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文學3.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合集15篇)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

[片斷一]:烙餅問題

(師生共同整理出烙2——10張餅的時間和烙法。)

師:看到這張表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每多1張餅時間就會多3分鐘。

生:我發現烙餅的時間是餅的張數乘3。

生:1張餅不是這樣的。

生:只要把1張餅除外,其它的都是這樣。

生:這個規律不包括1張餅。

師:你們真了不起,能發現烙餅的時間和張數的關係,還能發現1張餅是一個特例,真不簡單。

師:烙法與餅的張數有什麼關係呢?

生:單數張餅都要先烙個3張,剩下的2張2張的烙。

生:1張除外。

(師生觀察列表,驗證學生的發現)

生:單數張餅,先用3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2張2張的烙最節省時間。

生:雙數張餅就2張2張的烙。

生:計算烙單數張餅的次數,只要先減去3,再用剩下的數除以2,就是2張2張的烙的次數。

生:雙數張餅用張數直接除以2就是烙餅的次數。

……

[片斷二]:排隊問題

(學生列舉輪船排隊卸貨的各種可能情況及等候的總時間)

生:有6種可能。

生:按船1——船2——船3的順序,共等候33小時。

生:按船1——船3——船2的順序,共等候30小時。

生:按船2——船1——船3的順序,共等候29小時。

生:按船2——船3——船1的順序,共等候22小時。

生:按船3——船1——船2的順序,共等候23小時。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三船的等候總時間最少?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是最少的。

生:如果先卸時間多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多些。

生:應該先卸等候時間少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少些。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呢?

生:按從少到多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少。

生: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多。

[反思]: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的精彩預設和課堂應變能力外,學生的課堂機智也影響著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度。

每節數學課,教師和學生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體驗都得到了豐富,但如果只侷限於這一過程,學生的認知猶如一盤散沙,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向理性轉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啟發、引導學生髮現探索過程所反應的規律。這一過程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呢?我的認識是既然學生經歷的前一個階段的體驗,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是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抱著這一想法,每當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環節,我都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經過無數次的訓練後,班上的不少學生現在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探索活動,將探索與發現結合起來,以他們獨有的眼光和智慧發現精彩,領悟精彩。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2

數學課只要有聲音,就是學習中最大的成功法寶。數學課只要有聲音,就是叫醒你的耳朵去認真聽講。數學課只要有聲音,就是戰勝自己的魔力。

今天的數學課幹什麼,要怎麼幹,答案都在孩子們的心中。

“金超,你來回答我剛才提問的問題?”他是一個活潑,好說話的男孩,可是這一節數學課他安靜的'狠。沒有往日的吵鬧,沒有往日的表述,沒有往日的舉手,靜靜的坐在那裡看著黑板。

他回答問題的聲音很小,可是我還是聽到了,有點吃力,因為他在第一排離我的距離很近。

“聲音大一點兒”

他提高了聲音,還是有點小,比剛才好多了,可是後面的學生幾乎聽不到

“再大點聲音”,比剛才的聲音有點大了。

“聲音再大點,超過我的聲音”

他怔怔,扭扭頭,看了全班的學生,突然,一聲響亮的果斷的回答贏得了全班的笑聲和掌聲,此時的金超臉上多了一絲笑容,恢復了往日的學習勁頭,手舉的高高的。

“不錯,以後咱們回答問題的聲音都要像金超一樣,敢大膽地放開你的喉嚨,扯開你的嗓子,用勁的說,來鼓鼓掌。”瞬間,教室響起了快樂的掌聲。

聽著你回答問題的聲音,我心裡有譜,聽著你回答問題的聲音,我心裡無限甜蜜。

課堂上,要的就是你的聲音,只要你開啟聲音的按鈕,就會播放一首動聽的歌曲,靜靜的聆聽,美美的享受。

聽著你的聲音,真美!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3

眾所周知,在室外上課的基本是體育老師的特權,孩子們在戶外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鍛鍊著身體,盡情地玩耍,要不孩子們怎麼都喜歡上體育課呢。咱這數學學科,到室外上課,很少;去年學習《千米的認識》時,曾占人家體育老師的體育課,領著學生到操場上感受了1千米,並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效果甚好。寒假備課時,就開始計劃《認識東西南北》這節課要到室外去上,無奈昨天天氣較冷,沒得實行;今日,做了一節複習課,餘下10分鐘,讓學生到校園裡畫“校園示意圖”,為下週一《認識地圖山的東西南北》做課前準備。

本節課簡介:

一、複習東、西、南、北,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

1、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問題:“同學們,早上來學校的時候,太陽在你的哪兒呢?你的家在學校的哪邊呢”。

這個問題本來在計劃之外,只是今天早上送妞到幼兒園之後,迎著太陽騎車趕向學校,想到了剛學過的“東西南北”;學生會不會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數學知識呢,所以一上課便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孩子們不僅說明白了自己家在學校的哪邊,順勢還引出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為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展開想像,說一說,校園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什麼?

