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殘疾人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素質有哪些

當前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還比較稚嫩,很多社工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需要不斷地沉澱與積累。那麼,下面是由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殘疾人社會工作者具備素質,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殘疾人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素質有哪些

  純潔的思想素質

這裏所説的思想素質,是從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觀角度出發,探討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思想素質。作為一名殘疾人社會工作者, 應保持純潔的思想素質,才能真正提升殘疾人的權能與尊嚴。

具體來説,一是以人為本的態度和理念。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應注重服務對象內心的成長, 協助服務對象覺察對於個人、生活及周遭環境的態度,肯定他們的價值,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成長。

二是保持一顆同理心。站在殘疾人立場設身處地思考,體會殘疾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殘疾人的立場和感受,能讓殘疾人感覺到你在聆聽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感覺,從而拉近社會工作者與殘疾人的距離。

三是對殘疾人無條件的接納。唯有接納我們的服務對象,才能讓他們放下心中的包袱與芥蒂,接受社會工作者。我曾在工作中看到一些社工害怕看到肢體殘疾人,覺得他們很悲慘,所以提出“我不能為他們提供服務”;或是認為精神病康復者非常可怕,以不敢跟他們接觸為由拒絕提供服務,類似例子時有發生。我期待殘疾人社會工作者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否則你也得不到服務對象的“接納”。

四是去標籤。“殘疾人是弱能者”“ 殘疾人是社會及家庭的負擔”“殘疾人是可憐的.羣體”,這些標籤經常被強加在殘疾人身上,難以消除。我曾聽到一些新入行的社工説:因為我覺得殘疾人是弱勢羣體,所以我要做殘疾人工作,那可真是“開始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社工不僅自己要杜絕對殘疾人“標籤化”,更要告訴大家,請不要給殘疾人貼標籤,他們只是“病”了而已。

  強大的心理素質

社會工作是一個強調使命感的職業,它需要社會工作者時刻堅守助人自助的理念。有種聲音説社會工作已成為“高壓”職業,究其原因, 與社工要長期體驗和麪對服務對象的各種問題息息相關。在日常工作中,社工更多的是與各種“不幸”打交道,需要感同身受服務對象的負面情緒,長年累月下來容易受到影響,產生職業倦怠。而在殘疾人工作中,社工同樣會接收到負面信息, 因此,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內心要強大,否則難以應對長期高壓的工作狀態。

作為專業助人的社工,應該學習一些心理知識,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避免出現正能量枯竭、專業耗竭的情況。比如説,社會工作者應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的減壓方式;或者當負面情緒積壓時,可尋找朋輩支持,如向同事傾訴、學習同事有效的經驗等;當遇到棘手的個案時, 積極尋求督導的指導與協助,避免陷入孤獨無助的困境。

  過硬的專業素質

專業素質決定一名社會工作者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所能達到的高度。我覺得殘疾人社會工作者以下幾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必不可少:

一是“全科”與“專科”相結合。“全科”與“專科”是相對應的概念, “全科”是指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應具備的通用專業基礎知識,涵蓋了社會工作作為專業、職業的各個方面,包括社會工作三大基礎服務手法、社會工作價值觀及倫理守則等, 它是一名合格社會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它不會因服務某個特定領域而改變。“專科”是指特定領域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如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需掌握關於殘疾人領域的特定知識及技能,包括殘疾人社會工作理論基礎、介入模式、實務技巧等。唯有將“全科”與“專科” 結合起來,才能做一名優秀的殘疾人社會工作者。

二是病理與心理知識相結合。 殘疾人服務的特殊性在於殘疾人身體的殘缺性和殘疾人獨特的心路歷程,而這恰恰是很多社會工作者的短處。現在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也沒有開設系統的課程或培訓,極大地限制了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

