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高》教學設計(通用11篇)

校園7.3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登高》教學設計(通用11篇)

《登高》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歎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説“百年多病獨登台”。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極為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説:“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歎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歎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四、教師總結

1、主旨格凋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遠、氣勢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四句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雖沉鬱頓挫,卻也慷慨激越,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2、藝術特點:

①聯聯對偶,句句押韻。

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②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首聯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着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

五、巧學精練

閲讀杜甫的《登高》,完成1、2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答B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十分凝鍊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徵的六種景物,使形態、聲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現。

B、頷聯採用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歎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的“萬里”“百年”與頷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呼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藴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許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下列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答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登高》教學設計 2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瞭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瞭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鑑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藴。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藴,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徵。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採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並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鑑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鬱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登高》教學設計 3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國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於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國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着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於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鬱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盪、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聖”。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髮)、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註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瞭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聖”。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後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於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儘量讀出感覺來。

4、鑑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麼?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麼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託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麼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強調錶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温暖,讓萬物復甦。

問:而秋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淒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裏,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説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國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淒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隻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羣失散了。總之,它是一隻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湧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裏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籲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於間接抒情。這裏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歎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矇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後做過官,之後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幹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於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範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説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迴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範讀後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註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國家動盪、生活困苦,厚重的鬢髮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説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盪,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髮。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並非一日爆發,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淒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彷彿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説清,連連感歎才能表達出無限的悽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覆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範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一首詩裏,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繫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着“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淒涼意於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着背一遍。

九、課後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學設計 4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下注釋:

渚:水中小洲。回:迴旋。

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落葉聲。

萬里:指詩人離家萬里。

百年:這裏指到了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繁霜鬢:兩鬢白髮不斷增多。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全句是説,窮困潦倒本可借濁酒以澆愁懷,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鬱悶抱病登台。

三、 朗讀詩歌

1. 同學個別朗讀

2. 教師範讀

3. 集體朗讀

4. 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後抒情,品味頸聯所藴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繫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麼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繫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台”:重陽節登高,隻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台”: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麼關係?

聯繫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麼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藴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麼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係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麼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裏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説“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恆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才同學們説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麼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麼?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淒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閲讀:《望嶽》

《望嶽》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遊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裏。

九、板書設計

《登高》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閲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着“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峯)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痺。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再來誦讀一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説“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説,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麼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麼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台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台,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2、理解詩歌的大意,體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3、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賞析對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特點並學以致用。

主要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法、師生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巧妙導入、明確目標

1、音頻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登高》的朗讀。

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

1、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xxxx、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議)

1、首聯寫了那些意象?營造了什麼意境?體現了詩人什麼感情?

答:意象: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意境:雄渾、高遠、肅殺、淒涼

感情:孤獨無依、漂泊痛苦

2、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麼意境?面對此景,杜甫產生了怎樣的感慨?

答:景:落木無邊蕭蕭下,長江不盡滾滾來

境:蒼涼、雄渾、沉鬱、悲壯

情:時光易逝、人生短暫、壯志未酬

3、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暮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四、引導學生拓展創新(創)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苦”、“恨”是什麼意思?“艱難”一詞,你的理解?

明確:

(1)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了。

(2)苦、恨——極其遺憾。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由於年老多病而無法實現,從而非常遺憾,壯志難酬。

(3)艱難——羈旅之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

五、課堂小結、當堂檢測

1、下列詩句,從修辭手法看,不是對仗的一項是()

A.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B.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C.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D.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答案:C

2、對《登高》一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緻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説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麼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歎。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於現實觀照的結果。

答案:C

六、課後延伸、温故知新

1、理解性默寫

(1)杜甫的《登高》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的千古名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中寫國事艱難、壯志難酬、人生潦倒、愁恨無限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共天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第一步:找意象——-寫了“片雲”、“孤月”、“落日”、“秋風”四個意象。第二步:描繪客觀畫面,聯繫主觀情感——“片雲”在空中飄蕩,如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孤獨,我也孤獨。第三步:概括意境特點——“片雲”“孤月”意境淒涼,“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第四步:分析點明情感(或情景交融的意境)——“片雲”“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冷清(孤清)的意境。

《登高》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課件# 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好像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讀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許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花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非常悽清,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歎自己常年漂泊他鄉,百年多病獨登台。——一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單獨登臨高台。

困難苦恨繁霜鬢,——困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常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白季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落,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昂揚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説“百年多病獨登台”。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單獨登台。極為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説:“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準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歎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孤獨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困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困難”,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慨聲中收筆,悲憤膚淺,而又寄意深遠。

四、教師總結

1.主旨格凋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遠、氣概博大膚淺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四句抒登高感受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常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簡單感情。而風格雖沉鬱頓挫,卻也大方激越,譽為“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

