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通用21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通用21篇)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

眼看着今年的端午節即將要來臨了,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節,那天,老師為我們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端午節。

記得端午節的前兩天,老師就對我們説,端午節當天,請家長學校來包粽子,家長同學一起過端午節。聽了這個消息,我十分的開心,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説這是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

經過了兩個不眠之夜,我終於盼來了這個學期最期望的日子——端午節。上午,我們上完課之後,取出了特殊的“學習工具”,有電飯鍋、粽葉、糯米餡兒的,我們還別出心裁地帶了50個花繩的線。

等家長全部到齊後,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班主任武菁老師宣佈活動開始,我們16個小組開始包粽子,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不會包粽子,不是掉米粒就是不會綁繩子,過了一會兒,連餡兒也掉了出來,我在思考:為什麼?why,What?不過,沒一會兒,我們就都會了,因為有媽媽呀,媽媽手把手地教我,我由剛開始的手腦不協調,也能熟練地包了,而且,我還連包了五個呢!

二十分鐘後,放眼望去,每個小組已經包了不少粽子了,教室裏瀰漫着一股粽葉的味道。老師下令:“開火,蒸粽子。”我們挨個把粽子放進11個蒸鍋中,現在,我們就等着粽子熟了,大飽口福呢!

這時候,我們開始搓花繩,老師先為我們演示,用五根顏色不同的繩放在一起搓,搓好再打個結即可。然後,一個個“手工藝人”上崗了。

剛搓完,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哇,真香!是粽子熟了。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了兩個粽子,粽子的香氣直往我鼻子鑽,再澆上一勺蜂蜜,我咬了一口,糯米又香又甜,真是太好吃了。

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2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説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説。

端午節的來歷之一:紀念屈原説。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説,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前夕,我哼着兒歌正在散步,突發奇想: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於是我上網查資料,發現竟然有多種説法:有的説是為了紀念龍神;有的説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流傳最多最被大家認可的是為了紀念屈願投江的故事。

屈願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一種官),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深受老百姓愛戴,但也由此得罪了許多貴族豪強。秦國入侵楚國,楚王軟弱膽小,一意孤行地想獻地求和(古代一種投降服軟的方式,給對方一塊土地,對方不再攻打自己),屈原和老大臣們堅決反對。楚王下令誰也不許提這事,違者斬!屈原一連上了十道同樣的奏章要求抵抗,觸怒了楚王,就在楚王要殺屈原時,老臣們集體求情,楚王才放過他。但死罪已免,活罪難逃,屈原被革職並趕出京城,從此生活又窮又苦,只能用寫詩來表達悲哀。

秦軍攻破都城,楚王被俘,屈原不願意眼睜睜看着國家滅亡,抱石投江,老百姓為了保護屈原不被水裏的魚蝦蛟蟹吃掉,有的向水裏扔飯糰子希望餵飽魚蝦蛟蟹,有的向水裏投放雄黃企圖毒死它們。這就是粽子和香囊的由來。

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我很高興自己又增添了知識,同時也很感動,屈原真是一位有氣節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4

人們都知道端午節來臨時要包粽子和吃粽子,但你知道為什麼要在端午節包粽子和吃粽子嗎?讓我來跟你講一講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與村民的關係很好。但是有一天,屈原把一塊很大的石頭綁在自己胸前,走到湖邊,縱身一躍,跳進了湖裏,投湖自盡。村民見狀連忙大喊;“屈原先生跳湖了!屈原先生跳湖啦!”大家快來救人啊!於是大家撈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見到屈原先生的屍身。

於是,人們把蒸好的糯米揉成三角形丟進湖裏説;“魚兒啊,你餓了就吃這個飯糰吧!別去吃屈原先生的屍身啊!”村民又往湖中倒入了雄黃酒説;“毒蟲啊!你喝了這雄黃酒,你就醉了吧!別去啃屈原先生的屍身啊!”

從此以後,每當端午來臨時,人們都會以吃粽子形式和把粽子丟入湖中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在家裏包粽子,我也去湊熱鬧,我覺得十分新奇,就一起包起了粽子,粽子的做法是,先把兩張粽葉卷在一起,然後放糯米和自己喜歡吃的餡料,也可以不加。還可以包鹹味的粽子,喜歡鹹味的人可以嘗試一下。

我在街上玩,看見了包粽子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包多少就可以拿回家。只見阿姨們正在手忙腳亂的包粽子,她們絕不會浪費一秒鐘的時間。在最後的時間裏,她們包完了最後一個粽子。

夜幕降臨,我回家吃晚飯,今天是端午節,看見外婆也在包粽子,準備晚飯吃。

為了紀念屈原先生,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5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唱雄黃酒。但這是怎麼來的呢?