3、以自己為中心,你的東西南北面各是誰?

二、在那太陽升起的地方。

昨天上課,根據一個方向辨別其它三個方向的教學很是失敗,因為情景圖是平面的,學生不能夠很好的想象。於是,昨天下午,我畫了一太陽,決定情景演示。

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看到太陽從這裡(師舉著太陽站在任何一個位置)升起,你來判斷一下東、西、南、北各在哪邊?

方向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陽

前面是東,後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大多數學生能根據方向歌來較好地區分東、西、南、北了。

三、十分鐘室外數學課。

在教室裡,我先領著學生畫了十字座標示意圖,給出中心操場,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觀察校園,畫出校園示意圖圓圈裡寫上方位,在長方形裡寫出那個方向有什麼。

講完之後,我便讓學生逐排按次序輕輕下樓,我最後下去;本來擔心他們先下去的瘋跑著玩,不過擔心是多餘的。等我走到樓下的時候,孩子們已經開始了,或站、或蹲、或趴;或三三兩兩、或單獨一人,手拿鋼筆,指指點點,畫畫寫寫;個別學生還過來問我這樣畫行不行。對的我給予了很大的肯定,方位都不對的孩子,我立馬拉著他尋找太陽,逐個兒辨別四方;這種現場的教學比在教室裡比劃要好多了。

今天,準備佈置給學生一個作業:寫一篇數學日子《我們在校園裡上數學課》,很期待看到孩子們的想法。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4

我們班趙熾賢小朋友性格內向,平時不太愛說話,有時老師想和他說說話,叫他叫前面來,他都會磨磨蹭蹭、嘴巴一包一包的,好像老師批評他似的,有時還會放聲大哭。入冬以來,還經常尿溼褲子,關鍵是他要小便居然也不吭聲,都中班了還這樣,我很頭疼。

一次數學課上,小朋友在玩點數遊戲時,我出示了五隻小白兔,讓小朋友數一數有幾隻,很多小朋友都舉起了手,我發現趙熾賢的手也舉了起來,雖然舉得不是很高。我連忙讓他來回答,“5個”“趙熾賢,你太棒了,小朋友給他鼓鼓掌”。小朋友的掌聲響起,只見趙熾賢害羞的趴在了桌子上,下午接園時,我發現他還偷偷告訴爺爺,老師表揚了他,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從那以後,趙熾賢有了一點變化:上課發言時,舉手的次數多了;有事情也會找我了,雖然只是站在我身邊,不說話;活動結束後,和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看著他的一點點變化,我感覺鼓勵表揚比批評有用的多,而且適合每一個人。

有一篇文章上說:最好的老師都是騙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最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睜著的眼睛看孩子的優點,長處和潛力,對孩子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我們如果能閉起眼睛,那些缺點、不足和問題都不存在了。其實在平時,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們都應該正確的引導,適時的鼓勵,用愛來喚醒他們身上的亮點,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許老師只是無意的三個字:你真棒,或者是一個的笑容,再如果是輕輕地摸摸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我們何必要吝嗇表揚呢?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5

隨筆資料:這學期從村小轉過來的學生中,有兩個特別有特色,其中一個不管做什麼始終低著頭,好像永遠在低頭認罪,另一個課堂上總是拿著筆不停地寫著,這兩個孩子一入學我就發現他們與眾不同,多次溝通效果總是不盡人意。開學一個月來除了會讀一些大數外,本學期所學的其它的知識掌握的都不是太好,有些根本就沒有掌握。在這中間也斷斷續續地對他們進行過一些輔導,但由於基礎太差,收效甚微。有時,看到他們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我真有點惱火,語氣也有些硬,這樣一來,這兩個孩子看到我更不敢講話了。

