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論語》讀書筆記11篇

文學1.3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11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假期閒暇時閲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一書,使我對《論語》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近幾十年我國的教育忽視了對國學的學習了,《論語》的學習情況也不容樂觀。就拿我自己來説吧,雖然從事教學工作,對於《論語》也只是看過,卻並不理解其意,平時的生活學習也不涉獵。現在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對國學的學習重視起來,學校也開始學國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更應該先行,於是我又再次開始讀《論語》,可是卻覺得《論語》讀起來並不輕鬆,於是採取走捷徑讀于丹教授所著的《論語》心得一書,讀來對《論語》的學習輕鬆了許多,《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讓我們普通人對《論語》都能有一種感知的認識。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對弟子説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人一輩子做到一點就夠了,那就是“恕”。“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在我們的工作中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要調整好與他人的關係,遇事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關愛同事,關愛自己的學生,就是仁慈;瞭解自己,瞭解別人,就是智慧。

于丹教授在書中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著作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演變而出的是一種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論語》裏面教給我們要有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對於我來説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用寬容去原諒學生犯得種種錯誤,和學生共同改正錯誤,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流,用徵求的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各種問題和知識的學習中,留給他們思考的空間,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最正確的解決方法。遇事多思考,多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不可武斷的作出判斷。正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

讀于丹説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論語》讀書筆記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論語義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論説同字,漢後増從“心”字別之。《爾雅釋詁》:“悦,樂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義之悦我心,猶芻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歸結為一個“悦”字,正是孔學之宗旨。學、習、朋、人,俱為“悦”字立説。

末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與此形成呼應,“知命”對“不知而不愠”,“知禮”對“學而時習之”,“知言”對朋、對人。“知命”為總説,“知禮”、“知言”為分論;首章由分而總,意在發揮,末章由總而分,旨在歸結。禮悦鬼神,言表心聲,樂天知命,在在與“悦”相關,全部《論語》似是要闡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學門徑在於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廣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常人言富貴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為富貴,為何?富貴在外,難由自主,標準依人,難達目的,唯有依靠神靈,方可立定心神,以為富貴可期。死亡一樣,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時,病夫壽延,壯夫早夭,求仙適以傷身而短命,健體恰至弱神而遏壽,事例太多,也許只有自殺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嚨,所以有人説自殺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並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種方式,捨生取義,殺聲成仁,或者就是為情而死、賭氣而亡、厭世而殤,緣於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範圍。所以,求富貴不如從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後二者都直接表現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於此,方有此章之言,説出“悦”為宗旨,又發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論語》編次,開門見山亦卒章顯志。

朱子曰:“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毛奇齡《四書改錯》批評朱子把這裏作實字的“學”誤為虛字,也就是把名詞誤為動詞,“學者,道術之總名……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術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不錯,以“學”為“效”,可效善,可效惡,而所謂後覺效先覺,於原文無有,純為宋儒發揮。而“學”為“道術”,正是“時習”之內容,整理、學習前人積累下來的東西,遵學習之次第、守學習之時辰,無求富貴而“祿在其中”,無心慮死而生涯漫度。道術廣博,人人可從所好,漫度人生,踐生即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過,世運難免變遷,有時道術貶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質長存。學為聖人,世之變遷、譭譽莫動,不亦悦乎?所以,程鬱庭雖然肯定“毛氏譏之是也”,但仍以為“以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為學,則精確不磨”。康長素也以學為學聖人,但目的'不為明善復初,而為“時中”。“時當亂世,則為亂世學,時當昇平太平,則為昇平太平學,禮時為大,故學亦必隨時而後適”,因時治學,“闔闢往來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長素的發揮是更遠了。但得聖人之心於千載之後,其樂何言?所以,很難説朱子、毛氏和康子哪個更能體會到《論語》此句之意,但無論哪個角度,一個“悦”字都在貫徹,聖人可學與不可學皆於此可見。

