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培訓 > 公務員

2016年江蘇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A卷)

公務員6.81K

  給定資料

2016年江蘇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A卷)

資料1

“一個好媳婦,三代好孫子”。媳婦好不好,上台誇誇就知道。每年春天,X市Y區各個鄉鎮社區都要舉行“誇媳婦比賽”。小娟是張莊村的年輕媳婦。五年前,剛進婆家的家門,她就承擔起操持家務、照顧卧病在牀的婆婆的重任。一日三餐按時將可口的飯菜端到全家人面前,給婆婆梳頭、洗衣、按摩,一有空就攙扶着婆婆到院子裏鍛鍊,陪着聊天説笑,安頓好這些後,她還要到地裏幹農活。五年時間的精心照顧,婆婆終於能下牀活動了,她逢人就説:“沒有小娟,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小娟真比親女兒還親。”

2014年,身體一直很好的公公突發腦血栓,不能走路,不會説話,脾氣還特別大,小娟像哄小孩一樣,輕聲細語地給老人寬心,給公公捏胳膊、揉腿按摩。公公的病情也漸漸好轉。村裏人説,小娟不簡單,是年輕人實實在在的榜樣。小娟憨厚地迴應道:“一個人連父母的恩都報不了,還能善待誰呢?”

區裏每年綜合各鄉鎮社區“誇媳婦比賽”的結果和一年來的實際情況評選出區“十大孝順媳婦”,並在春天舉辦的“德孝文化節”上進行表彰。目前,該文化節已舉辦了5屆。為形成長效激勵機制,區人大常委會去年討論通過了相關獎勵政策並有效實行。這些政策包括:孝順媳婦本人享受醫療保險補助;孝順媳婦本人持有關證件可以在區域內的旅遊景點免費參觀。張莊村還有一個“德孝文苑”。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排長長的石碑嵌入牆內,左手是“德政千秋”篇,刻着歷任幹部為羣眾辦的好事、實事;右手是“孝行天下”篇,記錄了該村歷年評選出來的孝順媳婦和德孝模範。村黨支部書記説:“這是為了激勵更多的人見賢思齊,爭取早日把自己的名字刻上牆。”據説,這樣的“德孝文化苑”在該區域的每個村都有一個。

尊老的孝行吸引鄰里仿效,老人的善舉更讓社會動容。2016年2月14日,中國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播出,第一個出場的是江蘇省南通市家喻户曉的磨刀老人——吳錦泉。88歲高齡的吳老退休後操起了磨刀舊手藝,一干就是26年。起初每磨一把收幾毛錢,現在也不過三四塊錢,吳老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每天僅能賺幾十元。他個人生活十分儉樸,自己種菜,幾乎沒買過新衣服,每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300元,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微薄收入,吳老統統捐了出去。孤殘兒童需要幫助,他就把1000元政府慰問金和316元磨刀收入捐給了紅十字會;玉樹地震第二天,他捐出1000 元;舟曲泥石流,老人又捐出一大堆硬幣;慈善博物館籌建,他捐款3000元;雅安地震,他又將兩大罐硬幣捐給了災區,近2000元。哪裏有困難,哪裏總能看到吳老匆匆的腳步。近年來,吳老共向災區、孤殘兒童、貧困家庭捐款達4萬多元。4萬多元對大慈善家來説,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靠磨刀為生的老人來説,幾乎是傾其所有。老人的善舉,一次又一次感動着社會,指引着無數胸懷善意的愛心人士。有吳老為榜樣,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吳老帶頭捐款3000元,他的兒子緊緊跟上,一些普通村民紛紛加入到愛心捐獻中來。目前愛心社救助資金達到5萬多元,已救助39人次,向傷殘、重症、貧困家庭發放救助款1.4萬餘元。“更多的人不一定像吳老一樣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貢獻,他給村裏帶來一種精神,可以感染每一個家。”五星村黨支部書記説。

有感於吳老的感召力,“磨刀老人”被註冊成為江蘇省首個公益商標,南通市十字會創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吳老個人捐款3000元。截止目前,基金收到各界捐款15萬餘元,惠及60歲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難環衞工人、貧困學子等人羣。“我是一個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通過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成為有愛心的人”,吳老説。如今,他是南通市年紀最長的紅十字志願者。

資料2

前不久,一位網友發佈的“為讓孩子上幼兒園,媽媽教孩子説謊”的微博引發熱議。該網友在等待幼兒園報名時聽到一對母子的對話,被當場雷倒。M媽媽:“待會兒老師問你媽媽在哪上班?”孩子:“工商局。”M媽媽:“爸爸在哪兒上班呢?”孩子:“公安局。”M媽媽:“你給我記住了,否則報了名也沒希望。”

以下是部分網友的議論:

網友A:非常理解這位媽媽,這樣做無非是想讓孩子能進個好一點的幼兒園,在這個拼爹拼媽的年代,實屬無奈之舉。

網友B:這位媽媽真是糊塗!這樣冠冕堂皇的説謊,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都很重要。

