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留守抒情散文

文學2.9W

一到臘月二十,這村支書張開林就更忙了,他忙啥呢?忙着給每家每户送年貨呀!這是他當了二十二年幸福村的村支書近十年來一貫的作風。以前,他是在每年的正月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走門串户給全村六十七户人家拜年,慰問村民。近十年,他改在了年前,並且是開着車拖着大箱大箱的東西慰問每一家村民。

留守抒情散文

車上全都是大米、麪粉、食油、楚翁泉酒……每到一家,他都會親自把這些年貨送上門。當張開林來到五保老人夢中祥家中,他在屋子裏轉了一圈兒,對老人説“夢大伯,提早給您老拜個年!看還差什麼?”夢大伯一邊從他手中接過東西一邊説:“書記,我什麼都不缺了,你就到我家吃飯吧,你看,我剛殺的年豬……”

“不了,還有七八家還沒去呢!”

幸福村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

位於神農架千脈一系的馬橋鎮有個村落名叫歇馬,據説有一年八月堯帝打馬而過,在此一歇,正趕上這裏年年的洪災期,眼見洪水快把這裏的村莊、山川給吞沒,堯帝手持神鞭用力呈波浪形地一揮,就把漫天卷地的洪水折向了西南的洞河,又用神鞭輕輕橫着河面一劃,河上即刻出現了一座大橋,取名為馬橋。神鞭所過之處留下的道道痕跡,就成了道道山川,就成為神農架下綿延起伏的大山,從此,這裏再也沒有洪澇一説了。人們得以重享安寧,這個村落的人們為了感激堯帝的恩情,就把歇馬改為了堯治河。

堯治河與神農架山水相連、脣齒相依,沿着山勢,半山腰有一道道凹地,山腳下有一道道潺潺的溪水,幾千年來,堯治河的人們依山而住,終年過着肩挑背扛的農耕生活,僅靠雙手養活着各家各户的人們,愚昧的山裏人只看哪家孩子生得多,可沒想到這些貧瘠的土地哪能養得活這麼多的人口!這一帶被稱為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幾千年後,堯治河的人們依然是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這裏交通不便,人們出門爬坡上嶺,滿眼看到的除了山還是山,有女兒的人家都把女兒嫁到外地,或隨女兒遠走高飛,還有好多有門道有人緣的人都漸漸地搬走了,只有男丁們和老弱病殘的人成了守候大山的走不出這大山的留守人。

改革開放了,人們僅依靠這大山裏的幾道道田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了,人們逐漸走出這大山,到遠方打工,家裏只留下老人與孩子,這堯治河也就成了真正的留守村了。

張開林就是這打工簇中的一個。他在外地打工,看到黑*老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剋扣和拖欠工人工資,若有工人生病了輕者不聞不問不説、重者趕快打發,生怕萬一在公司出事了連累自己……趙德寶和張開林是同鄉,又是一起去的,趙德寶是個憨厚的人,做事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張開林經常照顧他。老闆總是把最髒最重的活兒安排給趙德寶去做。那天,趙德寶感冒了,還在勉強堅持,當張開林一邊幹着自己手中的活兒,順便幫趙德寶搭搭手時,卻被老闆發現了,就以他擅自離崗為由扣了他們每人半天的工資,為這,張開林差點兒和老闆打起來了。他們勉強堅持到年底,打算明年再換一個地方。

張開林年底回到堯治河,正趕上村民委員會選舉,原村支書記劉德勝已經六十四歲了,多年前他就申請要退下來,就是沒有人接替,這次,張開林回來了,由於他年輕,又仗義執言,平時在鄉親們心中印象又比較好,村支書記老劉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就鼎力舉薦。張開林説“書記,我不行的。”老劉書記説“開林,別怕,相信自己,萬一遇到什麼難題,還有我們呢!”張開林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被推上了村支書記的位子當上了堯治河的村支書。

剛開始,張開林一邊虛心向劉德勝學習、領教,全面掌握全村情況;一方面在心裏划算,怎樣尋找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路子,才能留住本村人不再向外流失。他結合本村全是高山峻嶺、滿山除了石頭就是樹木,祖祖輩輩都靠着肩挑背扛在這大山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着窮苦的日子,什麼資源都運不出去,也沒有人願意進村來收購的現狀,他首先就考慮到要想引導人們發家致富,要想留住人口,要想不落後,當務之急就是必須先修路。他的想法得到馬橋政府的支持,於是發動本村羣眾開山修路。

這公路必須接着堯治河鄰村的堰埡村一直往上修,途中要經過無數道山嶺,每經過一道山嶺必須用炸藥劈山才能炸開一點通道,僅憑人力是如能如何也不能進行的。在每炸過的地方下面露出的全都是銀灰色的石頭,當石頭碰撞石頭就會發出鐺鐺鐺的響聲。當人們把這些石頭用鋤頭、釘耙刨向路外邊時,石頭往下滾落就會發出嘩啦啦的不同一般石頭的響聲,那聲音真好聽。

