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清明節糰子的做法是什麼

每逢清明節人們除了掃墓祭祖等活動外,家人們還團聚在一起食用節日的特色食物。下面由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清明節糰子的做法,希望大家希望!

清明節糰子的做法是什麼

  清明節糰子的做法

材料:

新鮮艾葉,水磨糯米粉,紅豆沙餡,水,大白菜葉,香油等

步驟:

1.艾葉洗淨。

2.把艾葉放入開水鍋內,焯燙2分鐘。

3.撈出艾葉放入冷水中降温。

4.把艾葉擠幹水分,放入料理機。

5.加入90克水,打成艾葉汁倒入碗中。

6.放入糯米粉。

7.用手合成均勻的麪糰。

8.豆沙餡和艾葉面團分別搓條並分成8等份。

9.分別搓圓。

10.取一個艾葉劑子,用手捏成燈盞窩的形狀。

11.中間放入豆沙餡。

12.把口收緊。

13.再搓圓。

14.其它依次做好。

15.大白菜葉放入開水鍋內燙軟。

16.把白菜葉鋪到篦子上。

17.間隔放入做好的青團坯子,加蓋燒開後大火蒸4-5分鐘。

18.蒸好的青團出鍋後,立即刷一層香油,即可食用。

  清明節糰子的由來

清明糰子的由來一

話説大禹(公元前22世紀)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人,他用疏導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為種植冬小麥創造了條件,深得蘇州人的愛戴。直到今天,太湖流域還流傳着許多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傳蘇州有位年青的後生,見清明節人們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認為這樣不配大禹生前節約的品格,認為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他與大家商量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糰子,將青糰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習俗。

清明糰子的由來二

宋高宗趙構兵敗流落餘杭,以糯米雜以蓬青為團食之,金人疑為瘋人食馬糞而脱身,此中乃含"聰明"之意.又説"古人寒食,採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其中真正來歷尚不得而知。

清明糰子的由來三

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糰子的由來有很多説法,到底是哪種説法有待探究。

  清明節糰子的`特點

清明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清明糰子能夠呈青綠色主要是靠棉青粉與大米粉糅合蒸熟後自然而成,有野菜的香味,也有黃土嶺春筍的香甜,除了有春筍瘦肉小葱餡的,還有紅糖餡的清明糰子也很有特色。

對食材的選取,清明糰子的製作技藝數浙江東部台州地區黃巖當地的製作方法最為講究,選取的春筍選自黃土嶺山,該山出產的春筍、冬筍都是一流的,古時候有句童謠:“筍出黃土嶺、紙出温州城”。黃巖當地的清明糰子對棉青的要求更為講究,更精細化,黃巖當地諸多的小吃美食在國內堪稱一絕,只是貧於宣傳。

清明糰子是用艾葉搗爛後擠壓出汁,與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製作而成的。一搡一翻之間,碧綠的艾草汁與米香混合成一體,揉搗成軟糯的青色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

標籤:糰子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