本週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在計算方面,其實考察的就是學生的技能,沒有過多的思維含量,一般智力水平的人都能接受。可從第一次教學口算後的作業中發現這兩個人是一題也不會。怎麼辦呢?昨天中午,我叫來了兩個人,瞭解到他們原來連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筆算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法也不熟練。於是我就從兩位數乘一位數慢慢手把手地教他們一題一題的'做,一箇中午下來,其中的一個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了,另一個還有點困難,在輔導他們做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鼓勵,並不時地挑起他們學習的慾望:告訴他們如果這樣下去,肯定能學好,只要他們願意學,一有空就來找我,我都會教他們。上課了,兩個孩子高興地走了。

今天早上,我正在“遊”飯碗,忽然聽到一聲清脆的喊聲:老師好。一個月來,這個孩子可是第一次叫我,當時我真的很激動,連忙問道:想不想做題,她馬上轉過身跑到教室裡拿來作業本。又經過一個早晨的輔導,這兩個孩子進步都挺大:一個已經能慢慢跟上教學節奏,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速度是非常慢的,另一個也已經會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式題了;經過兩天親密接觸,兩個孩子和我不再陌生,願意與我交往,這才是主要的。

思考一:雖然我不太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但我認為只要教師肯付出,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是沒有問題的。通過接觸這兩個孩子,如果他們基礎能好一些,我也有耐心一些,相信他們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思考二:這兩個孩子從小父母就出去打工,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農村的老人,一般都沒有文化,在家中,他們只能供給孩子們最簡單的吃穿,至於教育方面,只能靠天收,特別是有些年齡偏大些的長輩,家庭教育簡直就是空白。其實在我們學校,通過統計資料發現有近四分之一學生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出去打工,這一現狀給農村的教育帶來了一大難題:一方面,由於長期跟隨老人,缺乏教育,這些學生的行為習慣差,給教育帶來了困難;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缺乏早期的智力啟蒙教育和學習期間必要的家長監督,不少都成了學習上的“釘子戶”。看到這種情況,每次家長會我都不會放棄向家長灌輸掙錢重要,孩子也重要的思想,可家長們看到的是都眼前的利益,孩子成才與否那是今後的事情,現在還不著急。我估計,今後相當長的的一段時間,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將會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塊心病。

思考三:孩子們的心理也有一杆秤,你親近他,他也能親近你。有了親近,他將願意接受你的教育。就拿今天的例子來說吧,過去的一個月,我也沒有少教過他們,可就是吃力不討好,可我一旦改變了方式,孩子們就會主動找到我,有了主動學習的精神,學習效果顯著就明顯不一樣。如果我能堅持一個月,這兩個孩子肯定會有不小的進步,但願能堅持吧!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6

今天早上第一節是數學課,開始講第四單元圓了,學生其實對圓並不陌生,但是用圓規畫圓對學生來說絕對是個技術活,雖然給他們講了畫圓和拿圓規的要領,但是還有部分學生畫的圓不夠規範,就又指導了學生自己多畫幾個練習一下,到了快下課時間,我看到有兩個學生還不能夠畫好,我認為是他們沒認真、沒用心畫,所以,我就說,剩下幾分鐘我們把數學作業本拿出來,我們寫作業,學生們開始抱怨,老師我畫的圓還不好呢,不往作業本上畫吧,我們課下練習後再畫,我說作業很簡單,只用畫半徑為2cm、2.5cm、3cm三個圓就行了,學生一聽也很簡單,就抓緊時間開始畫了,這時我緊盯著那兩個畫不好的學生,一個開始認真畫了,一個面漏難色,只見他先把題目寫上去,就開始量半徑,然後開始畫圓,但是不知怎麼的,圓規就是不聽他的'話,圓一直畫不好,一會他趴在桌子上不動了,我不知什麼情況,就到他的座位前,只間他兩眼含淚,不知怎麼了,我就問他,他說老師我畫不好,有沒有橡皮擦,所以沒法往下畫了,我問你的橡皮呢,他說我沒有,我知道他確實沒有,因為家庭原因,他的學習用具總是不齊,我趕緊讓別人借他一塊,他才擦掉又重新畫了,看著他認真的樣子,我也放了心。

下課後,我想這一段都講圓,如果他沒有橡皮,以後肯定會影響他的學習,如果直接給他一塊,又會影響他的自尊心,怎麼辦呢?直到下午第二節課下課,我找到了他,說老師想讓你到商店裡幫我買點東西,你願你嗎?他爽快答應了,然後我就說你幫我過東西后作為回報,我獎你一塊橡皮,他開始說老師不用了,但是我還是看到了他的眼睛一直盯著我手中的橡皮,我就說,這是因為你幫助了我,所以才獎給你的,他就歡快的去幫我買東西了,不一會,他拿著買的東西來到辦公室給我,我把橡皮獎給了他,就讓他走了,我看到他高興的拿著橡皮飛快的跑去,笑聲一直灑在他的身後。

