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通用11篇)

熱點4.3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通用11篇)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研究和差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並準確解答。

2、藉助線段圖進行分析,理解用假設法將和差問題轉化,完整口述思路。

3、優選方法,體會和差問題在解決生活實際中的作用。(拓展)

4、營造民主、愉悦的學習氛圍,探求問題特徵與解答方法。(情感)

活動重點: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係,能較熟練地列方程解"和差問題"。

活動難點:從不同角度探究解題的思路,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係分析問題的優越性。

活動過程:

一、課前遊戲

(意圖:感知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大數與小數)

寫數猜數:

學生選擇1-9中的任何一個數,寫在卡片上,算出與同桌卡片上數的和與差。

填入統計表中。(同桌學生報數,全班猜數,教師輸入,指導學生驗證)

教師填寫後兩列的和與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質疑:當和與差比較大時,還能猜嗎?有必要去尋找方法.

揭示課題:

共同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就能找到大數和小數。我們把這類題型稱為和差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和差問題。

二、創境新授

(意圖:藉助線段圖,通過小組探究,理解假設法進行轉化的三種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畫形結合圖的意思,明確大數是蘋果,小數是桔子。小組開展探究活動。

PPT三種方法配合進行分析與彙報。體會三種假設的過程,感悟轉化思想。

方法一:假設拿去了4個蘋果,還有10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就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小數桔子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個數。

方法二:假設再拿來4個桔子,就有了18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也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大數蘋果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蘋果的個數。

啟發:這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是和+差,第二種方法是和-差;相同點是都用了假設轉化的方法,最後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將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然後將總數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蘋果個數,用7-2算出桔子個數。這也是巧妙運用假設,將平均數運用到和差問題的解答中。

完整板書,規範學生對綜合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大數=(和+差)÷2 小數=(和-差)÷2

蘋果:(14+4)÷2 桔子:(14+4)÷2 蘋果:14÷2 +4÷2

=18÷2 =10÷2 =7+2

=9(只) =5(只) =9(只)

桔子:9-4=5(只) 蘋果:5+4=9(只) 桔子:7-2=5(只)

或14-9=5(只) 或14-5=9(只)

2.再理解方法:大數-差=小數的2倍,再除以2=小數

小數+差=大數的2倍,再除以2=大數

3.嘗試應用:小強和爸爸年齡和45歲,爸爸比小強大25歲,爸爸和兒子各多少歲?

(1)讀出兩個信息與問題,課件展示線段圖,學生空畫。

(2)理解列式:假設爸爸少25歲就和小強年齡一樣,小強和爸爸的年齡和45歲就變成了是45-20=20歲。20歲表示是兩個小強的年齡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強的年齡。知道了小強的年齡,爸爸的年齡又怎樣算呢?完整口述假設過程,上台板演,學生欣賞

(3)再次強調求和差問題的方法:解答和差問題你最感欣賞的方法是什麼?

生:假設法

生:(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4.鞏固方法,準確填數:

回到猜數遊戲,用假設法求出大數與小數: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對第一組選擇(和+差)÷2=大數的方法,對後一組選擇(和-差)÷2=小數的方法。

三、探究變化

師:生活中還有許多和差問題。

1、小強在本單元測試中語文數學的平均成績是96分,數學比語文多8分。語文和數學各得幾分?(一題多變,你能有幾種轉化的方法。再判斷分析。)

猜測語文與數學分數。理解平均分數的意義。

A、數學:(96+8)÷2=104÷2=52(分) 語文:96-52=44(分)

語文:(98-8)÷2=88÷2=44(分) 數學:96-44=52(分)

對方法A進行反思和質疑。尋找錯誤的原因。

B.數學: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語文:192-100=92(分)

語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數學:192-92=100(分)

C、數學:96+8÷2=96+4=100(分) D、語文:96-8÷2=96-4=92(分)

怎樣理解8÷2?