傳説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名叫屈原。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幹的人,曾在楚國當過士大夫。屈原常向楚王提出非常好的治國方略,因此得到楚王的喜愛。朝中有些大臣很嫉妒屈原,便到楚王那裏説屈原的壞話。久而久之,楚王不再聽從屈原的建議,而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屈原雖然被流放了,但他的心卻時時刻刻牽掛着自己的祖國,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愛國詩歌,被人們廣泛流傳。後來,由於楚國失去了忠臣,身邊全是小人,他中了秦國的計,被秦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當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傷心欲絕,抱着石頭投汩羅江自盡了。

楚國的老百姓得知屈原大人死了,便紛紛趕到江邊,大聲呼喚他的名字。萬分悲痛之下,人們划船將食物投入江中,希望江裏的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后,不再傷害屈原的屍體。突然有一天,一位老人對大家説:“我夢見了屈原大人,他非常消瘦。”人們議論紛紛:“肯定是江中的蛟龍魚蝦把食物給吃了。”於是,老百姓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用粽葉把糯米包住,然後投入江中,江中的魚兒以為是稜角,所以不敢去吃;老百姓又把雄黃酒倒入江中,希望薰昏蛟龍……這樣屈原大人就能吃到食物了。

從此,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每年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來到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牀了,我打開房門發現媽媽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開心地走過去,問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嗎?”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説:“可以,來試一試吧!”我擼起袖子,先拿一片粽葉,再挖兩勺米放在粽葉上,接着用筷子夾一塊又細又長並且肥瘦相間的臘肉放在米上面。哈哈,這樣一看,這臘肉就像是剛出生的小嬰兒,那糯米啊彷彿是張軟乎乎的公主牀呢!“小寶寶彆着急,姐姐給你蓋上白花花的棉被。”於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臘肉給蓋住。最後用三根又細又細的長的繩子把粽子捆起來,哈哈!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這一會兒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這麼多的粽子,一大盆誘人的粽子擺在眼前,真讓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數了數,我一共包了十三個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圍在廚房團團轉,終於聽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趕緊跑過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呀!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聞了聞,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軟糯的糯米,肥瘦相間的臘肉,這簡直是人間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顧形象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心想:我下次還要包粽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屈原詩人,不僅意義重大,而且還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愛端午!希望這樣的傳統節日可以永遠流傳下去。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7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熱鬧的春節,追悼親人的清明節,紀念愛國詩人的端午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在這些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

在農曆五月七年級,大人們都會先在門楣上掛艾葉、昌蒲,這些可以驅趕蚊蟲,而且還要喝雄黃酒,防病防災,大人們還會去採摘粽葉洗、浸,還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紅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我們家裏,奶奶包粽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粽子的時候,我問奶奶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奶奶説:“在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楚國的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建議他富國強軍,舉賢授能,而楚懷王卻聽信小人讒言,把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京都聽有人説秦國把楚國攻破了,屈原聽自己的國家被別的國家佔領,悲痛萬分,他就抱着一塊石頭投江自盡了。人們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盡後,就把葉子包着糯米投到江裏去,讓那些魚蝦吃飽,不要咬屈原的屍體,這就是為什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要吃粽子的原因了。”奶奶説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門絕活,鍋裏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時候還要醮白糖,這樣才不容易壞肚子。

吃飽喝足,我們一起去看賽龍舟。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傳統習俗,賽龍舟主要是為了驅趕水中邪靈,讓屈原的靈魂歸到故里。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是個盛大的節日,在端午節裏,我們大家都開開心心,天空瀰漫着歡笑聲。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8