我相信,在今後的課堂上有了這塊橡皮,他的學習會更主動、更努力。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7

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因為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探究及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因此說要組織理想的教學活動,應善於創設教學情境,一個理想的教學情境創設出來了,教學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情境的創設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所幫助。課改以來,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了創設情境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好的教學情境對促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有很大幫助的。而有些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只注重形式,走入“誤區”,並沒有發揮教學情境應有的作用。我們看下面幾位教師創設的幾個教學情境。

片斷一:到底學什麼?

教學內容: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例2

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一個新的玩具商店開業了,裡面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幾個。

教師出示各種玩具,每個玩具上都有標籤。學生表現特別興奮,因為他們對玩具情有獨鍾。這個情節可以說收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目的,但後面的過程就有些走偏了。

師:你最喜歡那一個?

學生紛紛講自己喜歡的玩具,教師提問了十幾個學生,又繼續問。

師:如果你去買玩具,最想買哪一個,要用多少錢呢?

學生又紛紛講自己想買的`玩具,並彙報價錢,又有十幾個學生做了回答。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是在教學“認識人民幣”,到這裡時間已經過去了10多分鐘,學生卻還不知要學習什麼。

我們都知道這個教學內容的重點是解決“退位減”的問題,教材中設計的買玩具情節,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計算是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絡,而教師在這裡卻花費這麼長的時間讓學生講自己喜歡的玩具以及玩具的價錢,會對後面解決重難點問題起到積極作用嗎?這樣的情境顯然是不恰當的。

片斷二:要幹什麼?

教學內容:二年級下冊《解決問題》例2

談話匯入: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生日?平時都有誰給你過生日?

有3名學生進行了回答。

師: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我們來看還有誰給小白兔過生日。(出示圖片:小熊、小鴨子、小松鼠)他們都帶來了什麼禮物呢?

出示:小熊帶了2個蘿蔔,小鴨子帶了6個蘿蔔。

師:小鴨子帶的蘿蔔個數裡有幾個小熊帶的個數?

這個問題學生好像有些不明白。在教師的引導下知道了小鴨子帶的蘿蔔個數裡有3個小熊帶的個數。

教師又出示小松鼠的話:“我帶的蘿蔔個數是小熊的5倍。”

師:猜一猜小松鼠帶了幾個蘿蔔?

這次學生好像明白了,很快算出了小松鼠帶了10個蘿蔔。

師:小白兔為自己的生日設計了三項活動,有擺圖形、觀看錶演、戶外活動。(教師同時在黑板上貼出三個主題詞)

我們先看小白兔擺了一個什麼圖形。

教師在黑板上用小棒擺了一個小飛機的圖形。

問:小白兔用了幾根小棒擺的小飛機?

生:用了5個小棒。

師:你是幾號組員就擺幾個這樣的小飛機。在小組內說一說用了幾根小棒擺了幾個小飛機。

學生在小組內擺小飛機……

教師是想通過小白兔過生日引出擺圖形的活動,但忽略了擺圖形與小白兔過生日是沒有必要聯絡的,學生也沒有如此過生日的經歷,又怎麼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而前面的小熊、小鴨子、小松鼠為小白兔過生日的情節好像也沒有什麼必要。其實擺圖形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它把解決問題建立在學生的活動基礎之上的,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有利於學生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8

昨天臨下班,收到孩子們學校老師的資訊,釋出了孩子們第40次獨立作業的成績,小雙成績尚可,大雙考得不太理想,班級90分以上的有26人,大雙在90分以下,這個成績肯定在班級是中小遊了,我看到成績的第一感覺:大雙這次又是粗心大意了!

下班回家,吃過晚飯,步行到孩子們的.學校準備接孩子們回家,路上遇到孩子她媽,老遠就發現她陰沉著臉。

走近時,她問:“你知道孩子們的成績呀?”

答:“知道了,有啥情況?”

她說:“大雙被我狠狠的罵了一通!”

我回答:“你罵她幹嗎?你瞭解了情況啦?”

她回答:“我不管,她考不好就要罵,我要她考到前幾名!”

我沒有答理她,接孩子們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小雙,你錯的哪種型別?”小雙說:“一條選擇題!分析不到位!”

又問:“大雙,你這次是什麼情況?”

