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族舞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民族舞1.22W

大家都知道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麼大家瞭解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嗎,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1、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於“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於大文化範圍之內,並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並具備一定審美特徵的藝術表現形式,並且順應自然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結合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風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於全民信教。觀看藏舞表演時,可以注意舞者雙手的動作,雙手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美的想象,這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和信仰。這種舞蹈姿態所反映出來的心理願望既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文化思想。

藏族民舞的表演風格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係密切。

此外,氣息的運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藏族民間舞蹈的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呼吸方法協調一致,最終達到藝術之昇華。藏族民間舞蹈表現感情之奔放、含蓄、熱情、沉着,以及節奏之明快、緩慢,都是通過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並貫注全身,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

藏傳佛教在祭祀禮儀中,採用頭戴各種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間舞蹈成份而編排的程式性舞段,成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來驅鬼求神、造福來世、宣揚佛法天命、解説因果關係和表演佛經故事等的宗教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混雜而成。表演時,沒有歌唱,氣氛莊嚴、肅穆,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青海地區又稱作“跳欠”。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曆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青海各大藏傳佛教寺院,如塔爾寺、隆務寺等,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

隨着嗩吶、法號、螺號、鼓鈸等奏出的洪亮而莊嚴的樂曲。擔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們,頭戴各種神、獸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順序出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樂曲伴奏下,這些“鳥冠虎帶”的諸神一邊接受着信徒們的伏地磕拜,一邊列隊環繞寺院表演場地,揚手、提足地旋轉前進,以此作為整個《羌姆》活動的序幕。緊接着一組組具有專題宗教內容的神舞蹈,如突出顯示神靈無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剛神舞”,表現地獄中小精靈們相互玩耍、嬉戲的`“骷髏舞”,為人間帶來福祿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經中“捨身飼虎”、“因果報應”等佛經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諸多的神獸舞蹈中,要數“骷髏舞”和“鹿神舞”最為活潑可愛、舞蹈性最強,也最受觀眾的喜愛。雖然這兩個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卻絲毫沒有宗教桎梏下的肅穆、陰森感。為了活躍氣氛,在連續的節目間隙,時而還插入由僧侶們進行摔跤、角鬥等表演兼比賽的活動來娛樂民眾。

有不少人認為目前的藏族民間舞太守舊,沒有突破人舊模式了,許多已經加以改進的具有所謂“現代意識”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我們的確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達上的創新,脱離了現代的審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強其時代感,保持其新鮮活力。那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過分強調“原生態”會不會太過於保守,反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會説了:但你能説《酥油飄香》它不“原生態”嗎?是的,我們現在所説的“原生態”並非將最原始的東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間的原生態舞蹈,一直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

總之,藏族傳統民舞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因而,藏族傳統民舞猶如雪山深處一朵鮮為人知的聖潔高雅的雪蓮花。民間舞蹈具有奔放、熱情、粗獷、剛健的性格特徵,內容極其豐富。因此,我們要不斷繼承和創新藏族傳統民舞,使之發揚廣大。

標籤:藏族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