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升學助考

2017屆大學聯考語文模擬試題(含答案)

  第I卷閲讀題

2017屆大學聯考語文模擬試題(含答案)

  一、現代文閲讀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9分,毎小題 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傳統孝道與現代孝道

每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都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我們民族給出的答案是“導民以孝,以孝侍親”,以孝文化作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思想基礎。面對今日中國“銀髮社會”浪潮到來之挑戰,應着力推動傳統孝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現代孝道築強我國養老保障制度。

傳統孝道主張養老敬老。孝老敬親是中國人倫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倫理思想資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這首先指“能養之孝”。孔子説:“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養之孝”的基礎上,孔子又提出“敬親之孝”。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那麼,怎麼才算敬養,怎麼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經》中提出來了“五備”:“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也,然後能事其親。”

現在社會的深刻變化,引發了傳統孝道現代轉化的必要性。首先,生產方式的改變引發家庭關係變化。我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生產為基本生產方式,春種夏管,秋收冬藏,處理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主要靠經驗,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識越多,越值得社會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但在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的現代社會,當晚輩的知識結構、資源財富、權力地位都超越長輩時,他們在家庭中的“話語權”便會加大,而老人們的地位難免會“邊緣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為要求臣子對自己盡“忠”而鼓吹百姓們行“孝”,“忠孝”也成為當時最高的道德評價標準。而在當今社會中,古時的“父母官”變成了當今的“人民公僕”;那時的“子民”“草民”,而今變成了“公民”“國家的主人”;執政黨的理念,也轉變為各級幹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第三,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與政治衝擊,使孝道文化基礎大為動搖。孝道觀念被嚴重扭曲,造成了人們認識上的混亂,形成了幾代人思想上的誤區與斷層。再就是生存及養老的壓力增大。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增大,子女對父母盡孝的難度提高。凡此種種因素,使得孝道傳統日漸失去昔日的約束力,子女們對父母不盡贍養之義務,老而無養,養而不敬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子女在老人還有一點利用價值時,一味索要,無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體衰,便視為累贅,甚至虐待、遺棄,種種不孝行為令人髮指。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歷史的慣性而踉蹌而行。

欲使傳統孝道能在今天生存發展,並且對現代生活產生其應有的規範與指導作用,就必須對其進行現代轉化,使其融入現代生活,走進現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統孝道必須實現創造性轉化。它既應該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民族為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提出了“導民以孝,以孝侍親”的理念,主張以孝文化作為解決養老問題。

B.傳統孝道認為,孝老敬親是中國人倫道德的根本,這説明孝道突出養老為本位,將養老作為家庭的主要職責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順地接受子女的奉養。

C.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的深刻變化,晚輩掌握的知識結構等常常超越長輩,使得老人們越來越喪失話語權,導致不孝敬老人的現象越發嚴重。

D.讓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發揚光大,最重要的途徑是讓傳統孝道進行創造性現代轉化,融入現代生活,讓傳統孝道走進現代人的心中。

參考答案:C,以偏概全,現代社會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幾個,這個點只是其中之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代社會講究“忠”“孝”,是指要對統治者盡忠,對父母盡孝,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關係正好顛倒過來了。

B.“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是説如果對父母不是由衷地敬愛,那養父母和養牲畜就沒有什麼差別。

C.現代社會中,後輩們生存及養老的壓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難度,使得後輩們對傳統的孝道逐漸有心無力。

D.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中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內容的更新,必然落後於時代而被拋棄;現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沒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將得不到發揚。

參考答案:A,“正好顛倒過來”理解錯誤,與文意不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中國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我們應該着力推動傳統孝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現代孝道築強我國養老保障制度。

B.“五備”的要義在於要將父母放在心上,以誠敬的心情做好“生、養、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傳統孝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生產方式的改變,知識結構的變化,主人公意識的轉變,以及生存壓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傳統孝道與現代孝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傳統孝道自身內涵的不斷豐富,促進了現代孝道的發展,現代孝道促進了傳統孝道的必然改變。

參考答案:D,傳統孝道與現代孝道不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最後一句表述也是錯誤的。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2分)

中國航空之父——馮如

1909年9月21日,美國奧克蘭市郊匹滿高地的伍·吉·典梓農場。一架升降舵裝設在飛機前部的鴨式佈局輕型飛機在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那個駕駛着簡陋的飛機在10~15英尺之間的低空飛行了約半英里航程的年輕、挺拔的身影,猶如一道永恆的閃電,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天空上--馮如。