大雙說:“有兩條粗心大意了,有一條沒有理解!”

回到家後,我把孩子們的試卷拿出來一分析,小雙的題目確實是分析不到位,少了一種情況,她沒有考慮到“0也是偶數”。

大雙的題目有選擇題與填空題各一條粗心大意,到家後她自己訂正出來了,有一條計算題,她的理解能力有問題:利潤的概念不清楚,對題目分析的不完整,但是她列出的式子並不錯,還是計算錯了。

我認真的給她進行了講解,分析了成本、利潤與銷售額的概念,大雙滿意地回到房間繼續做作業,孩子她媽仍然陰沉著臉在給孩子們做錯題集。

孩子盡力就行了,要想辦法改變孩子粗心大意的缺點,打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9

四則運算這個單元我用了7課時教學,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教學內容。因為有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學習接受能力不強的特點,書本上的習題基本上要集體反饋一次,所以四則運算的變式充分展開。如根據分佈算式列綜合算式練習未能落實到點,三步及以上四則運算的讀法及文字題來不及展開,注重運算順序而口算和筆算訓練得不到強化。

曾經在第4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認識了小括號,也出現一個遞等式。當 時 老師們就議論要不要教學脫式計算。由於教材後面沒有再涉及,所以並沒有正式規範學生的書寫格式,而且綜合算式也沒要求用脫式計算。然而本冊教材對遞等式計算書寫格式依然沒有正式提出教學,但是規範書寫格式是教師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例1的數量關係比較簡單,列式計算都很簡單,幾乎全部的'學生都能完成。所以重點指導學生用遞等式計算。學生對綜合算式不陌生,但是對脫式計算卻很陌生。要求劃出第一步先算什麼,再用遞等式計算(注意等號的書寫位置)例2的問題大部分學生也能獨立解決(2種演算法都會出現,第7冊就接觸過)。教材把四則運算順序的教學編排在富有現實意義的情境中,溝通枯燥的四則運算順序和生動的解決問題,賦予四則運算以生命。

列綜合算式時學生往往會按自己的計算順序改變書寫順序如:7×8=56208+56 =264 改寫 7*8+256雖然意義相同,但是用了加法交換率。是否要求按順序依次書寫成 256+7*8?

第四課時 例4在理解題意後,學生求兩商的差的第一種解決方案很容易出現,複習例3,第2種先求差再求商,就有部分學生理解有難度。所以本課的第一重點就是讓學生體會括號內算式的意義及使用小括號解決問題是問題更加簡便的作用,瞭解小括號的效能。有小括號例5的讀法依然要讓學生在認識意義的基礎上去讀。

第五課時 例4和例5排在一起內容比較緊湊,練習不夠,而小括號的出現使四則運算的難度增加了一星。所以認為必須及時鞏固。

第六課時課時內容比較簡單:有關0的運算 通過整理分類,概括出有關0的運算特點,著重理解0不能作除數。通過搶答有0的混合得數,體會0的特殊性和趣味性。

課堂教學習慣小結先“乘除”後“加減”就有學生固定思維一定先乘後除,先加後減,反而把同級運算順序給丟了。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0

批改作業時國小教師的一項常規工作,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提高。對數學作業的批改,我們習慣於用‘√’‘×’來評判正誤,採取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判斷解題正誤,比較學習差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評價結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此外,單純的用‘√’和‘×’來評價學習思維、學習成績影響師生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如何更好的通過作業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主體能動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做會更好,適當加以評語:

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的方式,便於學生更清楚地瞭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的.進步。將評語引入數學作業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評語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呀!”、“解得巧,真聰明”、“你肯定有高招,因為你是我的驕傲”。不責罵質量特別差的作業本,相反,應儘量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你準行!”“你的進步很大,因為你付出勞動。”“看到你在進步,我萬分高興,希望你更上一城樓。”這種帶感情色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充滿了希望從而會使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有的題可用多種解法而學生只採用了一種,可以寫上:“還有更好的解法嗎?”“愛動腦筋的你肯定有高招!”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1

“好學生要能把教科書由厚讀到薄,在參加考試之前,所有的厚書變成了自己的一本薄書。”這是一位老師在複習課時候經常要講的一句話。以前,或許,我還沒有怎麼深刻的體會。現在,我感悟到,這應該是一句經典之語。一位好學生,一位會學習的學生,他一定是一個能把書讀薄,然後又能把薄書變厚的人。作為老師,在複習階段,我覺得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書變薄,然後又讓學生能把薄書變厚。因此,複習有別於新課和練習課,要避免冷飯重炒。複習課的基本任務是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絡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融合貫通更熟練。

