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中級社工: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導語:在對待殘疾人的照顧問題上,有正反兩種現象都是不妥當的,一種是歧視和忽視,另一種是過度的呵護和保護,對這些不良行要進行社區矯治。

2017中級社工: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殘疾人服務發展[瞭解]:

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越來越朝着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發展正在經歷從“醫學治療模式”向“社會康復模式”的轉變。

  (一)殘疾人社會工作理論層面的轉型

殘疾人社會工作就是要把理論知識、實務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結合,但在這樣的結合中,理論知識恰恰是佔據最重要的地位。其一,在致殘原因的理論分析上,從個人責任理論轉向社會責任理論。個人責任理論的前提隱含了“健全人”和“殘疾人”的對立,在同等生活狀態下,大多數人是正常的,而少數人致殘,其責任只能在於個人或家庭,一個人患有殘疾只能是個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劇。

社會責任理論則強調無論先天性殘疾還是後天性殘疾都是社會因素造成的,例如,近親結婚而生出智障兒,表面上是先天性的,實際上是父母知識的缺乏,也是社會性因素造成的。

其二,在殘疾現象的理論分析上,從社會標籤理論向社會照顧理論的轉變。標籤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貝克提出,強調弱勢羣體的偏差行為是強勢羣體“妄加”標籤的結果,而直接導致弱勢羣體逐漸遊離在主流社會之外。很顯然,這種標籤理論運用於殘疾人社會政策,則會給殘疾人和社會帶來雙重損失。社會照顧理論則強調,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建立信任的專業關係,關鍵是把所謂的“不正常”的羣體或行為看作是“正常化”的。

  (二)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層面的轉型

這主要表現為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背後理念分析和工作方法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論分析。第一,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殘疾人社會工作正在實現由供養理論向迴歸社會理論的轉變。供養理論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從殘疾人的生存“首位權”出發的,主要注重經濟和物質層面的供養,而相對忽視精神和社會層面的滿足。

迴歸社會理論是“去機構化”運動的代表性理論,強調社會工作者和殘疾人服務對象的互動,強調服務對象社會關係的重建,要增加服務對象的“能力”。

迴歸社會理論和增能賦權理論在理論層面是相通的。第二,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論分析上,由單一的個案模式向綜合服務模式轉變。個案模式比較注重個體和家庭關係的介入,而綜合服務模式則更多從社會系統的角度來反思對殘疾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

  二、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瞭解]:

  (一)政策層面: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

1.殘疾人社會保護政策體系建設

2.殘疾人的民生權利和人身權利得到法律的維護和保障

3.實施發展殘疾人事業的國家規劃,把殘疾人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格局

  (二)服務層面:殘疾人康復服務

  1.教育康復及其主要內容

(1)針對殘疾人羣體。首先,開展人與環境互動的教育,要認知自己的殘疾、認識日常生活的環境、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態;通過社會工作的個案、小組和社區等方法提供專業化重點服務,使得殘疾人的身心與環境達成和諧,積極來應對殘疾及其殘疾的`生活狀態。其次,針對不同殘疾提供差異化的“補償性”功能的損害訓練,不僅學習基礎性科學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結合身心發展提供各種培訓。

在整個的個性化服務中,要相信服務對象,與服務對象“在一起”工作,激發殘疾人在服務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教育康復、心理康復和功能康復的“三位一體”。

(2)針對殘疾父母、監護人或家屬等。殘疾人的家庭照顧者是殘疾人教育康復中的“重要關鍵人”之一。

首先,給予家庭照顧者以及家庭成員以心理支持,緩解精神壓力。在對待殘疾人的照顧問題上,有正反兩種現象都是不妥當的,一種是歧視和忽視,另一種是過度的呵護和保護,對這些不良行要進行社區矯治。

