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國學智慧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精選10篇)

每個節日都連接着一種食物,除夕是餃子,元宵是湯圓,清明是艾米果……馬上就到端午了,人們很自然地就想到粽子。無論是哪一種節日美食,背後必定藴含着數不盡的故事與傳説。那黃綠的粽葉裏包着什麼樣的故事呢?每個人的心裏自然都有不同的答案。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精選10篇)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1

關於粽子,無論各人心裏有怎樣的牽絆,粽子的傳説始終是由那位投了汨羅江的屈原開始的。不過就連這個傳説都是有兩個版本的。爭論的焦點在於——粽子究竟是給誰吃的?

版本一:粽子是給河裏的魚蝦吃的,這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傳説屈原投江之後,楚國百姓哀痛不已,漁夫們則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結果撈了半天都撈不到。於是百姓們自發地拿出家裏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在江中,希望魚蝦蟹們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大夫了。

版本二:粽子是給屈原吃的。有天晚上,一位漁夫在夢裏與屈原大夫相遇了,看見屈原消瘦了許多,就問他:“我們給您送去的食物,您吃到了嗎?”屈原搖搖頭,説:“你們送去的食物都讓魚蝦蟹給吃掉了。”漁夫問:“那要怎樣才不會被它們吃掉呢?”屈原答道:“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有尖尖角的粽子,這樣它們會以為是菱角就不會吃了。”

於是第二年端午,人們紛紛向汨羅江裏投入了菱角一樣的粽子。可是過了端午之後,屈原又託夢給那個漁夫:“多謝你們給我送的粽子,我吃到了,不過多半還是被那些魚蝦蟹吃掉了。”漁夫問屈原:“那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説:“請把送粽子的傳裝扮成龍的模樣,因為魚蝦蟹歸龍王統領,龍王的東西它們是絕對不敢吃的。”於是從此之後,每年端午,人們都要划着龍舟到汨羅江投粽子以紀念偉大的屈原。

無論確切的版本如何,畢竟M不是研究歷史的。屈原大夫自然也不會託夢給我。但是不管歷史上的粽子最早是給誰吃的,現在都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內涵。

無論遇上什麼節日,孩子總是最開心的一羣人。M還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母親就要忙個不停。總是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浸糯米、洗粽葉、曬粽葉、切配料……每一個步驟都特別隆重,都是幾十年不變的老傳統。而M總是跟在她的屁股後面轉個不停。母親還一邊叨着:“跟着我做什麼,廚房那麼小。”

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有一年的端午,M便纏着母親教包粽子。粽子的類型很多,如果按餡料分,北方多包棗子餡兒,南方的粽子則更加豐富一些,有豆沙的、鮮肉的、火腿的、蛋黃的……M家傳統的粽子是包蜜棗和花生,還有蘸糖吃的鹼水粽子。

包粽子的第一步非常關鍵,因為它關係到糯米和餡料能不能包得紮實,先選兩片粽葉,捲成漏斗狀,M總是卷得不好,餡料又放得太多,所以包好之後總是要漏出來。母親一邊耐心地教着,一邊跟媽媽説起她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生在農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外婆堅強地養育着10個孩子,那時候的生活是酸澀的,但是到了節日,記憶就變成了香甜的。童年的母親很早就學着為外婆分擔勞務,總是飢腸轆轆地上學,一罐子鹹菜就得吃上一個月,揀姐姐們穿過的舊衣服,穿上身時也許都已經是“三手”、“五手”的破舊衣裳了。每天放學,總是要忍着飢餓去田裏勞作,家裏人多,母親雖然排行小,但一年到頭也總難吃上幾頓飽飯。那個年代的孩子對節日的期待比現在要簡單許多,新衣裳、壓歲錢都是奢侈品,如果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就足夠回味很久很久……

