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手足口病的症狀和預防措施201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以手、足、口出現水皰為特徵,病情輕而短暫,兒童多見。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手足口病的症狀和預防措施的知識,歡迎閲讀

手足口病的症狀和預防措施2017

  手足口病的症狀

  1、一般症狀表現:

(1)急性起病,潛伏期3—5天,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症。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綠豆大小水皰,手、足出現斑丘疹、皰疹,初起為斑丘疹,後轉變為皰疹,圓形或橢圓形,約3—7mm如米粒大小,較水痘皮疹為小,質地較硬,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見到點狀或片狀的糜爛面。皮疹消退後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繼發感染常使皮膚損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見於臀部及肛門附近,偶可見於軀幹及四肢,數天後乾涸、消退,皮疹無瘙癢,無疼痛感。

(3)個別兒童可出現泛發性丘疹、水皰,伴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

(4)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後良好,無後遺症。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可出現腦炎、腦脊髓炎、腦膜炎、肺水腫、循環衰竭等。

(1)呼吸系統表現為:呼吸淺促、困難,呼吸節律改變,口脣紫紺,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或濕羅音;

(2)神經系統表現為:精神差、嗜睡、頭痛、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或癱瘓;查體可見腦膜刺激症、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現為頻繁抽搐、昏迷、腦水腫、腦疝;

(3)循環系統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緩慢,脈搏淺速、減弱甚至消失,四肢發涼,指(趾)發紺,血壓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的預防

  個人預防措施: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後、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衞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托幼機構及國小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衞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衞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衞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國小放假措施。

  治療原則

手足口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有合併症病人可肌注丙種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間,家長應加強護理,幫助孩子做好口腔衞生,進食前後用生理鹽水或温開水漱口,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痺等病症,患兒應及時就診、複查。

專家提醒市民: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家長回家後,要把工作場所穿的衣服換下來,把手洗乾淨,再進廚房準備食物,抱孩子玩耍。在給嬰兒餵食時,一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掉。如有些家長在餵食前先把食物放在自己的嘴裏嚼碎,或用嘴脣試温等,這些都是傳播病毒的危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