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立冬的習俗(精選15篇)

立冬的習俗1

立冬是冬至嗎

立冬的習俗(精選15篇)

立冬節氣:每年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節氣:每年12月21日~23日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比立冬更冷一些

"至"冬季是截止了"立"是開始進入冬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冬至是"數九"的開始,表示冬季最冷的時候到了,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個"九",俗語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杏花開;八九燕歸來。意思是冬天最冷在三九,之後就逐漸春暖花開了。

立冬養生吃什麼好

熱粥暖胃

立冬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説,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甘薯、馬鈴薯、紅薯

立冬養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立冬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

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雞蛋、魚類、乳類

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熱量為主

立冬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立冬的習俗2

立冬的傳統習俗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説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説,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

立冬吃餃子寓意着人們對冬天的美好期盼,由於餃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了,還有“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説法。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鋭,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説,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於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製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説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後的飲食要以温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夥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有哪些農事活動

蔬菜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温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温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櫱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儘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儘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户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修農具

入冬過後,農事漸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以後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立冬的習俗3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為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為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為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為“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為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為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説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説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説,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當天吃什麼

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吃鹹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鹹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後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鹹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鹹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鹹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鹹補腎。鹹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後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鹹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户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做適當調整後再開正式藥方。

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户户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

吃餈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裏。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温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凍

水已經能結成冰。

二候地始凍

土地也開始凍結。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雉即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的習俗4

立冬飲食習俗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説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對南方的朋友可能就比較迷惑。其實意思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

沒錯,就是耳朵。據説,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吃餃子恰是“交子之時”

“交子之時”的“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立冬養生的注意事項

1、背部保暖可助藏陽氣

立冬的養生應做到精神安靜,精神上要豁達樂觀、合理用腦、保持良好心態。要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在起居調養上要有規律,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並注意背部保暖才有利於陽氣潛藏。同時還要適度運動,如做操、散步等。要節慾保精,減少房事。

2、吃牛羊肉少食海鮮

立冬後,人們在飲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桑葚、桂圓、甲魚、黑木耳等。

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都是立冬後比較適宜的飲食。此外,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鹹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如果要食療,可食用黑芝麻粥、蟲草老鴨湯等,可以補益肝腎、滋陰助陽。

3、多出點汗防止疾病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温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4、保護好腳早點睡

冬季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温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唐代着名醫學家孫思邈説:“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立冬養生飲食原則

注意補充維生素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

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飲食要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

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説,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立冬的習俗5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立冬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説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説,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的習俗6

立冬有什麼習俗: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有什麼習俗:立冬游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立冬有什麼習俗:立冬食補

立冬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立冬有什麼習俗: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有什麼習俗:蔬菜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温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温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有什麼習俗: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櫱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儘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立冬的習俗7

1、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熟悉水岸情況的地點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邊的情況,就不要輕易下水,以免發生意外。另外,要結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顧。

其實,無論室內運動還是户外運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冬季裏場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對人體的衝擊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時人體的肌肉、關節組織活動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鍛鍊時更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循序漸進。

2、補冬

立冬後,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户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

據常州一些老人回憶,舊時就有補冬的風氣,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醫院的膏方門診就開始熱起來了。

3、吃餃子

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4、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5、祭祖祭天

舊時,立冬這天,人們還要舉行祭祖祭天的活動。即便再忙的農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殺雞宰羊,準備時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一方面祭祀蒼天,感謝上天恩賜的豐年,並祈求上天賜給來年風調雨順;而祭祀儀式後的酒食也可讓辛苦一年的農人,好好犒賞一下自己。

立冬老習俗吃清脆綠餡餃子

食材:豬肉餡適量,芹菜適量,植物油半碗,生抽一勺,香油一勺,鹽適量,葱花適量,麪粉500克。蝦皮一把,雞蛋一個。

1,新鮮芹菜需要洗乾淨,洗菜的時候最好是用刷子刷洗芹菜的梗子。洗好控出水分,直接切碎包餃子。這樣做的餃子餡清脆可口。這是我包芹菜餃子好吃的主要亮點!有用機器打碎的,味道不如用刀剁的菜口感好。