每當我看見粽子,就會想起那個難忘的端午節。

每每想起在去年那個晚上,我激動地睡不着覺。我對姥姥説:“姥姥我想吃粽子了。”可姥姥説:“現在是晚上12:00啊,我現在沒有食材做不了啊!”我説:“姥姥我想了個好辦法咱們拿粘土做吧,”姥姥説:“好呀!”於是我們倆拿出來五彩繽紛的粘土,説完我們就開始了,姥姥先把白色的粘土揉成一個小三角形,再把綠色的粘土揉成葉子型,把它裹在上面,我和姥姥為了小粽子可愛,然後又在他的身上安了兩隻小眼睛和一隻小嘴巴,那櫻桃般可愛的小嘴巴,好像正衝着我和姥姥微笑呢。有的像鈴鐺、有的像小湯圓、有的還像小餃子、有的像小兔子、每一個都是那麼的精緻可愛。我們倆個做的特別特別的開心,夜晚的窗外一直迴盪着我們歡聲笑語。”那天晚上我們玩到星星都睡着了,才想起了睏意。

第二天,天剛濛濛頭,天邊露出魚肚白了,我從牀上跳起來,拿着昨晚和姥姥一起做的粽子給大家看,大家都説好看、漂亮,只聽姥姥大聲説粽子好啦,馬上吃粽子啦!我開心的像兔子一樣歡快地跑到姥姥的跟前,姥姥打開鍋蓋,我一看見粽子,哇塞!太香了,就在這時滿屋飄香着粽子香甜的味道,誰聞見誰流口水。

粽子因為開花而開心,樹因為長出了小葉子而開心,而我因為有個愛我的姥姥,愛我的家人而開心。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9

農曆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 “十一五”與“午”通,“五”和為正數,所以端午,也被稱為結束5重五,端午,運輸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這一天演變成重要活動: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他們喝的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所以端午解放一次名為“詩人節”後,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葡萄酒,壓力邪説。雖然端午年年過,但關於端午的起源,但不是很清楚,歸納起來,大致以下諸説。

端午節的起源之一:紀念屈原説。這一理論最早來源於樑朝吳均和北周京楚的記載。有人説,屈原中的第五個月自投汨羅江,龍的死亡被困蚊子,世界的悲哀後,每天這投在水中彩綢餃子開車龍。也有人説,屈原被拋入咕嚕江後,當地羣眾立即划船求救,一路奔向洞庭湖。最後,沒有發現屈原的屍體。那時,下雨天,湖面上的獨木舟聚集在岸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他最終恢復時,屈大夫雨再次動員,渴望吸引到廣闊的洞庭湖。為了表達自己的悲傷,人們在河裏划船,然後逐漸發展成龍舟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留念屈原相干,有唐朝文秀《端五》詩為證;“節分端五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嘲笑楚河的虛幻本性,不能直接洗去不公正的事業。”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0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這就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這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這就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就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與《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於是在極度失望與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與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就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遊百病。

端午節是我國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懷王很喜歡他,還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陰謀來害他,這就是楚懷王漸漸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國要跟楚國與好,屈原仔細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陰謀,便冒着生命危險去告訴楚王,楚王不但不聽,還把他釋放到遠離他鄉的地方。當楚王剛到秦國就被擒住,他後悔當時不聽屈原的話,因氣大而死,屈原當得知國家快滅亡時,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寫了最後一首愛國詩,便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當地人知道後,趕緊划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有些人向江中扔雞蛋、粽子,倒雄黃酒,全都是為了不讓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賽龍舟就是因為當時打撈屈原遺體的原因。不僅,端午節有它的歷史還有一些食俗與風俗。

端午又稱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水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忠良。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2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説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着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歎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歎氣的説:“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歎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説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説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説故事呢!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3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

相傳古代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屈原,名平,字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憂國愛民、體恤蒼生的情懷,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名利的品質,勇於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人格,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上。

他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職之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後來,他的主張遭到了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其中就包括鄭袖、靳尚等人。由於楚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強大,再加上這些人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詆譭屈原,屈原漸漸被楚懷王疏遠,繼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後來,當秦國軍隊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的消息傳到屈原耳中之時,屈原悲痛欲絕,遂抱石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所以便有了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4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風俗。但你知道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嗎?你又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那麼,下面就讓我來説説端午節的故事吧!

