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故鄉的年抒情散文

文學1.81W

一進入臘月,故鄉的人們就開始忙年了。當然,這忙年是有分工的,其具體的分工是這樣的:男人忙外面,女人忙裏面。男人忙外面,主要是準備柴禾,這柴禾就是到山上去砍,砍了柴後,再就用竹揹簍揹回來,用鋸子把那些柴鋸成兩尺多長,再把它們一截一截地碼在屋檐下,等到要燒的時候就來拿。女人忙裏面,主要就是洗洗刷刷、收收撿撿,把髒衣服洗乾淨,把亂放的東西擺整齊,因為要過年了,得有一個新面貌才行。

故鄉的年抒情散文

男子把柴禾準備好了,女人把屋裏要洗的洗好了、要撿的撿好了,接下來,就要打過年的豆腐。這打豆腐,要先把黃豆用磨子推成“小瓣瓣”,裝在盆子裏放上水泡一夜,第二天再用磨子磨成“漿子”,再就放在鍋裏用火熬。熬二十多分鐘後,就放石膏,將它起鍋,用一塊白粗布把它包着,放在一個筲箕裏,將它的水份濾幹。這年豆腐很重要,預示着一個新年的好壞,如果年豆腐打好了,那全家人就都高興;假若沒有打好,那全家人都是嘟嘴胯臉的,很不歡喜。要把這個年豆腐打好,最關鍵的,是要掌握好石膏的份量,既不能多放,也不能少放,要放一個合適恰當才行。一般的家庭打年豆腐,都是由女人作主的,而男人只在旁邊當“幫手”——因為女人是“掌鍋鏟子把的人”,常年弄飯,對這要懂行一些。

年豆腐打了,隨後再就要熬糖。這糖有很多種類,像什麼苕糖,像什麼米子糖,像什麼芝麻糖,像什麼黃豆糖,像什麼包穀糖……等等,究竟哪家該熬什麼糖,這得看這家的具體情況,由具體情況所決定。誰家收穫的哪種東西多,誰家就熬哪種糖,這沒有一定之規,全由自己作主。打個簡單的比喻,假若你家的苕多,那就熬苕糖;假若他家的芝麻多,那就熬芝麻糖——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是哪家,到了過年的時候,都得要熬糖,幾乎沒有哪一家不熬糖的,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法則”。這熬糖,一般都是在臘月上旬裏熬,熬了以後,當時不能吃,就把它用一個袋子裝着,由大人悄悄地藏起來,到了過年的那天,才能拿出來吃。假若誰家的小孩提前偷吃,一旦被大人發現,就會捱罵。

糖熬了以後,緊跟着就要殺年豬了。殺年豬一般都是在臘月中旬。進入這個期間,整個山村,從早到晚,都有豬的嚎叫聲,屠夫忙得很,把這家的豬殺了,又要去殺那家的豬,幾乎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一般的家庭,都是一户一頭過年豬,有的家庭人多一點的,還喂有兩頭過年豬,這豬喂得胖滾滾的,屠夫來殺,要兩三個人,才能抬到板凳上去動刀。村民們殺了豬,就將那豬肉分成肥肉和瘦肉兩種類型,瘦肉就灌香腸,肥肉就放在缸裏用鹽淹起來,淹那麼五、六天以後,再把它們拿起來掛在屋樑上,這肉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

年豬殺了,隨後就過“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打“陽塵”,把自己的屋子都要清掃一遍,不能讓蜘蛛網、煙灰留着,一定要清除掉,説是好迎接“財神菩薩”進門——這個財神菩薩,如果你家裏不乾淨,它是不會進門的,所以一定要打掃乾淨才行。過小年這一天,人們吃得比平時要稍好一點,有的炒一盤肉,有的煎幾個雞蛋,但總的來説,還是沒有過“大年”這一天吃得好。因此,人們還是殷切地盼望着“大年”的快快到來。