2,麪粉加水和成麪糰,面不要和得太軟了。揉好麪糰需要保濕,鬆弛半個小時或者以上的時間,這過程中需要揉幾次面。

3,餳發好的面胚已經很柔軟了。準備包餃子了。把面胚搓成長條狀,分成大小一致的面劑子,開始擀餃子皮。加入適量的餡料在餃子皮中。

4,豬肉餡加食譜中的所有的佐料拌均,最後加打散的雞蛋和香油調好餡料。

5,包餃子之前加入芹菜蝦皮和鹽拌餡料。這樣餡料出水比較少。也是需要注意的。

6,餳發好的面胚已經很柔軟了。準備包餃子了。擀的餃子麪皮上放入適量餡料,注意不要放在邊緣上,沾油餃子就不好捏合。

7,二手捏合握緊餃子皮邊緣擠一下,OK餃子就包好咯!

8,開水下鍋煮餃子,餃子下鍋以後要輕輕的攪動一下,餃子全部能夠轉動,蓋上鍋煮開鍋,五分鐘餃子就熟了。

立冬過後可以種什麼菜

西蘭花

西蘭花長勢強健,耐熱性和抗寒性都較強,同時,西蘭花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營養成份位居同類蔬菜之首,被譽為“蔬菜皇冠”。西蘭花口味超羣,脆嫩爽口,風味鮮美、清香,可熱炒、涼拌、做湯,是蔬菜中的精品。

生菜

生菜喜冷涼環境,既不耐寒,又不耐熱,生長適宜温度為15℃-20℃,生育期90-100天。種子較耐低温,在4℃時即可發芽。發芽適温18-22℃,高於30℃時幾乎不發芽。植株生長期間,喜歡冷涼氣候,以15-20℃生長最適宜,產量高,品質優;持續高於25℃,生長較差,葉質粗老,略有苦味。但耐寒也頗強,0℃甚至短期的零下低温對生長也無大妨礙。生菜根系發達,葉面有臘質,耐旱力頗強,但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上栽培,產量高,品質好。

蒜喜冷涼,適宜温度在-5-26℃。大蒜苗4-5葉期耐寒能力最強,時最適宜的越冬苗嶺。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時以上的長日照及較高温度條件下開始花芽和鱗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涼的環境下,只適合莖葉生長。大蒜的品種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紫皮蒜與白皮蒜兩種。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濃,產量高,多分佈在華北、西北與東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種,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辛辣味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種,成熟期略早。

小白菜

小白菜性喜冷涼,又較耐低温和高温,幾乎一年到頭都可種植、上市。但如果從適口性、安全性和營養性看,一、二、三月則是小白菜消費的最佳季節。冬季温度較低,小白菜的碳水化合物轉為糖,油脂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磷脂含量增加,從而提高耐旱能力。對消費者來講,更富營養性,使用起來軟糯可口,清香鮮美,帶有甜味。

菠菜

菠菜屬耐寒蔬菜,種子在4℃時即可萌發,最適為15-20℃,營養生長適宜的温度15-20℃,25℃以上生長不良,地上部能耐零下6-8℃的低温。菠菜葉面積大,組織柔嫩,對水分要求較高。水分充足,生長旺盛時肉厚,產量高,品質好。在高温長日照及乾旱的條件下,營養生長受抑制,加速生殖生長,容易未熟抽苔。

蘿蔔

蘿蔔為半耐寒性蔬菜,種子在2℃-3℃便能發芽,適温為20℃-25℃。幼苗期能耐25℃左右較高的的温度,也能耐零下2℃-零下3℃的低温。蘿蔔莖葉生長的温度為5℃-25℃,適温為15℃-20℃。肉質根生長的温度為6℃-20℃,適温為18℃-20℃,當温度低於零下1℃-零下2℃時,肉質根會受凍。