網友C:上學要給老師送卡,看病要給醫生送紅包,打官司要給法官送禮……如果你不照做,你的孩子可能就要受到排擠,你的病可能看不好,你的官司可能打不贏 ……在這樣的世風面前,只有傻子才會堅持做人的底線,除非你不想辦成事。

網友D:我們教孩子不要闖紅燈,但我們為了趕時間,經常闖紅燈,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我們教孩子謙讓、誠實,但現實社會總讓老實人吃虧……讓孩子不受傷害地成長是父母的責任,早點讓孩子瞭解、適應這個社會未必是壞事,大道理有時不能解決現實問題。

資料3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這兩年除夕夜守歲的主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看春晚,一個是搶紅包。去年用“搖一搖”的方式搶,今年又多了“咻咻咻”。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2016年2月8日零時,共有79.14萬名支付寶用户共同分享了總值2.15億元人民幣的現金紅包。平均下來,每人271.6元。對於口袋逐漸鼓起來的中國人來説,兩三百元抵不上一頓飯錢,但是為何會有數以億計的用户搶紅包?有網友調侃道:“自從有了紅包以後,搶紅包已經完全摧毀了我的‘價值觀’。以前地上掉一毛錢我連看都不看,現在搶到1元我就覺得是一筆鉅款,超過5元我就窒息了,超過10元眼眶就濕了……”紅包的風頭儼然蓋過了壓歲錢。傳統的壓歲錢多是長輩給晚輩,而紅包,平輩、晚輩、長輩之間都可以給,也不侷限於春節期間。如此富有彈性,難怪會大受歡迎。

某大學的N教授是紅包熱中的“老古板”,從不參與微信搶紅包。這主要源於2015年中秋節期間的一次教訓,一個熟悉的學生家長定向給他發了一個紅包,點開一看竟有1000元之多,這嚴重觸及了N教授的師德底線,後來費了很多周折才退了回去。從此,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矩:所有收到的紅包一律不打開,任其自行退回;朋友圈中的紅包只看不搶。但他的學生深受網絡影響,“搶紅包”已經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為了促進師生的良性互動,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和隔閡感,N教授後來又對自己的規矩進行了調整,紅包可以發,但絕不收。上學期期末複習備考期間,N教授給所在課堂上的學生髮放了200元的“大紅包”讓學生搶,學生們紛紛表示“好”,就連曾受過他嚴厲批評的兩個學生也留言道:“謝謝教授財神!一定好好努力!”?

資料4

田先生的故鄉S村是某省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村莊。過去,淳樸、勤勞、與人為善、勵志向上是這裏民風的主要特徵。辛勤耕作被視為本分,偷摸拐騙被視為恥辱,多數村民教育子女,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讀書、清白做人”。田先生20多年前就是通過認真讀書才考上大學,許多家庭當年把他當作典型來教育孩子。

漸漸地,這裏的風氣悄然改變。村裏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一小部分人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他們帶回來了關於發財的“財富故事”,衝擊着村民讀書至上、清白做人的價值觀。一些村民在他們的影響下,讓孩子不再讀書,直接出去“掙快錢”。他們帶回來的ma將機,也改變了村民勤勞耕作的習慣,部分未成年人染上了賭博惡習。像田先生那樣讀書成才的故事已漸漸被人遺忘。

2016年春節回鄉過年的田先生髮現故鄉正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凋敝,這種凋敝不僅僅在於青壯年大量外出所導致的蕭條,更在於鄉村道德滑坡所帶來的精神危機。少數村民之間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竟然吵得不可開交。有知識、懂禮節的家庭,不再是村裏關注的焦點,誰家的錢掙得多、誰家樓房蓋得更高、誰家的轎車更高檔,誰就成為一些孩子嚮往和學習的榜樣。過年期間,平時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不少,但其中有些人很少在家陪老人,而是熱衷於聚在一起玩一種叫做“詐金花”的賭博,一個晚上金額竟有大幾萬乃至十多萬元之多。村裏的年輕人中,會玩的往往對它樂此不疲,而不會玩的積極圍觀,然後很快也就學會了。

事實上,於公於私,賭博都是不被允許的。為了避開家裏的嘮叨和有關部門的打擊,一些年輕人就跑到鄉鎮街上或者縣城的賓館裏偷偷賭博。在此期間,吃喝都在街上解決,累了就去卡拉OK廳唱歌,甚至還有些偷偷摸摸的色情活動。過年期間,縣城各個酒店都是爆滿的,而且酒店越大越豪華,就越是早早的客滿了。有些酒店平時門可羅雀,虧本經營,全靠過年這幾天,就把一整年的利潤都賺到手了。這些錢大都是年輕人乃至他們全家在外打工掙來的。一夜之間便很有可能輸得精光。正所謂“辛辛苦苦一整年,痛痛快快兩三天”。痛快之後,便又不得不出去辛苦一整年。更有些頭腦發熱的、被某些有心人慫恿下不了台階的,甚至還借上了高li貸,導致家庭分崩離析。每每聽到這樣的家庭悲劇,田先生都惋惜不已。