《白虎通·辟雍》引《論語》“朋友自遠方來”,可證上句“學”為實詞有據。鄭康成注此雲:“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有説魯論語作“有朋”,何晏《論語集解》採之,通行於世。朱子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這裏,“朋”實兼“同門”、“同志”二義,甚至更可引申為所有人。《爾雅·釋詁》“類,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類即同善,明清時各地有很多同善會,入會不以士紳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康長素注“朋,羣也”,曰:“惡獨而貴朋,所以合乎羣,合小羣不如合大羣,其學愈高,其用愈遠,聖人則合億萬世界,億萬年載之眾生,鹹從其教,盡為之朋。其朋無盡,其樂亦無盡也。”朱子、康子俱申聖人推己及人、遠近信從之意,但一個重個人,一個重社會,一個重善,一個重用,聖人此句盡得發揮。不過,劉逢祿《論語述何》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有朋自遠方來,倒不一定是名聲大了,別人自來,而可能是“聖人無常師”和主動招朋喚友。《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語當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應《禮記》“禮聞來學,未聞往教”,實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國數十年,何嘗不是捨己從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論“知言”。《孟子·公孫丑》:“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又《周易·繫辭傳》中孔子説:“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為“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説苑·雜言》載孔子曰:“以富貴為人下者,何人不與?以富貴敬愛人者,何人不親?眾言不逆,可謂知言矣;眾向之,可謂知時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當,知也,黙而當,亦知也,故知黙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見,知言為知道自己言語得當而得人。察言觀色,智者能之,多言而類,唯聖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眾,朋不遠來,人不信從,自然是“無以知人也”,樂從何來?

學而時習可以知禮,立己;朋自遠來可見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門徑。覓此門徑,我們來看此章總説。何晏解末句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學,也可以是不知我。孔穎達疏正是包含此二義。朱子《集註》取尹氏語:“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則“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學而我不愠,是不責全求備,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為學在己;前為立人,後為立己,“不愠”則全有之。孔子生當春秋之世,其時禮崩樂壞,道術少人循序應時而學,即學亦為富貴、霸強而學,此為不知學也;其時,世之天子諸侯不知孔子,並弟子朋友亦難見知,此為不知我。當此情況,唯樂天知命並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則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無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勵弟子?樑清遠《採榮録》:“《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即曰悦,曰樂,曰君子,此聖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於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達,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於此也。此聖人所以為萬世師。”如此説,聖人倒如以科舉誘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的唐太宗了。其實,科舉之外,英雄無數,以利誘也好,以嘉名誘也好,終是誘得一時或誘來庸懦,孔子只是啟人從所好,啟人樂生,啟人知禮知言立己立人,歸結起來就是啟人樂天知命而已。能樂天知命,孔學“悦”之宗旨得也。

《論語》讀書筆記3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

這樣一本言行錄,篇幅也不大,不過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卻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細看各篇,學而篇第一隻要講“務農”的道理,遇到初學者入“道德之門”;為政篇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泰伯篇第八隻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罕篇第九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説什麼,不肯做什麼;鄉黨篇第十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顏淵篇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為仁、為政、處世;子路篇第十三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人,怎樣為政;憲問篇第十四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論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對歷史人物的評述;衞靈公篇第十五主要記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所論的以德治國的道理;季氏篇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怎樣修身、如何以禮法治國;陽貨篇第十七主要記孔子教育弟子講究仁德,闡發以禮樂治國的道理;微子篇第十八主要記歷史上聖賢的事蹟,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的行為,以及世人對於處亂世的不同態度;子張篇第十九主要記孔子的弟子們探討求學求道的言論,以及對孔子的敬仰與讚頌;堯曰篇第二十主要記古代賢王堯、舜、禹、湯的言論以及孔子對為政的論述。

縱觀全書,《論語》很全面的闡明瞭孔子的思想,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世,不管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張“節用而愛人”,反對苛政、苛捐雜税,“苛政猛於虎也!”,也主張“克己復禮”;在自身修養上,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張“有教無類”,第一個在中國創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張“因材施教”、“言傳身教”,所以針對不同性格的兩個弟子的同一個問題,他給出不同的建議,所以在周遊列國時,即使如何困窘,他為弟子們始終樹立榜樣,並時刻不忘對他們的教誨。