立冬的習俗8

霜降已過,秋天也就快過去了,象徵着冬天到來的立冬也就快到了。今年立冬是在11月8日,農曆十月十三日。

立冬為農曆十月,陽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國以這一天作為冬季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225°。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立是建始;冬,終也,萬物收藏。立冬後46天,“中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極”意,俗話説到頭兒了,便是冬至了。古人有在立冬看氣象、卜冷暖的説法,如“立冬晴,一冬凌(嚴寒意)”;“立冬陰(陰雨),一冬温(暖冬)”。從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凍”。而到了冬至,則陽生,即陽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動。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別是虎神裝扮得活龍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竄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着腳穿着一層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為此看熱鬧的人從十里八村紛紛而至,均要一飽眼福。觀眾不但可以飽觀跳虎神的全貌,還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掛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鷂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與此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卧蓮,一支花棍玩耍於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軲轆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卧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個節數。

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臉,而且連豬胰子都不用,洗臉只用熱水,為了將手洗淨可用面鹼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淘黃米雙膝跪在地上,妯娌接過也是雙膝跪接,再傳遞給晚輩少媳婦送到“哈什”(倉房)頂上,用日光晾曬,此是磕面子用的黃米。再淘二遍黃米後,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户大家可放到二缸中,製作米酒,亦稱“糖黃酒”。此酒得在上供這天開罐,由香主東家打酒裝瓶,連斟九碗或九盅上供,再一連供上九盤子餑餑(用粘黃米麪做的粘餅),按照順序擺供。上供齊全,打開蓮花香碟,此蓮花香碟系木製。中間有一道香槽,濾上達子香粉末(滿族名稱安素香,滿語土名叫迎山紅)。這是達子香花(山杜鵑花)的嫩葉或嫩枝尖,曬乾碾成的香末。槽底墊上香灰,香火燒不着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燒一個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煙繚繞不斷,芳香撲鼻。

“燒葷香”要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滿族宰豬從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將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鍋裏炸一下,其鋭利無比而用來宰豬。後來恐怕用扦子宰豬的技術差,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薩滿”宰。宰豬時,首先將一盅酒倒在豬耳朵裏,豬耳朵一撲楞,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領受此豬。此豬必須是公豬“蹭”子,俗稱“淨”。如果豬耳朵不動彈,薩滿”就着急了,雙膝跪下,雙手合十念滿語禱告,香主帶領全家連連磕頭,直到豬耳搖動,祖宗領牲了,這才皆大歡喜。一般農家三至五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有許多“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豬而以雞代替,中等家宰二十一隻雞,一般家宰七隻雞,此稱為“燒素香”。

立冬的習俗9

漫長的冬季,嫩草少,喂牲口主要靠乾草料。為了改善牲口的飼料,趁嚴冬來臨之前的深秋和初冬季節,故有放牛吃青草的活動。冬季的麥田裏像草萍一樣,一層青草鋪滿大地。只要麥根扎得實在,長出地面的麥苗,不怕牲口吃,不怕人腳踩。常見冬季裏在麥田搭台唱戲,人山人海把麥苗踏平了,但等於上了一層肥,第二年麥子長得特別興旺。因此,冬季裏在麥田放牧的人不少。

陝西關中地區,冬季裏的麥田放牛娃多。放牛娃多半都是十幾歲的窮孩子,他們上不起學校,只好當牛倌放牛。放牛娃的任務是吃罷早飯,帶上幾個饃饃,把牛拉在野外的麥田裏,讓牛吃草。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飯,啃冷饃,喝涼水,就算是一頓野餐。到了日落西山,天黑了再回家。牛肚子裏吃的草飽飽的,就算成功地完成了一天的任務,能得到主人的賞識,否則就要挨批評。