過了“小年”,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大年”的東西了。大年一般都是在臘月三十,因此,就得提前兩、三天,把所需要的東西預備好。是自家菜園子裏的,就要弄回來,把它們一一地擇好、洗好,再放好,只等着那一天用;是自家菜園子沒有的,那就得要上街去買,上街去買,男人女人都可以,隨便,沒有什麼規定,誰喜歡上街就上街去,誰不愛跑腿,那就在家裏呆着。上街去的人,買了所需要的東西外,總還要買一掛鞭炮,總還要買一副對聯,總還要買幾幅年畫,總還要給自家的小孩買一個彩色的汽球——這是萬萬不能少的,也是他們不會搞忘記的。

一切東西都準備好了,那“年”也就到了。過年這天,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屋子裏、院子外都是乾乾淨淨的,女人就在廚房裏忙,廚房裏是一團蒸騰的氤氲的熱氣,男人就在堂屋的牆壁上貼年畫,就在門前貼春聯,再就是打來一盆水,洗桌子、擦椅子,反正,把一切都搞得乾乾淨淨的。家家户户都把火塘裏的火燒得旺旺的,用鼎鍋煮豬蹄——這豬蹄是很費火的,不多煮一會兒,是無法吃的。這天一到,那事先熬好的糖,女人就將它拿出來,擺在櫃子上,任憑小孩怎麼吃都可以,而不會受到什麼責罵。小孩吃了糖,肚子飽了,就拿着父母給自己從街上買回來的汽球,到外邊去玩,東邊西邊地瘋跑個不停。

關於這個“過年”,最重要的是“團圓飯”,這個“團圓飯”,一般都是在中午十二點來鐘的時候吃的,早晨的一餐,就隨便吃一點,但中午這一頓卻非同小可,很是令人高度重視。可以説,為了過這個“年”,男人女人顛顛蕩蕩地忙一天,就全是為着它的。“團圓飯”做好了,滿滿的一桌佳餚擺上來,先是祭祖(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在地上燒香,大人小孩都要磕頭;祭了祖以後,一家大小都攏來,老人坐在桌子的上方,小孩就在旁側,喝酒的就喝酒,不喝酒的就吃菜、吃飯。在吃“團圓飯”時,每家每户都要放一掛鞭炮,有的'是“一萬響”的,有的是“五千響”的(這裏順便解釋一下,“一萬響”就是那掛鞭子有一萬個,那“五千響”就是有五千個),把整個山村都炸得轟轟作響,就像鍋裏炒豆子一樣。

吃了“團圓飯”,席撤了,這時,一家大小就圍坐在火塘邊,談談講講説説笑笑,説過去的一年,談新來的一年,人人都有許多話要講。此刻,大人就給小孩把“壓歲錢”,兒女們就給自己的父母把“祝福錢”。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或者是打工的人,過年的時候,都是要回家的,他們因為在外面掙錢容易一點,而不像在家裏種田;所以,過年的時候,他們都要給家裏人把錢,不管是老人小孩都要把,錢多錢少不計較,但這是一點“禮俗”,對在“外面工作的人”來説,一定要做到才行。

到了晚上,每家每户把每間屋子裏都要點上燈,就是豬欄裏、牛欄裏也要點上,一概不能例外,據説這晚點了燈,就會人畜興旺,年景很好。把屋子裏點了燈後,再就是看電視裏的“春節聯歡晚會”,一邊看,一邊嗑瓜子,一邊笑,煞是有意思得很。“晚會”的節目結束後,就差不多是“圓鍾”(也就是深夜12點)了,這時,哪家都要關“財門”,據説此刻,財神菩薩已進門了,不能讓它走掉,得留下來。關了“財門”後,再就是“守歲”,這一“守”,就要守到凌晨兩、三點鐘,才能上牀睡覺。

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幾乎遠遠近近都是鑼鼓聲、都是鞭炮聲,玩獅子的隊伍出發了,挨家挨户地送“恭賀”,那些打蓮花鬧的,那些打三棒鼓的,也一個接一個地來,東邊唱,西邊敲,煞是熱鬧得很,這“熱鬧”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為止(也就是元宵節)。

這就是故鄉的“年”,這就是故鄉的“年”留給我的印象。現在,當我離開了它好久以後,這個印象卻仍然在我的腦海中留存着,而無法遺忘。對此,今天我就用筆把它記載下來,告訴給我那些遠遠近近的朋友,好讓他們知道我故鄉的“年”是怎樣的,也就是説,這個“年”是怎樣度過的。

標籤:抒情散文 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