2、認真選擇(機動題):大強和小強共有300元去買書,大強給小強50元兩人的錢就一樣多了,你知道大強和小強各有多少錢?

藉助線段圖來理解。選擇合理的算式。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記憶最深的是什麼?評價同學或老師。

學習總結: 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的問題就是和差問題。解和差問題的策略很多,用假設法將大數轉化成小數,(和-差)÷2=小數;或者將小數轉化成大數,(和+差)÷2=大數;巧用平均數移多補少等。

五、欣賞變化

1.轉化成3個大強

2.轉化成3個小強

3.轉化成3個爸爸

課堂延伸:

讓我們在音樂中帶着思考,將假設轉化的思想,將優化選擇的策略帶回家,去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獲得準確的感性材料。

2. 培養學生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3. 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着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教學難點:

開拓學生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使自己更聰明,就要經常訓練自己的頭腦,在多觀察、多思考問題中使思路靈活,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着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即你是否見多識廣,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聽就明白。

願這一節課能使你的頭腦更靈活。

二、知識新授與應用

1.課件出示:一組有趣的圖片

圖1: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仔細看一看。

讓學生先同桌互相説一説,看到了什麼?

圖2:看着黑點身體前後移動。

讓學生跟着要求做,然後説一説看到的。

圖3:有多少個黑點?

圖4:是靜的還是動的?

圖5:“弗雷澤螺旋”是最有影響的幻覺圖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個螺旋,但其實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圓!這幅圖形如此巧妙,以至於會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錯誤的方向追尋它的軌跡

教師介紹學生認識。

2、練習。

三、回顧小結:學生談收穫。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增加對數學的興趣,認識數學的多種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數學計算的巧妙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操作發現並驗證“水桶和油桶”問題的特徵,培養學生大膽猜測、勇於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簡便方法,提高學生計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學習數學。

學習形式:

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提出問題: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展台出示題目。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取出1號靶,認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

2.小組交流,探究解決。

3.請同學們取出2號靶,嘗試解決。(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果有的學生做出來,讓孩子展示,教師給予讚賞;如果學生做不出來,充分調動組內力量,探究解決。

4.請同學們按照組內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決。(小組合作,互相幫助)

三、課堂拓展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是不是覺得數學充滿了奧祕呢?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絡上找很多有關“水桶和油桶”的知識,然後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嗎?

今後老師會繼續為你們介紹一些更有趣的數學現象,這些數學方法更貼近你們平時的數學學習,有助於你們更好地學習數學。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夠細緻觀察並發現排序的規律。

2、能夠自創、合作創設另種或兩種以上的規律。

活動準備:

1、各色圖形卡片若干(幼兒操作用),16張長條白色卡紙(上面畫有曲直不同的線)展示板一張。

2、音樂(軍民大生產)、課件

3、五彩塑料夾若干、硬紙卡圓形4塊、地墊若干

活動流程:

一、初步感知有規律排序(激趣)

1、自身感知:

(1)敲小鼓(XX)孩子拍手轉圈、跺腳進入→“剛才小手小腳是怎麼做遊戲的”?發現規律→小結:原來這是按規律延續的舞蹈動作。

(2)“小手小腳能跳舞,胳膊有沒有這個本領呢?我們來試試看”(嘗試)“根據孩子的表現寶寶能不能排成一排有規律的把這兩個動作做出來呢→(展現)”真厲害!老師獎勵你“。

(3)“你看,小手、小腳、胳膊都能有規律地來遊戲,我們可不可以學小貓和小狗的叫聲來進行有規律地聲音排序呢”先和同伴商量一下怎麼排?現在小貓和小狗一邊叫一邊做回小凳子。

小結:剛才小朋友做的遊戲,都是一組一組有規律延續下去的,這就是有規律的排序。

2、拓展感知:

“現在老師請你做小小偵查員,四下偵查一下活動室裏有沒有按規律排序的東西?我給你1分鐘的時間,可以邊走邊找,但是要注意輕聲慢步不要影響到別人。(找→坐回→敍述→認同)有規律排序的物體真的在我們活動室有好多啊!