放牛娃也有放牛娃的樂趣,他們成羣結隊地聯合起來,趁牛吃草之際,在田野裏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一種是在地頭、路邊圍坐起來,“丟方”、“頂四楞”、“狼吃娃”,這三種遊戲都是民間圍棋形式,開展起來很簡便,用石塊在地上畫上棋盤,撿些石子作棋子,就可隨時隨地開展起來。還有一種野外遊戲是“打尜(ga),尜是用木頭削成兩頭尖中間大的一枚玩具。玩時先在地頭挖一小坑,用“木別子”(用木頭削成的木片)撐着,然後用尜棒(打尜的棒)擊打木別子的一端。尜揚起,再用尜棒向遠處打。打遠贏,打近輸。輸者喝蘇(一口氣從尜落處喊到打尜的起點)。再一種野外娛樂活動就是講故事、唱山歌、唱野亂彈(秦腔)等。

在野外常聽到放牛娃的悠揚歌聲:“太陽出來滿天紅,放牛娃心裏喜呀喜洋洋……”還可以聽到放牛娃放蕩不羈的野亂彈:“窯門外,拴戰馬,將心疼爛……”

立冬的習俗10

立冬吃餃子的講究

餃子半月形,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其原名叫餃餌,也寫作嬌耳,相傳為東漢醫聖張仲景首創,全名叫“祛寒嬌耳湯”。

嬌耳湯很像今天的餛飩,皮薄餡美,湯清味厚,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吸溜吸溜地喝,吧嗒吧嗒地嚼,到最後吃得腸肥肚圓,滿頭大汗。張仲景所制嬌耳湯是一味祛寒藥,是用麪皮包裹着羊肉、胡椒等温中散寒的食材,下鍋煮。煮出來一個個形似偃月,兩角微微上翹,就像一些小耳朵,支稜着,很有精神頭兒。張仲景流浪多年回到故鄉,正值南陽的深冬傷寒流行,醫聖以嬌耳醫治鄉民凍傷的耳朵。大冬天,北風呼呼地颳着,刀片一樣刮疼人的臉,那捲地而起的呼哨聲,猶如尖細的銀針戳刺着人的耳朵。“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吃餃子遂成節氣食俗。藥食同源,從良藥到美食,體現着古人食藥一體的營養觀。

立冬,水始冰,地始凍,四野空曠,天氣轉涼。蘆葦的莖稈由青綠轉為金黃,風乍起,吹動潔白的花穗穗,遠遠望去,猶如雲朵的倒影從水中升騰而起,煞是好看。抓一穗毛茸茸軟綿綿的蘆花,摩挲着你的臉,臉上細軟軟癢酥酥的,舒服極了。記得小時候,母親採來一些蘆花,曬乾,編成鞋墊,塞進我的棉鞋裏,那是一種自腳心升起的暖意。立冬是寒衣節,也是美食節。若論北方美食,餃子當推第一,我們這裏有“舒服不過躺着,好吃不過餃子”一説。小時候,我不懂得什麼山珍海味,就知道“吃餃子過大年”,而且往往能從餃子裏吃出一個亮閃閃的硬幣來,便歡呼雀躍,覺得自己好有福氣。現在想想,是母親吃得少,而我像得了餓癆一樣猛吃,硬幣不硌疼牙齒才怪。

年夜飯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立冬,秋冬交接,亦是交子之時。從立冬日到除夕夜,餃子是起始,亦是作結,首尾圓合,猶如一首節奏鮮明音韻鏗鏘的格律詩。

餃子花樣繁多,但以白菜餃子為最香鮮。百菜白菜香。立冬,白菜上市。我們這裏的大白菜幫嫩薄、湯乳白、味甜甘。“味如蜜藕更肥濃”,白菜經霜之後,葉子一彈即破,捧在手裏,晶潤如羊脂,亮白似冬雪,嘎嘣咬一口,爽爽的脆,涼涼的甜,特有口感。白菜豬肉燉粉條是百吃不厭的家常菜。若調製餡料,豬肉仍是絕配,以三分肥七分瘦為佳。先用斜刀片肉,再橫刀切段,然後以排刀剁為細細的肉茸。葱姜剁碎末,放入肉餡,加精細鹽、花生油拌勻,口味重的亦可倒入醬油、胡椒粉。醬油要徐徐滴入,也可淋適量白菜汁,持筷子順時針方向勻速攪拌,肉餡吸足了味素,煮熟了吃,有韌勁,口感好;若是來來回回亂攪,如趟渾水,餡料鬆散,下了鍋,易掙開面皮,不足取。白菜掰開,洗淨,瀝乾,用刀切碎,若剁為菜末,維生素隨菜汁流失殆盡,在口感上也大打折扣。切好的白菜碎,可澆食油,輕輕攪拌,給菜們罩上一層油膜,以保住鮮美之味和多種營養素。將調好的豬肉餡倒入白菜碎,依舊按順時針方向,拌勻,即成餃子餡。

