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

文學5.26K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1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

一、以體驗促閲讀。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作者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着,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説什麼進行想象續説時,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句,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藉,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閲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三、聯繫實際,感悟文章。

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麼是誘惑人的‘魚’”。同學通過討論找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形象的瞭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

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2

《釣魚的啟示》一課是一篇説理性文章,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説,先學習一則故事,再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難學的。而對於我,這樣的文章既要達到目標,又不能上成思品課,也是一大難點。

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地學習、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釣到大魚時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詹姆斯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

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換位思考,説説自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想法,從而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利用學生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我採用倒敍的手法,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到釣魚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接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説一説文中的“是”與“非”具體指什麼。此時我藉機反問:“如果釣魚的人是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釣到這麼大的鱸魚,你願意放嗎?”讓學生帶着自己的觀點在書中找理由,並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辯論聲中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體驗着學習的快樂,同時也為下一個環節的順利開展做了良好的鋪墊。

我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體會“我”得到的啟示,從而能把這個啟示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懂得要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3

這是四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篇課文。沒有預料到會有人來聽課,但備到這一課時,在預留教學隨筆這一欄時,我多留了一頁紙,總覺得這一課與眾不同,也許我能從中獲取些有用的東西。

我敬佩文中那位父親。這是我的內心感觸。如果非給他以現實形象示人的話,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親。父親的一生是平淡的,沒有什麼財富可得,到老來得到的也許只有我這個作女兒的對他的深深的崇敬之情。在他執法辦案的幾十年裏,在外人眼裏的他恐怕是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的人,可在我眼裏的他正直,誠實,勇敢,偉大。他不會貪圖那些世俗所敬仰的金錢、財物而動用手中的權力,滅了自己的良心,他用很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也許正因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平平淡淡,坦蕩自在。他的膽小給了我安定、平穩的生活,他的懦弱讓我寢食均安,自立自尊。基因遺傳,耳濡目染,我無時無刻不在受父親的影響,慢慢地拿他的行為準則來衡量自己,我不會在無人看管的信號燈前違規,不會隨手丟掉任一張紙屑,不會把多找回的零錢據為己有……小時我絕對是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希望將來我的孩子也一樣。這不是“傻”,只是和他人眼中的“聰明”相對立。父親散步時拾到一塊雷達表,為此他一連幾天都去那裏等失主。他的可愛有點迂,可我還是愛他。

《釣魚的啟示》總讓我感覺文中那個34年後的“我”就是自己,不同之處在於我不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而相同之處在於我對父親那濃濃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4

一、生疑導入,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導入新課,不僅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把學生引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中去;還能起到情感傳導作用,架起教師、學生思路之間的橋樑,開拓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上好新課創造一種和諧愉悦的課堂氣氛。因此,我教《釣魚的啟示》時,是這樣導入的:

出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從題目中找探究點,問:“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啟示!”我順水推舟,引導學生直奔重點:“請打開書,仔細讀課文,哪一個自然段直接告訴你,釣魚給作者留下啟示?”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打開書讀起來,想盡快找到答案。這樣,在以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然高漲。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主動質疑、釋疑。

語文課程標準在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基本理念時,講了這樣一句話:“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包括聽、説、讀、寫的實踐,在閲讀教學中,主要是讀的實踐。在《釣魚的啟示》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了“以讀為本”的原則,注意了讀的目的性、層次性和指導性:第一是每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要求;第二是每次讀都比前一次有較高的要求;第三是加強了教師的示範、指點、激勵以及對讀書興趣的激發和讀書方法的點撥。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5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比較難的,因為五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已基本形成,語言發展也初步規範,內部的心理機制也開始成熟,因此,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將教學重點放到以默讀,朗讀感悟為主要方式的語段訓練上,同時進行言語表達和語感訓練。

在文本的重、難點確立上,我把釣魚過程中作者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要求熟讀積累;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在教法的選擇上,我優先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首先,降低起點,層層突破。剛開始唱歌時,調子起高了,就難以唱下去。教學也是這樣,開始,把起點定得很高,隨着教學難度的提升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因在學習新課時,我引導學生首先關注的是“釣魚”,而不是“啟示”,從“釣魚”中擇會放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和規律。此外,我主要是利用以讀為主、讀中體驗、引導思維、質疑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文章,進而與文本產生共鳴。最後,我還進行了課外拓展,即主題學習,效果還可以。

然而,在進行教學實踐時,首很多的不盡人意和遺憾。

因為諸多原因,以至拖堂,我再次感歎:公開課不能備滿,只能備35分鐘左右。因為擔心影響活動繼續進行,所以在引導學生理中感悟“啟示”時,我總在“趕”,俗話説得好,欲速真的不能達。因為我在“趕”導致引導學生讀得不夠,心致悟得不深。

其次,在教學評價中,感覺自己做得不是很夠,教師本身沒有養成適時激勵評價的習慣,也未能引導學生養成正確適當評價的習慣。

《釣魚的啟示》教學隨筆6

《釣魚的啟示》是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以第一人稱為口吻,記敍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 “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的開放還差兩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裏,“我”不理解,但還是依依把魚放回湖裏。34年後“我”成了一個著名的建築工程師,功成名就的我,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教學了這篇課文後,覺得在突破教學難點上效果較好。

初讀教材,我感覺父親的告誡及最後34年後的感悟,是個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使教學達到有效的效果呢?於是,我首先用名人名言導入,既是對舊知的複習,又是自然引出父親告誡的話語:“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在初讀前讓學生先弄明白“是”與“非”的意思,然後,通過朗讀課文,結合釣魚這件事説説,怎樣做是“是”,怎樣做是“非”。孩子們都明白當時放掉魚是正確的,作者“我”也知道,而重點在於體會,實踐起來的難!在教學時,我抓住兩個環節讓學生感悟這句話的含義。

1、“父親盯着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我”這句話中,“好一會兒”説明父親在思考、在猶豫,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麼?有的學生説:“父親想:這麼大的鱸魚太難得了,放了多可惜呀!”還有的同學説:“父親會想:兒子釣到這麼大的鱸魚讓他放了,他一定很捨不得”等等。從而使學生從父親的猶豫中體會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而這位父親也用實踐行動告訴孩子要自覺遵守規則,自覺遵守道德。

2、魚是那麼大、那麼美,鈎起它又是那麼不容易,當時又沒人看見。從描寫孩子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孩子採取道德實踐的行動有多麼艱難。銜接上文質疑:“孩子理解父親的舉動嗎?你從那些心情變化的詞中體會到的?”這樣引導學生關注心情變化的詞,有:得意、急切、哭、祈求、依依不捨。孩子明明知道對錯,還“急切”、“哭”,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辨別道德是非容易,而實踐起來很難”。這樣,由事件出發,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品讀感悟走進人物的內心,從而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課的結束處,我又引用孟德斯鳩的名言,進一步體會父親的話語。然後,舉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抉擇,你又是怎樣做的呢?這個語文訓練更好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然而,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師傅也給出了我許多意見。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教師自身的語言不夠簡單明瞭,淨則清,繁則亂,少重複孩子的話,站在三尺講台前更要落落大方。

90課時的培訓,讓我在教學之路上向前大跨了一大步。十分感謝我的師傅傾心地指點。我會繼續不斷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