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小升中

五問“小升中”,你都知道哪些?

小升中3.06W

鄭州某中學特長生招生報名火爆

五問“小升中”,你都知道哪些?

編者按 本刊4月6日發表的《一位家長的心聲》和《義務教育法在哭泣》,對國小教育以及“小升中”中的亂象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引發讀者關注。一些深受其苦的家長通過郵件和電話,希望我們繼續關注這一話題。

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媒體多有關注,但現實卻仍不免讓人沮喪。義務教育法的規定為何難以實現?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為何仍是奢望?取消“小升中”考試,孩子之間的競爭如何成了家長之間的競爭?這既是一個事關教育未來的教育話題,也是一個關於法律能否執行的法律話題,還是一個有關公平能否實現的社會話題。

刊登這篇稿件,不意味着我們完全認可其觀點。但作為一家之言,它對於認清問題所在,找到解決路徑,是有價值的。

也希望您談談看法。

各地“小升中”升學方式不一。一般來説,越是大城市,方式越多樣。比如共建,小城市很少,基本是大城市的“專利”。歸納起來,升學方式大致有這麼幾種方式:點招、推優、派位、特長、共建、民辦校等等。

民辦校,今天且不説它。“在商言商”,即使掙錢不是民辦校的唯一目的,也是最主要目的。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誠信辦學,怎麼招生怎麼收費,學校有充分自主權。

另外幾種升學途徑不一樣。它們涉及的都是公辦學校,而公辦學校運轉資金來自納税人,這讓公眾對它們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從合法、公平的角度審視幾種升學方式,我們會發現問題不少。

點招:“代價”有多大?

點招,是從學校角度而言的。對學生來説,則是自主擇校。方式是:重點中學通過某種途徑選拔優秀學生。

和其他幾種升學方式相比,這是學生、家長意見最少的方式。這種方式,完全是孩子之間的競爭。“願賭服輸”,面對“實力”不如人,家長、孩子大多選擇坦然接受。而通過這種方式選拔出來的孩子,即是人們口中的“牛孩兒”,多數人學習能力確屬一流。

把天賦超羣的孩子選出來“因材施教”,從結果看,這種選人方式是有價值的,但代價卻也太大了。

一是法治的代價。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升中”不允許考試。雖然點招考試多是以民辦培訓機構的名義舉行的,但既然考試結果由公辦學校“承受”,它才是考試的真正組織者;義務教育法還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能做“重點校”、“非重點校”的區分,但現實中可以點招的,只有重點學校。以北京為例,區重點還不行,只有市重點有資格。所以,點招進一步強化了“重點校”、“非重點校”區分。

二是政府部門的信任危機。明擺着違法的事兒,負有查處職責的有關部門多年“睜一眼閉一眼”,怠於行使職責,讓人如何相信“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最讓人揪心的是,和少數被點招的“幸運兒”不同,絕大多數孩子不過是“陪太子讀書”。仍以北京為例,每年被市重點中學點招的孩子,約600人上下,而參與其中的孩子,在萬人左右。需要説明的是,選拔考試的內容,幾乎全部是課外知識,需要上課外班才行。而每個學校又有不同選人標準,有的要求奧數好,有的對英語要求高,還有的要求全面發展各科要均衡。為了多“碰”幾個學校,孩子只好都學。這是一些孩子難有快樂童年的根源。

被點招的孩子,學的這些東西以“敲門磚”的方式發揮了功效。而對於沒被點到的孩子來説,用童年時光換來的知識,在他們未來學習中即使能有些作用,代價也未免太大了。

把有特殊天賦的孩子選拔出來,是必要的,但可否改變一下選拔方式?讓太多孩子“陪綁”的方式,不能再繼續了。

推優:孩子的命運誰決定?

