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緩解入職焦慮的方法

熱點2.06W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人甚至説當代就是一個“焦慮的年代”。焦慮的表現是:總是擔心、恐慌。 擔心、恐慌是一種固有的不安,主要的精神反應便是焦慮和憂愁,但尚不是心理疾病,若持續為固着狀態——明知沒必要如此不安,但已無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進人心理障礙階段了。人與動物的不同點之一是對事物的預測性、預見性。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對將來必要的擔心和考慮是應該的,但焦慮症者的焦慮不是來自環境的真正存在的實際危險、而是杞人憂天似的虛無空想,即心理學所説的“心理炒股”。

緩解入職焦慮的方法

諮詢中,我遇到了這麼一個案例:

張聰(化名)是it軟件工程師,工作三年,技術水平還算不錯,也做過幾個項目,過年的時候通過同學介紹,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待遇更好的大型民企。入職已經一個月了,張聰覺得自己還是很難適應工作,因為進入了一個新組建的項目組,使用的技術與自己之前的技術經驗有很大的區別,需要花時間學習。一開年,張聰就忙的不可開交,整天在看技術文檔,和新同事還沒有很熟悉,平時也感覺不方便溝通,公司的培訓也不是很多,而部門經理似乎對自己頗有期待,指望自己承擔更大的責任。張聰開始焦慮了,他甚至覺得別的同事有時會不那麼友好,都想看着自己出醜。

焦慮的張聰不知所措,有朋友建議他堅持一段時間就好了,他也知道需要堅持,但是工作的壓力又讓他總想逃避,現在甚至有點後悔當初的跳槽了。於是,到新精英來求助。

張聰的情況確實普遍,經常出現在跳槽、轉行,或者升職的時候,不僅是在職場上工作三五年的時候會有,即便工作了十年八年,也一樣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之為入職焦慮症。主要表現為需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開始感到有很多的技術需要學習,許多的業務需要熟悉,很多的同事需要溝通、瞭解、建立關係,特別是一入職就被委以重任的`時候,更加感覺難以承擔。對於這種情況,每個人的公司環境不同,承受力也不同,表現各異。

不少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會提供好很多機會讓新人融入公司,剛開始安排工作的時候也會提供一定時間的學習適應期,有些企業還有導師制,由導師來帶新人。儘管如此,仍然有些人會出現焦慮,這種情況需要調節心態,更需要對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進行職業規劃,從而明確這一階段需要做些什麼,以助力職業平穩過渡。

有研究表明(轉型理論),在職業發生轉換的前期會有半年左右的不穩定期,這一階段在剛開始的時候會表現為興奮和蜜月期,然後在3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開始失去自信,出現混亂,甚至是職場危機。到了半年以後就會有分流,有些人進入穩定上升和發展的階段,而有些人就會發展平平,甚至離開。

入職焦慮症有何症狀

“沒錢,沒時間,只有一個遙遠的理想”,“隔三差五做噩夢,夢到自己犯錯誤了”,“工作強度真心吃不消”……在南方日報記者的走訪中,儘管大部分大學生職場新人正經歷着試用期的考驗,努力實現着自身社會化的蜕變,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企業運營機制的陌生、職場人際關係的複雜等問題所組成的“入職焦慮”或多或少地困擾着他們。

症狀一:緊張(職業不對口,天天做噩夢)

林梅(化名)是暨南大學新聞專業研究生,條件不錯的她從去年底開始便滿懷豪情地開始“揾工”,無奈心儀的媒體行業進不去,四處碰壁的她最終在兩份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中選擇了銀行。

按林梅所工作的銀行規定,新人前半年必須進行輪崗業務學習,一般半年後轉正。7月入職的林梅,站了將近1個月大堂、熟悉各種辦事流程之後,開始進入櫃枱窗口工作。

“剛剛獨立上櫃的時候,我幾乎天天做噩夢,夢到幫客户轉錢轉錯了結果被客户罵、夢到銀行結算時單據忘了簽名結果導致整個團隊被罵,總是在清晨6點就驚醒。”由於銀行行業與錢財掛鈎,在業務處理方面的要求相對嚴謹,對業務員犯錯誤的包容度自然較小,而林梅在大學期間完全沒有接觸過此類知識,屬於零經驗者,導致她幾乎每天在櫃枱上如坐鍼氈,精神緊張。