中國航空之父,首位駕駛自制飛機上天的中國人。

舊金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美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這座城市人口眾多,工業發達,馮如終其一生的對於機器和工業的迷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經過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特別是他製造的小型發電機,不但運輸、移動方便,而且發電效率優良。他設計製造的抽水機、打椿機、發電機、無線電報機等輕便耐用,深得社會讚譽。

1906年前後,有兩件事情給馮如內心帶來了強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自制載人動力飛機試飛成功,揭開了世界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馮如萌生了效仿萊特兄弟試製飛機的念頭。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1905年9月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籤訂《朴茨茅斯和約》,和約竟規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這件事情更使他堅定了研製飛機的決心。馮如為祖國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機器夢"破滅了:"是(指製造機器) 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

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

馮如勤奮學習、研究,先後從《美國科學》、《航空學》《航空器》和《昆蟲式飛機》等當時著名的航空科學書刊上,蒐集了大量製造飛機的技術資料。為了探索飛機的製造和駕駛技術,馮如通過觀察飛鳥的飛行情況,領會到要製造一架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穩定的操縱系統,而且要達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滿結合。

經過充分觀察研究之後,馮如選定以萊特式飛機為設計飛機的主要藍本,同時參考花曼、寇蒂斯、伯裏利奧等當時著名飛行家的飛機圖形繪製成飛機結構施工圖。在施工過程中,由於資金不足,無法購置足夠的生產工具,飛機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費很多時間,才能製成一個合規格的零部件。馮如的家人也屢屢催促他回國團聚,馮如覆信婉言勸慰,並毅然宣佈,"飛機不成,決不歸國。"

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駕駛着經過檢驗和更換了新車輪的飛機,冒着強風,在伍·吉·典梓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着一座小土山,飛機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間。在未經試飛證實確屬安全之前,馮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進行更高的飛行。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這架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如意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的成功,標誌着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面》、《中國人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為題,報導了馮如製造飛機及試飛成功的經過,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

相關鏈接

?馮如製造飛機和試飛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中國。當時國內發生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想利用馮如為其建立航空部隊,電召馮如歸國,許以破格錄用。航空是當時最尖端的科學技術,馮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學技術知識,在美國經營航空事業,賺取大量金錢,但馮如毅然回國。

?1912年8月5日,經民國臨時政府批准,馮如在廣州郊區做第二次飛行表演。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馮如兩足浮鬆,全身下墜,飛機亦即墜落。馮如頭、胸、股各部均受重傷。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長眠,時年29歲。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舊金山對於馮如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他學習機械製造的完整理論,並能夠在實踐之中不斷應用,使他最終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製造各種機器。

B.祖國的積貧積弱,激發了馮如強烈的愛國熱忱,使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研究,蒐集資料,尤其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飛機制造相關資料。

C.馮如試飛成功,美國的報紙大力加以報道,這對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

D.馮如回國後第二次在廣州郊區進行飛行表演,以大無畏的勇氣,努力使飛機飛得更高,由於用力過猛,飛機失事,馮如遇難,年僅29歲。

參考答案:D,馮如飛機失事只是一場意外,前面“大無畏的勇氣”理解錯誤。

5.為什麼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1)勤奮學習製造技術理論。(2)強烈的愛國熱忱,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3)投入艱苦的飛機制造工作,飛機不成,決不歸國,終於研製成功。(4)親身試飛,最終試飛成功。(5)為飛機試飛獻身。(答對三點得滿分)

6.央視近期正熱播“大國工匠”,馮如作為一名飛機設計工程師,你認為大國工匠的精神品質在他身上有怎樣的體現?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1)刻苦學習理論知識,勤奮鑽研製造技術。(2)投入艱苦的製造過程。(3)親自試飛成功併為之獻身。(4)強烈的愛國熱忱和責任意識。(5)對強國具有重大意義。(簡要分析適當給分)

(三)文學類文本閲讀(14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題(14分)

冬天記憶

◇張海生

雖然時隔已經很久遠了,但我卻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質極度貧乏的冬天裏,一塊石頭、一堆柴草、一根雞絨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難的夥伴。