2.藝術特點:

①聯聯對偶,句句押韻。

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②寫景抒情,筆法錯綜。

寫景,有工筆細描也有大筆寫意,有動也有靜,有聲也有色。首聯工筆細描,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練傳神。頷聯大筆寫意,傳達出秋的神韻。鳥飛葉落是動,水渚岸沙是靜。風急猿啼是聲音,渚清沙白是顏色。

抒情,既有縱的時間的着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落,最終將時世困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簡單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

五、巧學精練

閲讀杜甫的《登高》,完成1、2題。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困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為哪一項(答B無擬人手法)

A.詩人開篇用非常凝鍊的語言,描寫了富有特徵的六種景物,使形態、聲音、顏色一一得到了表現。

B.頷聯採納了擬人襯托的手法,借“落木”、“長江”喟歎生命短暫,而時間無窮。

C.頸聯的“萬里”“百年”與頷聯的“無邊”“不盡”有相互照應的作用。

D.結尾的兩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這裏既有國家的困難,又有個人的苦難,含藴豐厚。

2.“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老杜以詩酒為生涯,寫過很多與酒有關的詞句,請指出以下與例句不同類的一項(答C表達的是暢快之情。A、B和例句一樣,表達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登高》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方法:

引導法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內容:

對《登高》詩意的解析及對詩意境的賞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黑板粉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又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裏。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峯,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三、背景簡介

?登高》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盪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後,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後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説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誇張的評價。

四、整體感知

1、示範朗讀,初步感知詩歌

2、生齊讀。教師發現詩歌朗讀的問題並做朗讀指導。

五、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品味鑑賞(提問討論答問點撥解疑)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3、飛鳥,應該是一種什麼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

明確: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隻,而不是多隻。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淒涼,悽清、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無邊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什麼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1、什麼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麼叫登台呢?聯繫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台,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台,是為了祈求長壽。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台。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台是在什麼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

4、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艱

難苦恨繁霜鬢”

2、這是一種什麼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ザ“新停”又是“剛剛放下”。ァ靶隆庇搿翱唷倍際歉貝剩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非

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4、杜甫為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錶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寫景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鬢新停酒杯-憂憤苦悶

七、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1、對仗工整

風急天高猿嘯

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歎。“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歎。總結: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八、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反覆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喜歡畫畫的可以把自己對本詩的理解用畫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登高》教學設計 9

設計理念: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極為重要的一個課題,不單是大學聯考必考題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式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味。

在前面學過《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蹟》(其三)》的基礎上,再加上國中的《望嶽》《春望》《登岳陽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歷與詩歌風格已有大致瞭解,那麼杜甫流浪夔州重陽登高而寫的《登高》一詩,就要繼續在單元教學目標“理解詩意,進入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在朗讀吟誦中提高對不同時期杜甫詩歌的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從而進一步體味杜詩“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對“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詩意,把握詩歌悲壯的情感基調。

2.通過深入吟誦和小組合作交流,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理解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揣摩詩歌意象,疏通詩意,把握情感基調,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難點是理解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學課時:

40分鐘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習了《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蹟》(其三)》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杜甫晚年幾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本單元本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詩歌《登高》。明代學者胡應麟説,《登高》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清代學者和楊倫也曾評價説《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登高》。

二、初讀文本,共同感知

1.初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本詩。

2.悟讀:學生帶着情感體悟個讀。

3.嘗試為本詩劃分節奏,再讀。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4.鑑賞詩歌,整體讀完後都會對詩歌的情感氛圍有一個把握,我們通常稱之為情感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悲壯。

5.律詩的常見結構為“起承轉合”,“轉”往往是在頷聯的基礎上進行語意宕轉,為尾聯蓄勢。那麼,在本詩的`“轉”上,詩歌內容發生了什麼變化?

明確:前兩聯寫詩人登高所見之景,後兩聯寫詩人登高所感。

三、細讀文本,品讀語言

1.下面我們細細讀一讀本詩的首聯和頷聯,也就是詩人登高所見,來品味其中的意象,並請大家談談你喜歡的景物描寫以及喜歡的理由。

明確:“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2.請大家先看看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3題,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説過,《登高》的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含有八層意思,大家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頸聯十四字呈現給讀者的並非是孤立的八層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歎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憶平生的意味,不宜拆開來孤立理解,從而消解詩意。

3.結合最後兩聯,請大家談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愁,卻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詩歌的後兩聯一下轉到詩人的個體命運上來,呈現出一個“潦倒”的、年老多病窮困憂愁的詩人形象。

4.杜甫説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接下來請大家結合全詩談談。

(1)“落木”能否換成“落葉”?

