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計劃

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你是否在苦惱高中環境教育的教學計劃該如何寫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

  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篇一

為了貫徹教育部《中國小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創建“綠色學校”,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環保教育,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一、指導思想

環保教育是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校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環境教育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創建“綠色學校”工作,把環境教育作為重點來抓,進一步加強領導,努力形成立足於學校,滲透於課堂,服務於社區的環境建設模式。

二、主要措施

本年度,我們將抓住學校已經展開的綠化工程的契機,採取紮實的措施,在環境教育的實效性上做文章。

1.將環境教育滲透於課堂

首先,我們要求全校4個教研組繼續抓好各個學科老師在課堂上的環境滲透教育。各個學科的老師要繼續注意梳理各科教材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點,並初步形成系列。對各個學科,尤其是地理、生物、化學、物理四門學科的環境教育內容,都要做好梳理,形成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序列。其次,各科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滲透的有機、有理,提高環境教育的實效。做到“三個注意”,即注意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知識的科學性,注意課內外結合。本年度將組織教師開展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徵文和案例比賽活動,引導教師研究環境教育,鑽研環境教育。

2.將環境教育溶於活動之中

我們將立足於校園,適當走出校門,繼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強化環保教育,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努力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特別是利用具有紀念意義的紀念日,開展活動。每年的紀念日都有一定的主題,校團委、學生會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關活動,如專題講座、參觀調查、紀念活動、模擬場景、徵文競賽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3.將環境教育與習慣教育有機結合

我們一方面對已建成的綠化、盆景進行養護,一年四季綠意縈繞,花團錦簇。另一方面,我們將加大投入,加強校園的文化環境的建設,用不鏽鋼製作了環保教育的標語。今年,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些校園綠化景點的作用,來教育學生愛護環境,做護綠的模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環境教育中,我們的老師要注意以具體的行動來教育學生,以高尚的愛護環境的行為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從而營造一個保護環境的氛圍,如春風化雨,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

我們要把環境教育與對學生的行為規範的教育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行為規範提出明確的目標,特別是在校的行為習慣,如愛護環境、衞生習慣等提出明確的要求,並強化訓練,引導學生養成時時刻刻從每一樁小事做起,養成愛護、保護環境的習慣,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不攀折花木,不浪費糧食”等。在校園裏設置廢電池回收箱,要求學生不亂扔電池。每班設飲料瓶回收箱,積少成多,變廢為錢,資助家境貧困的學生。政教處要組織學生會、班主任等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檢查,做到每天小檢查、一週大檢查、一月一評比。從而使我們學校一年四季地面常潔,門窗常淨。

總之,我們要在上級教育、環保等部門的指導下,全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把學校的環境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努力把學校創辦成一流的“綠色學校”。

20XX年5月

  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篇二

一、指導思想

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環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環境素養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具有陶冶身心,培養高尚氣質的功能,學生的可塑性大,愈早給予環境保護的意識觀念,愈能落實推廣環境保護教育。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課程設置計劃要求,環境教育課程在地方或學校校本課程中實施。依據教育部《中國小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每學年安排6—8課時。結合我校實際,環境教育納入學科滲透、綜合活動、主題班會和校本課程中;並與學校學生活動、團隊活動、社區活動等有機結合,使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參與環境教育,樹立綠色環保意識。為確保將環境教育內容落到實處,特制定本校環境教育課程計劃和實施方案。

二、各年級環境教育的基本內容

高一年級:

1. 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是普遍聯繫和相互依存的

生態環境的各組成要素之間、全球生態環境與區域生態環境之間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相互依存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個人、家庭、社區以及國家相互之間,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之間,同樣也存在着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因此認識和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

2. 引導學生珍視生物多樣性,關注不同文化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環境的活力和潛能的重要表徵;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保持生物多樣性與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進程中,尤其應該重視維護不同物種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權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類共同利益和環境的前提下,為適應和保護自身生存環境而採取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

高二年級

引導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取決於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潛能和地球資源的再生潛能。社會環境的健康發展受到自然、經濟、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類應當瞭解自身行為對環境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減少乃至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正是在反思歷史發展進程的基礎上,人們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協調發展,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上加強交流、理解與合作,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保護好作為人類後代及其他生命生存和發展基礎的資源與環境。

高三年級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培養學生的環境責任感

引導學生參與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方面獲得對環境的敏感性和關於環境的知識,另一方面,認識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培養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活動會對環境造成不同性質和程度的影響,增強憂患意識,對影響環境的行為採取審慎的態度。