要説端午節,我們就要從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説起。屈原是我國古代楚國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當時深受楚王的信任。後來,楚國逐漸衰落,又受到強大的秦國的侵犯,人民生活非常的艱難,國家有隨時被滅的危險。屈原非常焦慮,不斷向楚王獻計、獻策,希望楚王能夠接納自己建議,實現楚國的強大,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是,屈原建議威脅到了一些楚國官員和貴族的利益,他們就排擠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沒有接受屈原的建議,反而逐漸疏遠屈原,直至到後來將屈原趕出了朝廷。

屈原日夜憂國憂民,但是,他的理想確始終無法實現,無奈之下,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投進了汨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的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都很悲痛,他們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魚蝦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粽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魚蝦的嘴,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掉。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種活動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裏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俗,那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其實,當時的粽子只是用糯米做成的,後來,人們在裏面加入了紅棗、蔗糖等食品,讓粽子變得更加可口。到了現代,隨着人們生活的不斷富有,粽子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粽子就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味的食物。但,無論何時,人們吃粽子是都不會忘記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5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裏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6

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在杭州人眼中可算是一個大節日。白天,人們划船、賽龍舟,傍晚,家家户户趕做起粽子來,還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一到夜晚,人們便團聚一起,吃着粽子,聊着家常,好不熱鬧。是什麼原因讓人們這麼重視端午節呢?那還得從一段傳説講起。

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屈原的人看到自己的祖國被欺凌,心如刀絞,肩負使命身處險境,卻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受盡凌辱卻堅守自己的名節,在走投無路之時於是便投河自盡。屈原死後,百姓們痛苦萬分。漁夫們紛紛帶上自己的工具去捕撈屈原的屍身,有些人則往河中扔糯米糰等食物,以防他的屍體被魚吞噬。之後,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想到愛國的屈原,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年做糯米糰的事情以及吃粽子的習俗被保留了下來。製作粽子看似十分簡單,但每一個步驟卻極其講究。首先得將粽子葉清洗乾淨,並且將它折出一個角,圍成一個圓錐狀的凹槽,絕不能有空襲,再將淘好的浸滿醬汁的米倒入粽葉中,在米過半時放入一塊肉。之後用糯米將粽葉填滿,並用紅繩將粽子包裹嚴實。呈現出一個有四個稜角的小綠塔。最後,將在製作完成的粽子放入水中煮熟,過了一段時間,粽葉的清香便慢慢溢滿房間的每個角落。

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也是精彩的節目之一,人們用划船的方式,來驅趕那些食肉的魚羣,為此,每當這時候,各地的人們還會舉行划龍舟的'比賽呢!划龍舟這個習俗已經深深融入了江南百姓生活中。

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更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寄託了對家人朋友的美好祝願以及愛國情懷。端午節就這樣,在人們的歡笑與實踐中,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7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身為一個楚國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楚國百姓得知,紛紛前來憑弔屈原大夫的死,漁夫划起漁舟來打撈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糰拋向水中,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説糯米可以粘住魚的嘴,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划龍舟分遊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着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彙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羣眾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歎。

每當這時,我不禁在心裏默唸起屈原大夫的絕作:

《懷沙》: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8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午節,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其他名稱,如:下午節、重陽節、五月節、沐浴節、兒童節、天中節、迪拉節、詩歌節、端午節等。

端午節,中國人兩千年傳統和習俗,因為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有許多故事和傳説,產生了許多的節名,而且各地有不同的習俗。主要內容有:女兒回孃家,鍾馗像,歡迎鬼船,躲午,後午休樹葉,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甜酒產品,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以雄黃畫兒,喝雄黃酒,菖蒲酒,吃五大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迷信活動已經逐漸消失,其他的已經蔓延到中國和亞洲鄰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已經有新的發展,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它已成為一個國際體育賽事。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留念屈原説;留念伍子胥説;留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老師的《端五考》和《端五的汗青教導》羅列的百餘條古籍記錄及專家考古驗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愛國主義和感人詩詞廣泛植根於人們心中,人們“珍愛和悼念它,在世界上討論它的話語,代代相傳”。因此,紀念屈原的理論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到現在為止,端午仍然是中華民族它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19

説起中國的傳統節日,人們往往都會想到春節和端午節!説起端午節的特色,人們往往都會想到粽子與龍舟!