北方立冬吃的食物

在我國北方,人們愛在立冬和冬至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代人延續着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老北京人説:“立冬補冬,不補嘴空。”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有“北吃餃子南吃鴨”之説,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但這是玩笑的説法,只在民間流行,按規矩,立冬這天應吃“倭瓜”餡的餃子。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衞”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到來,秋收冬藏,這一天犒賞全家,自然首選“好吃不過餃子”,加之古代人們認為瓜代表結實,西漢戴聖輯錄編纂的《禮記》中又有“食瓜亦祭先也”之説,因而在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冬有吃倭瓜餡餃子的風俗。

除了好吃之外,餃子的確有其營養合理的優勢,餃子皮是用麪粉做的,屬於主食,也有肉類和蔬菜,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它既是主食,又兼副食,既有葷菜,又有素菜,含有符合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素,是最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所倡導的食物多樣原則,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餃子烹調製熟方法也可用蒸、烙如何煎、炸等,在烹調方法上,蒸比煮法營養較少流失。如果是煮餃子,餃子湯不要倒掉。吃餃子要喝餃子湯,因為餃子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養分,如維生素B1,B2,葉酸,尼克酸,鉀、一部分鎂等會溶到麪湯當中,溶出的營養成分比受熱損失的營養成分數量更大。故而,吃餃子要“原湯化原食”。

立冬養生要怎麼做

起居——早睡晚起切忌熬夜

從立冬開始至立春的這三個月也稱冬三月,冬季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鋭,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飲食——冬季飲食首選根莖類和海產品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還有俗話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此時進行食補可以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情緒——學會偷着樂,千萬別激動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劉主任解釋説,冬季宜使情緒內藏,安靜自若,如有開心的事情也最好竊喜,即偷着樂吧,不要使情緒大起大落,別太苛求,也就可以少受外界干擾,以達到精神內斂。

運動——冬練別選劇烈運動

俗話説:“冬練三伏,夏練三九。”但是冬季運動也有原則,就是別暴露皮膚,別劇烈運動,使皮膚毛孔完全放開,否則容易感冒,寒邪入侵。

立冬的習俗11

立冬習俗吃什麼好

1、蘿蔔老鴨煲

在天氣比較涼的時候,這款蘿蔔老鴨煲是非常常見的滋補湯。因為蘿蔔在天氣涼的時候的養生效果,其實並不會低於人蔘,當我們採用蘿蔔和老鴨一起進行搭配的時候就可以將這兩者的優勢發揮到最好,在喝的時候味道醇厚,香濃。

2、吃狗肉

據有關的傳聞表示,在立冬的時候吃狗肉是從漢代的時候開始的,據聞漢高祖在冬至的時候吃了樊噲煮的狗肉,味道特別的鮮美。後來傳到民間就形成了再冬至的時候吃狗肉的習俗。吃狗肉只能吃養殖的肉食狗肉。

3、赤豆糯米飯

在立冬的時候吃赤豆糯米飯主要是在江南水鄉那邊,在立冬的時候都會吃上赤豆糯米飯。據聞,有一個共工氏的兒子不成才,總是作惡多端,在冬至的時候死了,變成惡鬼殘害百姓。但是這個惡鬼很害怕赤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吃赤豆糯米飯,寓意防災祛病,驅避疫鬼。