每所國小每個班級給出推優名額,得到名額的學生參加推優,相對應的推優中學都是重點中學。

如果能在這種競爭中勝出,不用上名目繁多的課外班,也有上好中學的機會。因而,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這種方式都格外看重。

出台推優政策的目的,一是給成績較好的學生一個選擇優質學校的機會,二是給優質資源校提供一個獲得優質生源的合法渠道。從實踐看,這樣的目的,已經實現。而且,推優比例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以北京為例,去年,西城區推優比例達到30%,海淀區達到11%以上。

問題在於,義務教育法規定了均衡發展原則,而生源均衡,是保證均衡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優質資源學校每年“掐尖”把優質生源挑走,“均衡”從何談起?

比該不該推優爭議更大的,是推優的標準問題。在北京,市三好,區、校三好,獲獎情況等,都是推優的條件。其中,三好生是最“硬”的一項指標。一位國小負責人表示,由於目前學生成績不公佈分數,只看等級,班上可以參選三好生的孩子可以佔到80%。在成績沒有區別的情況下,學生的人緣好壞等就成為孩子投票的重要依據。為了評三好生,“個別學生的生日會已經變成了拉票會,為了拉票,不是客人給‘壽星’送禮,而是‘壽星’給客人送禮。”

孩子的前途由其他孩子決定,本就讓人不踏實。更讓人不踏實的是,一些家長也加入其中。一位退休老人告訴筆者,聽着女兒“教育”外孫女如何討好老師,他心裏很不是滋味,“這不是教孩子學壞嗎?”

中央電視台曾播出“聚焦”節目。節目主持人趙普在博客上披露了一些不適宜用鏡頭記錄的內容,其中一個和推優有關:

鏡頭三:六年級課堂下課鈴響,老師稍許拖堂,一個十一歲的六年級男孩一邊用課本摔打桌面,一邊用常人難以啟齒的髒話自言自語。全班同學都聽得見,老師當然也聽得真切,但無人制止,因為這是一個在不公平的“推優”中落選的孩子,他和他的家庭嘗試了很多辦法均無果而終,於是他選擇了令人駭然的自暴自棄。據説這個十一歲男孩的眼睛可以無所顧忌地將學校的任何一位老師和同學盯得羞愧難當。我想這種眼神應該叫――仇恨!

這種情況們當然是個別,但足以讓我們警醒。

特長:如何避免“黑哨”?

如果孩子有文體、科技某方面的特長,可以走特長生,每年招收特長生的學校會舉行特長生測試,通過測試,即可升學。

要不要特長生,從有特長生政策那一天起就開始了爭論。贊成者認為,學生的.多樣性,有利於學校文化生態;反對者則認為,所謂的“特長”和奧數、英語一樣,是擇校競爭製造出來的,已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培養和發展孩子興趣愛好的初衷。2010年,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取消“小升中”中特長生招生計劃,引發贊成者和反對者又一輪激烈爭論。

如果特長生還將存在,那麼,避免特長生招生中的“黑哨”,便是當務之急。體育特長生,成績在那裏擺着,跑得不如別人快跳得不如別人遠,特長生真就不好當上。而文藝特長生,舞跳得如何、歌唱得好不好,由評委決定,一旦評委偏心……每年特長生招生,都會“製造”不少新聞。去年,社會學博士方剛因為兒子參加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美術特長生考試落榜憤而宣戰。在博客中,他這樣描述了兒子遭遇的不公:

“兒子學畫的班裏,還有另一個同學也參加了今天的考試。那個學生,與我兒子的水平相差甚遠,是有目共睹的事。整天在一起學畫,我們太瞭解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是層次上的距離。但是,5月22日晚上6點,這個學生卻收到了清華附中的錄取通知,我的兒子則沒有。”

清華附中之後作出迴應,表示邀請校外專家對考生的素描試卷進行了複核,專家的一致結論是:被錄取的20名考生素描試卷水平均高於方剛之子。對於方剛提出的公開考生試卷的要求,校方表示,學校沒有權力公開考生試卷。

這起事件中到底有沒有黑幕,我們無從知曉。方剛的博文記錄的另一個孩子,卻讓我們看到類似“疑似黑幕”對孩子心靈傷害之深:

“曾有一位家長對我説,他的女兒學鋼琴八年,多次獲獎,也是有目共睹的出色。但同樣因中暗箱操作沒有被錄取,那之後,孩子再也不碰鋼琴。提到彈琴,她的眼裏便含有淚水……”

而不公平,並不僅體現在招生環節。誰有資格作為特長生參與測試,各地標準不一。在北京,每個區標準也不一樣,但多數地方要求在一些比賽中獲獎,於是,為了獲獎得到特長生資格,家長、培訓機構各顯其能。

由於獲獎證書不再有公信力,有些地方已經不再做這方面要求。願意參加測試的,只要提出申請,經所在學校認可、教育局備案即可。

共建:何時退出舞台?

