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壯族的習俗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對於壯族的飲食習慣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壯族的習俗

  壯族的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的婚禮習俗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壯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頭:由媒婆、送嫁婆幫新娘梳頭,新娘則邊唱”哭嫁歌“,從早上哭到離開孃家,有哭”爹孃“、”兄弟姐妹“、”姑爺“等多種哭嫁歌。主要內容有歌頌父母養育之恩,有埋怨生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後獨佔家產,或是對一同長大的姐妹的留戀等等,曲調婉轉纏綿,催人淚下。

“哭嫁”是流傳於壯族農家的一種婚嫁習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壯族農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羣山連綿,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處,近到2至3裏,遠則數百里,跨省、跨縣、跨鄉、天隔一方,一別難見。”相見時難別亦難“,不知何時是歸期,思前想後,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壯家人告別家人,答謝親友的感情流露和心靈表白。所謂“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時,以“哭”代説,傾訴衷腸,表達離情,招呼來賓,告別親人的一種形式。

姑娘出閣時,要吃“離娘飯”。辦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長的女性長輩給姑娘梳粧,打扮成年婦女模樣。晚上雞叫頭遍時,在堂屋前舉行儀式,焚香燃紙,禱告先輩。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謝多年養育之恩,表達依依惜別,謂之“開聲”或“啟聲”。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孃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壯族的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户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説”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説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標籤:壯族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