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書信函

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和意見

書信函7.7K

一説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都會想到很多非常有意義的節日。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目的和重要的節日環節,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傳統節日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和意見

  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篇一

再過幾周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端午節前後,我們通常會看到龍舟競渡、吃棕子,並且感受到龍舟水(下雨天),在20xx年的端午節,正在太空的神舟十號上宇航員也吃上了棕子。那我們知道端午節的來由嗎?在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同時,我們也經常會過一些國外的節日,最典型的是聖誕節,大家知道國外的聖誕節有什麼由來和習俗嗎?我們都知道,聖誕節外國人都要吃火雞、擺最普遍的説法是,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

聽到這裏,你的感受是什麼?賽龍舟、吃棕子,這些習俗從小就陪伴着我們,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我們也耳熟能詳。但我想問的是,火雞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吃過呢?耶穌是誰呢?我一直以為他就是上帝,在百度之後我知道他是上帝的兒子,但為什麼要慶祝上帝兒子的生日呢,按道理應該是慶祝上帝的生日。我想這

可以能要基督教徒才能解答我的疑惑。我想,慶祝這樣的節日,就好像無意中我被拉到一羣遊行的隊伍裏面,看到周圍的人都很開心,但卻不知道他們是為什麼在高興?

中國有句老話,“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些傳統節日裏,最容易喚起對親人、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在節日這一天,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裏,湧動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這是最令人激動和自豪的事情。

  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篇二

我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據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節日達到3000多個,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民族傳統節日是歷史積澱下來的,藴涵着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它既是民族認同的基礎,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標誌,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體現。保護和傳承好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進一步建立起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虔敬情感,讓民族傳統節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後,外國文化開始湧入我國。情人節、聖誕節等一些洋節日作為“時尚”被一些人所追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節日,與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着密切的關聯。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思考一下,我們應該如何來保護和傳承好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過洋節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忘記自己的民族節日。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區別,就在於她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獨有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正是她幾千年歲月的沉積而形成的中國固有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曾幾何時,我們以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歷久彌香而自豪;曾幾何時,我們以天下節日大備於中華而驕傲。又曾幾何時,在不知不覺中那傳承了幾千年的驕傲與自豪漸漸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無法體會那份錐心之痛,而血性國人卻理性地發出了拯救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吶喊!

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湮沒了平常日子與節假日的區別,我們已經不必等到過年添新衣、過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過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兒底下,“年味兒”反而淡了。

城鎮化、城市化建設悄悄地改變了沿襲幾千年的社會結構,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和人際關係,很多與農業、農村,與那種熟人社會相關聯的傳統節日,也隨之失去了以往依託的節日背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滿田園氣息的節味淡了。

“年味兒”、“節味兒”越來越淡,不但過節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甚至人們內心曾經擁有過的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了。情人節、感恩節、愚人節和聖誕節等洋節日漸盛行,而且大有將我們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取而代之之勢。許多青年對過聖誕節、情人節樂此不疲,而對中國節日,除了熟悉的“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外,對“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能記得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對其中的節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傳統節日的`舞台上最活躍的、最能充分發揮節日文化功能的當屬商家了,但大多是隻求熱鬧,只問經濟,只看效益。商場“血拼”,飯店折扣,來就有獎,買就贈送,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藴涵的文化內涵卻少有人問津。很少有人在節日氣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傳承和發展、發揚和豐富上下功夫。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蜕變為“吃喝玩樂”的假日,那份美好的節慶記憶在逐漸消失。

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傳承與建設同樣重要。

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樣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傳統節日也應隨時代不斷髮展,吐故納新,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氣息,讓我們的節日也時尚起來,年輕起來,豐富和創新慶祝活動的形式,真正成為中國人越過越新的節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自然銜接。

  對保護傳統節日的建議篇三

應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通過官方干預,復興傳統節日。春節作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階級、甚至國界的民俗節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全民族的認同感。建議春節假期從大年三十開始。為了加強國民的民族認同,春節時,國家領導人可發表春節賀詞。節日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端午、中秋、清明、七夕等傳統節日,由於種種原因,面臨着日益被國人冷落的命運。古語有云:獨柯不成樹,獨木不成林。假如這些分別承載着本民族各類傳統文化的節日,有一天真的從我們身邊永久消失,僅靠有着法定節日身份的春節,又豈能完全擔負起積澱和再現歷史與文化傳統的重任?我們青少年也應該積極保護中國傳統節日,不能一味去過外國鍀節日!從小培養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在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中,民俗類有70項,佔了13.5%,主要為民族傳統節日和禮俗活動。北京民協主席趙書認為,民俗是鮮活的,是流動的河

,不是所有的民俗都要靜態保存。“所謂靜態保存就是不讓民俗有所變化,比如,人們原來穿草鞋,為了保護這種原生態就不讓人穿皮鞋,這顯然不合理。”趙書建議,民俗保護要保護其形態,利用其價值,靜態保存只能是保存了喘氣的木乃伊。

北京民俗學會副祕書長崔普權則提出,現在每每提到中國節日,總要拉洋節來作為參照物。類似“中國

情人節”、“中國感恩節”、“中國聖誕節”的類比非常流行,這反映出某些民族傳統文化流失嚴重。他建議:“不要把傳統節日裝進洋節這個舶來的‘新瓶’,而是要重建傳統節日的符號體系,加深公眾對民族傳統的認同。”


標籤:傳統節日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