現在你再回憶一下,在家裏、在路上、在廣場和公園裏有沒有按規律排序的地方?(想象、回憶→課件:生活中有規律排序的場景)

小結:有規律排序的物品真是無處不在啊,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麗、更方便!

二、操作感知有規律排序,引導幼兒探索發現不同的排序方法。

“剛才小朋友做了小偵查員和小小觀察員,我不知道你的建築能力怎麼樣”?文盛家園又新蓋了一棟50號樓,就在我們幼兒園的樓後邊,物業管理處把設計小花園的任務給了我們班的小朋友,今天我們先設計圖紙,設計好了送給他驗收,你有信心完成嗎”?

“好,現在我們先進行一個小任務,用各種顏色的“石頭”設計花園的圍牆,圍牆必須是按規律排序的,爭取設計的和別人不一樣,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最好的建築師”(設計→師觀察發現→展示點評,突出:按形狀不同排列、按物體量的差異的特定規律排列、按不同形狀物體數量遞增規律排列等排序特徵)

教師小結:原來同一種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規律進行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驗證操作:合作感知多種規律排序的有趣方法。

1、“有了漂亮的花園圍牆,我們進行下一個“大工程”鋪兩條長長的路,鋪的路不僅要美觀而且要通往花園的各個地方。

(1)現在請自己找8個好朋友一組。

(2)1分鐘商量好設計方案。

(3)到材料處領好“大理石地面磚”開始鋪路。

2、巡視發現有意識引導→評價(孩子敍述地面磚的排列規律)

結束活動:“工程設計完成我們來慶祝一下吧:敲小鼓隨節奏做拍手跺腳各種動作,現在,我用相機吧咱們的設計圖拍下來,給物業管理處送過去,他們肯定會很滿意。同時我也要把設計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發過去,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寶寶有多厲害!走吧!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位的第四課時《三角形的內角和》,主要內容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等。

教學內容分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係,也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教學對象分析: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平時的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三角形,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和利用他們已掌握的學習方法,教師把課堂教學組織生動、活潑,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量、剪、拼、擺等操作學具活動,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主動掌握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生親自動手和歸納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教學難點:

驗證所有三角形的內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等。

學具準備:

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複習舊知

1、認識三角形的內角。

(1)複習三角形的概念。

(2)介紹三角形的“內角”。

2、理解三角形的內角“和”。

【設計理念】通過複習三角形的概念的過程,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舊知識而且可以為新知識教學提供知識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過預習,認識結論,提出疑問

2、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彙報測量結果

②產生疑問:為什麼結果不統一?

③解決疑問:因為存在測量誤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指導剪法。

①分別拼: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③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指導折法。

①分別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③再次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3、看書質疑

【設計理念】此過程採用直觀教學手段。通過讓學生動手量、拼等直觀演示操作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官,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的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從而明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實踐應用,解決問題:

1、在一個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數。

2、求出三角形各個角的度數。(圖略)

3、爸爸給小紅買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風箏。它的一個底角是70°,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4、根據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邊形和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圖略)

5、數學遊戲。

【設計理念】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後的鞏固練習中注意設計層層遞進,既有坡度、又注意變式,更有一練一得之妙,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總結全課、延伸知識:

1、今天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是怎樣獲取這些知識的?你感覺學得怎樣?

2、知識延伸:給學生介紹一種更科學的驗證方法——轉化。

【設計理念】課堂總結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會了什麼,更要關注用什麼方法學,要有意識的促進學生反思。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方法:

①量一量 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自標:

一、瞭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

二、幫助同學們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同學們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適合年級:幼小銜接、一年級

孩子們有一定學習的基礎,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喜歡錶現自己。

能獨立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鐘錶、整點。教學難點:理解錶針之間的時間關係,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通過趣味遊戲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興趣

數學謎語開頭:一張大圓臉,有腿沒有嘴,有腿會走路,沒嘴會説話。(時鐘)

二、觀察活動,出示鐘錶。

1、出示圓形時鐘,讓同學們觀察鐘面。

老師:觀察一下鐘面上都有什麼?