我記憶裏的冬天是那樣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襖棉褲走在上學的路上,寒風打着呼哨撲過來,刀一樣地扎疼我的臉,割疼我的耳朵,順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褲裏鑽。教室裏沒有取暖的設備,窗户上常常沒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紙袼褙片兒,風颳過來嘭嚓作響,順着縫隙往教室裏鑽,坐在教室裏,寫字的手凍得拿不住筆,把兩手抄進棉袖筒裏或湊到嘴上哈幾口氣暖暖手再寫。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樹木上、老牆上、屋頂上全是雪,整個世界蕭殺而蒼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厲害,房檐上垂掛着短則幾寸、長則數尺的小檊杖一樣粗細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我們用一根長長的竹竿,一根根將冰柱搗下來,小手凍得象透明的紅蘿蔔。晚上睡覺的時候是最受罪的時候,脱了衣服往被窩裏鑽,被窩裏冰涼冰涼,凍得人渾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熱。那時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個温暖的被窩該有多幸福呀。

那些個冬天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夢一般的記憶裏,我用驅寒的方式,用尋找温暖的方式,度過了一個個自由、率真、充滿野趣的冬天。在學校裏,下課的鈴聲一響,我們就跑着擠到一堵太陽光照得到的背風的牆根前,一字排開從兩邊往中間擠,使勁的擠,一邊擠一邊高聲喊叫:擠擠,擠老幹,擠出老幹我喜歡。擠擠,擠老幹,擠出老幹我喜歡。如果中間的那一位被擠出來了,就迅速的跑到兩端繼續往中間擠,直到渾身發熱,渾身出汗。我們還打皮老尖兒、邁大步、推鐵環、吹雞毛上天。

放學了,幾個同學一合計,直奔老麥場的麥秸垛,在麥垛的一方掏一個洞,再到地裏偷幾個白蘿蔔,用竹批兒剝去厚厚的一層皮兒,躺在麥秸洞裏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繞口。有時候,我們也會跑到大河塄的格檔堆上,用自制的槍、棒做武器幹中美、捉迷藏,我們常常忘記了時間,直玩得天昏地黑。麥場的小庵也是我們常去的地方,我們會在小庵的朝陽背風處挖一個坑,坑沿上壘幾塊土坯或磚塊,然後到地裏去拾些樹梢乾柴,點上火取暖,有時還用泥包住用彈弓打來的麻雀,放到火裏燒烤,等到泥燒乾了的時候,剝開泥塊,麻雀的羽毛也會被燒的無影無蹤,燒熟了的麻雀肉熱氣騰騰,再撒上些從家裏偷來的鹽,一邊烤火一邊吃,香甜而温暖。

在關於寒冷的記憶中,尤其使我難忘的是那些圓溜溜、胖乎乎的鵝卵石,不知從啥時候開始,我冬天的冷被窩裏竟有了這些可愛的小夥伴。那是母親去城河裏洗衣服時捎回來的,母親選擇了這些大小適中,形狀可愛的鵝卵石洗淨帶回家。傍晚做飯時,母親將幾塊石頭圍在煤火口邊,到了睡覺前石頭已經被炕得很熱,母親又把每一塊石頭用一塊包袱布裹住,放進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窩。我鑽進暖和的被窩裏,腳蹬一塊石頭,懷抱一塊石頭,冬天的寒冷已躲得無影無蹤。

時光已過去了幾十年,如今我的女兒已將大學畢業,當我和她談起這些往事,她聽得一臉茫然,不知所云。當然我理解女兒,在這個地球逐漸變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調、水暖、電暖、暖水袋隨處可見的年代,讓女兒去理解一塊石頭的作用,理解人與人擠在一起用來取暖的方法,的確愚頑可笑。但我這個從貧窮年代走過來的人,怎麼能夠忘記了對一顆蘿蔔的回味,對一塊石頭的懷想,對一縷陽光的感恩呢?

7.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開頭對於“一塊石頭、一堆柴草、一根雞絨毛”的強調,重在突出在物質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曾經帶給自己怎樣的生活體驗,也為下文的寫作埋下伏筆。

B.第二段關於寒冷的描寫生動形象,作者把自己對於寒冷的深切體驗細緻地進行描繪,目的是為與後文寫女兒的生活進行對比,從而表現女兒的茫然無知。

C.一塊石頭,被母親用來作為驅走嚴寒的工具,一方面照應了前文的冬天的記憶,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母親對子女博大的母愛以及生存的智慧。

D.本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敍事散文,對於冬天的寒冷記憶,不僅作者的女兒不能體悟,在讀者看來,這也是一篇充滿童趣的生活化氣息濃厚的文章,讓作者忘卻痛苦。

E.文章結尾“但我這個從貧窮年代走過來的人,怎麼能夠忘記了對一顆蘿蔔的回味,對一塊石頭的懷想,對一縷陽光的感恩呢?”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