而我覺得,《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温和的生活態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也因而無比強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這説明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僅僅只是一個指標,而真正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治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幸福快樂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覺,與貧富無關。“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對禮的遵守,那麼,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內心的快樂。

而孔子在《論語》中反覆作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給人以最樸實的啟發的。從孔子對孝的闡釋——“無違”,“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色難”中,我們受到的心靈震撼,是不會比其他孔子所教誨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細細讀了這些話,我們的心中,是會產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們會發現,我們做到的原來遠遠不夠。所以,從這一刻起,更加愛我們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諄諄教導為心中的指標,時刻問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當然,孔子畢竟是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了,那是一個尚未進入封建時代的奴隸社會,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侷限性。他的最終理想,是要恢復周禮,維護奴隸階級的統治的,無疑,甚至對於那個時代而言,他都不是一個進步者。雖然,封建統治者在孔子死後,突然將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獨尊地位,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但那時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個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後來又被朱熹越解釋越離譜。所以,在孔子自身那個時代,孔子的思想,其實並不是很進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確實不是完全能讓人認同的。比如他説如果父親坐了錯事甚至犯了罪,兒子不僅不應該揭發,而且還要幫助努力隱瞞。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謀、共犯了嗎?他還輕視婦女,説什麼“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把我們女子與小人相提並論,擺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輕視勞動和農事,樊遲問稼桑之事,就被他稱作是沒什麼大出息的人。

總之,《論語》中,有值得學習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進的,但它無疑是偉大而傑出的。一點小瑕疵掩蓋不了它強大的光芒。

一本《論語》,雖薄薄百頁,卻可以讀得很厚很厚。讀《論語》,我想,需要的正是這種將書由薄讀厚的智慧吧。本人資質有限,初讀《論語》,謹把自己一點小小的感悟寫在這裏。

《論語》讀書筆記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每當我朗誦起《論語》時,都會感歎古人的智慧。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她經歷過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書法、皮影、戲劇等,數不勝數。

《論語》是眾多父母要求孩子閲讀的書籍,可見《論語》多麼受重視。當然,我的媽媽也不例外。三年級時,媽媽不辭辛勞地把我送到椒江去讀《論語》,天天讀,一天讀六小時。那段時間雖然很枯燥,但我卻漸漸喜歡上了《論語》,因為它能使我感覺到古人的'智慧。一句句論語,是孔子一生做人的道理,他告訴我們“要像君子一樣,不能和小人一樣”;一句句論語,是孔子總結出來的學習道理,他告訴我們“學了的知識要鞏固複習,這樣也可以當老師了”;一句句論語,是孔子讓我們明白做人要有禮貌的道理,“禮儀要能夠斟酌損益最可貴”……《論語》可以讀得抑揚頓挫,也可以讀得有聲有色,總之,讀《論語》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寬闊坦然,而小人,也就是沒有品德的人,卻每日煩惱纏身。它告訴我,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難道有人想做每日煩惱纏身的人嗎?不會有的。這也使我想起曾經歷過的一件事。

一箇中午,我們班邱同學小心翼翼地拿着水杯,放在我的桌子上,擰開杯蓋。只見他將水倒進杯蓋裏,不知怎麼就灑在了我的練習本上,濕了一大片。我一下子怒了,對他喊道:“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毛手毛腳的。”等會兒練字時,墨水寫到上面就會染開,根本看不清字跡,老師評等級時就會差一等。我心中的怒火越燒越猛,真想發泄一下。我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了目標——邱同學!我想要好好“教訓”他,於是,氣勢洶洶地向他走去,正要向他開啟“嘮叨”模式時,心中卻蹦出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話。不行,我要做君子,我要包容他,不然《論語》就白讀了。我慢慢壓下心頭怒火,回到了座位上。

如今,《唐詩》、《論語》、《大學》等這些中國經典著作已經流傳到了國外,外國人很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有些國家甚至建起了孔子學院。外國小孩都背起了中國古代文學著作,那我們身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人,是否更應該捧起古人智慧的結晶?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更應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閲讀《論語》,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讓閲讀《論語》在校園裏蔚然成風。