二、立冬吃水果嗎

吃的,在冬至的時候上市的水果還不少呢。主要吃的水果有,蘋果、柿子、甘蔗、柚子、冬棗等,都是十分美味的水果,在冬至的時候吃這些水果對於身體還有滋補的一些作用哦。此外,在立冬的時候,也要注意每天多喝水,立冬的時候天氣也是有些乾燥的,多喝水緩解乾燥。

立冬習俗吃什麼?立冬吃水果嗎?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在過冬至的時候有不同的過法,每一個地區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上在冬至的時候都是要吃美食小吃。冬至天氣有些變涼了,大家要注意增添衣物,晚上的時候蓋好被子,不要着涼感冒了哦。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鋭,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説,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於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製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説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後的飲食要以温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夥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立冬之後是什麼節氣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2個節氣,是孟冬中的第二個節氣。立冬的時間在每年的11月7—8日,小雪的時間在每年的11月22—23日。

每年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節氣由立冬轉為小雪,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民間流傳有:“早晚上了凍,中午還能耕”、“霜前冷,雪後寒”、“瑞雪兆豐年”。

立冬的習俗12

立冬拜師

冬季裏,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

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着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

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

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唸:“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帝京景物略》稱,明朝時,北平在農曆十月,羊開始上市。

羊肉氣味都屬温性,善於補虛。《本草綱目》曾經把羊肉與人蔘並列而稱,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療虛勞之症。天氣越冷,食用羊肉便越為佳妙。一般有醬羊肉、白羊肉、羊鍵子、羊餃頭、羊肚湯、爆羊蹄等各種做法。而北平正陽樓的烤羊肉和浙西太湖的羊青,尤其膾炙人口。如果到了春天,夭氣已暖,羊容易啃食毒草,就不宜食用了。

吃甘蔗、炒香飯

在潮汕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着“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説法。當地民間認為,立冬日吃甘蔗,既能保護牙齒,又有滋補的功能。而用蓮子、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做成的香飯,廣受汕頭市民的歡迎。除了特色食俗外,還有比較創新的立冬活動。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每到立冬時節,游泳愛好者都會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好方法,能夠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強身健體,抗衰延壽。

冬天進補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裏,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立冬的習俗13

1立冬的祕密

冬天把它的祕密都藏進了世間萬物,等着我們去尋找。那究竟立冬有怎樣的氣候和物候特點?還有什麼習俗呢?和孩子一起來探究吧!

01氣候特點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有所減少,降水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出現雨、雪、冰粒、雨夾雪等。

北方地區,由於冷空氣頻繁出現,氣温不斷下降。此時的東北和西北地區已是大雪紛飛。

在南方地區,立冬後常會出現温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天氣開始逐漸轉冷。

02物候特點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

此節氣水面開始結上一層薄薄的冰,土地也會結冰凍住,這就是“水始冰,地始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後,雉雞就徹底消失不見了,而海邊會出現類似花紋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到了立冬雉雞就變成了大蛤。

■其它物候:

立冬時天氣冷,食物少,有些動物要靠冬眠來儲存能量,它們會睡上長長的一覺,直到温暖的春天才會再次醒來。

03農事特點

立冬時節正是南方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農民伯伯會利用晴好天氣,做好晚稻的收、曬、晾等工作。

同時,還會給家裏飼養的小動物們做好過冬的準備,圍上草簾、鋪上厚厚的稻草,讓小動物們温暖地度過冬天。

04立冬習俗

●吃餃子:立冬是“秋冬之交”,“交”諧音“餃”,因此就有了立冬吃餃子的習俗。

俗話説“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天冷耳朵暴露在外面容易被凍傷,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來補補耳朵……

●迎冬: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成為“四立”,在古代是個重要的節日,那時的人們會利用立冬節氣休息一天,順便犒賞下一家人的辛苦。

●補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這一天,有些地區人們有喝羊肉湯的習俗,還有些地區會吃些滋陰補陽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2暖心過立冬

01初識立冬

老師們可藉助生動形象的課件,帶孩子們一起感受立冬時大自然的神奇變化,瞭解立冬節氣的物候特點和農事特點。

02冬日手工

關於冬的記憶,是那份冬日的暖和。孩子們可自主選擇手工材料進行創作,“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保證身體暖融融。

