭重地説,這方面的例子,在實際生活中還不少。例如:“有的竊賊在公共汽車上偷東西,車上其他乘客看到了,卻不吭聲,沒有被偷的人想,反正偷的不是我的東西,我説出來,別的乘客不一定會幫我,我反而會遭到竊賊的傷害,我又何必揭穿他呢?這就是光天化日之下偷竊行為為什麼能夠得逞的原因”。這一現象告訴我們,如果每個人都從“利己”不道德的角度想問題,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是不經濟、不平衡、不和諧,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會越來越糟糕,不知道什麼時候,下一個受害者就輪到我們了。可見,不道德行為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自己!而大家普遍遵守道德就是對自己最有效的保護!

“孩子,現實社會中,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問題無處不在”。但這好像不是常見的數學問題,我仍疑惑地説。爸爸思索着説,“隨着人們實踐的不斷深入,數學已發展出許多門類,有的是通過數字來説明道理,有的則是通過方法論證來揭示事理。剛才,我們所説的就是數學學科中的一個分支——博弈論,它是一門以最優化實現為目標的應用數學,運用它不僅可以解決自然科學中的難題,對解決日常生活中複雜的社會問題也非常有效。諸如:田忌賽馬、環境污染、見義勇為等社會問題都可以用博弈論得到科學解決和合理解釋”。“我們平時學習數學,就是要善於用數學的方法和思想,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設計出更合理的制度體系,形成更科學的社會規範,讓我們生活得更生動、更精彩、更美好”,事實證明,那些經久不衰的道德規範,都是符合數學最優化原理的”,爸爸如是這般地説。

在爸爸的啟迪下,我漸漸感悟到:道德,從直觀看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它往往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從內涵機理看,又是一種人類理性的選擇結果,其凝聚着深刻的數學思想——從最優化的視角,社會需要建立科學的道德體系,以規範公民行為,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從最經濟的角度,生活需要道德,以遏制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法行為,最大限度保護我們自己;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看,我們不僅需要道德,更需要將最低的道德規範和道德義務固化上升為法律法規,以提升對不道德行為的剛性懲戒,塑造遵守道德的良好社會環境,讓更多的人自覺遵守道德、維護道德,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此時此刻,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奧妙了。它不僅應用於自然科學,而且廣泛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我們深深的啟迪,當前有些不法之徒製售“地溝油”、“病死豬”,損害的是廣大羣眾的身體健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必須堅決予以打擊。但反過來講,如果他們對數學知識能多一點了解,就會變得更智慧、更理性,更自覺地遵守道德與法律,那麼社會上的違法犯罪自然就減少了。

可見,普及數學知識也是預防和減少違法行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舉措。因此,一定程度上講,學數學就是明人生,懂數學就是懂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討論數學問題,但沒有用數字説話,這可能與通常運用數字計算或數學論證得到某一結論的寫作套路大相徑庭,但正是基於對數學思想的興趣,才觸發了我選擇這樣的路徑,努力用數學原理來剖析制度規範,用數學方法來詮釋社會生活,我想這應該也是“生活與數學”論文的題中之義吧。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5

幾天前回家做習題時,做到一道解決問題的策略題目:五年級春遊時有48名同學要過河,只有一條船,而這條船每次最多載11名學生,船到對岸去時要用三分鐘,回來時要用2分鐘,這批學生過河至少要用多少分鐘?看到這題,我樂了:“這麼簡單的題目也出在同步上,有沒有搞錯呀?”想着,我飛快地寫出了解題方案:3+2=5(分鐘),48/11=4(次)……4(名),5*4=20(分鐘)20+5=25(分鐘)答:這批學生過河至少要用25分鐘。

第二天作業發下來一看,這一題上被老師打上了一個鮮紅的叉,看着這個叉,我愣住了:沒錯呀,48/11是船運幾次能把學生運完,得4次,但還有4名學生沒過去,也就是説應該是4+1=5(次),而每次一來一回要3+2=5(分鐘),5*5=25(分鐘),這麼簡單的題目,我怎麼會錯呢?帶着滿腹的委屈我找到了老師,向老師請教。老師看着我的樣子,笑了。他撫摸着我的頭説:“我們不能什麼事都看表面現象,要多聯繫現實生活。就這一題我們想想看,你究竟在哪兒出了狀況呀,你在頭腦中想象一下運學生的情景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聽了老師的話,我閉上眼睛想象起來,突然腦中靈光一閃:對呀,學生運完了,船回去的時間就不能算學生過河的時間了呀,應該在25分鐘裏面再減去2分鐘船回去的時間,就是學生過河的全部時間呀!我怎麼把這一點給忘記了呢?我拍着自己的腦門,自責地想着。想到這兒,我又仔細地把題目考慮了一遍,然後把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聽了我的話,又一次撫摸着我的頭意味深長地説:“這就對了嘛!”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凡事不能光看表面現象,要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這樣就會少出錯。第二:做任何事都要注意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呀!

數學與生活作文 篇6

暑假時,我、彬彬妹妹和許慎哥哥一起去高原旅遊。

彬彬妹妹的密碼箱打不開了。彬彬爸爸決定試開密碼箱的密碼。

這一定很有趣!我們三個一聽説,就過去湊熱鬧,想看看彬彬爸爸是怎樣像柯南一樣試開密碼箱的密碼。

彬彬爸爸見到我們,出了一道題:“密碼有三位,每位是0~9中的任意數,最多有幾種可能?”我想也沒想,説:“每位十種可能,三位就是30種可能。”“再想想?”彬彬爸爸説。

“哎呦!腦子要爆了!”彬彬説着,撓了撓頭。彬彬爸爸説:“想想:最小000,最大999......”“哦!知道了!知道了!是999種”我説。“不對,還有000,是1000種。”聽彬彬爸爸那麼一説,我不禁撓了撓頭。

“可是叔叔,如果密碼是999,你從000開始試,要試1000下嗎?”許慎哥哥問。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這是一種新的知識——概率。從最有可能的密碼開始試起。彬彬媽媽説密碼是彬彬的生日,一定是她設置時不小心弄錯一個數,我們從彬彬生日旁邊的幾個數開始試起就行了。”

用這種方式試,果然沒幾下就試出來了。

數學在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呀!我們可以用數學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

標籤:六篇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