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社會工作介入受災羣眾面臨問題分析

災害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領域之一,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是社會工作的重要服務領域。汶川地震後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社會工作在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社會工作介入受災羣眾面臨問題分析,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會工作介入受災羣眾面臨問題分析

  一、受災羣眾面臨的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將整個災區看成一個系統,從個體次系統、家庭次系統、社會次系統三個層面呈現災區羣眾面臨的問題。

1.個體心理問題

經歷災害是個體生活中經歷的重大事件,會給個體心理造成嚴重影響。此次地震對個體心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因住房受損而導致的巨大喪失感。住房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對中國人來説,住房的重要性不亞於糧食。蘆山地震中80%以上房屋受損。受災羣眾一致認為,他們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房子,沒有房子就沒有家了,房子損毀讓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喪失感。尤其是很多受損的房子都是汶川地震後才新建或加固的,有些則是前年或去年才建好的,有些甚至剛建好,還沒來得及裝修。大部分人為建房花光了一生的積蓄,還借了很多錢。巨大的喪失感使他們感到沮喪、焦慮、失眠、食慾下降,有的甚至有自殺念頭。

(2)因難以克服困難而出現的無力感。房子垮了,為建房子還欠了一大筆債;住帳篷,潮氣太重,大部分人都長了濕疹,中午帳篷裏又悶熱難耐;再加上水電不通,吃飯、洗澡都成問題,想自己修繕和重建房屋,能力又不允許。正常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現有的生活條件和經驗又似乎難以克服這些困難,部分受災羣眾為此一籌莫展,對未來失去信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導致部分受災羣眾情緒低落、出現交流障礙、做事退縮、茫然無助。

(3)因喪親而導致的巨大哀痛。失去親人是人生面臨的最大生活事件,喪親會產生巨大的哀痛,並會伴隨深深的自責、驚恐、焦慮、憤怒,有些人還會因為喪親後無法排解悲傷而產生自閉、酗酒、暴力發泄、自殺等行為。

2.家庭生活問題

經歷災難同樣是家庭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重大事件,會對整個家庭造成重大影響。而對個體而言,產生最直接影響的是家庭系統,能協助個體恢復的最重要的支持系統首先也是家庭。此次地震對家庭造成的重大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1)生計無着。地震後,當地的產業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村居民賴以生活的企業被迫停產;地裏的農作物減產,有些農作物因收割後無場地存放,爛在了地裏;外出打工的人,地震後不得不停止工作趕回家。人們失去了賴以為生的謀生手段,只能住在帳篷裏等救濟,甚感無力。(2)住房受損後的經濟壓力。地震中絕大多數倒塌和嚴重受損的房屋是受災羣眾花費一生積蓄建成的,面對危房、廢墟和沉重的債務負擔,幾乎每一個家庭都一籌莫展,倍感壓力。(3)舊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面臨適應性問題。住在帳篷或板房,吃飯、睡覺、衞生、孩子的學習、老人的照顧都面臨新的問題,如何恢復原有的生活秩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3.社區弱化問題

每個家庭都是更廣大的社會系統的子系統,當家庭系統遭受破壞時,需要從家庭之外的社會系統獲得必要的資源與支持,這時社區的意義顯得非常突出。蘆山地震後,社區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原有社區生活空間的改變。震後很多工廠停工、商店停業、娛樂活動停止,不少人突然整天沒事幹,社會生活空間陡然變窄。災後的臨時安置或遷居,許多陌生人居住、生活在同一個臨時安置點或帳篷裏,原有的親緣關係、地緣關係被打破,改變了人們以往的人際關係網絡和人際交往方式,面臨很多適應性問題。

(2)社區組織不足和現有公共服務體系應對不足。受災地區原本就存在社區組織數量少、規模小、類別單一的問題,除了居委會或村委會,其他類型的可以與受災羣眾直接面對面互動的社會組織較少,社區內生的志願組織更少,因而受災羣眾一些細緻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無法得到迴應。居委會或村委會等公共服務體系應對災難的資源和能力都不足,他們要救援、要安置、要分發救災物資、要處理突發事件,工作量大,人手不夠,忙不過來,造成很多方面信息缺位、管理不到位,受災羣眾的一些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容易形成基層組織與受災羣眾之間的誤解,受災羣眾的不滿和抱怨也會不斷醖釀和發酵。

