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族舞

關於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

民族舞3.11W

鍋莊是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一種喜聞樂見的歌舞形式,普米族、羌族、藏族等民族都有各自不同風格的鍋莊表現形態。下面由YJBYS小編搜索整理的幾種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

關於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

  一、鍋莊簡介

鍋莊,簡單來説,是一種炊具,三塊石頭圍着一堆火,石上支鍋烹調煮食,這便是火塘,三塊石頭便是鍋莊或鍋莊石。在我國西南地區,它不僅是藏族、羌族,還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羣眾普遍使用的炊具,鍋莊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圍繞這種炊具繞圈而邊歌邊舞而來。因為各個民族的鍋莊舞有不同的特點,即使在藏族內部不同地區鍋莊也不盡相同。

  二、幾種鍋莊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

  1.普米鍋莊“搓蹉”

普米鍋莊“搓蹉”是流行於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通甸、河西、金頂、石登、啦井等鄉鎮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種民間自娛性舞蹈,舞步節奏歡快,動作幅度灑脱。“搓蹉”舞表演過程中,當男領舞者用四弦伴奏時,另一女領舞者用羊皮摺疊敲打,起到擊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稱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隊形變化、舞步花樣較多,隊形有半圓圈、單圓圈、雙圓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時針方向跳;若圍成雙圓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隊形變化有對跳、開門、鑽孔、翻身、二龍吐水、滿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為中速,速度慢時,舞步柔和輕盈;速度快時,舞步粗獷豪放。“搓蹉”舞腳步的動作較多,膝部自然彎曲而又有彈性,而手部的動作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動作有前俯、後仰、收腹、挺胸、側身等。“搓蹉”舞不受時間、地點、人數的限制,每逢走親訪友、男婚女嫁、傳統節日等集會時,在山野河谷、牧場、庭院,少則十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論民族,圍着篝火,邊歌邊舞,通宵達旦,徹夜歡騰。

  2. 羌族鍋莊

羌語的“圓圈舞”本應稱作“灑朗”,但因隨藏俗現在被人們幾乎都稱作了“鍋莊”。羌族“鍋莊”的種類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鍋莊”、有禮儀性的“迎客鍋莊”、還有顧名思義屬於未婚男女的“青年鍋莊”等等。“鍋莊”舞的隊形基本呈圓圈狀,但有封口與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間隔站位的區別。舞隊所採用的形式和名稱,多根據為舞蹈伴唱的歌曲內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邊唱邊跳,少有樂器伴奏。速度和節奏取決於歌詞內容和舞者的情緒。在四川黑水縣羌族還有專門的女子鍋莊,其舞蹈形式和語彙雷同於藏族“鍋莊”,但又遠比藏族“鍋莊”動作幅度大,速度快,轉身多,其優美程度簡直可以稱作表演性舞蹈。而極為罕見的是,姑娘們經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現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嬌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鍋莊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現在的藏族古典鍋莊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曆史了。過去的歲月裏除個別特殊情況外,莎木春活動從未間斷過。“莎木春”藏語,意為廣場盛會。其主要道具是“巴東”,即用皮製作的鼓,鼓的兩邊繫有鼓錘。在跳莎木春舞時,一定要持巴東鼓,一邊跳,一邊唱,一邊搖動巴東鼓,不時有轟鳴悦耳的聲響,場面熱烈,還要燃起沖天篝火,眾人圍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傳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以東的藏巴哇地區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區,但歷史上流傳面還要寬些。

  4.中甸藏族鍋莊舞

中甸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在迪慶地區,有的地方稱鍋莊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夥”(意即玩藝)。它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它是隨着藏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在這裏,鍋莊舞有“擦尼”(古舊鍋莊)和“擦司”(新鍋莊)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二法工時就已流傳於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跳這種舞時,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意。

鍋莊舞(特別是擦尼)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唱詞規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這種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詞中最為突出,擦司歌詞亦採用這種固定格式,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編唱,任意發揮。

德欽一帶的鍋莊舞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一般程序為:儀瓦(鍋莊序歌)、央卓(招福鍋莊)、思卓(迎賓鍋莊)、堆卓(讚頌鍋莊)、宗卓(相會鍋莊)、主卓或彰卓(辭別鍋莊)、卦卓(挽留鍋莊)、扎西巨(鍋莊結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個程序的鍋莊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必須按程序來進行,跳完這道程序後再跳下一道程序。

  5.馬爾鍋莊

“馬爾鍋莊”流行於四川省小金縣崇德鄉馬爾村一帶,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這門藝術處處呈現出嘉絨藏族文化特質的.審美功能。在嘉絨藏語中,鍋莊叫做“達爾嘎”,意為“跳舞”之意。鍋莊又有大鍋莊和小鍋莊之分。“馬爾”大鍋莊是將嘉絨地區的民間舞蹈,根據固定的內容按一定程序進行編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鮮明的特點,其舞步緩慢,舞姿端莊穩健,情緒含蓄虔誠,具有濃郁的藏族禮儀舞蹈的風格。大鍋莊主要用於重大的活動儀式,有慶賀婚禮、歡慶節日等。大鍋莊的表演都有入場式、開壇儀式、鍋莊表演三個部分;小鍋莊的形式則帶有隨意性,它是嘉絨先民們用以抒發思想感情,消除疲勞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鍋莊不拘時間、地點的限制,屬於民間自發性的娛樂活動,最能充分體現“馬爾”人民的真實感情。歌詞多以勞動、生活、愛情及自然風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題材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