母親特別喜歡端午節,因為到了端午節能吃上美味的粽子。每到端午,年幼的母親總要狼吞虎嚥地吃很多很多,因為粽子裏包着糯米,吃撐了總要難受半天,總是把肚子揉啊揉的……

母親總要説,這樣的對粽子的憧憬和滿足感,生在好時代的我們,自然是體會不到的。

粽葉裏包着的不僅僅是糯米和餡料,還有故事,還有傳統,還有親情,還有牽掛……你對粽子有怎樣特殊的記憶呢?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2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馬上到了,突然發現在膠東半島東部的小礦山的偌大院裏就留下我一個人,在這裏一個人就這麼留下了,那麼的孤獨和荒涼,站在院裏讓濛濛細雨給我洗禮。大家都回家過節了,放了3天假,導師回長春了過節卻説回去辦理學院事情留下了我一個人在這裏,這個小山村這個大院裏。

在過2天就是端午節,又是一箇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卻全世界承認的韓國人的文化節日,在我故鄉是另一種含義的,我們把它稱為五月節,是為了懷念我們的民族原始祖先-在中原族屠殺中逃出的2對蒙古族男女的,小時候這一天我們會早早起來用艾草堵住耳孔,不説話的情況下把前一晚上放在外面的井水喝一口,聽説這是個受到詛咒的水,可以保佑你健康吉祥。然後吃奶油和炒米喝完奶茶拿着媽媽給煮的雞蛋到附近最高的沙丘上,此時是沙丘已經聚集了很多人,有我們這樣的小孩,也有大人,大家一起説説笑笑一起遊戲,直到累了才去河裏洗澡回家,因為在我們那裏只有到這個時候才可以下河游泳的。

現在長大了,上大學了,離開家了,對於艾草,雞蛋和那個現在政策看來有點民族化的故事慢慢的從我的生活中疏遠,更多的是聖誕節。情人節來代替,故鄉還是故鄉,但變化很大,人還是哪個人卻歲月不饒人每一次看見發現父母都會老了很多,每一次回去的時候充滿了愉快的心情離開的時候卻成了淡淡的憂傷,每一次都祝福家鄉和親人們吉祥如意。

終於畢業卻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去適應這個社會,就如屈原當時不適合在南宋的朝代生活一樣,屈原可以選擇死亡來結束他的一切,而我只能逃避-參加考研一族,然後繼續上課在長春街頭奔跑於生計的兼職。偶爾會覺得自己很累但就那麼一瞬間,下一秒我會想去圖書館看書還是去文化廣場散步還是鴿子樓對面的飯店來點燒烤或者坐239去高新開發區來不來的及畫一張圖掙點外快呢。

或許我應該給自己放個假了,就這個3天,在這個山東的東部煙台所屬的小山村,背上陪伴我三年的我的包拿上我廉價的數碼相機消失在大自然中讓自己自由的感受自由的感覺,是啊,給自己放個假,那怕這三天我不屬於導師-課程論文-沒完沒了的工作,屬於自己的我。

走,過節去,不管是青島的啤酒還是煙台的海鮮或者泰山的山味跟我沒有關係,但我可以留下我的足跡在那裏讓我的人生回憶中增加幾道亮麗的風景線。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3

五月初五那天,我早上一起牀,就看到每家每户門前都插着艾草,我們家也不例外。

我們的早點是粽子。在吃粽子時,我想起這麼一個故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被別的國家所滅,屈原不願投降,為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的舊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為了不讓魚把屈原屍體吃掉,就包了許多許多的粽子,扔進舊羅江餵魚,表達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包粽子紀念他。

端午節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傳説。據説白蛇精白娘子迷戀上了凡人許仙,白娘子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不做任何壞事,她和許仙結為夫婦,一直過着美好的生活,不久便生兒育女。可是有一天,有個叫法海的壞和尚一心想拆散他們一家,就把許仙騙上了山,對他説,他的娘子是一條白蛇,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她喝雄黃酒,她就現出原形來。正如法海所説,許仙給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後,白娘子立刻變成一條巨大的白蛇,扭動着身子。這下許仙竟然被嚇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去盜仙草,一路上山高路遠,凹凸不平。爬到山頂時,山神來和她決鬥,白娘子和他打得你死我活,遍體鱗傷。歷經千辛萬苦,白娘子終於拿到了仙草,救活了許仙。狠毒的法海見還沒拆散他們,又把許仙騙來,給他一個圈子,讓他在白娘子梳頭時,戴在她頭上,會保她平安的。毫無警備之心的許仙真的照辦,他把圈戴在白娘子頭上,白娘子就被收了進去,關在雷峯塔內.......

