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職務 > 中級會計師

中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實務重難點:資產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有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中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實務重難點:資產,歡迎大家閲讀!

中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實務重難點:資產

老大、固定資產

(一)固定資產取得時的幾件特殊事情

1、以一筆款項購入多項沒有單獨標價的固定資產

應當按照各項固定資產的公允價值比例對總成本進行分配。如果購入的多項資產中包括其他資產,也應按照類似的方法予以處理。

2、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費的提取和使用

(1)提取時

借:生產成本等

貸:專項儲備

(2)用於支付消耗性(費用性)支出時

借:專項儲備

貸:銀行存款

(3)用於購買或建造安全生產設備

借:在建工程(或固定資產)

貸:銀行存款等

同時按照形成固定資產的成本

借:專項儲備

貸:累計折舊

該固定資產在以後期間不計提折舊。

3、待攤支出的分攤

待攤支出,是指在建設期間發生的,不能直接計入某項固定資產價值,而應由所建造固定資產共同負擔的相關費用。

待攤支出應該按照各項工程的成本比例進行分配。

4、棄置費用

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時應該考慮棄置費用。企業應當將棄置費用的現值計入相關固定資產的成本,同時確認相應的預計負債。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內,按照預計負債的攤餘成本和實際利率計算確定的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

預計負債調整時,應按照以下原則調整固定資產成本:

對於預計負債減少,以該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為限扣減固定資產成本。如果預計負債減少額超過該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超出的部分確認為當期損益(營業外收入)。

對於預計負債的增加,增加該固定資產的成本。

按照上述原則調整的固定資產,在資產剩餘使用年限內計提折舊。如果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結束,預計負債的所有變動應發生時確認為損益(營業外收入或支出)

(二)固定資產折舊

雙倍餘額遞減法

年折舊額=年初折餘價值×2/使用年限=(原價-累計折舊)×2/使用年限

年數總和法

年折舊額=(原價-預計淨殘值)×剩餘折舊年限/年數總和

例題1、甲公司2011年6月購入並投入使用一台不需安裝的固定資產,原價100 000元,預計淨殘值2 000元,預計使用年限10年。

要求:分別採用雙倍餘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計算該固定資產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年折舊額(不考慮減值因素,計算結果取整數)

雙倍餘額遞減法

2011年折舊額=100 000×2/10×6/12=10 000元,

2012年折舊額=(100 000-10 000)×2/10=18 000元,

2013年折舊額=(100 000-10 000-18 000)×2/10=14 400元

年數總和法

2011年折舊額=(100 000-2 000)×10/55×6/12=8 909元

2012年折舊額=(100 000-2 000)×9.5/55=16 927元

2013年折舊額=(100 000-2 000)×8.5/55=15 145元

(三)固定資產後續支出

1、後續支出的處理原則

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同時將被替換部分的賬面價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的,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2、資本化後續支出

固定資產發生資本化後續支出時,應將該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轉入在建工程,並停止計提折舊。後續支出完工並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再從在建工程轉為固定資產,並按重新確定的使用壽命、預計淨殘值和折舊方法計提折舊。

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改良支出,應通過“長期待攤費用”科目核算,並在剩餘租賃期與租賃資產尚可使用年限兩者中較短的期間內進行攤銷。

3、費用化後續支出

對外出租的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化後續支出,計入“其他業務成本”;銷售機構的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化後續支出,計入“銷售費用”;其他所有固定資產發生的費用化後續支出全部計入“管理費用”。

(四)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

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非流動資產應當劃分為持有待售:

1、企業已經就處置該非流動資產作出決議;

2、企業已經與受讓方簽訂了不可撤銷的轉讓協議;

3、該項轉讓將在一年內完成。

企業對於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應當調整該項固定資產的預計淨殘值。

如果原賬面價值高於調整後預計淨殘值,應計提減值準備,確認資產減值損失。

如果原賬面價值低於調整後預計淨殘值,不調整原賬面價值。

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按照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孰低進行計量。

某項資產或處置組被劃歸為持有待售,但後來不再滿足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企業應當停止將其劃歸為持有待售,並按照下列兩項金額中較低者計量:

(1)該資產或處置組被劃歸為持有待售之前的賬面價值,按照其假定在沒有被劃歸為持有待售的情況下原應確認的折舊、攤銷或減值進行調整後的金額;

(2)決定不再出售之日的可收回金額。

符合持有待售條件的無形資產等其他非流動資產,比照上述原則處理,此處所指其他非流動資產不包括遞延所得税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範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保險合同中產生的合同權利。

