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編導製作

編導紀錄片結構分類方式

紀錄片的結構有內在結構和外在結構之分,所謂內部結構是構成形象的各個要素的內在邏輯聯繫和組織形態,所謂外部結構則是紀錄片的外在組織形式,即紀錄片的構成框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編導紀錄片結構分類方式,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編導紀錄片結構分類方式

  一、線形結構

線形結構最主要的特點是有一條乃至多條貫穿全片的線索,這條線索可以是內在的、邏輯的,如《遠去的村莊》中的缺水問題,《中華百年祭》中畫家的創作體會;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龍脊》中村口的那個大槐樹,《萬里長城》中的長城。張雅欣教授在她的專著《中外紀錄片比較》中也談到《遠去的村莊》,她認為該片是典型的繪圓法結構,它的圓心就是缺水問題,所有的素材都是圍繞這一圓心展開的。顯然,張教授的提法與本文的提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日本的《萬里長城》和中國版的《望長城》儘管題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國的萬里長城,但是日本的《萬里長城》更多的是以長城為中介,探討長城兩邊人民的生活。在這部片子中,長城已經不是創作者關注的主體,而是作為一條貫穿全片的一條中心線索。在實際創作中,創作者不僅通過採訪來顯示這條中心線,還多次用航拍長城的空鏡頭來強化這條中心線。

對於比較複雜的敍事,使用線形結構的片子往往要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中華百年祭》就有多達五條的線索:1、畫家作畫,2、畫展展出現場,3、百年史實,4、畫家談創作理念,5、畫家的日記。

線形結構可以使複雜的敍事變得條理清晰、紊而不亂。線形結構是紀錄片常用的結構方式,但是並非所有的題材都具有中心線。彌補方法除了後期強加一個象徵元素外,採訪的介入是一個重要手段。採訪作為結構方式,是創作者結構能力提高的一個標誌。用採訪作為結構因素,除了後期發現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構思時就要有所考慮。這樣,由於結構不是後期強加給片子的,整個片子就顯得自然、具有整體性。採訪作為結構因素,有兩個層面的作用。第一、採訪的同期聲作為轉場因素,起連接畫面的作用。和解説詞作為轉場因素相比,採 訪作為轉場因素難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會使片子更為緊湊、簡潔。比如《命運》就是通過人物的採訪,不斷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場景,從而實現其典型的套層結構。第二、採訪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創作者往往在採訪之初,就對結構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設計,以保證能採訪到它需要的內容。在後期編輯時,創作者會將採訪分成若干段落,根據節目內容的需要,讓這些段落分佈在片子的`相應位置,從而把整個片子連接起來。比如《中華百年祭》中畫家的創作體會,《神鹿啊!神鹿!》中柳芭的自敍。

  二、版塊結構

當然線形結構的這條線並不是每部紀錄片都能具有的,也不是説紀錄片就只有用線型結構。特別是那些依據文理邏輯展開的紀錄片,這類紀錄片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以前人們習慣稱呼的專題片,由於它們大都是主題先行,又基本上是解説詞從頭灌到底,因此拍攝的素材只是論證這一主題的工具,這使得素材和素材之間缺少內在的邏輯性,如果又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線索,就只能尋找其他結構方式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版塊結構。

所謂版塊結構,就是按照人物、時間、地域或主題的不同,將不同的內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可以互無聯繫,也可以有起承轉合的一種結構方式。如《命運》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塊式結構。《命運》是按人物來劃分版塊的,只不過創作者在構思人物時作了精心的挑選,常常是在上一個人物的內容即將結束時,或從對他的訪問中,或從與他有關係的事件中引出下一個人物來,這種特殊形式的版塊結構也被稱作套層結構。套層結構既保持了版塊的相對對立性,又加強了版塊之間的聯繫,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個版塊仍然能保持較為完美的整體性。《祖屋》是一種傳統的版塊結構,共分為五個版塊,每個版塊都配有一個小標題,他們依次是:“祖宗風水”、“耕讀世家”、“族上人物”、“仁者愛人”和“紅白喜事”。儘管五個版塊都是圍繞“馮琳厝”這個祖屋展開的,但是這五個版塊彼此之間沒有什麼明顯的外在的聯繫。使用傳統的版塊結構最好是有張力的題材,否則,由於版塊和版塊之間缺乏內在的必要關聯而使整部片子顯得零散。

儘管紀錄片存在不同的結構方式,但是這些結構方式本身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只是對具體的紀錄片而言,它存在一個最恰當的結構方式,此時再選用其他結構方式就是不恰當的了。

決定紀錄片結構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1、生活事件本身,2、現場取材方式,3、創作主題,4、作者的創作風格。對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題材是事件性的,多采用線形結構;如果題材是概述性的,則多采用版塊結構。比如《山洞裏的村莊》,該片主要是反映山巖洞村村民拉電的故事,因此創作者選用了線形結構;而《流年》主要是反映幾位剪紙藝人的生活,這種反映是概括性的,因此創作者使用了版塊結構。就現場取材而言,大致可分為點式取材和麪式取材兩種,其中點式取材是指創作者把拍攝的對象作為具體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則是把拍攝對象作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屬於前者,那麼相應的結構就應為線形結構,如《藏北人家》;如果取材方式屬於後者,則多半會採用版塊結構,如《改革二十年》。主題也是影響紀錄片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單一封閉性主題的片子多采用版塊結構,特別是那些命題作文式的作品,如《彈指一揮間》、《同心圓》;多義開放性主題的片子多采用線形結構,如《空山》、《忠貞》等。創作者個人的創作風格也影響着作者對結構的選擇,只不過這種選擇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而只是體現出一種量的優勢。

如果説紀錄片是一種“發現”的藝術,那麼它同時又是一種“敍事”的藝術、一種“結構”的藝術。

標籤:紀錄片 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