明確:“落木”從屈原《湘夫人》的“木葉”轉變而來,更古雅,更有體積感,更能顯出悲秋的沉重心情。 (黃庭堅“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蕭蕭”“滾滾”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不只寫出葉與水之“聲”,也寫出葉與水之“形”———“蕭蕭”顯出落葉眾多,“滾滾”顯出江水浩大;不僅寫出秋之“形”,也寫出秋之“神”———既蕭颯蒼涼又寥廓壯大。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且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功業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

(3)有人説“無邊”“不盡”“萬里”“百年”等字是無用的“宂字”,你怎麼看?

明確:這些字並不是宂字,去掉這些字就喪失了闊大的時空感,並且喪失了悲涼感慨一唱三歎的意味。

四、體味“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同學們,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吟誦和細讀,疏通了詩意,把握了感情基調,也對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有了深入的體味,也許對胡應麟和楊倫對《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許瞭解。接下來,我們先請同學們自讀全詩,嘗試背誦,我們再進一步來體味詩人“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PPT呈現:“沉鬱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皋辭賦的詞語,後人以之指杜詩的風格特色。

清人吳瞻泰説:“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 (《杜詩提要》)一般認為, “沉鬱”,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

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對杜甫詩歌《登高》“沉鬱頓挫”風格的理解。

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首聯頷聯寫景

頸聯尾聯抒情

作業設計:

1.背誦全詩

2.拓展閲讀杜甫的其它詩歌作品

《登高》教學設計 10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聖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為“詩聖”?——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啟超先生稱為“情聖”?——杜甫

這並不是説杜甫在談情説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説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後人上他徽號叫做‘詩聖’。詩怎麼樣才算‘聖’,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闢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絃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梁啟超《情聖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為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聖”、“情聖”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於詩律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峯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為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聖”,寫詩的'聖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麼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淒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於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説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聖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為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裏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為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於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複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台——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着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鬱而深廣,確是寫情聖手,梁啟超沒有誇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歎世事艱難,為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歎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聖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峯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為“詩聖”、“情聖”。

《登高》教學設計 11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鑑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這一單元着重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鑑賞時,要注意知人論世,同時也要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蒼涼,最能代表其“沉鬱頓挫”的詩風。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和極高的鑑賞價值。詩歌通過寫登高所見所感,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再現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在這種沉重的感歎中,我們能感受到藴涵其中的對生命衰弱的抗爭和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對國家、人民的關注。

學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杜甫的一些詩,對杜甫的個人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生懂得了一些鑑賞詩歌的方法,目前閲讀詩歌時可抓住意象,會結合詩人經歷把握詩歌的主旨,這些都有助於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但學生鑑賞方法掌握的較少,主旨還不能全面概括,因此,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薰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及詩歌創作的影響;

2、學會詞句註釋並翻譯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鑑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2、在朗讀和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學任務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瞭解詩人生平事蹟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本課學習的目標是要領會詩中的景和情,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借用投影,呈現學習材料,介紹杜甫的生平遭遇,為知人論世打下基礎。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應多處運用誦讀法,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的作用,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在品讀詩歌時深入探究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讓學生分組討論,抓住描寫意象的關鍵詞並體會其作用,突破教學重點。並通過提問點撥法,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探討,引導他們體會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吟誦法。

2、講析法和引導法。

3、討論法。

4、情景展示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工具

使用多媒體設備,打開教學PPT,向同學們展示圖片、資料、背景音樂等。

課前準備

讓學生繼續瞭解一下杜甫,如課前複習之前課堂上關於杜甫的內容,或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蹟和詩歌作品。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詩歌鑑賞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並學會歸納概括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充分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並深刻體悟詩歌的豐富意藴。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投影,逐條展示,以此回顧同學們已學過的或者耳熟能詳的杜甫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同學們,請問你們還喜歡杜甫的哪些古詩詞名句呢?(師生互動)

我們學過杜甫的許多詩歌,對他的作品詩風也有一定的瞭解,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老人來學一學他的一篇被稱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進一步感受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課題)(板書登高杜甫)

(設計意圖)由相關的詩歌導入學習內容,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再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既能引發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二、品讀詩歌

(課件投影全詩)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同學們,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朗讀,朗讀能使人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鑑賞詩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抬頭看着投影,來朗讀一下詩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樂)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注意輕重,劃分詩歌的節拍、標明詩歌的韻腳,體味詩歌的韻律美,要求讀出感情並感受杜甫律詩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請幾位同學單獨來讀一讀,再請其他同學對他的朗讀進行點評。

(一位學生朗讀,幾位同學點評,教師再指導朗讀。再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體會詩歌的情感美,把握詩歌的整體基調是“悲”。)(板書:總基調-悲)

