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5年司法考試一卷《法制史》測試題精選

  一、單選題

2015年司法考試一卷《法制史》測試題精選

1.1903年5月1日,在上海英租界發行的《蘇報》刊載鄒容的《革命軍》自序和章炳麟的《客帝篇》,公開倡導革命,排斥滿人。5月14日,《蘇報》又指出:《革命軍》宗旨專在驅除滿族,光復中國。清廷諭令兩江總督照會租界當局嚴加查辦,於6月底逮捕章炳麟,不久,鄒容自動投案。由讞員孫建臣、上海知縣汪瑤庭、英國副領事三人組成的審判庭對鄒容等人進行審理,最後判處章炳麟徒刑三年,鄒容徒刑兩年。對這一案件的説法,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

A.這表明清廷實行公開審判原則

B.這表明外國人在租界內對中國司法裁判權的直接干涉

C.這表明外國人在租界內的領事裁判權受到了限制

D.這表明清廷變法修律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核領事裁判權。

選項A錯誤。與本題題幹無關,是干擾項。

選項B正確,選項D錯誤。領事裁判權體現的是外國侵略者在強迫中國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司法特權,是對我國司法裁判權的直接干涉。

選項C錯誤。限制的是我國的司法審判權。

2.關於德國法律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確的?( )

A.德國統一前普魯士曾制定過《禁止組織新黨法》

B.德國1877年《民事訴訟法》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

C.德國1900年《民法典》被譽為19世紀“德國法律科學之大成”

D.希特勒統治時期頒佈了以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為指導的《加洛林納法典》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核德國的法律制度。

選項A錯誤。《禁止組織新黨法》是希特勒統治時期頒佈的。

選項B錯誤。德意志帝國建立後,於1877年1月27日頒佈《法院組織法》,確認了司法獨立原則。

選項C正確。英國法學家梅特蘭評價説:“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為當中。”

選項D錯誤。《加洛林納法典》是封建時代後期出現的一部以帝國名義頒佈的刑法典。

3.據史書載,以下均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選項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特色?( )(2011年卷一單選第16題)

A.“偶語詩書”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答案】D

【考點】秦代的罪名與法律

【解析】選項A、B、C錯誤。秦代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指導思想,實行嚴刑峻法,在危害皇權類犯罪中規定了謀反;泄露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不行君令等。秦亡以後,在漢代出現法律儒家化,偶語詩書,以古非今,非所宜言等罪名被取消,因此,“偶語詩書”,“以古非今”,“非所宜言”都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特色。

選項D正確。“凡因過失使判決量刑不當的,構成失刑罪”。這是中國古代官吏職務犯罪的`罪名,並非秦代特有,沒有反映秦朝法律文化的****特色。

4.關於明代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選項是錯誤的?( )(2011年卷一單選第17題)

A.明朱元璋認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B.明律確立“重其所重,輕其所輕”刑罰原則

C.《大明會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為綱

D.明會審制度為九卿會審、朝審、大審

【答案】C

【考點】明代法律制度

【解析】選項A説法正確。鑑於元末法制敗壞的教育,朱元璋曾説,“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

選項B説法正確。明代對於賊盜及有關錢糧等事,明律較唐律處刑為重。唐律一般根據情節輕重作出不同處理,牽連範圍相對較狹;而明律則不分情節,一律處以重刑,且擴大株連範圍,此即“重其所重”原則。對於“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處罰輕於唐律,此即“輕其所輕”的原則。對某些危害不大的“輕罪”從輕處罰是為了突出“重其所重”的原則。

選項C説法錯誤。《大明會典》基本仿製《唐六典》,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關執掌與事例。這裏説仿照《元六典》錯誤。

選項D説法正確。明代的會審制度為九卿會審、朝審、大審。

5.清乾隆律學家、名幕王又槐對謀殺和故殺的有關論述:

①“謀殺者,蓄念於未殺之先;故殺者,起意於毆殺之時。”

②“謀殺則定計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勢不能敵,或以金刃,或以毒藥,或以他物,或驅赴水火,或伺於隱蔽處所,即時致死,並無爭鬥情形,方為謀殺。”

