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醫學醫藥學 > 中藥師

自己煎中藥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

中藥師2.67W

煎中藥+是一門學問。你知道自己煎中藥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嗎?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自己煎中藥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的知識,歡迎閲讀。

自己煎中藥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

自己煎中藥怎麼樣才能達到最好的藥效

煎藥器具:用具中藥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藥器具有密切的關係。現在仍是以沙鍋為好,因為沙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且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容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煎煮藥時可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溶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中藥湯劑的臨牀療效。

水:現在大都是用自來水、井水、泉水來熬藥,只要水質潔淨即可。

自來水只要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標準就可以了,如果考慮到殘餘氯的問題,將自來水在容器內放置數小時再用來煎藥,即可明顯減少氯的含量。

温度温度:是煎藥時使中草藥有效成分析出的重要因素。煎藥時一般以小火(文火)為宜。因為一開始就用大火煎熬,常可使植物性中草藥所含蛋白質很快凝固而影響有效成分析出。故最好是在煎藥前,先用冷水將中草藥浸泡15分鐘,這樣做可使植物性中藥的細胞經過浸泡而脹大,再用小火煎藥,可使蛋白質慢慢析出,這樣藥性可不被破壞,水分也不會很快被煎幹。

時間:因藥性不同而長短不一,一般以30分鐘左右為宜。

但發汗藥、揮發性藥只要20分鐘(大約在水沸後再煮5分鐘左右)就夠了;對強壯補益藥則煎的時間要長一些。

很多人習慣以顏色的深淺來決定煎藥時間的長短,認為把湯液的顏色煎到最深才算煎好,這也是錯誤的。因為有些中草藥的顏色可以越煎越深,但實際上藥的有效成分卻早已煎出來了。有的藥煎的時間太長,會造成某些揮發性物質的逸散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次數:中草藥湯劑,每劑一般需煎2次(第一次的藥液叫“頭汁”,第二次的叫“二汁”)。頭汁的加水量以蓋過藥面為宜,大約為藥料體積的2~3倍;二汁的加水量可適當減少一些。對一些較難煎出有效成分的藥料如礦物藥、貝類藥等,則需煎3次。

另外,有些藥物如礦物類的紫石英、寒水石等,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故一般需先煎一段時間再加其他藥同煎,有的還須先打碎再入煎。另一些藥,如發汗藥(薄荷、荊芥等)或芳香健胃藥(如木香、丁香等),因含有揮發性的有效成分,故不宜久煎,須待其他藥物先煎一段時間後再加入(叫“後下”)同煎。有些貴重藥品如犀角、羚羊角等須磨碎沖服,三七、白藥等藥粉也需沖服。

以上列舉的只是一般情況下的注意事項,平時在看病拿藥之後還應詢問醫生,自己的藥有沒有煎藥上的特別要求,別因為煎藥不慎而影響療效。

煎藥流程

一.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二、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釐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夏天氣温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三、用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説,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淨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麪淹沒過飲片約2釐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釐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麪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藥説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説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四、用火

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幹,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五、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鐘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l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幹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後,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剩餘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l5%~25%。

中藥煎後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毫升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毫升日服2次,嬰幼兒100毫升日服2次為宜。

七、服法

服用中藥,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藥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藥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藥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藥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藥液體合併,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藥效至最佳程度。

一般來説,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藥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藥時間應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藥物的作用來決定,一般的藥最好在飯後1小時服,補養藥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藥或對胃腸有刺激的湯藥以進食稍後再服為好,以助療效並減輕對胃的刺激。服用清熱解表藥後,不宜吹風,並觀察有無出汗和體温、脈搏的變化;潤腸的瀉藥空腹服,易使積滯物瀉出。驅蟲藥在空腹時服,應在早上空腹服。能提高殺蟲效果,服後注意大便變化;調經藥應在經前服用。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藥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藥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藥宜乘温服下,發汗藥須熱服以助藥力,而清熱中藥最好放涼後服用。

服用時間:一般而言,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藥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藥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藥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八. 適當忌口

服用中藥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性病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腫瘤及某些皮膚病忌食魚、蝦等腥羶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藥忌飲茶等。

其他注意事項

中藥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藥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藥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藥療效,更符合衞生學要求,不易黴變。

機煎中藥,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藥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藥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藥液可在常温下,能保存10天左右,無論居家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藥時,只需將藥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鐘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藥不會影響藥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特殊中藥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藥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羣藥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藥房在配藥時會另包並加以説明。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牀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牀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1.先煎類: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藥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藥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藥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藥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藥物如龜板、鼈甲、等;骨類藥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藥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1小時後,再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温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後下類: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藥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藥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藥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藥宜後下。在其它藥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鐘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鐘即可,叫後下。

3.包煎類:將某種藥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藥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藥物,一是細小種子類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藥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藥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藥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藥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藥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葉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嘔吐等副作用。四是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物如山藥,在煎煮過程中易粘鍋焦化,需包煎;煎煮上述藥物時先將藥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藥鍋內與其它藥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藥袋儘量鬆些,以免藥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類:有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蔘、三七、羚羊角、蟲草、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兑入煎好的藥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藥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類: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藥(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藥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藥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藥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藥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藥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藥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兑入其他藥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藥液溶化後服用。

6.沖服類:一些難溶於水的藥,某些粉末樣的藥物(如琥珀粉、硃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較貴重的中藥(如三七粉、人蔘粉)或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液態藥物(如竹瀝、薑汁等),可直接衝入煎取的藥液中混勻服用,或直接用温水沖服,以避免藥物損失。一些藥物較為貴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與其它藥物一同煎煮,其藥汁就會被別的藥物吸附,從而影響藥物的療效。如牛黃、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蟲夏草、三七粉等。另外,還有一些藥物如貝母粉,雖然不是貴重藥,但研成細粉沖服,比加入其它藥物一同煎煮後服用效果要好些。

7.煎湯代水:某些中藥(如灶心土、玉米鬚等),可先煎煮後留水去渣,再用此水煎煮其它中藥。

標籤:藥效 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