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苗族的結婚婚俗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分佈面廣,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稱於世的跨國民族。那麼,苗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苗族的結婚婚俗,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苗族的結婚婚俗

苗族的結婚婚俗1

搶婚

苗族結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馬關的“紅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區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搶婚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男女雙方自願基礎上的搶婚;另一種是當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時,不管是否願意,便強行搶劫。

前一種搶婚是在男女雙方戀愛成熟情況下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搶法是由男方事先選派幾個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門,便把姑娘搶走,女方兄長一旦發覺,要作追趕,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飯款待追趕者,或贈與追趕者若干銀錢禮物,便將之打發回家。姑娘搶至男家後,在預先設置的姑娘住處,用一把紙傘將她象徵性的罩住,然後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長者用一隻活公雞在姑娘頭上繞三圈,此舉謂之“捉魂”,經過“捉魂”,姑娘便正式成為男家成員。約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請媒人告之女家,並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駕,事實上也惟有答應男方求婚。然後議定禮金,擇日正式接親。正式接親之前,須將搶來的姑娘送回孃家。

後一種搶婚,通常由男方邀約幾個同輩,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強行搶到男家。苗族宗教習俗認為,被搶到男家的姑娘便喪失了回孃家的權利。日後,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説親,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後,即可舉行婚禮。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後"住孃家"習俗,農忙時節到夫家幫忙數日,或逢年節才回夫家佐,但頭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孃家。

住孃家期間,男女雙方仍可參加"遊方"的社交活動。待生第一個孩子之後,即回夫家長住。苗族結婚後離婚者不多。偶有離婚者,手續極其簡便。離婚雙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間"喝酒發誓",以示從此不相來往;或雙方各請一"鄉老"作證即可。苗族保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習俗。寡婦受到社會同情,並可改嫁。

花定情

苗家青年談戀愛常以花為媒,叫"花定情"。"花定情"一般在苗族舉行盛大歌節時進行。這天,一羣羣男男女女來到歌場,跳起竹杆舞,吹響金蘆笙,唱起心中的歌。

歌場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個姑娘,便設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見到的巖坡上,自己躲起來。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天上有云才打雷,席上有酒才擺杯,塘中有魚才下網,阿妹有心花為媒。"歌郎這時候便從樹叢裏走出來,或停下來用歌回答:"山中錦雞網不圍, 樑上燕子人不錐,阿妹呀,你勝似錦雞巧燕子,你是我心中一朵梅!"姑娘聽到歌聲,便將手中的花給歌郎戴上。花定下了兩人的姻緣。若是在月下,他們便會盤歌抒情,直到月落西山方才依依告別。

“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

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九年級,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裏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着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裏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

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苗族的結婚婚俗2

提親

小夥子看上了誰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長準備物色一位姑娘為兒媳,事先都要履行“提親”的手續。

男方向女方家提親之前,要經過一番調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齡、家庭、長相、人品等情況都要進行了解,認為合適時,才會提親。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熱戀,雙方私下商定婚事後,再請家人去“提親”,以達到雙方關係公開化和合法化。

一般來説,男方家長不能單獨去提親,而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請親屬一起去。這樣女方家才會接待,並認為有人鄭重其事登門提親,感到光彩,會非常高興。提親時,男方要準備給姑娘一套質量較好的衣料、一些鹽、方塊糖和五個饢(有的地區帶7個或9個饢),作為見面禮。禮品中的鹽和饢都含有深刻的意義。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親的要求後,女方一般不馬上答覆,要和家人和女兒進行商量,並對男方家的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如果同意,即答覆男方,若不同意,也要通知男方。假若答應了這門親事,則要把這門親事公開,青年男女便可以來往,進行“合法”的戀愛,增進相互間的瞭解。維吾爾把這種提親的程序稱為“拜西饢塔西拉西”(意為試探)。

提親被同意後,緊接着是準備彩禮和舉行訂親儀式。彩禮是維吾爾婚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彩禮的數量與質量都和雙方的經濟條件有着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説,女方家提供彩禮的清單,最後經過男女雙方家長商量後來確定。為了解決彩禮中的矛盾和分歧,要請一位雙方都信賴的中間人,由中間人進行調解,最後達到一致的意見。

按着常規,男方家準備的彩禮要有:姑娘的四季服裝一至二套;還要有頭巾、大衣、毛衣、鞋、襪和耳環、戒指、手鐲、手錶等裝飾品。另外,還要給姑娘的父親做一件大衣,母親一件連衣裙,準備給姑娘的兄弟姐妹、妹夫、嫂子或弟媳的衣料。家庭陳設的傢俱,也要男方承擔。