請大家融入這種感受,有感情地再齊聲朗讀《登高》。

(設計意圖)詩歌重在朗讀,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一個“體驗”的平台;學生在朗讀中自覺地把握詩意,感悟詩作意境,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情況,交流介紹杜甫的經歷和代表作。

(2)老師概括杜甫生平,並引入詩歌創作背景:(課件同步投影)

作者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

杜甫既經歷了安史之亂前那種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關。大致説來,杜甫的生平,隨着社會和個人環境的變動,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板書各時期的代表作):讀書壯遊(三十五歲前)——長安求職(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戰亂流亡(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漂泊西南(從四十九歲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他的詩歌多反映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一片混亂。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排遣心頭的鬱悶,杜甫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學們理解詩歌背景後,心裏默讀兩遍,然後留心幾個問題:

1、找一找詩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個什麼樣的詩人?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讓學生初步把握詩人的創作特點和性格特徵,為接下來具體分析詩歌作鋪墊。

四、詩歌分析

(1)梳通詩意(師生互動,投影逐條展示)

1、詞句註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作客: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裏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説“新停”。

2、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漂泊萬里客居異鄉更添悲秋情緒,百病纏身而今我又獨自登臨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2)逐聯分析(師生互動,投影在老師講解完後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抒情。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A、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字寫了六種景,極為凝練,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從視覺聽覺角度進行描寫,使人感到“悲哀”。

B、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麼感覺?並體會作者心情。

急風:身體冷,心裏也無比淒涼

高天:天地廣闊,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單

哀猿:悲涼

清渚:顏色上清冷

白沙:顏色上清冷

飛鳥:在空中盤旋,説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詩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風之中,面對清渚、白沙,耳聽猿嘯的.叫聲,內心萬分孤獨,彷彿就是一隻孤鳥,悽楚、憂傷、悲哀、絕望。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A、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寫了幾種景物?從中可以體會詩人怎樣的情感?

兩種

(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的飄落,體現時光易逝,感歎生命短暫,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葉歸根,加重鄉愁,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漂泊的生活。

(不盡)長江(滾滾來):時間是無窮的,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息,抒發壯志難酬的苦痛。但又知道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開闊。

B、聯繫杜甫此時的處境,面對首聯和頷聯的情景,詩人會想到什麼?

天地廣闊,宇宙無窮,生命的短暫和渺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詩人情感。

C、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什麼寫法?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説,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僅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從“萬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

多:感歎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歎獨自登台,形單影隻,萬分淒涼

頸聯:視角迴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

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台”,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淒冷融合在一起,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託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殘軀獨自登上高台,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於紙上。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家連年的戰亂。

B、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係;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還是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聖”。

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析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錶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本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設計意圖)感情昇華,照應情感價值觀目標。

五、整體感知,內容總結

(1)同學們,一堂課下來這首詩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麼?(師生互動)

悽楚、悲傷、痛苦、孤獨、沉鬱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那麼詩人因何而“悲”?

離家多年,有家難回

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消愁無途

(2)詩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麼呢?

整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全詩抒發了詩人飄蕩無依,老病孤愁的複雜而深沉的感情。全詩包含着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歎;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

(3)本詩是如何寫“悲”的?

1、找準切入點:

急風、哀猿、清冷的沙石、無家的鳥、紛紛而下的落葉:典型意象

(注:我們把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體現感情色彩的詞

2、明確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襯哀情

(4)《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是因為內容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1、對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歎。

“艱難苦恨”導致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歎。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從而加深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六、方法總結,鞏固提高

鑑賞《登高》這首詩,我們主要運用了什麼方法?怎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詩歌的賞析中?

從詩中描寫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這些意象,進而探究詩歌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鑑賞步驟:找準意象及特點——運用想象展示畫面——感受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

通過……意象,描繪了……畫面,營造了……氛圍,表達了……情感。

補充: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楊柳:表現離情別恨或柔情。

梅花:象徵高潔或不屈不饒的精神。

菊花:象徵隱逸、脱俗、高雅。

猿嘯:表現哀傷、孤寂、愁苦。

鴻雁:表現書信、情感交往或思鄉之情。

黃葉:象徵新陳代謝或表現美人遲暮。

月亮:象徵人生的圓滿、缺憾;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

七、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完成課後相關習題。

(3)以《春望》為例,進行鑑賞練習。

八、板書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壯遊時期(三十五歲前):《望嶽》(涉世不深)

2、長安求職時期(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麗人行》、《兵車行》、《出塞》、《赴奉先詠懷》(憂國憂民)

3、戰亂流亡時期(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峯)

4、漂泊西南時期(從四十九歲到去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