③“故殺乃因鬥毆、謀毆而起,或因憶及夙嫌,或因畏其報復,或慮其控官難制,或惡其無恥滋事,或恐其遺禍受害。在兄弟,或利其貲財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遜。臨時起意,故打重傷、多傷,傷多及致死處所而死者是也。”

據此,下列最可能被認定為謀殺者的是哪一選項?( )(2011年卷一單選第18題)

A.張某將浦某拖倒在地,騎於身將其打傷。浦某胞弟見狀,情急之下用木耙擊中張某頂心,張某立時斃命

B.洪某因父為趙某所殺,立志復仇。後,洪某趁趙某獨自上山之機,將其殺死

C.盧某欲拉林某入夥盜竊,林某不允並聲稱將其送官。盧某恐其敗露欲殺之,當即將林某推倒在地,揢傷其咽喉並用腰帶套其脖頸,林某窒息而死

D.僱主李朱氏責罵劉某幹活不勤,劉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將李朱氏砍倒。劉某逃跑之際,被李朱氏4歲的外孫韓某拉住衣服並大聲呼救,劉某將其推倒在地並連砍數刀,致其立時斃命

【答案】B

【考點】“謀殺”與“故殺”

【解析】根據王又槐對謀殺和故殺的有關論述,謀殺是有預謀的故意殺人;故殺是沒有預謀、突然起意的故意殺人。

選項A錯誤。浦某胞弟見浦某被張某毆打,為解救浦某而上前攻擊張某,過失造成其死亡,這裏並無事先預謀,故不成立謀殺。

選項B正確。“洪某因父為趙某所殺,立志復仇”,屬於事先有預謀的故意殺人,應認定為“謀殺”。

選項C錯誤。“盧某恐其敗露欲殺之”,屬於臨時起意的故意殺人,應認定為“故殺”,不能成立“謀殺”。

選項D錯誤。劉某為逃匿而故意殺人,並無事先預謀,應認定為“故殺”。

【提示】六殺:《唐律》賊盜、鬥訟篇中依犯罪人主觀意圖區分了“六殺”,即所謂的“謂殺”、“故殺”、“鬥殺”、“誤殺”、“過失殺”、“戲殺”等。唐律的“謀殺”指預謀殺人:“故殺”指事先雖無預謀,但情急殺人時已有殺人的意念:“鬥殺”指由於種種原因錯置了殺人對象:“過失殺”指“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至”,即出於過失殺人:“戲殺”指“以力共戲”而導致殺人。

故殺:明清都繼承了唐律對故殺的定義,並進一步闡釋,將謀殺與故殺相區別。

謀殺:明代繼承了唐律的做法,將謀殺認定為二人以上的共同犯罪。到了清代,我國傳統社會謀殺的概念已經定型。即謀殺是有預謀的故意殺人,而故殺是沒有預謀、臨時起意的故意殺人。有無事先預謀是區分謀殺和故殺的根本標準。

  二、多選題

1.中國傳統戲劇多有劇目涉及中國古代法律觀念和法律制度。對此,下列哪些説法是成立的?( )(2010年卷一多選第57題)

A.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祝父強許祝英台婚配馬文才的情節,反映了東晉仍然沿襲西周確立的父母之命婚姻締結原則

B.粵劇《斬娥》中,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案件,反映了元代對誣告等行為嚴加處罰的具體法律規範

C.崑曲《十五貫》中,況鍾對婁阿鼠偷盜十五貫殺死店主尤葫蘆案調查取證的故事,反映了清初明律令、重調查、唯證據的審案觀念

D.京劇《徐九經升官記》中,徐九經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唱詞,反映了清末為官清明、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觀念

答案:ABCD

考點:中國古代法律觀念和法律制度

解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則;秦代誣告反坐原則;重調查、唯證據的審案觀念;為官清明、為民父母的法律思想和觀念。

2.乾隆五十一年,四川發生一起殺人案:唐達根與宋萬田本不相識,因赴集市買苞谷遂結伴同行。途中山洞避雨,宋萬田提議二人賭錢。後宋萬田得贏,唐達根將錢如數送上。歸途,宋萬田再次提議賭錢,唐達根得贏。宋萬田聲稱唐達根耍騙不肯給錢,唐達根與之爭吵進而雙方互毆,爭鬥中唐達根將宋萬田打死。依據《大清律例》及《大清律輯注》,你認為唐達根有可能被官府認定犯下列哪些罪行?( )(2010年卷一多選第58題)

