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編導製作

紀錄片《再説長江》分影片析

記得Michael Moores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説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虛假的時代裏”,因此我們大部分人都渴望瞭解虛假表象之下的真相。其實,真實也是紀錄片的生命。紀錄片所要求的是一種無假定性的真實,它不允許虛構,不允許造假,它必須到現實生活中去發現和尋找具有生活內涵的生活內容。現在我通過國家地理頻道的《大河生命(長江篇)》與中國拍攝的《再説長江》來分析一下長江敍事與紀實倫理。

紀錄片《再説長江》分影片析

  一、 敍事手段對比。

紀錄片敍事手段分為長鏡頭、同期聲、人物述説。

1.長鏡頭對比。運用長鏡頭紀錄事件過程是電視紀錄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長鏡頭的真實在於對物質現實的不間斷紀錄,攝像機好比觀眾的眼睛,在事件發生的現場觀察、感受所發生的一切,這種強烈的現場性和參與性使觀眾在很多時候已經忘記了是在觀看電視,這也就是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運用長鏡頭時,儘量透過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裏,通過特寫、近景、遠景等有順序的切換,我發現它們的鏡頭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鏡頭告訴你一切東西。而且,它的鏡頭很關注一些生活細微的東西,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它的鏡頭很喜歡對準生活中的人們,善用人們的表情告訴我們一些東西。

相反在《再説長江》裏,我發現它很喜歡用一些長江的景色的遠景與特寫不停地切換,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選擇。而且很多時候鏡頭與同期聲表達內容不太相關。

2.同期聲對比。電視作為聲畫藝術,其真實性的表現必然也要從聲、畫兩方面來實現,同期聲無疑是電視紀錄片實現聲音記實的最重要手段,這樣才真正避免聲畫兩張皮的缺點,不事雕琢、不加粉飾地紀錄原汁原味的同期聲、現場聲,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態。

《大河生命》裏的同期聲基本保留了拍攝當時的現場聲音,水聲、機器聲等基本都能聽到。《再説長江》也同樣保留了當時拍攝的很多聲音。這樣讓觀眾更能感受紀錄片的真實。

解説是電視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紀錄片解説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觀眾、補充畫面。解説決不可以取代鏡頭語言和被採訪者,代替觀眾的審視和思考。在電視紀錄片裏,解説詞只是畫面的補充交代或畫龍點睛地概括,是一種輔助語言。

《大河生命》是外國到中國拍攝的紀錄片,相對中國自己拍攝的《再説長江》,解説詞顯然比《再説長江》多。這可能是因為外國對中國許多文化不太瞭解,需要更多的解説。不過相對之下,《生命之河》的解説更為客觀,只是簡單地描述。《再説長江》有些將現成的思想強行灌注給觀眾的`意味,使觀眾養成被動接受的心理定勢,從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鑑賞能力。

3.人物述説對比。兩部片子在人物述説上都不錯,不過《再説長江》的人物都是偏正面的,都是讚揚長江為主,缺乏客觀性。相比之下,《生命之河》有多方面的角度,通過不同人物的述説讓人有不同的思考。

  二、主題的對比。

紀錄片對主題有三個要求:深刻、新穎、集中。

《再説長江》很顯然是板性結構,以長江沿岸風光地貌、風土人情的變化來反映中國經濟改革20年所帶來的鉅變。《再説長江》主題重在一個“變”字,基本強調改革開放對長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都是偏向讚揚的態度。因為是板性結構,《再説長江》共33集,分不同的章節介紹長江各方面相關信息。看後,觀眾的確對長江相關的風土人情有更深厚的認識,受益匪淺。但是並不能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拍攝也中規中矩並不是很新穎,因為分許多集介紹,主題也不夠集中,看後讓覺得彷彿一部長江旅遊介紹。整體來説,《再説長江》一如中國大部分影片,都在讚揚祖國偉大的河山的基調下拍攝的,的確看後讓人覺得我國地大物博、大好河山的感覺,但是顯得不夠客觀。