(3)社區心理急需重建。安置點的生活很單調,沒有社區活動,沒有電燈,更沒有電視看,受災羣眾整天面對帳篷愁眉苦臉,有時會放大對困難的感受,更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尤其是一些“等、靠、要”等消極依賴思想也在其中蔓延。很多受災羣眾提及:“我們受了災,只能等政府的安排,國家理應來救援”;有的受災羣眾提到:“都是受災,我們的政策肯定要和汶川地震一樣”;還有些受災羣眾説帳篷潮濕,下雨進水,但自己不挖下水溝,“反正有解放軍來挖”。負面情緒在社區中互動中被渲染、示範和放大,給整個社區的社會心理帶來不利影響。

  二、社會工作的介入

災害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領域之一,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是社會工作的重要服務領域。汶川地震後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社會工作在災害救助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針對蘆山地震,社會工作可以利用生態系統理論,將整個災區看成一個系統,從個體、家庭和社區三個次系統介入。

1.個體次系統的介入

面對個體巨大的喪失感、無力感、哀痛和壓力,社會工作針對個體次系統的介入需立即跟上:(1)主動走近受災羣眾,進行心理評估與援助。由於當地災區羣眾對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及顧慮,且更注重對現實問題迫切解決的.需要,社工應主動深入安置點的帳篷、板房以及村莊、學校、醫院等地直接瞭解情況,在現場發現問題、評估需要、直接提供專業輔導或介紹轉診。(2)利用優勢視角,幫助受災羣眾自我恢復。社工不僅可使用以往針對特定心理問題、心理創傷的心理干預方法,而且可以開展大量激發潛能的工作,如關懷受災羣眾的現實需要,組織災區羣眾成立互助小組,幫助恢復生產自救,帶領兒童遊戲,進入帳篷和板房做探訪等,激發其內在資源,使其情緒得到疏泄與調整,提升自我癒合的能力。

2.家庭次系統的介入

社會工作可以進行以家庭為整體的介入:(1)尋找家庭本身的資源,協助家庭提升自身應對壓力的能力。如改善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幫助家庭重新解讀壓力,調整家庭的溝通形態和情緒狀態,幫助家庭在面對壓力事件時達成認知和行為上的一致,共同面對困境。(2)整合必要的資源以支持家庭。促成家庭與家庭之外的系統形成更好的互動關係,從外界輸入必要資源和能量,給家庭提供足夠的支持。如幫助家庭瞭解政策信息,鏈接資源幫助家庭重建住房、恢復生產,整合資源協助家庭解決孩子的就學和老人照顧問題等。

3.社區次系統的介入

穩定和諧的社區對受災個體和家庭都是重要的支持性力量,並且社區本身的恢復重建也是個體和家庭恢復重建的重要基礎。社工在災後社區重建工作中發揮着重要作用:(1)對政府力量的不到之處拾遺補缺。社工會主動進入工作現場,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服務;在民眾最需要的地方提供他們迫切需要的服務;利用多元的工作方法,為受災羣眾提供更加個性化和細緻化的服務;深入救災工作“盲區”,提供政府力所不及的服務等。(2)重建社區社會關係。在現有的社區中,通過社區公共生活的恢復、社區參與的加強、社區互助的形成,建立新的社區鏈接,重建社區社會關係。(3)恢復社區經濟。推動社區生產自救與互救,將困難羣眾組織起來,成立自助與互助小組,藉助小額信貸、城鄉合作、公平貿易等國內外行之有效的社區經濟計劃,與災區羣眾共創可持續的生計。(4)重構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是一種重要的載體、一種無形的力量,一旦形成,會對其中的個體家庭形成一種持續性的支持。可以通過推動社區的自救和互助,協助災區經濟的恢復和住房重建;促成社區資本的開發與激勵,協助社區形成更好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