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搏擊

拳擊格鬥實戰力學原理分析

搏擊1.4W

拳法中涉及的力學問題很多,人們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力學問題乃至物理問題更多。因此我們在學習物理時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又要重視聯繫生活,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踐,這樣才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提供拳擊格鬥實戰力學原理分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拳擊格鬥實戰力學原理分析

  一、總述

1、擊打要害部位。

人體上有許多要害部位,有的部位一擊便可斃命。有的可以使其生理機能或機制暫時或永久地消失。因此瞭解並熟悉這些要害部位,再加上準確、有力的擊打技術,就能在格鬥中有效的制服敵人。另外,還要保護好自己的這些要害部位,以防受到敵人的襲擊。

人體要害部位主要分佈在頭、頸、眼、耳根、鼻、下頜、咽喉、後頸、上腹、胸窩、軟肋、腰、腹、下陰等。

頭頸部位佈滿人體的重要神經穴位,一經擊打必使對方受傷昏厥,重傷着可至休克或導致生命危險。

太陽穴屬頭部顳區,有顳淺動脈、靜脈及顳神經穿過。而且,此部位骨質脆弱,向內擊打,可引起顳骨骨折,損傷腦膜中動脈,致使血液不能流暢,造成大腦缺血缺氧。

耳廓神經離大腦較近,受到擊打或擠壓後可損傷通往腦膜中的動脈、靜脈分支,使血液循環受阻。而且耳部在下頜骨的上緣,下耳廓的後面,有一個和太陽穴一樣致命的穴位,叫完骨穴。打擊耳和耳後完骨穴,輕則擊穿耳膜或耳內出血,重則腦震盪或在5秒鐘內死亡。

下頦所處位置易受攻擊,且受擊打後易引起顱底骨折、顱內出血,因此受擊打後輕則劇痛難忍,重則使其昏迷或休克。

喉結處有氣管、頸動脈及迷走神經。故用手掌外緣砍擊或用小臂從背後箍勒,都能置敵於死地。當然也可用手指卡其喉結,使其在短時間內因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面部是人體視覺、嗅覺和口腔等重要器官所在處。由於此處神經、血管分佈相當豐富,受到擊打時疼痛難忍,甚至會因此而喪失戰鬥力。

頸兩側佈滿致命的血管、神經。頸動脈、迷走神經亦均沿頸兩側分佈。如用手掌外緣猛砍敵頸外側或後側,可壓迫頸動脈竇,使敵產生嚴重的心律不齊,並導致心力衰竭。

腹部包括人體胸腔劍突以下,肚臍及其周圍部位。右上腹是肝膽,左上腹有胃、脾臟。兩側是腎臟,下腹是腸、膀胱等臟器。這些器官排列腹腔壁內,並垂直壓在骨盆上,離心臟較近,又有腸繫膜、神經結。故受到外力的猛烈打擊後,內臟血管會因外力壓迫而膨脹,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同時由於腹部壁層腹膜神經末梢豐富,感覺靈敏,人會疼痛難忍。如肝、脾、腎破裂而出血。

肋部共有12對肋骨,且骨細而長,附在表面上的肌肉亦很薄,故用膝撞或腳踢任何部位的肋骨,都能使敵肋骨骨折或死亡。況且受到擊打後會震盪內臟,骨折後,折斷創面的鋒利處還會刺破內臟,造成體內大出血。

上述資料告訴我們,拳擊中“力”要用在關鍵部位。

2、增加壓強法。

由公式P=F/S得,壓力一定時,壓強與接觸的面積成反比。當打擊對手的時候,把力量集中在目標的一個點上,就會增加打擊的破壞力,即使打擊的力量不大,但接觸面積減小,破壞力也會很大。舉個例子,一個人很難把一個雞蛋握爛,而找一個桌子,輕輕一敲,雞蛋很容易就碎了,這就是因為壓力不變,接觸面減小,壓強就會變大的緣故。