“雖然我選擇了銀行,但我還是嚮往着媒體。我甚至還夢到過自己被本地知名傳媒集團補錄,興高采烈地回銀行交違約金。”林梅坦言。

症狀二:失意(加班成常態,理想擱一邊)

從校園走入職場的“水土不服”,遠不僅是緊張與焦慮。

衚衕學今年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目前在一家規模不算大的互聯網數據分析公司任職。“早起加班,白天上班,晚上加班,週末加班”是他對目前工作狀況的描述。

雖然衚衕學很滿意這份職業的工作氛圍和發展潛力,但加班時間過長,讓他覺得自己的時間被壓縮,沒有時間思考和學習。“上午11點到公司上班,晚上9點才回到家。在家也要被工作佔據時間,一天裏只有吃飯和在路上的時間是屬於自己的。”

他坦言,自己從學生到職場並沒有存在太多的不習慣,但實現角色轉換還是花費了他不少時間,“不是指從學生到職場新人,而是學生到社會人士”。他告訴記者,在社會上,沒有人會跟他談理想,學校環境相對單純,而在商業社會裏他也看到了一些殘酷不光明的東西,“我不想變成一個現實的人,結果就變成了一個悲觀的人”。

症狀三:不滿(幹一樣的活兒,拿不一樣的錢)

來自浙江的小鵬目前就職於廣州一家大型廣告公司,任策劃工作。從學校到職場的心理變化,多多少少讓他感受到了“壓力山大”。

7月入職之前,小鵬對工作並沒抱太大的期待,他只有兩個希望,一是學到東西,二是養活自己。在入職兩個月之後,無止境的加班生活讓小鵬甚至忘記了週末的存在。

雖然抱怨加班,但學了4年廣告的小鵬心裏明白,廣告人哪有不加班的。在日夜顛倒中,他逐漸習慣了這樣的節奏,在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之後,成就感還是能帶給小鵬舒心的感覺。

可是,一聊到最現實的工資問題,小鵬直言這是他最不滿意的地方。

“幹一樣的活兒,卻因為出身不同,拿着不一樣的工資。”他説,公司今年實行新的工資制度,以畢業學校為標準發工資。由於小鵬畢業於一所普本院校,他每月到手工資大概為2500元,但來自985、211重點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工資卻是他的1.5倍,月薪約為3700多元,這讓小鵬感覺很不公平,但作為新人的他也只能默默接受。

症狀四:恐懼(覺得“自己弱爆了”)

性格開朗的女孩陳甜甜(化名)就讀於本市西南某高校文科院系,過了暑假她就升大四了。她希望畢業後進入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因此利用暑假在本市某外資企業做HR助理實習生以積累經驗。

近兩個月來,陳甜甜在業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然而,企業快節奏、高強度的模式、分派給實習生的瑣碎且枯燥的工作,經常令她感到“吃不消”,工作熱情明顯降低。尤其比起學校,職場人際關係複雜得多,對此陳甜甜更是發自內心地感到懼怕。 “HR部門需要跟各個部門打交道,出於種種原因有時不能為他們及時招到滿意的人,往往造成誤會甚至引起不滿,感覺壓力好大”,陳甜甜憂心忡忡地説道,“還沒開始正式工作就這麼累了,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我實在是弱爆了! ”

我們如何度過這段焦慮期呢?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1、正確認識這一階段。

這是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很正常的階段,不管進入職場有多久,換了一個新的環境,就一定會有適應,這種適應也不是單方面的,有個人的適應,同時也要考慮組織的適應。像人體的排異反應一樣,對於新人,組織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認識和接受,在這段時間裏,個人對於原來環境的自如與新環境的陌生之間產生對比,包括工作內容的調整,出現一定的焦慮是很正常,也是有益的。

2、將焦慮分類。

焦慮並不可怕,焦慮只是我們自身對於能力欠缺的一種本能的反應,但是可怕的是,焦慮到崩潰。我們要嘗試將焦慮分類,我們會為什麼事情焦慮,把這些事情具體列出來,並且找出這些焦慮事件之間的關係,在這些焦慮事件中,有沒有哪一件事是最需要解決的槓桿性事件。如果一方面事情解決了,焦慮會減輕多少。如果有些事情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你是否願意接受給自己一段時間慢慢解決。