自從通了公路,這裏的人們做事方便多了,不久,村裏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接下來,摩托車、三輪車也進山了,拉出的是木耳、香菇、木材和玉米,拉進的是水果、蔬菜、大米和日雜,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從此,留守在堯治河的人們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二)

堯治河自從通了公路,人們就意識到了知識可以改變愚昧,知識可以改變貧窮落後的命運。人們都把孩子送到馬橋鎮去讀書,有的媽媽甚至在那裏租房子專門照顧孩子讀國小,也有把孩子送到縣裏讀高中、也有從這裏走出去讀大學的。

堯治河的石頭怎麼和別處的不一樣呢?為什麼會發出鋼鋼的聲音?張開林心裏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在財政上班的姐夫李志高説了,姐夫也感好奇,讓他帶幾塊石頭去有關部門化驗測檢一下。這不化驗不打緊, 一化驗就化出大喜訊來了:這灰白色的石頭竟然是含磷量很高的一種曠石!

於是,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合作開礦的礦老闆來了,投資商們也來了,路變寬了,車多起來了,從這裏拉出去的是一車車灰撲撲的礦石,拉進來的是沉甸甸的票子。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堯治河這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在整個湖北省就傳開了。

堯治河人有了自己的礦產,堯治河六十多户的男人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擔那份風險和受親人分離的牽掛了,就留守在自己的土地上,既能看家又能掙錢。堯治河人憑着對自己土地的那份愛,對自己土地上能出產這麼多的礦石,突然改變了幾千年來受窮的命運,突然覺得每一鋤頭下去,挖出的不僅僅只是礦石,而是一鋤頭比一鋤頭更深的幸福!

  (三)

整個堯治河人都富起來了。村級出台獎勵政策,凡蓋新房的給五萬元獎勵。有勞力有錢的人家都把房屋蓋在了村級規劃區呈別墅型;幾家五保户,有村級統一給他們把房屋蓋好;還有那劉良奎、王大貴等四五個四十多歲的光棍們,張開林也在心裏盤算着,為了給他們找個媳婦成個家,他也想到了像引進外資一樣,從鄰近的堰埡 、中坪、西坪村裏把那些在外打工遇難者的媳婦們牽引到堯治河來,給這些光棍們安了家,對還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婦女,張開林親自聯繫親自帶他們到大城市的醫院去給她們做解除結紮手術,讓那沒有孩子的劉良奎與張大貴從此也做爸爸了。

各地人口在不斷地減少,堯治河人卻漸漸多起來了。到處都在拆校合併,可張開林考慮的`卻是讓本村孩子不走路就在自家門前上學,堯治河村拿出百萬元把一個村小建成一個花園式的學校,除了國家付給教師的工資外,另加一倍的工資邀請兩口都是教師的上山當老師,不僅解決了本村孩子上國小路遠的問題,還解決了外來曠工和礦老闆們的孩子讀書難的問題。

家有了,房有了,錢也有了,這個村也出了幾十個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們畢業了也回到了堯治河共同參與管理村裏的礦山,讓他們安全的有計劃地開採。

  (四)

張開林現在考慮的不僅僅只是這些礦山,這些產業了,而是把礦山換得的錢拿出來投資再生錢。在堯治河開發旅遊業,由本村的大學生們去管理,吸引全國各地的遊人到堯治河來觀光旅遊;在保康縣建起了最大規模的楚翁泉酒業,楚翁泉酒暢銷全國各地。

這幾年,一個小小的堯治河村也聘請好多外來大學生到這裏工作,有的也融入到堯治河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堯治河人了。

那政府旅遊部的經理喬麥就是志高的兒媳來自廣西桂林,是志高兒子李銘大學同學。兒子負責礦石的銷售調度工作成天在外不得落家,志高也放棄了財政公務員的工作,回到堯治河幫助內弟張開林管理礦上一切事務兼負董事長。一家人都在忙業務,只有犧牲李銘的媽媽喬麥的婆婆提前退休回家帶孫子。

堯治河村鼓勵大學生畢業後回本村工作,還出巨資聘請培訓外地大學生在各個旅遊辦事處服務。那劉守強的女兒劉嬌大學畢業也把男朋友鄭君帶回了堯治河,一同在礦上上班。

從此,堯治河,成了全國文明的留守村,這個村的人口由張開林上任時的六十多户四百七十多人上升為現在的一百多户七百多人,加上外來所有流動人口,全村共有上千人。這個留守村也被堯治河人稱為了幸福村。

今天,張開林送完了年貨,還得和村委會成員研討今後的發展大計: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力爭“十二五”末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5萬元,100%的農户擁有私家轎車,100%的農民轉化為員工,達到生產非常發展、生活非常寬裕、鄉風非常文明、村容非常整潔、管理非常民主,力爭把堯治河建成“中國山區幸福村”。

標籤:抒情散文 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