我吃着噴香的粽子,想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幸福的白娘子,心裏不禁感慨萬千。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4

介子推曾經作為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隨重耳四處流亡。重耳斷糧數日,再不吃東西就會死人。這時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湯送給重耳吃。重耳吃飽喝足之後,詢問緣由,發現了介子推的傷,很是感動。重耳表示,以後自己得到國君之位,一定要重賞介子推,報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晉國,奪得國君之位後,遍封羣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中怨恨,於是寫了一首《龍蛇之歌》來表達自己的哀怨。然後,介子推帶着母親離開了朝堂,回到了故鄉。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謠告訴晉文公,晉文公遺憾不已,連忙派人去尋找介子推。打聽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尋找。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晉文公也是閻王脾氣,竟然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活命,必然出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樹,活活燒死了。

那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紀念,表達自己的悔恨,晉文公下令,以後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大家提前幾天做好了粽子之類的冷食——以紀念介子推。

後來,其他國家瞭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動,推廣開來。中原大地,長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紀念介子推。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5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6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7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8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目前,國家法定休假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除了這四個大家熟知的節日以外還有很多節日,比如有:七夕、元宵、重陽……

而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即將到來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説端午是太陽的節日,中國還有一個是月亮的節日,就是中秋。端午節是在中午過,是驅邪的節日。太陽可以驅邪嘛。其實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這個節日,這是一種戰鬥的圖騰,是向邪惡進軍的,艾草代替的是劍。

中國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黃酒。這是一個很悠遠的民族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節殉國,把端午節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來這是一個伸張正義的節日,表現的是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出於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而屈原,賦予了這個節日新的意義,《離騷》是千秋絕妙詞,“若無澤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絕妙詞”。這個古老的民族的習慣,因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義。拿今天來説,現在講究和諧社會,所以每個戰鬥都是為了和諧。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這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9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磨快鐮刀收割麥子的時候,路旁河畔,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坑坑窪窪,艾蒿長得挨挨擠擠,熱熱烈烈,已經高過了麥子的個頭,齊刷刷站立在山村鄉野,如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迎風飄展,如同淳樸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顯嫵媚風韻,她散發出濃烈馥郁的芳香,氤氲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間,這當兒端午節便姍姍而來。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親忙完農活,讓我在不遠處等着她,她便會跨過一道一道田埂,穿過一畦畦麥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溝。

五月的陣陣熱風伴着麥香混合着艾蒿的氣息追趕着母親的背影,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在母親的灰藍衣衫映襯下,艾蒿露出銀白葉背格外亮眼,母親一面採擷艾蒿,一面叮囑我別過去。她走一步,採一株,放入竹籃,採一株再一回頭,看看遠方的我,母親採擷的動作,似優美的舞蹈,似詩中節律的跳動。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態度,讓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問母親:“我們田間也有野艾呀,為何去那麼遠的地方採集?”母親笑着説:“近處的艾蒿是人們腳踏、牛馬驢羊所啃齧的`,而遠處山溝裏山崖上是人們少去的地方,那裏的艾蒿光潔鮮亮、枝大葉肥。”母親採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濕褲腳、前襟,甚至被山樹刮破手臂,但母親毫不介意,寶貝似的挎着一籃子鮮嫩的艾蒿從山坡上披着夕陽的餘暉走來,母親的笑聲流淌在艾香裏。