3、管理可能的支持。

焦慮是關於能力的,而每個人背後的支持系統可以使這些焦慮減輕。這些支持包括家人、上級、同事、朋友等。這個支持系統中每個人提供的支持各不相同,有工作上的、情感上的、生活上的,同樣需要把所有這些支持列舉出來,並且分類,找到尋找這些支持的方式和渠道,有些支持需要等待,有些支持需要主動要求。把這些支持與焦慮對照,就會發現,原來大部分的焦慮都會有一些支持可以對應。於是,方法就出現了。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重要的支持,對應最需要解決的焦慮,分步驟實施就好了。

4、入職前先實習。

在專家看來,所謂的“入職焦慮”絕對不是病,只是職場新人自身對於能力欠缺的一種本能反應,而這種狀況大都與其事先對新環境、新崗位估計不足,期望值定得過高、沒有從現實出發有關。

專家表示,大學生職場新人“入職焦慮”主要就是三個問題,即心態轉變跟不上、公司環境與想象不符以及對公司內部不公平現象的不理解。

“消除焦慮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前瞭解。”專家説,害怕來源於不瞭解,因此,建議有條件的新人在進入一個行業或上崗之前,可以選擇實習。萬一沒辦法實習,也必須要請教師兄師姐對於即將進入的行業建議,“知己知彼,才能淡定”。

“看到了嗎?做過了嗎?有體會嗎?”這是寧佳英認為職場新人必須向自己發問的三個問題。“應聘的時候大膽問,入職之後一旦不適應也要主動向身邊同事取經,還沒辦法消除焦慮的話,就試圖與領導多溝通”,這是她所推薦的“治癒三步走”。

5、發現零活的價值。

“有的年輕人總是會抱怨,為什麼老員工總是讓我訂盒飯、送文件?我學歷高也有能力,為什麼不讓我做正事兒?”面對這一種心態的時候,聰明的年輕人往往善於發現零活的價值:訂盒飯給了他與部門內每一位老員工面對面交流,瞭解對方喜好的機會;有的新人在送文件的時候會提前把文件瀏覽一遍,在呈交領導之時可以藉機向領導進行簡要彙報,如此一來,領導對新人也會另眼相看。

所謂“不打勤不打累專打不長眼”,孟獻巍認為,許多職場新人熬不過試用期,是因為不會找活兒幹。懂得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討活兒幹,也是一門大學問。

專家建議,職場新人可以在以下幾個時間點向老員工要活:一是在接到新項目的時候,二是每天上午11:30之後去要活或每週五下午剛上班之時。“老員工會交活給你,而且他們會因為你的主動幫助而感謝你。”

6、不要怕犯錯。

事實上,自從“90後”陸續登陸職場以來,關於這羣強調自我實現的“職場新人類”的討論就未曾停止過。

“中國的大學生對自己能做什麼、喜歡什麼,是很茫然的。”專家直言,大學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而這種定位與個人性格有關,與企業性質、自身專業無關。“找到自己擅長做的、想為之奮鬥的工作,才是對的,而不是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就算圓滿。”

專家建議,在工作的頭兩年內,不要害怕犯錯,對職場新人而言,犯錯的成本是最低的,有想法一定要説、有想做的一定要去做。同時,不要害怕辭職換工作,“第一份工作往往以失敗告終,有經驗、有體驗、有歷練了,才能實現兩年後的真正騰飛”。

專家認為,90後其實更加追求個人幸福感和職業給他帶來的愉悦感,他們是更追求成就感的一代,因此他們在不斷嘗試和尋找喜歡的職業,並更認真地對待這一份職業。她建議,用人單位可以嘗試給這羣可愛的職場新人多一些機會,也多一些包容。

7、做好“七件事”

初入職場,要做好“七件事”—自我認知、規則學習、關係建立、察言觀色、自我潛能的挖掘、責任承擔、價值認同。 此外,袁芳還向職場新人們傳授了一個迅速融入新環境的小竅門:和同事們一起吃午飯。如果職場新人總是獨自端着午餐一個人默默吃,很容易被視作不合羣,而和同事們一起吃午飯,在這樣的非正式溝通中,談話往往更活躍,能更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分清問題,找到原因,整合資源,順應規律,這就是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是職場人必備的職場能力,或許不像溝通能力、領導力、項目管理能力那樣顯性,但職業規劃能力恰恰能整合一個人已有的優勢與資源,根據探索的既定目標,實時進行定位與調整,為職業發展提供階段性的戰略指引。職業發展沒有一帆風順的,在困難和障礙面前,職業規劃就是一柄利劍。

標籤: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