三、學校環境教育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於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愛自然,尊重生命2、關愛和善待他人,能積極、平等、公正地與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觀點與意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3、意識到公民在環境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有建設可持續未來的願望4、關注環境,積極參與有關環境的決策和行動,做有責任感的公民。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並分析周圍環境的狀況及其變化2、識別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環境問題,並設計、實施和評價解決方案3、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主動而有效地蒐集與環境有關的信息4、圍繞環境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他人有效溝通5、批判性地思考區域或全球主要環境問題的成因,並對比各種解決途徑

(3)知識與能力

1、知道人對環境的依賴,反思個人生活對環境的影響2、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3、知道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演化過程4、分析和理解經濟技術、社會生活、政策法律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5、知道公民參與保護環境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並對比其效果。

四、學習內容

圍繞環境教育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這三個方面的目標,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學生需要,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分析和判斷,進而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自然規律,擺正人與自然的關係,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2.以“ 人定勝天” 為題組織一次討論或辯論活動,反思人類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及其帶來的惡果。3.理解關於環境的不同觀點,通過交流和協商,形成保護環境的共識。4.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分析國際合作保護全球環境的意義和策略。5.以“ 保護母親河” 為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認識團隊合作對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6.珍視文化多樣性,關注瀕危文化遺產的保護。7.分析討論全球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認識到保護本土文化的緊迫性,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願望。8.列舉地區歧視或文化歧視的現象,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提出消除偏見或誤解的建議。9、.以不同形式,如詩歌、繪畫、廣告設計,表現不同地域文化對不同生存環境的反映。10、意識到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需要關注弱勢羣體,願意採取行動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11、蒐集古今中外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事例或文學作品,分析其中藴含的哲理及其積極意義。12、蒐集各國和國際社會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協定,瞭解各國環境保護的重點和發展動向。

在反思個人行為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基礎上,從本地着手, 關注全球環境,並積極落實在行動上。

二、過程與方法

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環境系統,獲得識別、解決和預防環境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包括觀察周圍的環境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訂調查方案、蒐集和整理信息、採取行動、反思和評價、交流和表達等。

觀察、描述並批判性地思考地區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現象或環境問題。在實地觀察、繪製地圖、查閲資料的基上,説明一個區域在土地利用方面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私人購買轎車既帶來污染又促進經濟發展這一爭議性問題,提出個人觀點並陳述理由。農用機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的利弊分析和防止環境污染的對策設計。圍繞自己選定的環境問題確定調查範圍、設計調查方法、制訂調查計劃。針對本地區常見的自然災害,設計調查方案。就本地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設計調查方案。明確各種信息來源與各種調查類型的對應關係,對自己蒐集的環境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性進行評價。 圍繞某個地方性的環境問題,從不同途徑蒐集信息,對比判斷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可信性。蒐集並對比不同媒體對某一環境問題的報道,分析各方立場。根據蒐集的信息,設計幾種解決方案, 對比並確定行動方案。根據本地條件,提出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地方性對策。對比解決某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的不同提案,分析它們的適用條件, 以及反映的不同觀點。實施環境行動方案,評價並提出改進建議。參與社區環境建設。針對當地突出的環境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並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議。

三、知識與能力

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創造並推動着人類歷史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生態提供了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社會生活包含了不同環境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生活方式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經濟與技術決定人們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決策與參與反映人們合作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意識與途徑。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需要幫助學生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反思並採取行動,從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態和過程。學校現有各個學科均包含與此相關的學習內容。

瞭解環境政策和法律的制訂過程,並提出建議。

與環境政策與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員座談。

瞭解學校和社區環境建設的決策機制與過程。

歸納環境保護和環境建設中不同參與者的立場和行動,並進行反思。

圍繞本地的一次環境污染事件,開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動,體驗與事件有關的各方人士的不同立場。

分析影響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原因(個人的、文化的、政策的、制度的等), 並就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提出建議。

分析在抵制一次性消費品的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如何提高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瞭解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的現狀、作用和麪臨的挑戰。

五、實施方案

1. 聯繫張家港環境保護實際,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課題,設計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與張家港市環境保護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建立長期聯繫, 充分利用各種環境教育資源,支持並參與改善社區環境的學校-社區共建活動。鼓勵教師以各種方式開展環境教育、參加環境教育師資培訓等活動。

2. 各教研組在教研活動時,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每學期提交相關教案不少於2例。

3. 充分利用學校自編的選修課校本教材《環境保護》《園林綠化》《旅遊資源》《自然災害及防禦》《池塘養魚》,單獨開設的環境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安排6課時。

4. 各班利用班會課,進行環境保護主題班會,每學期至少一次。

5. 團委、學生會組織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讀書心得徵文活動;語文組組織相關的作文競賽活動,藝術組進行相關內容的書畫比賽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6. 電教組組織好豐富多樣的環境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音像製品,利用校電視台專題節目時間,對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宣傳教育。