《論語》讀書筆記5

古語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語雖有誇張成分,但卻是真真切切的道明瞭孔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而當我們回顧歷史的長河,又如人們常説的“中國兩千年文化不過是在為《論語》作注”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對中國曆代知識分子那綿延不絕的影響。總之,作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個國人都逾越不了的鴻溝,每一個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經現代化的今天。

《論語》一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來為論語作注者不盡其數,經典者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古代學者是用文言註文言,我們已經和傳統的文言相去甚遠,因此,只能舍遠求近——通讀一些近現代學者所注《論語》的佳作,在我看來,最為深刻的當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稍為遜色則有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當然少不了熱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論語>心得》,這也可以作為一個大眾化的版本來參照,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稱經典,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參照版本,我們想深入到孔子思想裏面,還是得自己去品味《論語》那古老的文字,自己去體味孔子的箴言,自己去領悟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貧且賤,一生生活艱辛,曾任過官職,在他55歲那年,認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魯國實現,於是開始周遊列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個國家邁進,堅定不移的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直到13年後,他才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實現的,於是回到故鄉,從事教育活動和整理古籍,開創了中國首次平民教育,直至73歲去逝。從孔子苦難與輝煌並行的一生,我認為可以從中學到孔子那種在求知上的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智慧的人生態度;還有他那種對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的實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罷休的毅力。

于丹説過一句很漂亮的話:“《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在我看來,孔子是一個鮮活而有智慧的老人,他在那裏口若懸河的給弟子們講他對人生的感悟,不小心被我們也聽到了,於是就被稱作《論語》。因此,我們讀《論語》,不應用仰視的角度,而應用平視的視角去讀。

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欣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於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説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説,愛人亦是有方的,於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應該剋制、修養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説,就是“中庸”。在這一層面來説,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係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一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穫,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裏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麼,而説人必須做什麼,講情分了。孔子講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愿”(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一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度,至今猶然。

孔子作為一個求知者和愛智者,他關於學習和教育的思想,至今還被奉為人們學習的經典。誠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學習的方法至今還是知識分子們的原則,並有不少人在身體力行,它被每一個學習者奉為學習的箴言。同時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影響了中國兩千年的教育,他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至今還是人們對教育的呼喚的主題之一,孔子對學生進行的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沒有思考不對其進行啟發,學生沒有進行長時間的思考,就不發表你的見解)的啟發式教學,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教學態度,至今還是那麼的正確。還有他那種知行合一的教育則為後世所景仰,孔子每每自己所説的話,所對學生之承諾,都是依依履行,從不食言,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他自己都先做到了,這在今天又有幾個為師者能夠做到?故孔子堪稱中國之第一大教育家也,知行一體在今天能做到的人亦是少之又少,故孔子是聖人也。

孔子的生活方式也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説“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歎,可這可謂是千年一歎,此後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但礙於篇幅,只能是去翻就簡。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書筆記6

讀了《論語》這篇着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着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麼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為政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里仁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第五,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子罕第九,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鄉黨第十,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先進第十一,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顏淵第十二,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憲問第十四,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衞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季氏第十六,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陽貨第十七,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以及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也記錄了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子張第十九,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堯曰第二十,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而後時不時的實習,不一樣是很令人自得其樂嗎?有同道從遠方來,可以互相交流共同進步不一樣是很令人拍手稱快嗎?別人因為不瞭解我,而我能夠做到不怨恨、不惱怒,不一樣是一個謙謙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抱着學習的心態則不頑固。信奉忠信宣揚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自重威嚴、好好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説,這一思想閃爍着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全科5班 胡徐靜 13810531

《論語》讀書筆記8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讀書筆記9

我讀論語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感動,為他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説“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藴含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藴藏着巨大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心態,明確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使命,也是儒家文化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讀書筆記10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裏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説公冶長雖然家庭並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麼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瞭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並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説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裏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後遭世人冷遇的淒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户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夥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説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歎為觀止。

《論語》讀書筆記11

作為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脱俗,總期望自我的女兒能歡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我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構成自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所以,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期望她會從中有所啟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閲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齊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原則原先都能夠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閲讀過《論語》,更期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本事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不認為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為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閲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啟蒙。

標籤:讀書筆記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