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作文教學研究

作文4.61K

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看了很多研究的文章和經驗介紹後,我覺的搞好作文教學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有一個規範的共識,否則只能是“各自為戰,天下大亂”。所以我嘗試從基本的內容開始去解答一些問題。

作文教學研究

一、作文教學研究的對象與內容是什麼?

1、作文教學研究的對象

關於作文教學研究的對象,我只想説:我們應該“把作文當作文”來研究。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我看到很多老師在介紹經驗時,經常把作文訓練的目標定在“教學生做人”上。(我不反對作文教學要體現出育人的內容——尤其是漢語本身的有承載文化內涵方面的要求。)但我們要看到教育和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大多數教師在研究作文教學時沒有到意識到二者的區別,因此在教學設計和內容落實上“教學目標”往往被“教育目標”所取代!學生應掌握的“技能”被“思想意識”所取代。可能會有老師問:只研究寫作技巧,那中國傳統的“文以載道”怎麼體現呢?我要説,要先有“文”,“道”才能有依附的對象;沒有“文”,“道”只能是玄而又玄的空言。同樣在作文訓練中過分強調人文性,而忽視作文本身的規律,實際上也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為人文精神的實質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實踐中。因此我們應該看到:作文作為一種文字的運用,它有自身的規律,你可以在運用這個規律的時候加入育人的內容,但這個規律本身和育人的理念無關。

2、作文教學研究的內容

我理解作文教學研究的內容應該是找到儘可能地排除各種因素影響的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是人的認知規律。這種規律是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學習而掌握的,而且這種規律不會因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難以掌握。比如説,有兩個人,其中一個略懂電腦,另一個是電腦高手,兩個人對電腦知識的瞭解存在着很大的差異,但兩個人打開電腦的過程卻是相同的。再比如,一名賽車手和一名普通的司機,兩個人開車的速度和技巧上有着很大的區別,但都需要使用點火裝置使發動機運轉。我想通過對作文教學過程的.分析,把作文教學研究的內容固定在“相同”這一點上。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通過訓練掌握了“相同”的技能。

二、作文教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對象

我們的研究成果或者説寫作規律是為了誰服務的呢?這個問題涉及到,以什麼樣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研究對象和服務對象是統一的。也就説規律應從一定水平學生的身上總結,反過來又在同水平的學生身上實施。所以就要看我們如何確立研究對象了!弗洛伊德只採用支持他理論的病例,所以精神分析學説日漸衰微;馬斯洛伊正常狀態的人為研究對象,所以人本主義被廣泛應用。孔子曾把自己的學生分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並採取了不同的態度。但現代的教育觀念告訴我們教育不應該只面向那些“中人以上”的“精英”,而應該面向那些“中人以下”的“普通人”。既然我們作文教學研究的是一種人人能掌握的本質規律,那麼作文教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基於水平最低的學生的展開的。因此上,只拿個別學生的現象來推廣所謂經驗的做法,完全是無視教育原則的行為。

三、説不清楚的“作文”

在實際教學中,作文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國小生寫的叫“作文”,中學生寫的叫“作文”,大學生寫的叫“作文”,甚至專業作家也可以寫“作文”。雖然我認為從宏觀的角度看,聯繫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每一篇作文都是一種創造性地勞動。(從這個層面上講國小生的習作和大作家的作品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但從內容和技巧的角度分析,“習作”和“作品”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也就是説,以往“大而化之”的被稱作作文的這個概念,根本沒有體現出不同年齡、不同知識水平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家長一直弄不清楚“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國小時作文挺好的,一到了中學就不行了?”其實,是因為國小與中學在作文要求上不同的緣故,是一種“名同質異”的情況。基於這種情況,如果我們用對大學生的標準要求國小生是不切合實際的,同樣我們用國小習作成果來説明“作家創作是輕而易舉的”也是片面的。

四、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的可操作性、統一性和規範性

在課堂作文教學中有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是把作文指導讓位給課外閲讀

標籤: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