A.唐達根系沒有預謀、臨時起意將宋萬田打死,應定故殺

B.唐達根系惱羞成怒,欲奪賭錢故意將宋萬田打死,應定謀殺

C.唐達根系無心之下,鬥毆中不期將宋萬田打死,應定鬥毆殺

D.唐達根系無怨恨殺人動機,以力共戲將宋萬田打死,應定戲殺

答案:AC

考點:《唐律》六殺

解析:《唐律》六殺即謀、故、鬥、誤、過失、戲殺。

謀殺是指預謀殺人:故殺是指事先雖無預謀,但情急殺人時已有殺人的意念:鬥殺指在鬥毆中出於激憤失手將人殺死:誤殺指由於種種原因錯置來了殺人對象,過失殺指耳目所不及,思慮所不到,即出於過失殺人,戲殺指以力共戲而導致殺人。

選項B錯誤。唐達根並無事先預謀,而是情急時殺人。

選項D錯誤。唐達根和宋萬田屬於鬥毆而非嬉戲中產生了殺人的後果。

3..關於外國法律制度,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2010年卷一多選第59題)

A.羅馬法規定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享有完全行為能力

B.《法國民法典》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的立法精神

C.美國《聯邦憲法》序言是憲法的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在審判活動中被援引

D.英國國會立法是英國近現代最重要的制定法,被稱為基本立法

答案:BD

考點:羅馬私法上有關自然人的規定、《法國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美國《聯邦憲法》、英國國會立法

解析:選項A正確。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作了詳細規定。只有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為能力。

選項B正確。《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早期的民法典。在法典中,與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這一立法精神。

選項C錯誤。根據聯邦法院解釋,序言雖然在憲法全文中但不是憲法的組成部分,在審判活動中不能被引用。

選項D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會立法權得到強化,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制定法地位提高,被稱為基本立法。

4.關於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和演進,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確的?( )

A.商鞅“改法為律”擴充了法律內容,強調了法律規範的普遍性

B.漢武帝順應歷史發展廢除肉刑進行刑制改革,為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

C.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廣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倫理規範上升為法律規範,使禮、法更大程度上實現融合

D.清末變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國資本主義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國的封建法制傳統

答案:ACD

解析:本題考核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漢代廢除肉刑、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典的發展變化、清末變法修律的主要特點。

選項A正確。商鞅的“改法為律”強調法律規範的普遍性,具有“範天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改法為律”,是在法律觀念上的又一進步。

選項B錯誤。不是漢武帝改革,而是漢文帝廢肉刑。

選項C正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社會政治經濟關係的變化,法律內容也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禮法結合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説,在漢代中期以後的法律儒家化的基礎上,更廣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倫理規範上升為法律規範,使禮、法更大程度上實現融合。表現在:“八議”入律與“官當”制度確立、“重罪十條”的產生、刑法制度改革、“準五服制罪”的確立、死刑復奏制度。

選項D正確。在立法指導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終貫穿着“仿效外國資本主義法律形式,固守中國封建法制傳統”的方針。

5關於中國古代訴訟、審判制度的説法,下列哪些選項是正確的?( )

A.西周時期“聽訟”為審理民事案件,“斷獄”為審理刑事案件

B.唐代縣以下鄉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糾舉責任,對輕微犯罪與民事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

C.明代的大審是一種會審制度,每三年舉行一次

D.清末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答案:ABD

解析:本題考核中國古代訴訟的程序和制度。

選項A正確。西周時期的“獄”與“訟”。民事案件稱為“訟”,刑事案件稱為“獄”,審理民事案件稱為“聽訟”,審理刑事案件叫做“斷獄”。

選項B正確。唐代地方司法機關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州縣長官在進行司法審判時,均設佐史協助處理。州一級設法曹參軍或司法參軍,縣一級設司法佐、史等。縣以下鄉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糾舉責任,對輕微犯罪與民事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結果須呈報上級。

選項C錯誤。明代的大審是每五年一次。

選項D正確。清末司法機關的變化。改刑部為法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事務;改大理寺為大理院,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實行審檢合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