老師: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12個數字是怎麼排列的?

老師:比比看,鐘錶上的指針什麼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最短最粗的這根指針我們叫它時針,細長的指針我們叫它分針,最細最長的我們叫它秒針。(加深鞏固)

2、熟悉時針和分針

(1)老師:小朋友聽過“龜免賽跑”的故事嗎?(簡單講述故事大意)鐘錶上的分針和時針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烏龜。教具撥鐘錶,引導同學們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分針(兔子)跑得快,時針(烏龜)跑得慢(通過趣味教學對比,接合成語龜兔賽跑的故事)。

(2)在龜兔賽跑故事中,雖然兔子跑得快,烏龜跑得慢,但是它們走的路程是一樣的。

在鐘錶上,雖然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但是它們走的時間是一樣的。

三、實踐操作

1、教師演示課件,同學們説出時間。

請同學們觀察後説出是幾點。(1時、3時等)

2、教師操作,讓同學們理解並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

(1)觀察時間為12點鐘表。

仔細看!把分針撥1圈,時針有什麼變化?(時針走一格)

(2)教師再次操作,讓同學們觀察分針和時針的變化。

小結:當分針走1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鐘錶、整點

1、看看12點、1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分針都指向12)

小結: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整。

2、分組遊戲。

(1)第一組:趣味遊戲“我的一天”。

請4~6人站成一排,教師舉起鐘面讓坐着的同學們看鐘上的時間一起大聲報時,如“早上6點”,站着的同學們就做起牀動作。依此方法繼續遊戲(早上8點上同學們園,下午5點離園晚上9點睡覺等,結合日常生活中生活作息對比,加強同學們更好的認識鐘錶)

(2)第二組:按要求撥鍾。

兩名同學們一組,一名同學們任意出示整點的電子鐘卡片,另一同學們用學具時鐘撥出相應的時間,然後互換角色,繼續遊戲。

(3)趣味遊戲“我説你撥”

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撥出整點,小組中的同學們相互檢查是否正確,並説一説時針、分針指向的數字,每組推舉1位代表進行比賽,看誰撥得又對又快。

五、幫助同學們理解鐘錶的功能,培養同學們愛惜時間的好習慣

1、你們家裏有鐘錶嗎?你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鐘錶?為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錶呢?

2、總結:鐘錶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的時間,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同學們認識了鐘錶,就可以按時起牀、按時上學了。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同學們,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愛惜時間,記住了嗎?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生活實際情景,體驗“改商”的過程。

2、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並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計算中增強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主題圖。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某學校要秋遊啦,同學們紛紛在做準備,四(1)班有41個學生,老師想讓同學們戴上紅色的帽子,這樣好識別自己班上的學生。超市裏有8元、9元、10元的紅色帽子,而班費只有400元,請你幫老師算算,可以買那種帽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購買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學們都準備好了,來到了大操場,電腦出示書中的情境圖,學生根據情景圖,提出有關除法的數學問題。

(1)説一説了解了哪些已知條件。

(2)學生獨立試做,然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 討論估計試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幾輛車

(3)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34”看作“3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啟發學生想一想,怎樣試商?會發現什麼技巧。 (學生自由發言,或者小組內互相説一説。什麼時候商會小?)

3、由學生髮現提出並解答:積大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大呢? 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怎樣確定商?

4、繼續完成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由學生髮現提出並解答:積小了説明什麼?為什麼會小呢?

