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推薦】端午節的作文600字4篇

作文1.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600字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端午節的作文600字4篇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1

又到了端午,家鄉城鄉又洋溢起濃濃的節日氣氛。

端午,在家鄉閩北光澤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據清版《光澤縣誌》記載:五月五端陽日,曰天中節。取蒲艾葛藤懸門户,謂之壓邪。古禁蛇,採草煎湯淋浴……每坊一舟竟渡,首尾有龍,兩旁各列車餘人併發悼歌而縱之……

看,節前的這些天,許多人家的婦女和孩子早早就成羣結隊上山去採箬葉,這一般是婦女孩子的事。箬葉屬竹類,葉子片大,竿細矮小,與其它竹子不同。人們採回葉來洗乾淨,放在外面晾乾,一片片疊好,留着準備包粽子。還有人專門去採回來紮好一疊疊,拿到市場上叫賣。買回去包粽子的人很多,一會兒就賣光了。

到端午的前一二天,許多人家就開始浸好糯米,然後叫上幾個要好的婦女姐妹上家來幫助包粽子。今天你幫我包,明天我幫你包。她們一邊包一邊説笑,或唱當地的《端午小調》:一天採箬葉呀,二天泡糯米,對角包成粽呀,先去敬祖宗……她們的手很巧,熟練地將棕葉對角、摺疊、綁紮,或包成三角、四角、五角、六角不等形狀。各家包的粽子內餡風味不同,有的是鹼棕子,有的是肉棕,有的是豆粽,有的餡上放幾顆紅棗。10個一串紮好,放進鍋裏蒸熟。大家先嚐幾個,然後掛起來,留到端午這天吃。還有的親朋好友你送我一串,我送你一串,各種味道的都互相嚐到。當地兒女親家的有端午送粽子習俗,這也是一種人情來往的禮節。

到了端午節這天,家家户户放鞭炮慶祝。吃粽子時許多人家先敬祖宗,用碗盛上幾個放在祖宗的牌位上。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用一個碗裝上糖,將粽子一個個剝開箬葉,用筷子挑上伸進碗中沾滿糖,然後放進嘴裏有滋有味地吃開來。熱烘烘、甜滋滋的粽子,清香可口,孩子們狼吞虎嚥,一個接一個地直吃到肚子溜圓。大人們邊吃邊看孩子們吃,臉上漾起滿足的笑容。老人們吃上一兩個,又會嘮嘮叨叨地説上陳年端午的往事,但也讓人聽了不煩。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2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可是你們知道這一個節日的來歷嗎?

端午節源於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等。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卻不忍捨去祖國於5月5日,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萬分,在汨羅江上划龍舟,把雞蛋、飯糰丟進江中,讓魚蝦吃飽,以免啃咬屈原之身。之後怕雞蛋、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便發明出了粽子。

端午節早上,我的眼睛剛睜開,“撲通”一聲跳下了牀,便看見爺爺奶奶正在包粽子,我很有興趣,便也走過去請教他們如何包粽子。我拿着兩片粽葉,用剪刀將一頭的硬角剪掉。然後把兩片粽葉平鋪,再對摺。接着對摺好兩頭。再然後,就把粽葉打開,填入兩勺糯米,放上一個蜜棗,填入一勺糯米蓋住蜜棗,用勺子壓緊。最後對摺另外一部分粽葉,隨手把突出的粽葉摁下去,用細繩子綁好。多包了幾個後,我把它們放入熱水騰騰的鍋中,煮了半個鐘頭左右,香香的粽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扯開繩子,掰開粽葉,咬上一口,軟軟的,甜甜的,熱熱的,可美味了!畢竟也是自己的手藝。

我通知了小夥伴;“每人從家中三個粽子到姥姥前院中,比賽誰最快吃完。”他們一溜煙似的從家中帶出來了三個粽子。有些人吃花生餡兒的,有些人吃棗餡兒的,跟我一樣。我和小夥伴們圍成一個圈兒,從1數到3,每個人都不甘示弱,扯開繩子,撕開粽葉,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咱們每個人的嘴巴兩邊都鼓鼓的,嘴巴、臉上、鼻子上到處粘上了糯米。我是最先吃掉三個粽子的,成為了“大胃王”,肚子就是無底洞!

端午節可還是我的生日呢!媽媽説,我是想從肚子裏出來吃粽子啦!才生於端午節。對!我就是愛吃粽子!我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3

我的家鄉在湖北,時至五月,家鄉的空氣裏瀰漫着粽子的香味。是啊,端午節到了!端午節在湖北俗稱端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喝黃酒,龍舟下水喜洋洋!正如這首民謠所唱,在每年的端午節,湖北各地均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懸艾草的習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在宜昌市秭歸縣端午龍舟競渡,非常隆重,還有祭祀、招魂等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活動。

查看史書,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紀念直言敢諫的伍子胥之説、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説、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説。而在家鄉,千百年來,尤以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佔據主流地位。

據史書記載,屈原為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天的湖北宜昌市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去職與流放,卻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國家被侵略,含恨報石投江,楚國百姓聞訊奮起駕舟營救,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又怕江河裏的魚吃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便有了包粽子的習俗。每年的端午節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祭拜習俗,體現了百姓對愛國詩人的敬佩與思念。

我國將端午節規定為法定節假日。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千山萬水粽是情,千秋猶憐屈子心,詩人仰天出門去,世間難覓離騷人!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是中華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其高雅的文人氣質和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

又是一年端午節,隨着知識的增長,我對端午節的來歷和意義有了更深的瞭解,其風俗習慣及文化傳承,增強了我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 篇4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為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為了我國的節日——端午節。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麼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