7. 學生利用寒暑假,針對身邊現實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和行動研究,撰寫調查報告。

六、學生評價和學分評定

學生評價關注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體驗、探究,及其認識、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發展。通過成長記錄袋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環境教育中的作業或其他學習作品。學生在綜合實踐和研究性活動中記錄各自的參與狀況、感受與收穫,使之成為一項評價依據;依據學生寒暑假的環境研究報告、學校或上級部門組織的作文、繪畫、演講、環境知識競賽及其他與環境有關的比賽參與情況,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依據省普通高中學分管理指導意見,學生3個學年必須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個學分,社區服務2學分,社區實踐6學分)。選修學分在28分以上,其中在選修Ⅱ中要至少獲得6個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個方可畢業。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學生三年必修學分認定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和社區實踐活動內容選擇上,至少有一學期應涉及環境保護內容,分別計3個學分和1個學分。在校本課程選擇上,至少從校本教材《環境保護》《園林綠化》《旅遊資源》《自然災害及防禦》《池塘養魚》中選一門,計2個學分。

沙洲中學教務處

二00六年九月

  高中環境教育教學計劃篇三

一、指導思想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教育是21世紀的熱點問題,中學環境教育是素質教育和環境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中學還沒有開設專門的環境教育課程,也沒有專門的環境教育教材。平時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零散、雜亂、隨意性的學科滲透式教學,這種滲透方式首先在內容上缺乏整體、規劃與系統性;在實施途徑上缺乏合理、多樣與有效性;在評價體系上缺乏創新、條理與客觀性。根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在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滲透環境教育內容的基礎上,制定一套在人教版《高中生物》中實施環境教育的教學計劃與目標。其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性發展觀,推動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改革,在學科範圍內促進素質教育的向前發展。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太陽是萬物之源,瞭解太陽能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

2、通過衣食住行,瞭解人類對資源造成的破壞和污染,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3、通過生活中的物品使用,瞭解包裝、一次性用品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

4、學生通過對水的理解達到對環境愛護的意識。

5、學生通過認識人類生活中污染環境的方面如吸煙、廢舊電池等,做到生活無污染。

6、教育學生胸懷天下,關注全球環境惡化和保護問題。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2、從實踐中發掘學生的感觸點。

3、教導學生自主學習,做到環境保護自主性。

4、努力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方式,指導學生開展環境保護課題研究。

5、創設環環相扣的環境教育途徑,使學生初步樹立環境意識。

6、各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途徑,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7、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涉及環保教育的活動途徑,強化學生環保意識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育人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把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作為強化學生環保意識與主體自覺參與環保活動教育的最佳途徑。

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環境調查,調查人們對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理解、對垃圾分類的看法、用小眼睛觀察大社會。

四、引進評比、表彰機制

環境教育中也要引進評比表彰機制,這不僅僅是可以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環保活動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參加環保活動的主體意識,學生的潛能得以展示。為此每次開展環保活動前都要提出活動要求和評比條件,活動後進行總結、評比、表彰。

五、問題研究與教改設想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瞭解一些環境保護的知識,激發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決心。

本學年具體教學計劃如下:

年級 20XX-2012學年度教學內容

高一 我們居住的地球

地球的圈層結構

多樣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功能

環保設計大賽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高二 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豐富多彩的環境

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

轉基因食品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主題辯論賽

生態平衡

低碳環保攝影展

高三 全球氣候變化

生命之源--水

土壤

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控制

無形殺手--噪音

能源與社會

六、創模活動

1.積極參與重慶市 創模 活動

(1)認真閲讀 重慶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簡介 和 創模卡

(2)完成 重慶市創模知識調查問卷

(3)完成 創模見行動 活動及記錄工作(可計入社會實踐或社會服務學分2分)

(4)完成 創模 徵文活動

徵文主題:創模﹒變化﹒感動

徵文要求:徵文要注重真情實感,關注身邊人和事,圍繞 創模(環保)是什麼?為什麼要創模?創模我們能做什麼?創模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創模中有哪些讓人感動的人和事? 等,通過查閲資料,走訪社會單位,調查研究、感知校園及身邊的那些變化和感動。

徵文後面要寫清楚學校、年級、班級及姓名。並請家長在徵文後面寫上對孩子參加創模活動的寄語並簽名。徵文於開學時交班主任,學校將組織評獎並推薦優秀文章參加重慶市的評獎。

七、組織保障

(一)成立校級領導小組

組長:王國華

副組長:張勇 唐良沐

成員:呂之生 舒義海 餘贏 費春斌 吳國慧 鄧飛 汪紅霞

(二)成立活動工作組

以年級為單位,以領導小組為核心,加入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教師,成立環境教育工作小組,具體落實、實施各項教育工作。

20XX.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