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企業內訓

小心培訓“潛”規則

引導語: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的規律及法則。培訓也有其規則,只是專業培訓師知道,而大多企業內訓師不知道,故稱之為培訓“潛”規則。

小心培訓“潛”規則

企業內訓師而言,因其培訓師身份大多是兼職,培訓不是主要工作,對培訓缺乏專業研究及認識,以為“上台”就是培訓,談不上了解培訓的原理及規則,簡稱不知培訓還有“潛”規則;有些內訓師參加了一些TTT的訓練,以為學了一些課程設計與課程演繹的技術、技巧及流程,就掌握了“潛”規則;還有一些內訓師覺得別人的課講得好,就依葫蘆畫瓢,將整個課程背下來,可最終還是不能象別的老師一樣,收穫好的效果。還一直琢磨,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呢?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連“潛”規則的脈都沒摸着;……以上這些,都是因為“潛”規則惹的禍。本文將重點幾種常見的、實用的、對培訓效果影響最深遠的幾則“潛”規則,希望作為內訓師的你,不要再被“潛”規則。

  "潛”規則一:沙姆的神祕氣泡

身體的距離決定心理距離。

  解析

心理學家沙姆在一所大型圖書館做了一組實驗:當圖書館只有一位閲讀者時,沙姆就走過去坐在他或她的身邊,測試那人的反應。他實驗了80多次。當沙姆坐在他們身邊,大多數人會默默走到別處坐下,也有少數人乾脆會問“你想幹什麼?”沒有一個人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周圍都存在着一個空間範圍,對這一範圍的侵犯和干擾會引起人的焦慮和不安,這個“神祕氣泡”隨身體移動,它並不是人們的共享空間,而是心理上,個人需要的最小空間。

  啟示

如何縮小氣泡:每個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氣泡。我們一進培訓室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些學員三五成羣相談甚歡,我們假設這三五學員之間氣泡很小,幾近相互融入,但總有幾個學員,獨坐一角,不願交談,我們假設這幾個學員帶着大大的氣泡,逼得人不能前進半步。照這樣開課,氣泡大的學員則很不容易融入課堂、參與討論和交流,影響培訓互動。這種情況,有經驗的培訓師在開場時,就會安排一些熱身遊戲與互動,讓學員之間快速融入。方法一:從座位擺放下功夫,採用U形或圓形座位擺放。讓學員與學員之間、老師與學員之間形成等距離。從而讓老師能關注到每一位學員。方法二:培訓開場先做組建團隊遊戲。讓學員間熟悉起來,找到歸屬感;方法三:培訓開場做頭腦風暴的活動,鼓勵每位學員思考並貢獻智慧。思考、參與都是一種縮小氣泡的方法。

小心打破氣泡:每個人的氣泡都有極限,作為培訓師要認清氣泡的安全距離。第1種是公眾距離:範圍是3.7—7.6米。這裏強調培訓師不能離學員太遠。有時在培訓人數較多或培訓場地過大的場景,培訓師應適當走向後排的學員以表示關注和尊重;第2種是社交距離,範圍是1.2—2.1米。這裏強調培訓師不能離學員太近,否則聲音和姿體動作會干擾學員;第3種是個人距離。範圍是46—76釐米。一般在培訓室或其他場合與學中見面,這個距離不會給學員太大壓力;第4種距離是親密距離。範圍是15—44釐米的距離,也就是半個手臂的距離。一般運用在講師處理學員問題或進行個人輔導時。

  “潛”規則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你可以告訴學員你知道的東西,但他們忘記的速度一定比你告訴他們的速度還要快。

  解析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了5年的記憶遺忘規律測試,得到如下數據,於1885年發現了他的記憶實驗報告。成為了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啟示

受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影響,我們知道培訓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的留在學員的腦海中。如果記得記不住那就很難説運用和改變了。因此,要設法將這種影響降到最低。

要讓學員記得住,刺激興趣和幫助;這裏需要培訓師注意兩點。一,刺激是指培訓過程中製造的學習體驗,這種體驗讓學員覺得受到刺激,刺激的方法有很多,如通過辯論、角色扮演、對比製造問題衝突的刺激;通過提問、討論製造大腦思考的刺激;通過圖形、圖片、視頻展示製造形象化的刺激……作為培訓師一定要10分鐘改變一種授課方法,讓學員感受刺激不斷。二,興趣和幫助指的是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可能很多培訓師都認為自己的課程符合這兩點,但往往很難讓學員體會到。如何做到呢?知識引入+情境演練+示範+練習+點評。知識引入就是理論、方法、步驟講解;情境演練是設定一個即定的案例場景,讓學員運用培訓師教授的方法步驟進行演練;示範是培訓師給出自己的方法;練習是結合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演練;最後由培訓師以學員的練習表現進行反饋、建議。其中情境、練習都緊密與工作相關,通過大量的課堂實踐,達到舉一反三的培訓效果。

