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人生之基,習慣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敗,成就的大小,身體的好壞,生命的長短。瞭解了一個人的習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可見,習慣對一個人是何等重要。而地方課程強調-教學的開放性與生成性,強調要向學生的生活經驗開放,鼓勵教師儘可能採用遊戲活動、小組討論、社會調查等活動化的教學方式。因此地方課程有活動的條件,活動又樂於學生的歡迎,在這一點上地方課程的實施和養良好行為習慣有了一個有利的結合點。利用地方課程活動化教學這一方肥沃的土壤,可以養育出一棵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行為習慣之樹。

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良好習慣

一、地方課程中培養學生好習慣的必要性

地方課程中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機不可失的黃金時期,正所謂“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了”。少年兒童時期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少年兒童正處在發育成長時期,行為方式還沒有定型,喜歡模仿,可塑性很強,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培養下,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説過:“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起的,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外國有句話説:‘開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國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訓,一種習慣之養成,莫不由‘漸’而來。一定要從小就加以訓練,養成種種優良的習慣和態度,在小孩子時代已經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時候,自然可以減少許多問題。‘慎始則善終’,這是必然的結果。”

(一)地方課程標準中提到地方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呈現具體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例如,培養國小生的學習習慣,一年級入學初,應該從“明日學具,準備齊全” (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課表準備齊學具)“讀書寫字,姿勢正確”(一尺一拳一寸和執筆姿勢)等動作性習慣入手培養;一些智慧性習慣,如“讀書看報,查找資料”“學有目標,學有計劃”,則應在高年級重點培養。

(二)同時地方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也倡導教學的開放性與生成性,課堂教學不應侷限於課本,要向學生的生活經驗開放,教師要明確,很多相關知識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在與父母、親友的交流中,在搜尋相關書籍資料中,在探尋社會熱點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從而拓展課程的範圍。

二、地方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好習慣的策略

兒童生性好動,喜愛活動是兒童的天性。活動不僅是兒童認識的源泉,也是兒童發展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曾舉例:“我們先從小孩子説起,他起初必定是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過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過石頭才知道石頭是硬的”兒童對活動感知越是感興趣,熱情就越高,活動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廣度。因此在對教學活動這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靈活地選用、整合、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成為學習信息的加工者,學習活動建構的主體,如:遊戲活動、演練活動、製作活動等。

(一)教師應該從自身言行做起,培養學生文明的行為習慣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良好的師德是一張通行世界的門票,是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一條通向理想教育殿堂的天梯。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具體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不管有無進行教育的自覺性,都會成為學生效仿的標準。特別國小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着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的老師。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於規範、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加裏寧説:“教師每天彷彿蹲在一面鏡子裏,外面有幾百雙精細的、富於敏感的、善於窺視教師優缺點的孩子眼睛。”是啊,一雙雙“精細的孩子的眼睛”在盯着我們教師,因此,老師在要求學生養成好習慣的同時,自己得首先作出榜樣,做到身體力行。看到地上的紙屑主動彎腰拾起;騎車、走路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碰到同學,主動叫上一聲:“某某同學你好”;在辦公室,當學生把作業本送來,老師熱情地對學生説:“謝謝!”;課堂上,當學生幫老師擦乾淨講台和黑板時,老師當着全班學生的面,説聲“謝謝大家”;課堂提問時,學生回答完問題,老師説:“請坐下”孩子們喜歡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謝謝”“再見”“你好”等禮貌用語,學生自然都看在眼裏,印在心裏。他們耳濡目染,也模仿着説起來,無論老師給學生送去什麼,學生都會甜甜地説一聲:“謝謝老師!”,在校園裏碰到老師、同學,問早、問好、道再見,已成了同學們生活的口頭語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美的語言、美的行為藴涵着一種無窮的教育力量。

《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良好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