一路艾香把我們送回家,母親又開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極有講究的,她總是洗淨手,換上乾淨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選野艾,葉大厚實的插用,嫩葉、葉尖放在簸箕裏晾曬留做他用,然後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小心謹慎地在我家門楣上、門板上、門環上、窗櫺上,甚至牀頭上都插滿了艾葉。末了,在我們衣襟上也別上一些鮮嫩的艾尖,之後在胸前比畫着什麼,嘴裏唸叨着什麼,在一旁的我也學着母親的樣子做禱告狀,不住地問母親:“為什麼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麼?”母親一臉的嚴肅説:“野艾是一種仙草,能保平安。”頃刻之間,淡淡的艾蒿草濃濃的香味,也在院落裏瀰漫開來。這些白白亮亮的閃着淡綠色的精靈,如菊一樣在晚風裏羞澀地搖曳,如同節日的盛裝,如同美麗村姑頭上的蝴蝶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夜,許多蚊蠅不叫、毒蟲不咬了,我們枕着鬱郁的艾香甜甜入眠。

艾蒿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成了一種有靈性的仙草,有時身上生了毒瘡,母親用艾葉熬水擦洗患處,用不了多少時日就好了,有時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湯喝下,肚子竟奇蹟般地好了。每每此時,母親總會認為是禱告起了作用,認為是艾蒿這種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護着我們一家歲歲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節或粽子的故事 篇10

我們這裏不種植糯米也沒有粽葉,所以過端午節沒有吃粽子的習慣,但卻有過節的隆重,煮雞蛋,包水餃,對於剛好勉強填飽肚子的苦澀童年來説,端午節是豐腴而充滿誘惑的。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平時沒有什麼豐富的吃食,能夠美美地吃上水餃和煮雞蛋就是盼望很久的事情了。端午節那天,母親會早早地把我們叫醒,她説,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吃完雞蛋與水餃,這樣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吉祥。在繚繞的艾香裏,揉着惺忪的眼睛,抬起頭,那種染着艾草淡綠色煮熟的雞蛋和熱氣騰騰的水餃總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那年月生活困難,我家一般就養幾隻下蛋的雞,平日裏捨不得給我們吃,積攢到十幾個到集市上換些錢,回來給我們一家換來煤油、食鹽、醬油、針線什麼的,有時我們上繳課本費或者買作業本鉛筆等也指望着它們。所以儘管是端午節也僅是象徵性地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小孩子各3個,我們迫不及待地剝掉了蛋殼,亮晶晶,光滑滑的乳白蛋清吃到嘴裏有絲滑的感覺,一小口一小口細細地品嚐着,而黃燦燦、圓溜溜的蛋黃,又是別樣的感覺,為這滿口的清香,我們不知等過多少個黎明和黃昏,用指頭數過多少個日月。

母親和父親往往分得1個,常常留着給我做玩具,很多時候他們1個的權利也被我們剝奪了。我們吃下鮮美的雞蛋,等待我們的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喝下艾葉湯,艾水的味道苦,實在不願喝,這時的母親總會扮演多重角色,説什麼喝下去會保佑一年的平安,説什麼先吃苦才能品嚐甜,説什麼中午給我們買糖吃,説什麼不喝不能吃水餃……在母親的“威逼利誘”下,我不得不喝下自己極不情願喝的艾水湯,每每此時,總會看到母親一臉流淌着艾香的陽光,這成了我最温暖的記憶。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原來,艾蒿的味道,是苦澀的。那苦澀的滋味,如同童年鄉村艱難的日子,深深地浸潤到我的骨髓,融入我的生命,流進我的血液,讓我學會的是一種直面現實的堅韌與勇氣,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期盼,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這類似一種儀式的節日一直伴隨着我們走過童年,走過坑坑窪窪,長大成人,那散發着一股濃烈的清香的艾蒿,那流淌着一種雋永禪意的端午,那飽含着甜蜜温馨而又絲絲縷縷苦澀的童年,總是我心靈深處最最柔軟的角落,最最寶貴的財富,最最温暖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