我的建議是:首先要認真學習殘疾人生理病理知識。殘疾人病理基礎知識是社工提供服務之前的基礎。如,殘疾人的類別有哪幾種?等級如何劃分?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殘疾及多重殘疾有哪些生理特徵?殘疾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有何區別?不同類別及不同等級的殘疾人,需要社工採取不同的專業手法,如果社工對這些基本知識不掌握,怎麼能提供適切的服務?我曾多次應邀為廣州市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進行實務培訓,通過互動交流, 我發現部分社工對殘疾人的知識及技巧掌握不足。因此我傾向於與他們共同學習殘疾人基礎病理知識,例如指引他們如何引導盲人定向行走、與聾啞殘疾人溝通的技巧、如何正確處理精神康復者病發時的情緒與行為等。只有充分了解服務對象,我們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

其次,瞭解及同理殘疾人的心理經歷。在與一些社工交流時,我發現很多社工容易犯一些小錯誤, 特別是在評估服務對象需求時,往往忽略了對殘疾人當時心理狀態的認知及瞭解。事實上,一名殘疾人自意識到自身殘疾起,通常會經歷5 個階段的心理過程,社會工作者應充分評估殘疾人當前所處的心理階段及狀態,決定採取何種策略,否則容易適得其反。當案主心理狀態尚處在第一階段時,社會工作者介入過快,反倒會造成服務對象不適, 在此階段殘疾人更需要的是社工的陪伴和支持。

三是政策與服務相結合。由於社會資源的匱乏和社會人士的忽視, 殘疾人的困難和需要未必都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迴應,為此,社會工作者應為殘疾人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積極進行政策倡導,即為一些受忽視的殘疾人爭取合理的照顧和利益,更關注殘疾人某方面普遍存在而得不到及時迴應的需求和行動。如,自2014 年起在廣州各區先後成立的“社區精神康復綜合服務中心”,正是源於資深社會工作者的呼籲,引起殘聯繫統對精神康復者社區照顧的需求加以重視而設立。此外,社工還應在機構、社區內為殘疾人爭取更好的服務環境, 向政府爭取合理的資源投放等。

其次是社區教育。社區教育包括向社區居民直接解釋和體驗、舉辦社區教育宣傳活動等,幫助社區居民樹立對殘疾人正確的認知,提升社區互助、社區和諧。只有注重社區的宣傳教育,才能讓更多社區居民支持並參與殘疾人扶助工作, 從而為殘疾人在社區照顧服務中提供便利與支持,也為殘疾人順利融入社區營造了友愛的氛圍。

四是助人與自助相結合。提升殘疾人的社會功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而現實卻是,社會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資源相對於殘疾人的需求來説遠遠不夠。同時,殘疾人自身的增能、賦權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為此,社會工作者要積極構建資源網絡,助殘疾人走出困境。

何為資源?大到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福利制度,小到殘疾人的親戚朋友、鄰里街坊,皆是殘疾人的“資源”。如殘疾人主管部門、特殊學校、社區居委會、社區設施、社區醫院、社區團體等,社會工作者應培養資源挖掘和整合的意識及能力,編織殘疾人社會資源網絡。

另外,社工要積極提升殘疾人“自助”能力。現在很多社會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給殘疾人捐獻基本生活物品、改造房子、直接捐款等,他們的行為值得稱讚、鼓勵。然而, 在我長期跟進的一些家庭,捐贈帶來的只是一時改善,家庭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提升殘疾人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社工應以優勢視角來激發殘疾人的潛能,協助殘疾人自己更好地挖掘資源、運用資源,促進自身的成長, 促進良好的家庭關係。

  強健的身體素質

近幾年,社工行業流傳着這樣的觀點:一名優秀的社會工作者要有“三厚”,一是“嘴皮厚”,意為社工需要鍛鍊好口才,才能搞社工宣傳、上門探訪及開展個案等服務; 二為“臉皮厚”,意為即使社會對社工行業認知度還比較低,社會工作者需不怕被拒絕,直到服務對象能夠接納社工;三為“腳底厚”,意為社會工作者應深入社區,不斷走訪、探訪,接觸我們的服務對象。

社工不僅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殘疾人社會工作多采取個案管理的模式,日常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員不怕苦、不怕累,進行長期有效探訪跟蹤,因此,殘疾人社會工作者需要過硬的身體素質, 方能練就“三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