複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我想,這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特點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在複習小數的認識與加減複習課的時候,我就是抓住這兩點來對學生進行復習的。開始,我讓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明白這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也就“理”。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複習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知識的融匯貫通,在複習讀寫小數的時候,我喜歡用同一個題目翻來覆去的講,最重要的是讓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讀法相對來說要比寫法難,如果寫法會了,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那讀法也就降低難度了。

覺得本堂課不夠的地方是過於面面俱到,太平鋪直敘,我覺得課堂中如果有點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還有有時說話提問缺乏嚴謹性,缺乏對問題答案的預設能力。平時一定要多向同事請教,多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2

學習數學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在於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一個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不會運用,將很難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重視數學應用的教學,將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數學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機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初步的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從生活實際引入新知識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為學生主動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了示範。國小階段中大量的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絡的內容和一些抽象的內容,都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樹立數學的應用意識的信念。

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動手實踐。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努力去實踐,培養應用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長期貫穿於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因此,作為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提供背景和機會,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數學教育哲學上講,決定一個學生數學修養的高低,最為重要的標誌是看他如何看待數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樹立正確的數學教育價值觀,找到數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因為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現在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缺少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形不成量的實際觀念和鮮明的圖形表象。基於此,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建構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日常思維向科學思維的方式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在課改轟轟烈烈的今天,大多數教師能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注意了結合生活中例項進行教學,改變數學教學的形式和方法,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質疑問難……但是有些教師錯誤的理解了新課標的精神,認為只要在生活中找幾個例項,就叫做創設情境,讓學生熱熱鬧鬧的議論一番就是小組學習……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到底能學到多少數學知識呢?

我認真學習了一些資料,認為一節課,首先要看是否較好的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例如:所創設的情境、選取的素材貼近學生的經驗嗎?包含有數學知識嗎?是否做到了以豐富的現實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過程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了嗎?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了嗎?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了嗎?為學生提供較為充分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了嗎?……第二,要看這節課是否體現了數學的本質特徵。這是最關鍵的!例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受或體驗了嗎?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促進作用嗎?是否注意了用數學的思想、用數學的魅力和數學的美薰陶學生、吸引學生,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激情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學生來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發展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而問題的提出往往要藉助於適宜的環境。反觀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多關注的是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很少顧及學生的情感投入,偶爾的興趣激發也只是蜻蜓點水。當然創設情境不是目的,創設情境是為了讓學生透過生活現象用數學的眼光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等數學問題。問題的提出,不但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較之以前只有教師提問題的課堂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現在老師們在教學時,經常創設一定的情境進行教學,這非常好。但在設計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所設計的問題,儘可能的要具有濃厚的生活的氣息,而且要難易適中,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時間如梭,轉眼已經在教學工作崗位上工作幾年了,回顧這幾年的工作,我思緒萬千、感慨多多。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注意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饒有興趣的參與到數學課的學習中來尤為重要。教學中我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利用鐘面實物教具,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匆匆流逝。在一些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製作觀察物體所需的小正方體模型,注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觀察物體的實踐中來。為學生提供超市購物等場景,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等等。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更多的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參與到數學課的學習活動中來,以逐步形成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出發點,以形成學生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為精髓。

二、注重課堂上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生活化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模式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也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國小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比如,在教一年級第一冊《連加》一課中創設了打氣球的遊戲,氣球從下面一點一點往上飄,上面有10以內的加法算式,看誰算的快打得準的情境。學生非常樂意參與這項遊戲,不但產生了學習的慾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於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複習了舊知識,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還如在教一年級第一冊《連加》一課中,我給學生放了一段早晨他們打掃衛生的錄影片段,在錄影中有學生打掃衛生的生活場景,又有身邊熟悉的同學。當看完錄影後我問他們:從這段錄影中你知道了什麼的時候,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說起來,當我再問:為什麼用加法列式時,孩子們說:“開始有3個同學掃地,一會兒來了2個拿掃帚的同學,一會兒又來了1個拿掃帚的同學,一共有6個同學在打掃衛生,所以用加法列式”。他們不僅理解了連加算式的含義,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連加算式的運算順序。同時又讓學生比較3+2與3+2+1兩個算式的區別,使學生明確了連加算式的計算方法,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且還可以把它運用於生活。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並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教學《連加》一課時我還創設了一幅“風景圖”的情境,在圖中有鳥、有蝴蝶、還有大樹,分別有不同的姿勢和方向,學生通過觀察列連加算式,有列6道的、有列7道的、還有列10道的,學生對自己的列式都有充足的理由,小鳥和蝴蝶一共多少隻?列式是:2+3+2+4+3+1對於學生這些富有創造性的回答我都給予了積極的鼓勵。因為我認為這種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作用。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儘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三、注重課前教材的認真研讀,做到了解全面、分析透徹。