《生命之河》主題與《再説長江》不同,雖然都是對象都是長江,但是《生命之河》偏重在長江三峽工程上。《生命之河》除了展現給我們基本長江的介紹之外,重點拍攝了三峽給長江給老百姓帶來的影響。而且,《生命之河》比較客觀,在三峽的影響上,好壞兩方面都有涉及,並且基本都是透過採訪當地百姓、企業家以及三峽的專家來表達主題,並沒有用過多解説詞引導觀眾思想,基本都是讓觀眾通過受訪者的話語瞭解。從這些來看,《生命之河》比《再説長江》的主題更為集中。《生命之河》同樣讓我感覺深刻,為什麼呢?主要體現在它對長江三峽工程的一些深遠影響的拍攝上。因為中國的主旋律都在稱讚長江三峽工程的舉世無雙,簡直讓人民覺得這是一個百利無一害的工程,但是《生命之河》大膽揭示了長江三峽工程帶來的一些危害。它真實地拍攝了長江現在的水質是怎樣的,讓畫面自己説給我們知道問題的所在。也找到了當地的老百姓,通過住在那裏的人們親口講訴長江沿岸現在的一些問題,顯得很真實,並不像《再説長江》有着一些擺拍的鏡頭。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地理方面的專家以及長江三峽的相關建造人員來採訪,更顯的可信以及客觀。循循善誘地讓我們自己找到它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在講訴長江三峽工程可能危害上海的時候,更用了數碼地圖來告訴我們一些地理上的位置之類的。整個《生命之河》不止主題集中,而且新穎深刻。

看後,讓人不由自主地思考長江三峽工程所帶來的各方面影響,給了觀眾很大的思考空間,真正地做到用真實説話。

  三、文化特徵對比。

《生命之河》與《再説長江》是中西兩方分別拍攝的關於長江的紀錄片。通過觀看兩片,我們也可以分析出兩片背後代表的文化特徵的不同。

《再説長江》耗資巨大, 氣貫長虹, 歷時數年, 融國內紀錄片頂級編導之精華創作,的確能做到雅俗共賞。但是這種在主旋律下的紀錄片,一元視界的超越性和敍述者的權威性,讓紀錄片做不到足夠的客觀,以及有過分引導嫌疑。《再説長江》的解説詞總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主題,而不是推動情節發展,不太關注與紀錄片的關聯。但是《再説長江》在表現長江的歷史感、風土人情上的確做得很不錯,讓觀眾對長江沿岸的城市城鎮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再説長江》很能表現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長江流域人民骨子裏的精神,像有一集介紹赤水河那裏的人,就介紹了茅台酒的發源地以及很多相關的文化知識,受益匪淺。

《生命之河》也是有着精良的製作,宏偉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內容剖析着現實社會,對傳播文化知識,推動人類文明進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紀錄片裏大量用了長江土生土長的人們的採訪,增加了親和力與可信度。《生命之河》中最值得我們國家紀錄片學習的就是客觀性,點到即止,不做過分的引導,以及用真實説話,並不是簡單地用解説詞述説。

紀錄片以自己特殊的視角和方法觀察、描述、記錄這個世界。紀錄片更被譽為人類的"生存之鏡"。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上,紀錄片動態影像和聲色並茂的優勢是文字、繪畫和照相術等傳統手段所難以比擬的。正因為如此,“真實”成為紀錄片經典定義中不可或缺的詞彙。但紀錄片真的像鏡子一樣"真實"的反映了現實嗎?不盡然。紀錄片攝像時的開機時間、鏡別和角度的選擇,後期製作時的剪輯加工等工作,無不滲透了製作者個人的創作理念和表達慾念,所以,紀錄片只是“創造性地處理現實”以及“抓住現實地片斷,將其有意義地結合起來”。而《生命之河》與《再説長江》皆能做到這點,只是偏重點不一樣,《生命之河》側重於長江三峽工程以及長江未來的一些問題上,而《再説長江》則側重於長江過去這些年的變化以及長江一直的歷史進程上。《再説長江》讓我們深入地瞭解了長江以及長江沿岸的歷史進程、風土人情,《生命之河》則提醒了我們長江未來要面對什麼問題,各有各的長處。《再説長江》篇幅過長,有點拖沓;《生命之河》則讓人感覺意猶未盡。不過通過觀看兩部紀錄片讓我們學習很多江河拍攝的技巧,以及紀錄片的敍事技巧。而且,有對比才有進步,通過中西兩部同一題材的紀錄片的對比,我看到了我國的好處,也發現了可以改進的地方。

標籤:紀錄片 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