03冬日美食

在立冬到來之際,和孩子一起學着包餃子,分享美味的餃子……在此過程中既感受到包餃子的快樂,又鍛鍊了動手能力,同時還對中國傳統美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04冬日實驗

秋冬季節,由於天氣比較乾燥,很容易產生靜電,可以和孩子玩玩關於靜電的科學小遊戲,瞭解摩擦起電的現象。【tips :摩擦起電是屬於靜電哦!】

寫在最後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開始

進入立冬節氣後

氣温便一路下降

讓孩子們注意防寒保暖

規律作息,適當運動

以最佳的狀態面對冬日的寒冷

立冬的習俗14

立冬吃餃子的寓意

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在北方,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而立冬是秋與冬相交的日子,所以立冬吃餃子的傳統,在北方已經流傳了上百年。還有人説,立冬吃餃子,撈出鍋後不能馬上吃,要一隻一隻擺放在洗得很乾淨的篩子裏,稍微晾一下,把水滴掉。這是為了在吃之前先敬土地神,感謝他在秋天裏慷慨的給予。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麼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立冬吃餃子的由來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區,就喜歡利用餃子來作為立冬進補食物。

在古代的中醫學上的解釋: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既然要養精蓄鋭,必須要進行食補來增加冬季各類的免疫力,所以選擇簡單易得的餃子作為食補材料。

據傳説,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説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於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在日常飲食上,人體需要“進補”,增加對各類營養的攝入。而餃子在製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睞。

從烹飪科學的角度看,蒸煮餃子以水(汽)為介質的烹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殺菌,避免了燒烤炸條件下生成苯並芘等強致癌物,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在蒸煮過程中也不至於因過氧化或水解而損失。

從膳食結構角度看,餃子的餡料都包在麪皮中,可以做到穀類與菜果、肉類的適宜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並酸鹼平衡,膳食寶塔形結構。

從營養角度看,餃子以水(汽)為傳熱介質經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澱粉類多糖充分裂解,利於人體吸收。

合於中國人的腸胃於飲食習慣。符合“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和於術數”的養生之道。

雖然各種説法不一樣,不過“補冬”的理念比較統一。保健專家提醒,立冬之後的飲食要以温補為主,可吃些熱量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愛吃肉的小夥伴們要多吃蔬菜水果。

廣東人立冬養生要點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俗語説:“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冬季宜多喝温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温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户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出汗過多既損傷人體之“陰”,又耗心陽,因此,在冬季鍛鍊身體,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為度。

立冬吃餃子的諺語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

冬至到,吃水餃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

餃子就酒、越過越有。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

送行的餃子迎行的面。

冬至餃子夏至面。

啞巴吃餃子--肚裏有數。

茶壺裏煮餃子--肚裏有貨倒不出來。

餃子組詩四首

會飲何須找華樓,臨街小店慰心喉。

一盤餃子千般味,二兩醍醐也解愁。

玉衣裹起撐船肚,沸水催熟腹中珍。

銀箸夾癟湯內月,願為饕餮是非人。

(仄韻)

玉盤滿盛銀元寶,竹筷伸向玲瓏餃。

朵頤酣暢響天嗝,幾人問誰下羅灶?

晶瑩皮似玉,餡美咽生津。

椒醋辛酸絆,度量限逸沉。

蒜姜和葷素,緘口品揪心。

餃子含禪意,食中藴道深。

立冬的習俗15

一、立冬的意思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立,建始也”,又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 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温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 “立冬為冬日始”的説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 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寒風乍起話立冬

農曆十月,作為時氣點的立冬,就在這個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 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現在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在公曆的11月7. 8日。此時,在北半球,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故或餓寇 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 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二、立冬民間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 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 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 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 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 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 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説法。冬 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習俗天子迎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 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 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 通戴,謂之温帽。”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 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 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游泳

現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 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1]立冬食補 立冬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 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説,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標籤:立冬 習俗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