備課時對教材做了全面的瞭解和分析,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絡,注意結合我所教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制訂了詳細的教學工作計劃。做到上好每一節課,搞清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注重和平行班的老師就教學難點問題做詳細的分析,做到充分駕馭課堂。留意從教學輔導材料中取經,吸取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為我所用,注意寫好每一節課的教學反思。力求一節課比另一節課精彩,力求將我所知所想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我的課堂中來,力求讓我的學生能在寓教寓樂中輕鬆學數學,讓孩子們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最佳受益者。

四、注重反饋,加強課後的練習與鞏固。

所學知識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節課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課後的聯絡與鞏固才能檢驗出來。我在練習鞏固時注重個別輔導,尋找特定群體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練習。佈置的作業不求多、雜,而力求精、細,要求學生能按質按量的完成,對於沒有很好掌握的同學及時輔導,找出不足與疏漏,及時補救。注意佈置分層作業,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難易不同的作業。注重調動多方資源,開展轟轟烈烈的家長助學生、好學生幫助差學生的活動,使得課後的練習與鞏固得以有效的實施。

五、注重個別輔導,及時轉化潛能生。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的正面教育,對於潛能生做到多關心、不歧視、不放棄。讓他們感覺到來自老師以及班級體的關愛。認真研究造成其學習的困難的根本原因,堅持對症下藥。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別輔導,開展學生間、小組間的互助互學活動,逐步讓一部分潛能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逐漸進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成為學生時時刻刻不變遷的小老師,竭力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爭取更大進步。

總之,數學教育教學工作還有不夠完善之處,教學經驗還很不足,需要不斷向同行們請教學習。對於自己,我還需不斷豐富自我,努力提高自我綜合素質,將我所學滲透課堂教學,為學生造福,讓孩子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這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3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焦村中心學校 王章蓮

[習題]:

1、教材上有這樣一道習題:一個包裝盒,從裡面量長是28釐米,寬20釐米,體積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裝長25釐米,寬16釐米,高18釐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裝得下?

[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這樣的思維定勢:與體積有關的問題只要算出它們的體積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根據體積的關係來考慮。

師:你們認為怎麼判斷是否可以裝得下?

生:應該比它們的體積。

生:只要包裝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就能裝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體積: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裝盒的體積進行比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裝盒的體積大於玻璃器皿的體積能裝得下。

[分析]:

教材上為學生提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體積的關係來進行判斷,但在很多情況下,依靠這種關係進行判斷卻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呢?針對學生思維出現的障礙,我又出示了以下題目:

[習題]:

2、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7釐米、5釐米、4釐米,它能否裝得下一個稜長是5釐米的玻璃器皿?

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很多學生馬上想到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體積,並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裝得下的結論。真得能裝得下嗎?我又將問題拋給了學生。

生:能裝得下,因為紙盒的體積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

生:裝不下,紙盒的高好像不夠長。

生:裝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釐米,而紙盒的高只有4釐米。

師:紙盒的體積不是比玻璃器皿的體積大嗎?

生:體積大不一定就能裝得下。

生:只比體積還不行,還要看它們的長、寬、高。

生:只要紙盒的長、寬、高比玻璃器皿的長就裝得下。

生:一樣長也行。

生:這道題不用計算,只要比一比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稜長就知道裝不下了。

師:看來,判斷一個紙盒能否裝得下,不能只看體積喲!那第一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生:比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生:先算出紙盒的高,再進行比較。

生:先用紙盒的體積除以它們的底面積,算出高是21釐米,紙盒的長寬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長寬高要大,所以裝得下。

[分析]:

經過一正一反兩道題的判斷,學生的思維受到了衝擊,原有的認識有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到不能完全根據兩個物體的體積進行判斷,還要根據它們長、寬、高的關係進行判斷。但學生現在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如何讓學生比較深入的把握這類問題的本質呢?我又丟擲了另一道題:

[習題]:

3、一個長方體紙盒,長、寬、高分別是6釐米、4釐米、5釐米,如果將稜長是2釐米的小禮盒將裝進去,最多能裝多少個?

