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清明節吃的野菜

在清明節我們也要適當的注意下養生,那麼在這天吃點什麼野菜好呢?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清明節吃什麼吃野菜好,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吃的野菜

  清明節吃什麼吃野菜好

薺菜

是十字花科植物的帶根全草,具有十字花科的植物抗氧化的能力,在盛產的季節吃鮮又有保健功效,可為一舉兩得了。薺菜又叫護生草、薺、芊菜、雞心菜,目前除野生外,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在傳統醫書中皆有記載如:《本草綱目》:“明目益胃”;《名醫別錄》:“甘、温,無毒。和肝氣,和中為上品”;《日用本草》:“涼肝明目”。也恰在清明調養肝之時,食點薺菜正適時令。

薺菜味甘性平,內含草酸、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及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等,薺菜酸有明顯的止血作用。那麼薺菜能涼肝止血,明目降壓,利濕通淋,常應用於痢疾,水腫,淋病,吐血,便血,目赤疼痛等症。

在食用時為了不影響對鈣質的吸收,食用前先焯水去草酸為宜。同時選用嫩葉可食,以扁莖葉細小者為佳,全草曬乾及花葉子可入藥。據報道,薺菜煎水有預防麻疹作用,還有降低血壓作用。

食療小方:自制涼血止血鮮薺菜汁,用洗淨的鮮薺菜搗汁250ml,慢慢飲。適用於咳血,吐血,便血,血崩。

刺兒菜

它是菊科植物小薊的全草或根,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生長,常在路旁、溝岸、田間可見,人們常稱為小薊、薊薊菜。刺兒菜特別含生物鹼、皂苷等,味甘、苦,微寒,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而早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着:“清火疏風豁痰,解一切損傷,血崩白帶”,還在《本草拾遺》有:“破宿血,止新血”,《上海常用中草藥》説:“清熱止血,降壓,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症,高血壓,黃疸,肝炎,腎炎”。現在臨牀應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高血壓及一切出血,但體虛胃弱者慎食。那麼雨季採取,洗淨,蘸醬生食。據報道,小薊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曩球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在此介紹兩個食療方,便於實用。一是,鮮小薊250克,搗爛外敷。功能解毒止血。適用於一切疔瘡腫毒,外傷出血;二是小薊100克煮湯,加蜜、生藕汁。功能涼血止血。適用於口乾,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

苦菜

苦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生長,又有叫苦蕈菜、苣菜、敗醬等。苦菜顧名就能知其屬性是味苦性寒,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排膿。苦菜中還含維生素C及大量鐵質,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及鈣、磷等。此時食用清熱涼血,降內熱減少因內熱而外感風寒的疾病。

馬蘭頭

又有叫馬蘭、螃蜞頭草、田邊菊等,我國大部分地區路邊及田野有生長,也有人工栽培。其含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A、蛋白質、脂肪、鈣、鐵等,味辛性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衄血,血痢等都有一定食療作用。我們把馬蘭熟加調味後,美味可口,為家庭喜食的蔬菜之一,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經常食用可達清火明目之目的。如把馬蘭洗淨燙熟切碎,拌香豆腐乾絲,經常食。

適用於咽腫痛,目糊,內火重,能清熱涼血。馬蘭洗淨,搗爛取汁分服,適用於吐血,衄血,牙齦出血,高血壓,皮下出血,創傷出血及淋濁,能涼血止血。

  清明吃青團的原因

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

1、青團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

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糰子,就婷婷於眼前了。

2、艾餃

作為浙江民俗,清明食艾餃,被認為能驅邪禳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陳雨澆”。意思是清明時節多梅雨天氣,吃了艾餃或艾糕,有預防身體被雨淋壞的功效。此外,艾本還可做藥用,有殺蟲和防止植物病害的功效。

此餃用鮮嫩艾葉和米粉和勻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餡,捏成海燕狀餃子,蒸制而成。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別有風味。

3、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籤蓋上釘牢。

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鹼,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後,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4、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着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5、京江齊

蘇滬一帶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青團,鎮江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京江齊、麻油饊。鎮江習俗,清明節必須吃京江齊和饊子,傳説可以免掉死後一頓板子。清明節鎮江民間早飯吃京江齊和麻油饊之由來,還另有一説。

相傳是紀念春秋時代的賢哲之士介子推,因他與母親歸隱綿山介休縣境,晉文公於清明節的前一日,派兵放火焚燒綿山,介子推與母親不幸罹難,後人在清明節這天禁止煙火,只吃冷食,以示懷念,至今鎮江圌山附近的居民,還有清明節上圌山“望綿山”悼念介子推的風俗。

6、油煎大團子

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節。

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為添“青”。

7、螺螄

青團本身屬於甜食,人們大多用來充當早點或配餐,而螺螄則是清明餐桌上的“重頭戲”。由於清明時節氣候温度適中,這時的螺螄乾淨鮮美。在常熟地界,人們時不時會邀上兩三好友去螺螄館小聚,吮着螺螄,敍着家常,別有一番風味。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説。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葱、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8、青白團子

清明時節,吳地一直有吃“青白團子”的習俗。在無錫梅村和鴻山一帶,當地人還專門用鮮肉、豆沙、芝麻做餡,寓意吳地始祖——泰伯“三讓天下”的高尚品德。

清明節前麥子長勢旺盛,麥葉不老不嫩,將從田裏割來的麥葉洗乾淨後,放在石臼裏搗碎,成糊狀後用布包起來,用力擠壓,就有青汁流出,在青汁裏面加適當石灰水,顏色就更青更嫩。在做糰子和糯米粉時,倒點青汁進去,揉和成的米粉就成青色了,糰子放進灶頭上的大蒸籠一蒸,滿灶間一股麥青香。蒸熟出籠時,若用毛刷蘸上熟油在糰子表面均勻地刷一刷,青糰子便油綠如玉,更惹人喜歡。

9、饊子

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饊子。饊子以油和麥面揉拉成細條,盤繞環狀,油炸而成。春日踏青,帶上寒具,邊吃邊遊,或加糖用開水沖泡食用,自有一番風味。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10、清明淚

“清明節,做清明淚,吃清明粿……”在衢州常山、開化一帶的農村,一直流傳着這樣一首童謠。尤其是常山縣東案鄉金源村,每年清明,“清明淚”是家家户户紀念先祖必做的寒食,習俗流傳至今已經1000多年。

為紀念祖先王介,村人把米粉搓成一顆顆圓圓小小的眼淚形狀,只在清明節制作食用。清明淚外形像小湯圓,味道可完全不同。不加艾葉的,色白,如珍珠無瑕;摻入艾葉,色翠,如翡翠深邃,這小點心透着股淡淡的清香,吃在嘴裏清香滑糯。

標籤:清明節 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