女方陪嫁的東西主要有:洗衣機、地毯、被褥、枕頭、牀單、桌布、窗簾、皮箱、木箱等。

由於雙方的經濟條件不同,彩禮和陪嫁的東西也有所不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中又增加了一些電器設備和其他高檔商品。

定親

訂親,維吾爾語稱為“窮恰依”。彩禮準備好後要選擇吉日舉行訂親儀式。這天男女雙方各要請50名左右的客人,其中女客佔到80%以上,個別男客都是親屬或親朋好友以及德高望重的男賓,所以説訂親主要是婦女們的活動。

訂親儀式在女方家舉行。這天,男方要為女方家帶去一至二隻羊(經濟條件好的`也有帶一頭牛的),羊或牛是由專門的人牽去。羊頭上要繫上紅綢帶,女方家要給牽羊人贈送襯衣或其他禮品,以示謝意。這隻羊當天宰殺,供待客用。同時還要帶饢、茶葉、冰糖、水果糖、方塊糖、餅乾、點心、大米、清油、麪粉、洋葱、黃蘿蔔以及姑娘用的化粧品等。

在訂親的儀式上,女方要做抓飯或是庫爾達克來招待客人。男方要在客人面前宣佈給女方家的彩禮清單。宣佈清單的人是專門聘請的,他以説唱的形式,向眾人介紹每件彩禮的產地、質量、性能、規格等。同時在介紹每件彩禮時,還要把彩禮舉起來,讓大家過目。一般地説,介紹彩禮的人,口才比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東西,説得天花亂墜,討得女方家人歡心,男方家人滿意。因為彩禮的數量和質量關係着姑娘的身價和男方家的誠意,所以宣佈清單的人也特別賣力。事後,男方家人還給他贈送一定數量的禮品。

女方家陪嫁的東西,也要在當天展出,也要請一位“三寸不爛之舌”向大家過目,並介紹每件嫁粧。同時,女方家也要給未來的女婿做一套衣服,並從頭到腳“武裝”起來。另外還得給親家和親家母各準備一套衣服的衣料。

在城市的訂親儀式上,除了請大家美食一頓外,還要舉行跳舞、唱歌等娛樂活動,以示慶賀。農村的訂親儀式,一般不搞娛樂活動,但有的維吾爾族婚俗地區也搞一些傳統的娛樂活動。

訂親儀式結束後,便商訂迎親的婚禮,維吾爾語稱“窮託依”。雙方商定吉日後,正式舉行婚禮。

訂親之後,雙方不得違約。但有時在彩禮問題上或是青年男女不同意父母作主的婚姻,也有違約的情況。但違約者必須退賠彩禮和承擔經濟損失。這時,雙方家長還得找中間人進行調解,直到雙方認可接受時為止。

苗族的結婚婚俗3

現在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序。

求婚

這是必須經過的第一道手續。求婚之前先卜合屬相,再送哈達給對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訂婚

雙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選擇黃道吉日,起草婚約證書。

婚約證書一般請有才華能詩文的人起草,內容是寫男女結合、互敬互愛、互相體諒、孝敬長輩,品德應當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約書上寫上今後財產繼承事宜。這種婚約,是用詩歌形式寫的,可以朗誦。

訂婚這一天,男方要送給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條哈達,並要送給對方父母養育女兒時"奶錢"。對方準備好茶酒招待來人。雙方代表進入正廳依次入座以後,主人家端上"切瑪",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獻上禮物,也送還這一天所花的費用,還要進一塊"幫典"(圍裙)。送這一天的費用是因為男家求婚,本來一切費用自當男家負擔,如今女方代辦、,應當用錢補償為謝。送"幫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親多少塊"幫典",送來這一塊賠償損失。敬完茶酒以後,便把一式兩份 婚約書放在高腳盤內,由一家證人高聲朗誦,另一家證人認真校對。唸完訂婚書,證人把兩家的家印當眾蓋在書上,然後鄭重地由女方與男方代表分別交給對方父親。接着,兩家父母對證人獻哈達,表示謝意。訂婚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參加,只是家人出席。儀式結束後,盡情歡樂一天。離開時,女方家庭將哈達和回禮送給對方。

結婚

結婚儀式的頭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裝,以及巴珠、嘎烏、 手鐲等裝飾品,用綢緞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讓 新娘明天過門打扮用。