生:大體積除以小體積,正好可以裝15個。

生:應該裝不下這麼多,高不夠長。

生:不能只看體積,還要看高的長度。

生:高的長度只能裝兩個,所以高只能看成4釐米。這樣就是6*4*4=96,只能裝12個。

生:還可以這樣看,長能放3個,寬能放2個,最下面一層就可以放6個,高只能放2層,最多隻能裝12個。

[分析]:

碰到類似的問題,學生不由的想到用大體積除以小體積,通常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完全可以解決問題,但只能限於長、寬、高都附合條件的狀態,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其中的矛盾,從而自主發現這並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要解決這類問題,必須考慮兩個物體長、寬、高的關係,通過它們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在學生的各種練習中,像這樣比較類似的問題有許多,但平時都是將它們獨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進行類比,發現本質問題,如果每天在教學前都能提前瀏覽學生的練習的題型,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大有好處的,那麼教師不斷地講,學生不停地錯的問題也會得以避免。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4

本學期的教學真是問題不斷,前一陣子是簡便計算,好不容易將這一內容處理完,還沒有過幾天清閒日子,問題又出現,弄得我真有點招架不住。

這次的問題是名數的互化,這節內容,原義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級上冊,而現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將這一內容下放到四年級下冊,以《生活中的小數》引出名數的改寫,其實質內容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教學中,我通過例項“比高矮”,引出統一單位進行比較的必要,接著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名數改寫的方法,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可一到練習環節問題還是接踵而至:第一次練習,17道題,全對的只有5人,佔全班人數的1/12,只做對3題以下的有近10人,佔全班人數的1/6;考慮到練習的效果差,第二節課又進行了對比練習,再次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高階單位的名數與低階單位的名數互相轉化的特點,隨後又進行了第二次練習,共練習了24道題,全對的8人,約佔全班人數的1/7,只做對3題以下的有7人,約佔全班人數的1/8;針對這7人的特殊情況,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瞭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不過這時的輔導是傳授式的輔導。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於哪種轉化:是高階單位轉化成低階單位,還是低階單位轉化成高階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後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上週末,又進行了第三次練習,相比較前兩次單獨的名數轉化,這次的練習難度更大,有這樣一些內容:(按從小到大排列)904千克、9噸4千克、9400千克、;0.72分米、7米2分米、7.02分米、0.72米;5.05平方釐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釐米。可這次課堂練習的效果還是不容樂觀,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出現了錯誤,由於錯誤面比較大,今天我又用了近20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共同分析這三道題,學生的課堂表現總體來說還不錯,可隨後的訂正還是讓我哭笑不得,出現同樣問題的學生有近15人,主要分不清9噸4千克、9.04噸;7.02分米、0.72米;0.505平方分米、505平方釐米這幾個數的大小,最後實在沒有辦法解決,我只好圈出容易錯的地方,要求他們先轉化單位再比較,一直到放學,還有5個學生沒有過關。

經過三次練習與不斷的輔導發現,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並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覆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階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階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

可既然本冊安排了這一教學內容,就有必要讓每個學生掌握它,如何解決,怎麼解決,我心裡亂成一團麻,就在準備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能不能將學過的單位進行整理,讓學生背一背,情況是不是會有好轉,可這一想法很快又被自己否定了,是因為我不願意自己的學生成為死記硬背的機械。如果明天錯誤依舊,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是繼續還是放棄?

國小數學教學隨筆15

我認為數學課的匯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定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我有幸聽了一位數學老師的兩節數學課,這位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的匯入對學生很受啟發。先談談陳老師的一節課的匯入,陳老師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小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課本上設計的匯入是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一般小數的加減法進而直接開始探討新授內容,陳老師卻是從課本出發,但又不僅僅侷限於課本,她從去年我校測量過的學生的體質健康資料出發,通過設疑解決誰比誰高、誰比誰重的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匯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

我有幸聽課了的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混合運算》,課本上的設計是通過男女學生的過河乘船來匯入進行教學的。事實上我們有好多二年級的學生根本沒有乘船的經歷,並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的`含義,因此如果老師直接引用課本上的例題進行教學,或許好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會很高,想當然效果不會太好。幸好我們鹿老師在備課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把學生的“過河乘船”改成“咱班學生坐汽車參觀動物園”,這樣一來,有好多學生因為有親身體驗,所以學習興趣極高,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