要讓學員記得牢,總結歸納數7條;麥肯錫的資深顧問芭芭拉巴巴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著作,告訴我們,人的記憶容量最多隻能記住7±2個信息。因此在梳理工作步驟與流程時應儘量控制在7步以內。同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最好總結為最有效的3種,口頭表達和演講,所表達的觀點最好總結為3點。

要讓學員記得久,考核跟蹤階段走。很多培訓師可能認為,考核跟蹤不是我們要乾的事,我們只負責課堂講授,其實不然,考核跟蹤其實有很多方法。比如,課前,可以讓學員進行一些培訓前能力測試與摸底,培訓師可以根據學員短板進行知識、能力補差;課中,每學完一個理論知識或技術、方法,可以進行案例分析,演練和練習;而課後,俗語講温故而知新,企業內訓師應深入學員的實際工作,給予指導幫助,可舉行技能比拼,一站到底知識考核等。

  “潛”規則三:破窗效應

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解析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現象。指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户玻璃,而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户。

  啟示

培訓課堂中的破窗效應無處不在,稍有不慎,就容易讓培訓師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總有一些這樣的'場景,不知什麼誘因,學員就會提出一些與培訓主題不太相關的問題、抱怨公司的制度或管理等。如果不加以管理的控制,不良話題和情緒就會象傳染病一樣蔓延。對這種情況一般要做事前,事中的預防及控制。事前即課前,一般在培訓開場的課堂約定環節,培訓師會提示學員提問和規則。是先問再學,邊學邊問,還是學後再問等。前兩種比較考培訓師的控場能力,稍引導不善,學員會偏離控制軌道,破窗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選擇學後再問是比較安全的做法。而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也有技巧,比如,為了讓每個小組經過討論提出一個小組最關心的問題;只設定5次提問的機會等。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潛”規則四:參與改變

學員的觀點和行為的改變,依賴於他參與羣體活動的方式。

  解析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温(Kurt Lewin)認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於他參與羣體活動的方式。為此他作了如下實驗:“二戰後,美國由於食品短缺,政府號召家庭主婦用動物的內臟做菜。而當時美國人一般不喜歡以動物的內臟做菜。勒温以此為題,用不同的活動方式對美國的家庭主婦進行態度改變實驗,其方法是把被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為控制組,一組為實驗組。對控制組採取演講的方式,親自講解豬、牛等內臟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變對雜碎的態度,把雜碎作為日常食品,並且贈送每人一份烹調內臟的食譜。對實驗組勒温則要求她們開展討論,共同議論雜碎做菜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和口味等,並且分析使用雜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難,如丈夫不喜歡吃的問題、清潔的問題等,最後由營養學家指導每個人親自實驗烹調,結果控制組有3%的人採用雜碎做菜;實驗組有32%的人採用雜碎做菜。”

由此可見,由於實驗組的被試者是主動參與羣體活動的,他們在討論中自己提出某些難題,又親自解決這些難題,因而態度的改變非常明顯,速度也比較快。而控制組的被試者由於是被動地參與羣體活動,很少把演講的內容與自己相聯繫,因而,其態度也就難以改變。基於這一實驗,勒温提出了他的“參與改變理論”,認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於在羣體中參與活動的方式。後來,這個理論在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啟示

很多培訓師習慣總是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自己的觀點與想法,哪管台下睡倒一大片,最後你講你的,學員自己開小差,回去後一動不動。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參與改變在培訓當中的作用。下面通過表格的形式再回顧一下。控制組的形式正如我們滔滔不絕的培訓師,無論你的觀點多麼正確,學員因為缺乏參與,對我的觀點印象都不深刻。而實驗組的作法就是我們培訓過程中的分享、案例分析、演練等。對於資歷尚淺的企業內訓師,台下坐的學員可能比你的經驗還要豐富,運用參與技術,可充分讓他們分享經驗,補充你無法窮盡的缺憾。

培訓“潛”規則還有很多很多,無法在本文中窮盡。作為企業內訓師,除了專業領域的修煉之外,如果不加強成人學習、培訓心理學等培訓“潛”規則的研究和實踐,培訓只能是事倍功半。最後推薦幾本與培訓心理學“潛”規則相關的書籍供內訓師學習參考。助力各位企業內訓師們遠離“潛”規則,在講台上煥發光彩。

標籤:培訓 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