3、衝擊式。

我們在看拳擊賽時,常看到選手一記重拳,對方便應聲倒地。生活中也常看見,斬排骨時,把刀拿得很高,一下砍去排骨就斷了。這種方法出拳,我們叫做衝擊式,這也是我們常用的出拳方式。目的是讓拳接觸物體時具有較大的.初速度,從而使拳具有較大的初動量,擊中後拳的末動量為零,因而動量的變化量較大,由於擊中後的作用時間較短,由動量定理Ft=mv′-mv=p′-p可知;對手對拳頭的平均作用力較大,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得,拳頭對對手的平均作用力也較大,所以達到擊倒對手的目的。這種方法很容易達到較大的攻擊效果,不過這種方法為了達到較高的速度,通常移動的距離會較長,所以空擋較大,在實戰中不易使用。

4、推擊式。

剛才介紹了衝擊式,這適用於距離遠且時間充足的情況,而當時間不足或距離短時,不能形成較大的初速度。這種情況我們使用推擊式擊打,推擊式剛好遇上面的情況相反,上面是拳頭先作加速通過較大的動能擊打對手,而推擊式則是先與對手接觸,然後再施力,相當於把對方推出去。推擊式擊打能使對方的內臟受到傷害:因為在對方靜止時,由於具有慣性,而突然快速施加一個力,由於身體還有保持靜止的趨勢,不想往後運動,這時施加拳力,就會使對方內臟受到擠壓,使對方受到傷害。

5、疊加發力式。

前面介紹的都是擊打方法,並沒有介紹發力的方法,而在實戰中力量也是很重要的,你會説力量,不是隻有鍛鍊才能得到的嗎?不過你們看那些太極高手們的推手,並沒有使用多大的力卻能把一個壯漢擊倒,這就需要發力的方法。

當然,發力方法是很多的,我們這裏只介紹用拳擊打時的發力方法。疊加發力式其實就是裏的合成。如圖,F1=F2=10N,單獨用F1或F2只能有10N,而它們的合力可以達到20N,增加了一倍。寸勁拳就是典型的利用力的疊加發力方式的拳法。

寸勁,是指距離攻擊目標很近,或者動作即將完成的瞬間,才突然加速收縮肌肉發出的短促剛脆的爆發力量。詠春中講究頸-雙肩-雙肘-雙手腕-腰-雙股-雙膝-雙腳腕十四個關節在發力瞬間同時旋轉,再加上支撐腿蹬地藉助反作用力,從而發出強大的力量。

  二、試驗

1、擊打要害部位。

兩人進行試驗。甲方輕按乙方耳後翳風穴(耳根),還未使力乙方已感不適,輕微施力乙方已疼痛難忍,重擊則會使對方昏厥。

甲方輕擊乙方鳩尾穴(心窩),乙方立即感到疼痛,並且渾身頓時無力。重擊則會使敵暫時失去戰鬥力。

甲方使用受到砍擊擊打乙方頸側,乙方頭部會暫時缺氧,思維遲鈍,眼睛發黑,甚至昏厥。

甲方用“死亡鎖釦”鎖住乙方喉部,立刻,乙方感到強烈的窒息感,並且喪失反抗能力。

2、增加壓強法。

器材:尖錐、兩個木塊、桌子

實驗過程:將尖錐平放在桌面上,用兩個木塊擠壓,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尖錐對木塊的壓力相等。而尖頭一端明顯鍥入木塊,而鈍頭一端卻沒有明顯的現象。

結果:證明壓力一定時,壓強與接觸的面積成反比。

3、衝擊式。

器材:鋼珠、30度斜坡、刻度尺、小木塊、桌子

實驗過程:在桌面上放置一小木塊,將鋼珠從斜坡的不同高度放下,使之具有不同初速度,撞擊小木塊並測量木塊移動距離。

結果:

實驗序號

斜坡高度

木塊移動距離

1

125px

20px

2

250px

55.00000000000001px

3

375px

82.5px

結論:在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4、推擊式。

器材:壓縮彈簧、小木塊、桌子、刻度尺

實驗過程:將彈簧固定於桌上,壓縮到不同長度,由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物體的形變量與彈力成正比,推擊小木塊,觀察小木塊的運動速度快慢。

實驗序號

壓縮長度

運動速度快慢

1

125px

2

75px

較快

3

1co

結論:質量一定時,作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5、疊加發力式。

器材:若干彈簧測力計、細線若干、桌子

試驗:用2個彈簧測力計拉一個彈簧測力計

結論:同向力的合成,F=F1+F2

標籤:拳擊 格鬥 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