“舅舅家兒子結婚,上禮800元。表弟家添了二胎,送了600元,後天又要去吃酒席,還得800元,”多年不見的遠房阿嬸對田先生訴苦道,“年前年後婚期周,這個月估計6000塊也打不住。”阿嬸説。這兩年不知道怎麼回事,農村的禮金蹭蹭往上漲。婚喪嫁娶、搬家上樑、小孩滿月、升學入伍,哪一項也少不下來。5年前撐死了也就100元,現在不到100元都不入禮單。“送的這麼累,何必硬撐呢?從自家的實際出發,減少點來往不行嗎?”田先生困惑地問。“不行!不行!”阿嬸連連説,“大家都住在一個村子裏,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如果現在不去不給,將來自己家辦事兒沒人來,多丟人啊!”

村裏有一處祠堂,是田姓的祖先所修,也是全村人的祖屋。可惜的是,祖屋年久失修,已經坍塌很久了。田先生要藉着重修祖屋的機會喚起大家對傳統的記憶,提議聚會商議此事,理由是“沒有祖屋就沒有現在每家每户自己的屋”。田先生為此事找村支書和幾位老人商量,大家都覺得重修祖屋很重要。但如何組織,如何落實,都沒有議出個頭緒來。

資料5

大槐樹尋根祭祖是山西省洪洞縣的一項民間活動,主要是移民後裔通過焚香、獻供、跪拜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先和家鄉的懷念之情。元末明初,頻繁的戰爭和災害使全國許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晉南地區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明朝政府在洪洞縣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移民遍佈京、冀、豫、魯、皖、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主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範圍最廣的人口遷移之一。如今,大槐樹移民後裔遍佈世界各地,數百年來,數以億計古槐人紛紛迴歸大槐樹尋根祭祖。洪洞縣政府從1991年開始,已持續舉辦了25屆槐樹尋根祭祖節。獨具特色的大槐樹祭祖習俗,於2008年10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春節期間,海內外移民後裔便陸續而至,人們在這特別的日子裏向先祖祈福還願。35歲的陳先生是一位泰國籍華人,2016年春節,他帶了妻兒一起來到山西大槐樹尋根祭祖。他説,最喜歡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槐樹祭祖習俗”的表演,兒子出生在泰國,希望他從小就可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2016年2月8日,正月七年級一大早,家住Z市的李女士一家趕忙地趕到位於自家小區附近的小禮堂。這天,有一場羣眾自發組織的儀式要在這裏舉行。“正月七年級祭祖是我們這裏的老習俗,但這樣的形式還是近幾年才開始有的。我去年春節和清明期間參加過兩次,覺得好又帶着家人來了。”李女士對記者説。

上午9點30分,禮堂裏一切佈置妥當。兩面牆上,掛着忠、信、禮、義、廉、恥、孝、悌。台上,一張長方形的供桌上依次放置至聖先師“中華萬姓先祖”的銅牌。台下,男女老少按照年齡長幼排序。隨着悠揚舒緩的音樂響起,集體祭祖儀式的發起者,也是本次祭祖活動的主祭人任先生走到台上,用洪亮嗓音朗讀祭文,表達思念與感恩。向祖先敬獻鮮花和茶點,大家依次上香向祖先行禮。

整場儀式節儉又莊重,既沒有看到放鞭炮、焚燒紙錢或扎制的“轎車豪宅”“煙熏火燎”的老套路,也沒有“男祭女不祭”“選風水時辰”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內容。祭祖完畢,鮮花用來裝點屋子,茶點貢品分給到場的小孩子,一點也不浪費。

儀式結束後,記者向任先生詢問發起這一活動的初衷,任先生表示,追思祖先,悼念先人,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這麼多年來,大家似乎忘了祭祖的真正意義,祭祖活動變了味。有的人家把祭祖搞成了封建迷信,有的人把祭祖變成了和鄰里攀比排場的方式。“這幾年,黨和政府提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良好家風。我覺得祭祖應當側重於精神上的紀念,以提醒我們傳承祖輩優秀傳統,牢記先人教誨,進而在生活中懂得孝親尊師,和睦家庭。所以用這種既包含傳統元素又文明環保的形式,更有意義。”任先生説。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參加者是帶着自家孩子來的,一位媽媽説:“我覺得這樣的集體祭祖儀式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重視傳承的文化傳統,還能讓他學會尊敬、感恩和愛。”現場一位七十多歲的退休老黨員感慨地説:“以前在老家祭祖,大家都到各家墳前燒紙、倒酒、供熟食,浪費不説,還容易引起火災。村裏每年都要組織人到墓地附近轉悠,又費時又費力。我看今天這樣的祭祖方式應該推廣開來。”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場簡單的儀式,卻承載了深厚的真情和深遠的意義,更彰顯了民間文化的新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