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保險風險應該如何處理2017

風險的客觀存在促使人類不斷探索應對風險的方法,20世紀30代後產生了現代風險管理活動。1952年,美國學者格拉爾(Russell B. Gallagher)在其調查報告《費用控制的新時期——風險管理》中,首次使用“風險管理”一詞。由此,風險管理的概念開始廣為傳播。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面對保險風險應該如何處理的知識,歡迎閲讀。

保險風險應該如何處理2017

  一、什麼是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用以降低風險的消極結果的決策過程,在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之後,選擇與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並處理風險所致損失,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風險管理的對象是風險,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評估風險管理效果等,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 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什麼?

風險管理的基本目標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可以分為損前目標和損失後目標。前者是指通過風險管理降低和消除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為人們提供較安全的生產、生活環境;後者是指通過風險管理在損失出現後及時採取措施以使災害產生的損失程度降到最低,使受損企業的生產得以迅速恢復,或使受損家園得以迅速重建。

  (一)損失前目標

1.減少風險事故的發生機會。風險事故是造成損失發生的直接原因,減少風險事故的發生機會。

2.以經濟、合理的方法預防潛在損失的發生。這需要對風險管理各項技術的運用進行成本和效益分析,力求以最少費用支出獲得最大安全保障效果。

3.減輕企業、家庭和個人對風險及潛在損失的煩惱和憂慮,為企業或家庭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4.遵守和履行社會賦予家庭和企業的行為規範和社會責任。如環境污染控制、公共安全等。

  (二)損失後目標

1.減輕損失的危害程度。損失一旦出現,風險管理者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搶救和補救,防止損失的擴大和蔓延,將已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2.及時提供經濟補償,使企業和家庭恢復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實現良性循環。及時向受災企業提供經濟補償,可以保持企業經營的連續性,穩定企業收入,為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及時向受災家庭提供經濟補償,使其能儘早獲得資金,重建家園,從而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

  三、風險管理有哪些方法?

風險管理的方法即風險管理的技術,可分為控制型和財務型兩大類。

  (一)控制型風險管理技術

控制型風險管理技術的實質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企業所存在的風險因素採取控制技術以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頻率和減輕損失程度,重點在於改變引起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主要表現為:在事故發生前,降低事故發生的頻率;在事故發生時,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控制型風險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下列方法:

1.迴避。是指設法迴避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從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風險單位和中途放棄某些既存的風險單位,採取主動放棄或改變該項活動的方式。風險單位是指發生一次風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的範圍。避免風險的方法一般在某特定風險所致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相當高或處理風險的成本大於其產生的效益時採用,它是一種最徹底、最簡單的方法,但也是一種消極的方法。避免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有時意味着喪失利潤,且避免方法的採用通常會受到限制。此外,採取避免方法有時在經濟上是不適當的,或者避免了某一種風險,卻產生新的風險。

2.預防。損失預防是指在風險事故發生前,為了消除或減少可能引起損失的各種因素而採取的處理風險的具體措施,其目的在於通過消除或減少風險因素而降低損失發生的頻率。這是事前的措施,即所謂“防患於未然”。如定期體檢,雖不能消除癌症的風險,但可得到醫生的勸告或及早防治,因而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的機會或減輕其嚴重程度。

3.抑制。損失抑制是指在損失發生時或損失發生之後為降低損失程度而採取的各項措施,它是處理風險的有效技術。如安裝自動噴淋設備以抑制火災事故等。

  (二)財務型風險管理技術

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制約,人們對風險的'預測不可能絕對準確,而防範風險的各項措施都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某些風險事故的損失後果是不可避免的。財務型風險管理技術是以提供基金的方式,通過事故發生前的財務安排,來解除事故發生後給人們造成的經濟困難和精神憂慮,為恢復企業生產,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等提供財務支持。財務型風險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自留風險。自留風險是指對風險的自我承擔,即企業或單位自我承受風險損害後果的方法。自留風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財務型風險管理技術。自留風險有主動自留和被動自留之分。通常在風險所致損失頻率和程度低、損失在短期內可以預測以及最大損失不影響企業或單位財務穩定時採用自留風險的方法。自留風險的成本低,方便有效,可減少潛在損失,節省費用。但自留風險有時會因風險單位數量的限制或自我承受能力的限制,而無法實現其處理風險的效果,導致財務安排上的困難而失去作用。

2.轉移風險。轉移風險是指一些單位或個人為避免承擔損失,而有意識地將損失或與損失有關的財務後果轉嫁給另一些單位或個人去承擔的一種風險管理方式。轉移風險又有財務型非保險轉移和財務型保險轉移兩種方法。

(1)財務型非保險轉移風險。財務型非保險轉移風險是指單位或個人通過經濟合同,將損失或與損失有關的財務後果,轉移給另一些單位或個人去承擔,如保證互助、基金制度等;或人們可以利用合同的方式,將可能發生的、不定事件的任何損失責任,從合同一方當事人轉移給另一方,如銷售、建築、運輸合同和其他類似合同的免責規定和賠償條款等。

(2)財務型保險轉移風險。財務型保險轉移風險是指單位或個人通過訂立保險合同,將其面臨的財產風險、人身風險和責任風險等轉嫁給保險人的一種風險管理技術。投保人交納保費,將風險轉嫁給保險人,保險人則在合同規定的責任範圍內承擔補償或給付責任。保險作為風險轉移方式,有很多優越之處,是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風險管理是如何進行的?

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分為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評估風險管理效果五個環節。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對企業、家庭或個人正面臨的和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對風險性質進行鑑定的過程。即對尚未發生的、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系統地、連續地進行識別和歸類,並分析產生風險事故的原因。風險識別主要包括感知風險和分析風險兩方面內容。存在於企業、家庭或個人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複雜,有潛在的,也有實際存在的;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麼,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風險識別階段應解決的問題。

  (二)風險估測

風險估測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所收集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利用概率統計理論,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風險估測不僅使風險管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且使風險分析定量化,為風險管理者進行風險決策、選擇風險管理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

  (三)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指在風險識別和風險估測的基礎上,對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程度,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全面考慮,評估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並與公認的安全指標相比較,以衡量風險的程度,並決定是否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處理風險,需要一定費用,費用與風險損失之間的比例關係直接影響風險管理的效益。通過對風險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比較處理風險所支出的費用,來確定風險是否需要處理和處理的程度,以判定為處理風險所支出的費用是否有效益。

  (四)選擇風險管理技術

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目標,選擇最佳的風險管理技術是風險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風險管理技術分為控制型和財務型兩大類。前者的目的是降低損失頻率和縮小損失範圍,重點在於改變引起意外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後者的目的是以提供基金的方式,對無法控制的風險做財務上的安排。

  (五)評估風險管理效果

評估風險管理的效果是指對風險管理技術之適用性及收益性情況的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風險管理效益的大小,取決於是否能以最小風險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時,在實務中還要考慮風險管理與整體管理目標是否一致,是否具有具體實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風險處理對策是否最佳,可通過評估風險管理的效益來判斷。

標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