其次,普及相關的殘疾人教育康復的相關知識,同時提升照顧者的康復技巧。

最後,幫助構建社區型社會支持系統,提升社區志願者服務質量。

(3)針對社會組織、殘疾人服務組織和各類愛心人士。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是系統工程,但是科學化的助人活動僅靠“愛心”還是不夠的,科學化與專業化緊密相連。雖然,目前有很多社會組織、殘疾人服務組織和愛心人士從事殘疾人服務,大多數還是用比較傳統和經驗化的方式,這種方式還無法理解殘疾人社會工作“獨立生活”的理念,在殘疾人教育康復的過程中,

也要加大對從事殘疾人服務的組織、志願者團隊和愛心人士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升服務於殘疾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2.職業康復及其主要內容

(1)職業諮詢。面對“就業難”的困境,職業諮詢成為職業康復的第一環節。殘疾和障礙對殘疾人的個體職業活動產生了影響和限制,走在求職道路最容易感到孤軍奮戰的孤獨,殘疾人的職業諮詢就顯得更加重要。在接案後針對每個殘疾人自身特徵和就業情況等相關問題進行綜合性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職業評估。這是第二環節,其目的是評定殘疾人的工作能力和適應職業的可能性,是指通過各種測試手段和方法對殘疾人所進行的一系列的客觀評估、心理測試以及性格分析,涉及身體、心理和職業適應性3個方面,從而對殘疾人的興趣、個性、氣質、價值觀、態度、身體、學習和工作能力等作出科學評定,通過職業評定活動來為殘疾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科學性的依據。

(3)職業培訓。這是殘疾人就業前和上崗前的針對性培訓,是幫助殘疾人達成“有效”就業的措施,由社會工作者和職業指導師等專業成員共同協作實施。就業前培訓是讓殘疾人接受特定職業的相關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並形成從事該職業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比較廣的適用性;上崗前培訓是讓殘疾人接受即將從事的工作崗位所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以便適應實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環境。

(4)就業指導。這包含兩方面內容:根據殘疾人的個案的實際情況、提供勞動市場、就業方向等信息以及具體就業指導意見和建議,根據殘疾人進入職業工作領域中所出現的問題提供跟蹤性指導服務。例如,台灣地區殘疾人進入職業領域後,就業指導師基本上有6個月的跟蹤服務期。

  3.社區康復及其主要內容

(1)開展殘疾的預防工作。社區是殘疾預防和宣傳的最重要場所,社區康復要與初級衞生保健工作共建、共享、共擔當,推進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殘疾預防是指在發生傷病殘之前,預防其發生或發生後減輕其功能障礙程度。

我國初步建立了三級預防體系:一級預防是指預防致殘性傷害和殘疾的發生,通過實施免疫接種、圍產期保健、預防性諮詢及保健、減少暴力、預防交通意外、加強公共場所安全、避免引發傷病的危險因素或危險源、指異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為及精神衞生、安全防護照顧等措施。

二級預防是指防止傷害後出現殘疾,通過實施殘疾早期篩查、定期健康檢查、控制危險因素、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預防併發症、早期醫療干預、早期康復治療等措施。三級預防是指防治殘疾後出現殘障,通過實施康復功能訓練、假肢矯形器及輔助功能用品用具、康復諮詢、支持性醫療及護理、必要的矯形替代性及補償性手術等措施。

(2)開展康復評定和建檔工作。在社區中針對殘疾人運用客觀、科學的方法開展功能障礙性質、部位、範圍、程度、發展趨勢和轉歸等作出全面評定。評定的方法主要有:肌力評定、運動功能評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認知功能評定、心理功能評定、社會交往功能評定、職業技能評定等。同時,在社區建立殘疾人服務檔案,根據殘疾人的特徵、發展趨勢和潛能開發可能性,提供適當性的社區康復方案。

(3)開展具體的康復服務。社區康復的內容是多樣化的,就是要整合社區中的各種資源,通過各種康復性治療,最大限度地恢復殘疾人所喪失的功能。社區康復是集教育康復、職業康復和醫療康復等功能,實施“治療一康復一服務”整合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