共建,是指某些單位通過和一些優質中國小簽訂協議,在繳納一定費用後,獲得學校為單位員工子女提供入學名額。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一做法就在各地中國小中出現,並解決了那些由於工作原因無法照料孩子學習的家長們的後顧之憂。然而時至今日,共建卻飽受詬病。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出台後,北京曾有媒體徵集百姓意見,共建是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

北京一中原校長王晉堂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共建單位可以簡單地總結為:要麼“來頭大”,要麼就是財力雄厚,可以給學校贊助款。

國小生參加針對某學校招生考試的培訓,被稱為“佔坑”。有人評價,共建是最大的“佔坑”,而且是“集體佔坑”。一位家長在一個題為“為什麼沒有人批評一下共建制度”的帖子後跟帖透露,某所區級重點中學,竟然有62個共建單位。

央視“聚焦”節目中,一位家長提供了一份北京市某區教委佈置2009年國中入學工作的會議資料。資料中國中入學方式的第五條是這樣規定的:學校可按照相關協議接收共建單位職工子弟入學,由各中學按要求上報共建單位協議及共建生名單,並在區教委監察科備案。但對共建生資格認定、數量比例,以及監督方法並無具體表述。

2010年,北京有關部門表示將嚴格控制共建生數量,原則上不再審批新的共建單位。但這樣的表態並不讓人踏實。且不説在某些語境下,“原則上”會演變成什麼,更讓人疑惑之處在於:原有的共建單位沒有一個退出機制,是不是意味着它們還將一直“共建”下去?

筆者認為,如果共建暫時無法完全退出,那麼,有關部門有義務定期向社會公示:在北京市所有示範中學中,有多少已經審批具備共建招生資格的學校?這些學校的共建招生名額各有多少?共建單位是哪些?共建單位的名額是依據什麼標準分配的?哪些共建是個人掏錢、哪些允許共建單位替個人買單?

派位:真的能隨機嗎?

每所國小有幾所“對口中學”,通過電腦隨機抽取,決定上哪所學校。

雖然電腦派位被國小生戲稱為“充軍發配”,但對於充分享受了童年樂趣點招無門無特長沒共建,或者已經付出努力卻“屢戰屢敗”的孩子,這種方式保證他們有學上。由於重點學校本也要求參加派位(雖然名額不多),如果運氣好,“輕鬆上重點”也不是沒可能。

不過,電腦派位真的隨機嗎?這個問題不時困擾公眾。去年杭州“小升中”搖號“未卜先知”很典型。2010年4月18日《現代金報》對此進行了報道:杭州某國小的準畢業生小葛參加了擇校搖號。就在搖號前幾天,同班同學高某告訴他,其父親已經花了10萬元,安排其進入某所中學就讀,“這次的搖號我肯定搖得進。”隨後,班裏又有兩個同學告訴小葛,“這次的搖號,我肯定沒問題。”搖號結果,三位“未卜先知”的同學,被全部搖中了,而留給小葛的,除了難過,更多的是懷疑。對此,教育局迴應:搖號過程嚴謹,“未卜先知”只可能是巧合。

我願意相信“只可能是巧合”的説法,但未必每個人都相信。筆者也確實聽一些人説過“誰誰答應給派到哪所學校”的説法,雖然同樣不確定真假。無論是為了避免確實存在的“貓膩”,還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懷疑,電腦派位過程中都應有家長代表在場監督。

當然,家長代表最好隨機產生,而不是由誰指定。

標籤:小升中 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