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淺談紐科姆ABX論戰的意義

[摘 要]認知一致研究一直是大眾傳播研究的一個重點,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於1953年提出的ABX對稱模式也是認知一致研究的一個典型理論,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一模式的分析來總結一下這一模式所帶給我們的意義與啟示。

淺談紐科姆ABX論戰的意義

[關鍵詞]紐科姆ABX模式 平衡與不平衡 意義

西奧多·紐科姆[Theodore Mead Newc omb 1903.07.24-1984.12.28],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從20世紀40年代初紐科姆就致力於社會心理學研究。在這之前,存在着兩種類型的社會心理學:一種偏向於心理學,另一種偏向於社會學。紐科姆在1950年出版的《社會心理學》一書,科學地揭示了個體內部(心理學)和人際關係(社會學)這兩大因素是如何相互依賴的,認為任何一方都是影響另一方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紐科姆的研究屬於典型的縱向性研究,主要是在實地而非實驗室裏開展的。他在當時對個體的社會化、大學對學生的影響、問題青年的矯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1953年,紐科姆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一個傳播行為的研究途徑”一文,提出對稱理論。紐科姆ABX對稱模式又稱均衡模式,它是對心理學家海德的早期理論(1946年)的擴充。

(紐科姆ABX對稱模式)

A、B:分別代表兩個人 X:與雙方有關的事物

實線:人對事物的態度 虛線:人彼此間的態度

在這個最簡單的傳播行為模式中,一個人A傳達信息給另一個人B有關某事X的信息。就是説,A與B這兩個個體相互有意向,並對X也各有意向,傳播被設想為支撐這個意向結構的過程,傳播就在這個相互意向中產生。就是説,通過傳遞關於任何變動的信息並且允許對發生的變動做出相應的調整,來維持或改進三者之間的這種對稱性關係。該模式的基本設想是,如果條件許可,要求態度和關係一致的壓力將刺激傳播。 若A與B對雙方所關切的事物X有不一致的態度或認知,則A與B雙方都會產生趨向調和的壓力。面向趨向調和的壓力增加,要達成一個調和的狀態,A與B關於X的溝通就成為可能。從這個模式中可以引出這樣一些主要命題:A與B之間對X的意向上的差異將刺激傳播的發生;而這種傳播的效果將趨向於恢復平衡,這種平衡將被假定是一個關係系統的“正常狀態”。隨後,紐科姆於1959年對他早年的命題加上了一些限定條件。他提出傳播只有在某些條件下才可能活躍:

(a)人之間要存在強烈的吸引力;

(b)物體至少要對參與者中的一方具有重要性;

(c)物體X對傳播雙方來説都是恰當的。紐科姆雖不像施拉姆,拉扎斯菲爾德他們那樣出名,他的ABX模式也比較簡單,但它藴含的意義卻也很豐富。

一、解釋人際關係

彼此間態度是否相似或接近也影響着友誼的可能與否。1961年,西奧多·紐科姆在密歇根大學把學生的集體宿舍進行了人為安排,他們先以測驗和問卷把學生分為對人對事態度相似和相異的,然後把態度相似的學生安排在同一房間住讀,再把態度相異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間住讀,然後就不再幹擾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過了段時間再對這些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態度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態度相異的則未能成為朋友。可見,人們都強烈地傾向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且社會一般也認為這是對的。這也許是因為共同的態度與價值觀,不僅容易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共鳴,同時也容易預測對方的情感與反應傾向,因此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彼此容易適應而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係,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ABX模式不僅向我們説明了這樣一種現象,還解釋了我們應該如何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當A向B講述X時,A與B 好,對X的看法相同,均衡;A與B不好,對X的看法不同,均衡;A與B好,對X的看法不同,不均衡;A與B不好,對X的看法相同,不均衡。當A與B處於不均衡狀態時,X為A與B所關注,並對於一方有意義時,強烈傾向X的一方會促使另一方改變態度,雙方趨於一致,由此而言,人際傳播過程是雙方關係逐步協調的過程,伴隨而來的是和諧現實的人際關係的建立。

二、道出平衡的意義

前面我們説到,人類在他們的認識中都有一種尋求一致或追求和諧的傾向,紐科姆的模式意味着,任何一個特定系統都有力量平衡的特徵,系統中任何部分的任何改變都會導致傾向平衡或對稱的張力,因為不平衡或缺乏對稱會造成心理上的不舒服併產生內在的壓力以恢復平衡。施皮格爾博士分析説,“認知不和諧是個人的一種心理機制,當他發現他的行為不是必然地符合其思想或心理信念時,他必須找出某種辦法,使這兩者之間產生聯繫,或是使他們歸於和諧。如果你花了大把銀子在電腦上,你必須捍衞購買它的正確性。”因而,我們需要這種平衡對稱來支撐我們的選擇,強化現存的觀點。

對稱的好處是從一個人(A)可以估量出另一個人(B)的行為。同時對稱也能確認一個人對X的傾向。這是我們所持態度需要社會和心理支持的一種説法。當我們與自己尊敬的B對X的評價一致時,我們會對自己的傾向更具信心。接下來,我們會與自己尊敬的人交流對我們認為很重要的對象、事件、人物、思想(X)的.評價,試圖達到某種共識或是共同的傾向,或用紐科姆的術語説,是對稱。

三、“和能生物,同則不繼”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由於生活經歷、生活環境、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在看待問題時必然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由於所掌握情況的多少也會造成意見的分歧。但這種分歧是可以隨着情況的明朗化而逐漸消失的。比如,在改革之初,有人看到改革所帶來的進步,有的人就只看到改革中的弊端以及一些現有利益的喪失,這樣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但是,隨着有關改革的各方面的信息的增多,人們在全方位審視改革時,就會承認改革利大於弊,從而達到認識統一。這種統一可比不了解情況單純聽一面之詞而形成的一致穩定得多。所以,最七年級定差異的存在不一定必然導致整合力下降,要視情況而定。

紐科姆的ABX模式探討人際關係,把傳播視為一種維護人際關係的互動過程。這個模式中的A和B代表不同個體,系與他們對X的態度密切相關,三者形成共生同動的關係,不管哪一方態度的轉變都會帶來現有結構的變動,而傳播就是這個結構穩定與變化的關鍵。麥奎爾在《大眾傳播模式論》一書中寫道:“A與B之間對X的意向上的差異將刺激傳播的發生,而這種傳播的效果將趨向於恢復平衡。”也就是説,當信息氾濫處於一定關係中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出現分歧時,持有不同觀點的個人會加強交流,在交流中彼此修正和認同,從而逐步走向統一。事實上我們甚至可以説,掌握全面信息從而持有不同觀點的個人間的溝通是更深層次的傳播,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共識則是更高層次的社會整合,這種整合下產生的凝聚力會比以往得到增強。

而且,這種統一往往會更快地促進社會發展,促進社會關係的穩定和融洽。由於分歧本身就是存在的,並不是因網而生,有了網絡只會使分歧逐漸彌和而不是加深。同時,持有自己見解的個人對社會發展只會起到促進作用而不是其他。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提出的“和能生物,同則不繼”實際上也反映出了這種認識。“和”謂“陰陽、差異”,“同”則謂“一致”。和不可能同,因為沒有了差異就不可能有互補,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打破均衡追求和諧的原因了。

參考文獻

[1]董天策,傳播學導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2]李苓,傳播學理論與實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標籤:淺談 ABX 科姆 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