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童年的故鄉的抒情散文

文學4.63K

童年時代是最美好、最富回憶的歲月,小夥伴們天真無邪,三五一羣諧戲于田野間、山野裏,好不快活;或是邀約一起揹着書包、唱着童謠上學;或是成羣結伴趕着牛兒放養,不時做着各種競爭者的遊戲,有時,為了爭輸贏,搞得面紅耳赤,甚至還會受傷;。 。 。 。 。 。 凡此種種是學習技能、積累經驗、增長閲歷的必然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經歷。童年的故鄉更是讓我難以忘懷,她撫育我成長,讓人魂飛夢繞,思緒萬千,有感恩,有不捨,有思念,有期盼,有無奈,總想將其敍於紙上,以釋情懷。

童年的故鄉的抒情散文

故鄉,沒有城市寬敞明亮的馬路,也沒有城市的高樓大廈,更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但別有一番情致,一條小河從西向東貫穿其中,將村寨劈為兩半,一年四季撫着小琴,滋潤着兩岸的農田。我家門前有一小石拱橋,曾是兩岸村民交流的重要紐帶、生產生活的交通命脈,建設日期已不可考,從她那憔悴、滄桑的面容可知飽受歲月的洗禮和世事的滄桑,如今仍在發揮餘熱。農田北面是高聳入雲的.石山,山頂上長着鬱鬱葱葱的古老樹種,他們是“神靈”的象徵,鄉民在山上建了一座小廟,每年每逢“三月三”、“六月六”揹着酒肉、米、香、燭、紙去祭拜,懇求“神靈”保佑本年風調雨順、村寨平安。山上星羅布嵌着奇形怪異的溶洞,有的張啟大嘴,欲吞整個宇宙之勢,肚子確很小,一些地方僅容一個人勉強通過,彎彎曲曲,走不到盡頭;有的口朝天,走到邊兒朝下看,深不見底,令人毛骨悚然;有的就是天然居廳,寬敞明亮,常有剛分家的農户搬到其間暫住;有的有時會“吞雲吐霧”,剎是壯觀,據老人們説,這種“吞雲吐霧”洞裏面有大蟒,能將成年水牛囫圇吞下,小時候,我和同齡小夥伴到山上偷着尋找“金箍棒”或去洞中玩耍,常常會離它們遠遠的。南面是高大威猛的土山,山上滿是灌木叢林,各種鳥兒不時在林中歡舞高哥,其間零星分佈着黃色的土地,那是村民的主要“玉米倉”,山間到處是羊腸小道,縱橫交錯,一到“農忙”時節,這些山間小道上隨處隱約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人們人挑馬馱,就像一幅幸勤勞作的畫卷,雖是辛苦勞累,確洋溢着期盼或收穫的喜悦。

在這偏遠的小山村裏,兒時是“三不通”地帶,每到趕集,大人們挑着大米或玉米到十公里外的集鎮上換回日常生活必需品,讓我記憶猶新的每次趕集必須買“煤油”,以作晚上照明。每當小夥伴睡夢正酣時,我正在“煤油燈”下忙活着,搖頭晃腦讀作李白、杜甫朗朗上口的詩句,在草稿紙上畫着讓我絞盡腦汁的數學題,相比之下,數學是我的強項,學起數學來,饒有興致,每每到深夜方去入睡。後來,看到父親、母親的臉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寫上歲月的滄桑,家庭重擔、生活壓力已壓彎了他們的腰,我向父親提出不想上學了,父親呆了半晌,喃喃自語道:“我前面的努力不是白費了,要想改變這“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走出山區,做鳳凰,改變家鄉,只有讀書。”,父親的話裏包含失望、內心的傷痛和無限的期盼,以後,我再已沒敢説“輟學”二字,帶着父親的期望和自己的夢更加的努力學習。

97年我順利的考入了貴州大學,四年後帶着服務人民、感恩社會,建設家鄉的夢走入工作崗位,至今已有十三載。但故鄉依舊,村名的日子過得仍是緊巴巴的,而我如今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重擔、工作壓力讓我不知所措,曾經的夢想已被現實擊得粉碎。雖沒有當鳳凰擊長空、指江山、激文字,但也總算完成父親走出深山的心願,較同齡夥伴重複父輩的“故事”便是“優益”許多,這點“阿Q”精神倒是給我些許安慰。

不久前,我帶着妻小回老家,獨自徘徊在小石橋上,看着她那滄桑的面容、殘破不堪的身軀,凝視橋下的河水無情向東流逝,直至消失在視野的盡頭,久久不願離去,我思考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