迎親的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帶上一隊人馬,還得牽上一匹準備給新娘騎的打扮考究的馬,這匹馬的顏色,與女方屬相吻合;這匹馬必須是懷孕的母馬。同時,還得帶上彩箭,箭上有明鏡、璁玉、珠飾等。馬隊到達之前,女方要舉行敬"切瑪"、喝酒等告別儀式;男方迎親隊伍進門之後,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經屬於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頭頂上,這塊璁玉藏族習慣稱為靈魂玉,這樣做,表示男方的靈魂已託付於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時,一般帶去一位陪人。當姑娘要出門時,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樓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氣帶走呀!"反覆多次,直到姑娘走遠。

馬隊出門起程,領隊是一個屬相最好、穿着白袍、騎着白馬、手中舉着九宮八卦圖的人;接着,便是迎親代表;然後是新娘和伴女;最後是隨同前來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馬隊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認為最吉利,應下馬向過路者敬獻哈達。要是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這是不吉利,結婚後再請僧人唸經消災。馬隊行進期間,隨行人員高唱"諧音"(大歌),新娘則邊行邊哭。

男方在新娘到達之前,必須裝扮大門,專為新娘下馬準備墊子。墊子是裝着青稞、麥子的口袋,鋪上五彩錦緞,面上用麥粒畫上吉祥的符號。男方家人手捧"切瑪"和青稞酒在門口迎候。

傳統的進門儀式是十分煩瑣的,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唱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後,坐在新郎下首,迎親和送親的隊伍也入廳依次坐定,接着便獻"切瑪"、敬酒,給佛像、父母獻哈達,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唱諧青,以示祝賀。主人獻哈達,感謝眾人。做完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盡情吃喝玩樂。這種活動一直延續三天。三天中,親朋都可陸續來獻哈達和禮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結婚前,女方家人選擇一個吉利日子,全家前來祝賀,並正式移交嫁粧。移交儀式由男女兩方代表主辦,一人高聲朗誦嫁粧清單,每念一種,女方代表便當場把物品交給男方代表。嫁粧的多少,根據各人的經濟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其中必有小銅菩薩一尊、經書一冊、佛塔一個。據説是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時,就是帶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傳下來,成為婚儀嫁粧必備之物。嫁粧清點完畢,便把清單放在高腳盤上,置於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給他收起。

宴請賓客和交接儀式完了以後,新娘才出房門,與家人同樂。

苗族的結婚婚俗4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間,正值農忙季節,傣族青年一般不談戀愛,也不辦喜事。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農忙季節一過,就會在幽靜涼爽的竹樓上,綠樹成蔭的地頭邊,熱鬧歡樂的丟包場上…………看到男女青年談情説愛的身影。傣族青年常用歌聲來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一問一答,羞澀而不俗套,十分委婉、純樸、巧妙。

男女青年相愛,定情之後,便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去女方家裏提親,只要兩相情願,父母一般是不會阻撓的。定婚之後,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 傣族婚禮,古老簡樸,按照當地風俗,婚禮必須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拴線”儀式是傣族婚禮的主要內容。寬敞的竹樓堂屋擺着一張婚禮桌,桌面上覆蓋着芭蕉葉,上面放着芭蕉葉做成的帽子,下面放着雌雄雞各一隻。桌上還放有紅布、白布、芭蕉葉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禮桌上首,親友們靠近主婚人圍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對面,準備接受“拴線”儀式的洗禮。

主婚人致完賀詞,新郎新娘從桌上抓一坨糯米飯,蘸上酒,撣向四周。之後,舉手作揖,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從桌上拿起一根較長的白線(有的地方是紅線)從左至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端搭在桌子上。然後,又用較短的白線,分別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們的靈魂和心已經拴在一起,相親相愛,永不分離。同時,在坐的老人也紛紛拿起白線,重複地將線拴在新人的手腕上。並祝福他們婚後幸福。生出兒子會犁田、蓋房;生出姑娘會織布、插秧……

在竹樓的另一端,主人擺設豐盛的佳餚,招待前來賀禮的賓客。新郎新娘舉杯向來賓們殷勤地敬酒。此時,客人往往提出各種問題,讓新郎新娘當場作答。幽默的問答,有時引起鬨堂大笑,氣氛異常熱烈。 婚宴中,還要請“贊哈”(歌手)來唱歌。“贊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齒靈俐,通曉本民族文化,善於表達感情的人。當“贊哈”唱到精彩之處,人們不時爆發出“噢!噢!噢!”的歡呼聲,將婚禮推向高潮。

筵席場合,既是對新婚夫婦的祝賀嬉戲,又是來賓中那些未婚男女談情説愛的良機。在筵席桌旁,青年們總是和自己的心上人坐在一起,互相把酒談心。一對新人的結合,另一對新人又在悄悄地孕育之中。來年的這時,不知有多少青年結合為伴侶………

猜你還喜歡:

苗族的結婚婚俗5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結交男朋友苗語稱“講鏈講規”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譯就是“放鷹放鷂”和“採果摘籽”。小夥子結交姑娘叫“幫鏈幫規”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譯就是“打鷹打鷂”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會也有暗號和密碼,這就是“草標”。雙方只要看到草標,就知道各自的行蹤。初相會時,女方如先到達約會地點,必先在約會地點的路口留下一個草標。這個草標的含義只有赴約會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碼一般的神奇功力。不過,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標。一把草上結個疙瘩,疙瘩結在草尖上,草根朝幽會的方向,則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對方快來。後者看到這個草標,必須留下一個草標,疙瘩結在草的中部。這後面一個草標暗示過路者,山中有情人幽會,請走大路。行人見了這樣的草標,一般都會避開,以免撞見別人的幽會。

居住在雲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種打毽活動,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國民間都用來踢的那種,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動中,輸的一方要讓贏的一方“揉耳朵”,不許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輸贏雙方的男女沒有情意,純屬比賽,那贏者會使勁揉對方的耳朵,直到對方耳朵發燙為止。如果對打的男女相互有愛慕之意,輸者會主動讓贏者揉耳朵,而贏者是不會使勁揉的,而是紅着臉輕輕摸一下對方的耳朵。也有一輸就跑,贏者假裝追趕,兩人一直跑到無人的場所,傾訴衷腸。

在傳統的踩花山節期間,雲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場上,好心的主人早已為青年們準備好了幾套“土電話”,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紙、將線從中穿過而成的。男女在“土電話”上,用對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詢問對方的情況。唱到興起,小夥子會將“話筒”交給一邊的夥伴應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樣。如果相互不中意,對歌到此為止。如果雙方都滿意,繼續對唱,約定下一次見面的地點。

廣西融水一帶的苗族青年,盛行“種花生”這個交往活動。走寨時,小夥子們向姑娘發出邀請,確定時間地點之後,姑娘們就會按照時間來到小夥子的村寨,他們帶着農具和肥料,上山種花生,期間男女青年談笑風聲,邊勞動邊對唱山歌,互相接觸試探。花生種子播下後,等苗長高時,雙方又要組織一次施肥除草活動,其實是為了創造一次見面機會,這時大家開始物色對象談戀愛。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時,大家相邀收花生並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講悄悄話,還沒有對象的趕緊抓住這最後一次機會。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辦婚姻和自由婚姻兩種。包辦婚姻為父母媒妁説合,媒人往往是由與對方認識或是對方親戚的人擔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況,徵求女兒的意見後,由媒人再來時説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則議定“禮金”,訂婚日期;男方則準備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備酒肉招待,稱為“吃新酒”。男家客人離去時,女方送雞、糯米飯及送給來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帶。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擇定後委媒人於事前幾個月通知女家。婚期臨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們,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別新娘,稱為“朋友飯”。出嫁當天,女家需派出三種送親人:一是新娘的朋友,為13—16歲的未婚姑娘,需盛裝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親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與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個15歲左右的男子,護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幾天就轉回孃家,直到來年二月才到夫家,反覆兩三年後,才舉行“煮飯”儀式。從今以後,她就不能再接觸孃家的鍋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孃家了。

苗族的自由戀愛十分普遍,在自由戀愛過程中,雙方相親相愛,定下婚約,到了結婚這一天,卻由父母來決定。

在苗族婚禮中還有高唱酒歌的習俗。婚事喜慶裏,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禮儀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地唱。在婚禮中,男女雙方都得選派唱酒歌的歌手,選上的歌手稱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為攔路歌(也稱攔門歌),當男方歌郎來到女方山寨時,女方聚眾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攔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對歌,—一解答了對方請問的內容,才被放行進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雙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內容反映出雙方所在村寨的風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爺進地”,主要唱出男女雙方祖先的淵源所在和遷陡歷程。第四部分叫“結親路”,唱出男女雙方古老婚姻禮儀的形成及其形態。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雙方歌郎敍唱新婚夫婦父輩、祖父輩、曾祖父輩三代的基本情況,以加深兩個姻親家族的相互瞭解。第六部分叫“鳳親”,歌郎用歌聲介紹男女雙方結婚前的戀愛經歷,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識的,類似代新郎彙報戀愛經過。第七部分叫“過定”,代表男女雙方長輩對新婚夫婦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謝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親家致謝。第九部分叫“龍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雙方歌郎要用對唱的形式比輸贏,並邊對唱邊由雙方歌郎扯臘鴨,唱贏者即得臘鴨。

酒歌唱畢雙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婦入洞房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