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國小生良好習慣培養方法

[摘要]孩子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形成的不良習慣,如果不及早得到糾正,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變成惡習或陋習。從矯正不良行為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下方法不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一是加壓法。二是疏“遠”法。三是榜樣激勵法。四是將功補過法。

國小生良好習慣培養方法

[關鍵詞]國小生 習慣良習教育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説過:“教育是習慣的培養。”所謂的習慣是由於多次重複而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其一旦形成,則很難改變。如果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重複基礎上形成的有積極性質的習慣,自然對孩子的成長及發展起良好的促進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相反,孩子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形成的習慣,有許多是消極的,如果不及早得到糾正,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變成惡習或陋習。我校把養成良習教育寫進了德育目標,並分年級段進行細化。課題組的實踐證明:從矯正不良行為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矯正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加壓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未遭到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地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對孩子施加必要的“壓力”,是教育孩子的必須,也是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級的學生黃曉琪經常不完成作業,教育了幾次都不見效。後來老師從其家長口中瞭解孩子愛好跳舞,每天下午放學要去參加一個小時的舞蹈訓練,便決定教育的同時結合使用加“壓”的`方法,使他自覺認真完成作業。於是對她説:“你既然知道完成作業的重要性,也有決心做到,讓我們一塊想辦法做到這一點。如果能按時完成作業,放學後可以參加舞蹈訓練;如果不能就取消訓練。”在其父母和其他任課教師的配合下,施“壓”下,其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很快消失了。不過運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選擇“突破口”,使對學生的“壓”力,變成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動力。

  二、疏“遠”法

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由於受到外界這方面或那方面強化刺激的緣故,國小階段不少孩子有吃零食的習慣,再加上校門口一些小販的誘惑,助長了這一習慣的形成。如一年級的小紅爸媽在外務工,爺爺十分嬌慣,每次放學纏着爺爺要錢買東西吃,班主任老師得知後,對其進行説理教育,並讓其“立個人賬單”合理利用零花錢的同時,開始讓家長對其硬纏軟磨不予理睬,這樣堅持一段時間,這位同學放學後,買零食的行為不再發生了。又如:調皮的孩子小強常在課堂上或課間時出“洋相”,引得大家鬨堂大笑。一天老師故意支開他,對全班同學講:小強同學擾亂班級紀律,這是他的個人錯誤,也是大家的責任,因為他每一次出洋相,搞惡作劇,許多同學情不自禁地看着、説着、笑着,這是對他最大的鼓勵;假若他在出洋相時,大家都不理睬,他會自討無趣,偃旗息鼓。後來當他故伎重演時,周圍的人不再關注,而是故意疏遠他,他的這種不良行為習慣便漸漸地改變了。教師應善於運用集體力量,形成正確輿論,通過集體的影響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榜樣激勵法

有這樣一句名言:要教好你的孩子應注意三點,一是榜樣,二是榜樣,第三還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例如我校每天第二節課後學生飲用學生奶,不少學生隨意丟棄奶盒,甚至用不想喝的牛奶擠着玩鬧,針對這些現象,我校利用主題班會,如“為什麼飲用學生奶”“怎樣保護我們的環境”“他這樣做真好”等、辯論等形式,讓學生髮現同學中的榜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很多學生便養成了把奶飲用乾淨並及時放進回收箱的好習慣。

  四、將功補過法

在學習上運用糾錯法,有明顯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用在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上同樣有效。例如我校從2008—2009學年開始實行班級學生輪流值周制,班中有一些學生管不住自己的手,愛亂扔雜物,他們的不良行為一旦被衞生督查小組發現,就會立即要求他們把雜物撿起來,而且還得把周圍的地方打掃乾淨,接着讓他們協助制止其他亂扔贓物的學生,期間他們的態度端正,工作認真靈活,應隨時給予表揚。一學期下來,校園衞生、紀律、文明舉止等良好習慣培養卓有成效。運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矯正和積極練習的及時性。

當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小生身體發育普遍提前,隨之而出現的是身體潛能與認識水平的不平衡,體能過多與認識不足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潛在因素,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要防治兼顧,讓他們玩中求知,玩中求樂,其身心必然和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