佳節來臨,一家人團圓圍在一起,有説有笑地包起了美味的粽子,同樣是端午節同樣是包粽子,而今的端午節與曾經卻大有不同!永永遠遠少了她的背影,是我這一生中非常大的遺憾!我的外婆多年以前,因為病痛的折磨而離開了我們去很遠的地方!開始了她的旅行,曾經的外婆在我們老家是出了名的包粽子高手!每逢端午節到來時,村民們總是來請教外婆如何包粽子,外婆耐心親切的教導他們如何包粽子是最美味的!因為外婆粽子的美味,從小以來我一直不肯吃別人家裏包的粽子,也不願意吃街邊買,只願意吃外婆一心一意美味充滿愛的味道的粽子。

年年的端午節我都從城裏坐車回到鄉下,親切的外婆總是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夕準備好了材料,我每當到外婆家時,便可以聞到粽香飄飄的味道!那些年的端午節,與外婆的悉心照顧,與我在鄉下過着樸素而快樂的生活都已是童年的回憶再也回不去了!外婆離開之前,雖然把如何包粽子祕方留給了我們!如今吃的粽子仍然還是往年的美味,如今的端午節,仍然還是往年的忙碌,但是永永遠遠少了外婆的味道與背影!我沒有忘記從小外婆陪伴我的時間是最久的未曾忘記外婆從小對我的養育之恩!外婆啊外婆,你悄然無息的離開了我們去向了遠方旅遊!您可曾知道我們對你的思念?但願在遠方的您可否看到如今的我已經漸漸長大,慢慢懂事,再也不會讓您操心了?

端午節和粽子雖然是非常平凡的美食但是它的美味承載了許許多多人的童年的味道與回憶!也突出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所以每逢的端午節滿滿都是愛!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20

五月初五,是紀念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包粽子吃。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在端午節前一天下午,奶奶就準備好了包粽子的材料。這讓本來就興奮的我,多了一絲期待。

熬過了十個多鐘頭,終於可以開始包粽子了。我跟着奶奶進了廚房,看着那洗乾淨的粽葉和浸泡過的糯米,我就知道奶奶早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我學着奶奶那嫻熟的動作,同奶奶包起了粽子。先把兩片粽葉圍成一個錐子形,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往裏面填滿糯米,將餡放進去,再將剩下的粽葉把糯米蓋上,最後用繩子捆緊,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既興奮又激動,畢竟自己包的第一個粽子沒有以失敗告終。看着這一大盤粽子,心裏有説不出的喜悦與自豪。

包完了粽子,奶奶就開始煮了。沒一會兒,整個家中都沉浸在這淡淡的粽香裏。煮熟後打開鍋蓋,頓時,一股“芳香”撲鼻而來。有些睡意的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我的粽子。拿起一顆粽,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讓人回味無窮,忍不住多吃幾個粽子。

我一邊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粽子,一邊聽奶奶講端午節的來歷。“秦王要攻打楚國,屈原的提議遭反對,並且被革去職位,流放到楚國各地。流放期間,屈原寫出了許多部書,最後跳河而死。楚國人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投粽子。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便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

吃粽子已經是我們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傳承這些歷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吃粽子”這一端午習俗,我們不能淡忘。

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説作文 篇2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紛紛到汨羅江邊去紀念屈原,漁夫們在江上面划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都去模仿,後來因為怕食物被蛟龍吃掉,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之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最受歡迎的就是粽子了,每個地方包的粽子的類型都不太一樣,比如我的家鄉湖北包的就是三角粽,不過是尖尖的像圓錐似的粽子,我們一般都不往裏面包東西,只放糯米進去,蒸好之後裹着糖吃就可以了,吃起來甜甜的,糯糯的。

端午節這天我們去外面摘了粽子葉,一滴滴的露水在上面遊動着,好像一顆顆珍珠似的來回滾動,不過摘粽子葉的時候可是要很小心的,因為你一不注意就會被它的邊上劃到,它的邊是有一點鋒利的。接下來我們又去摘了粽葉子,和粽子葉雖然名字很像但是是長得不一樣的,粽葉子是用來捆綁粽子的,細細長長的,很好認出來,我們摘好之後就回到家把這些洗乾淨,我看着媽媽包粽子的樣子好像很簡單,但是我包起來確是扁扁的,沒有粽子的樣子,媽媽告訴我説包粽子可不是這麼好學的,她當年也是學了很久才學會的,先是拿兩張葉子,背面緊貼着背面,在一卷捲成圓錐的樣子後把糯米放進去,按壓一下把角摺好,最後再用粽葉子把粽子捆好,就可以了。

我們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包粽子,雖然我沒有包出粽子的樣子,但是多嘗試幾次之後以後就容易了,粽子包好之後,放進鍋裏面煮上幾個小時,熟了之後就可以拿出來細細品嚐了,有葉子的香味也有糯米的香味,還有甜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