5、引導學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計算。

三、知識應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試一試” 第1題:讓學生説一説商的大小情況。 第2題:認真觀察,小組內説一説,解決五年級學生如果都坐大客車,需要幾輛?

3、完成“練一練”,可以適當擴充。

四、小結本課

五、佈置作業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初步體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2、發展幼兒創造力和思維靈活性。

活動分析:

重點:是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繫。

難點:幼兒在感受過程中關鍵點是對於不同圖形中一共用邊的感知與理解。

活動準備:

火柴棒若干根、記號筆、紙。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引出課題。

1、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變魔術,大家想不想學呀?

2、出示兩個三角形,提問:它是由幾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師變魔術

(二)、教師啟發幼兒用火柴棍拼搭圖形,感知圖形邊的共用特徵。

1.請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兩個三角形。

2.請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

3.請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個長方形兩個正方形。

(三)幼兒操作活動,發展幼兒創造力和思維靈活性。

1.出示記錄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進行指導。

活動評價。

(1)幼兒評價:拼得是什麼圖形?誰拼得好?為什麼?

(2)教師評價:表揚會應用公用邊的原理、注意用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較多圖形的幼兒。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班級進入區域繼續利用我們的棒來繼續變魔術,好嗎?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常規分析,得出解題思路,經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解題辦法;

【教學難點】

找出題目中的可有可無的已知條件,説一説為什麼可以這樣認為

【教學過程】

問:以前學過的有關路程,時間,和速度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你能寫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出示例題: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地要11小時,建成高速公路後,汽車每小時速度是原來的2.5倍。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

分析:要求現在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時,那麼先要求出汽車現在的速度,而汽車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那麼還得先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根據`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汽車原來從甲地到乙要11小時',可以求出汽車原來的速度。

學生寫出解答過程:汽車原來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車現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現在的時間:352÷80=4.4(小時)

問:用比例的思路該怎麼樣理解這道題目呢?

分析:甲、乙兩地的公路長度一定,汽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成反比例。因為現在的速度是原來的2.5倍,所以原來的時間是現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時)。

這樣解答使得`甲乙兩地公路全長352千米'成了多餘條件,但是又不影響解答問題。

【我們來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個,王師傅單獨做需要6小時,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師傅的1.5倍,那麼如果讓李師傅單獨做這批零件,需要幾小時?

【總結】

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善於應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問題

【作業】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時,王阿姨的速度與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麼如果由王阿姨打這份稿件,需要幾小時?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數學題,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於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節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教學過程: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一、遊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火柴遊戲,層層導入:同學們還想知道知道數學更多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一起玩一個與數學有關的趣味遊戲好嗎?

學生討論交流説出自己的想法,並演示擺法。

1、下圖是用24根火柴桿排成1大1小兩個正方形,只能移動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變成3個正方形,你會嗎?

2、六角星變菱形用18根火柴擺1個六角星(見圖)。請你移動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變成6個面積相等的菱形。你知道應該怎麼移動嗎?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遊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的獎勵),並進行分析,然後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此環節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後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後進行統計,對錶現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祕,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謎底是:王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減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謎底是:三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説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學書裏,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在,有些地區的方言裏,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説“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於是問“分數,幾何?”謎底是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二、探究拓展題:

現在小明一家過一座橋,過橋時候是黑夜,所以必須有燈。現在小明過橋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媽媽要8秒,小明的爺爺要12秒。每次此橋最多可過兩人,而過橋的速度依過橋最慢者而定,而且燈在點燃後30秒就會熄滅。問小明一家如何過橋?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後: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麼驚險!

三、自主創作題:

根據自己學過的數學知識,自主創作一幅與數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祕,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趣味數學教案及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複述回顧:

(1)、什麼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係之間的一些特徵。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麼態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裏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彙報説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反比例關係。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麼?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

1、兩種相關聯的量;

2、變化方向相反;

3、乘積一定。

3.説一説: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係?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係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説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並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並説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枱數一定,每天生產的台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