老二、無形資產

(一)有關土地使用權的處理

購買土地使用權用於建造自己使用的房屋等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不計入房屋等建築物的成本,仍作為無形資產。

購買土地使用權用於建造對外出售的房屋等建築物,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應計入房屋等建築物的成本。

購買土地使用權用於出租或者用於資本增值,應當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二)內部研究開發支出的確認和計量

1、研究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管理費用;開發階段滿足資本化條件之前發生的支出也應該費用化計入管理費用;開發階段滿足資本化條件以後至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的成本。不能分清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管理費用。

2、研發支出的核算

“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科目,期末餘額應結轉到管理費用,結轉後無餘額。

“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研究開發項目達到預定用途時,轉入無形資產,該科目的期末餘額為尚未完成的研究開發項目的資本化支出。

老三、投資性房地產

(一)投資性房地產的範圍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是指企業通過出讓或轉讓的方式取得並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權。企業計劃用於出租但尚未出租的土地使用權,不屬於此類。對於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土地使用權再轉租給其他單位的,不能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2、持有並準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是指企業通過出讓或轉讓的方式取得並準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但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認定的閒置土地,不屬於持有並準備增值後轉讓的土地使用權。

3、已出租的建築物。是指企業擁有產權並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房屋等建築物,包括自行建造或開發完成後用於出租的建築物。

在判斷和確認已出租的建築物時,應當注意以下要點:

(1)用於出租的建築物是指企業擁有產權的建築物,企業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再轉租的建築物不屬於投資性房地產。

(2)已出租的建築物是企業已經與其他方簽訂了租賃協議,約定以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建築物。一般應自租賃協議規定的租賃期開始日起,經營出租的建築物才屬於已出租的建築物。

(3)企業將建築物出租,按租賃協議向承租人提供相關輔助服務在整個協議中不重大的,應當將該建築物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如果某項房地產部分用於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部分自用,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用於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不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用於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部分,不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

(二)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

1、企業外購的房地產,只有在購入的同時開始對外出租或用於資本增值,才能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加以確認。企業購入房地產,自用一段時間之後再改為出租或用於資本增值的,應當先確認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自租賃期開始日或用於資本增值之日起,才能從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

2、企業自行建造的房地產,只有在自行建造活動完成的同時開始對外出租或用於資本增值,才能將自行建造的房地產確認為投資性房地產。企業自行建造的房地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後一段時間才對外出租或用於資本增值的,應當先確認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或存貨,自租賃期開始日或用於資本增值之日起,從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或存貨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

(三)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

投資性房地產的後續計量有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模式,通常應當採用成本模式計量,滿足特定條件時也可以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但是同一企業只能採用一種模式對所有的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不得同時採用兩種計量模式

1、成本模式

按照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有關規定,按期(月)計提折舊或攤銷;

取得租金收入計入“其他業務收入”;

存在減值跡象的.,適用資產減值的有關規定。經減值測試後確定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已經計提減值準備的投資性房地產,其減值損失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2、公允價值模式

只有存在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情況下,企業才可以對其所有的投資性房地產均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

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當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

(2)企業能夠從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是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作出合理的估計。

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計提折舊、攤銷,也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企業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3、投資性房地產後續計量模式的變更

只有在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能夠滿足採用公允價值模式條件的情況下,才允許企業對投資性房地產從成本模式計量變更為公允價值模式計量。

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的,應當作為會計政策變更處理,將計量模式變更時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調整期初留存收益。

已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

在極少數情況下,採用公允價值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的企業,有證據表明,當企業首次取得某項投資性房地產時,該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不能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該投資性房地產採用成本模式計量直至處置,並且假設無殘值。但是,採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後續計量的企業,不能單獨對某項投資性房地產採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後續計量。

(四)房地產的轉換形式及轉換日

1、轉換形式

“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與“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

2、轉換日

“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轉換日為租賃期開始日或用於資本增值的日期;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轉換日為房地產達到自用狀態的日期。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存貨”轉換日為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作出決議表明將其重新開發用於對外出售的日期。

(五)房地產轉換的會計處理

1、成本模式下的轉換

“自用房地產”與“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三本賬的轉換。

“投資性房地產”與“存貨”的轉換,按賬面價值轉換。

2、公允價值模式下的轉換

“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為“自用房地產或存貨”,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都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自用房地產或存貨”轉換為“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小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借方;公允價值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貸方,待該項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因轉換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部分應轉入當期損益。

(六)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1、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借:其他業務成本

投資性房地產累計折舊

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

貸:投資性房地產

2、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投資性房地產——成本

——公允價值變動(也可能記借方)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其他業務成本(有可能做相反的分錄)

借: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貸:其他業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