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幼師教育過程的隨筆

文學1.76W

教師必須忠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是最基本的要求,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幼師教育過程的隨筆,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幼師教育過程的隨筆

  篇1:蘋果變成瓜

孩子們最喜歡的泥工活動開始了,一個個興高采烈的拎來了自己的橡皮泥桶,豆豆取出了一團綠色的泥放在泥工板上,雙手伸長用力地搓着泥團……一會兒就團出了一個圓,她用手指在頂上一扣,很快蘋果出來了,她高興極了,一邊玩,一邊看,一邊開心的自言自語起來。過了一會兒豆豆小心翼翼地捧起她的那個圓溜溜的東西,躡手躡腳地走到我身邊,對我説:“老師,老師請你吃西瓜!”咦,一個圓溜溜的蘋果身上被手指劃出了一條條的印子,一看,還真像是西瓜身上的斑紋。瞧着她殷勤的模樣,我被她感動了,情不自禁的在她臉上親了一口。一邊對着她的西瓜“啊嗚,啊嗚”的幾大口:“謝謝你,你的西瓜真好吃。”她興奮而得意的大笑起來。我看後,認真地對豆豆説:“你這個西瓜變得還有點像,不過我們不光可以在它的身上劃出印子,還可以在它的身上添出一條條紋路,還可以在它的頭上給它長出藤蔓。”她立刻凝神,若有所思似的,“再來一次吧,做個更漂亮的!”我用期待的口氣鼓勵,“你一定可以!”她高興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再次興致勃勃地研究這個“大西瓜”……

分析

在活動開始之前,我看似沒有安排什麼具體的目標,其實是有用意的。一個多學期下來,孩子們有了一定的捏泥經驗。而以水果為主題的泥工活動也進行了一段時間,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做很多種水果,掌握了一些製作水果的簡單技巧,會利用捏、團、搓來做出蘋果、香蕉、櫻桃等。所以這次活動,沒有明確孩子們你需要捏什麼,而是充分讓孩子發揮想象,想捏什麼就捏什麼,而我只是做一名安靜的觀察者。豆豆年齡比較小,動手能力不是很強,但她的想象力很豐富。在活動中,豆豆把橡皮泥搓成圓,先做出了她前期已經有經驗的“蘋果”,然後展開聯想,圓圓的水果還有別的呢。於是有了用手指添上劃痕,變成一個大西瓜的情景。連她自己都為此驚訝,同時也多麼高興呀!這對於她來説的確值得讚許。這時的她不僅有一種強烈的因自我肯定而產生的愉悦感,更期望能夠立刻得到他人的認同,於是他向老師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渴望。我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在情感上及時的迴應“親了她一下”並不時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謝謝”,同時又間接地建議“不過我們還可以在它的身上添出西瓜的紋路,甚至添上西瓜藤”,有意識的引導她該怎麼做,讓她滿懷信心的再次進行創作。

措施

我們班的孩子非常喜歡玩橡皮泥,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常常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作品。讓孩子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

面對孩子的創造過程,面對活動的師幼關係,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給予自己更多的觀察機會。無論孩子最後能夠拿出一份什麼樣的作品,老師要能在這份作品的創作中及時捕捉到孩子的“成長需要”,對這種創作精神給予正確的認可和肯定,再加以適當的啟發,讓孩子嘗試着把自己正在創造着的作品與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鏈接”,拓展更多的思維空間,以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和操作樂趣。

曾經聽説過這樣一句話:“智慧的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由此可見孩子在泥工教育活動中,不僅僅是製作出了一些滲透其個性特長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得到自由廣泛的運用,將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個性化發揮,使願望變成現實,從而體驗到積極創造、勇於求異的成就感。

  篇2:我們來種蘋果籽

午餐前,大家洗完了手,正在念兒歌。“老師,琪琪手上有東西,她沒洗手。”斌斌大聲叫了起來。我走到琪琪身邊,見她的小手緊握着,“你能讓我看一下是什麼東西嗎?”我對琪琪説。她搖搖頭。“琪琪,你先把東西給我,我幫你保管,等你洗完手再還給你,好嗎?”“好的。”琪琪小心地把手打開。原來是兩顆蘋果籽。琪琪説:“老師,棒棒手上也有蘋果籽,他也沒有洗過手。”棒棒聽到後也把蘋果籽交給了我,然後對我説:“老師,這是剛才吃的蘋果裏面的種子,我們想把它種下去,變成一棵好大的蘋果樹,結出好多好多蘋果,這樣我們就每天可以吃許多蘋果了。”原來是這樣!何不將此作為開展“種子”這一科學活動的契機呢?想到這裏,我便對孩子們説道:“吃完飯後,我們一起去用花盆裝土,把蘋果籽種下去。”“好!”大家都歡呼起來。

午飯後,我帶着孩子們到幼兒園廚房後面的空地上去挖土。他們有的挖土,有的把土裝進花盆,互相合作進行着。不一會兒,大家把三個花盆裝滿泥土,一起抬回活動室,並以小組為單位,把蘋果籽種到了花盆裏。

此後,孩子們每天給蘋果籽澆水、哂太陽,期待蘋果籽早日發芽。眼看着要放寒假了,三個小組就商量好將花盆帶回家,以周為單位輪流照顧。

開學了,按照約定,各個組都將假期前種下蘋果籽的花盆帶回幼兒園。三隻花盆被排放到了前面的大桌子上,大家發現蘋果籽竟然都沒有發芽。我請孩子們講講自己是怎麼管理的。孩子們説出了曬太陽、澆水、澆牛奶、放在空調房等做法。那蘋果籽為什麼還是沒有發芽呢?婷婷説:“蘋果籽開始是有一點點發芽了,可是後來凍死了。”佳佳説是因為每天澆水次數太多,蘋果籽淹死了。聽聽説是因為陽光照射得太少。最後,大家基本達成共識:天太冷時,蘋果籽不會發芽,或只發出一點點芽便被凍死;水澆得太多或太少,蘋果籽不會發芽;沒有陽光的充分照射,蘋果籽不會發芽。大家還認為不能在冬天種下種子。於是大家決定等到春天再種蘋果籽。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興趣,尊重和支持他們的想法,讓孩子經歷探索、發現的過程,增長智慧,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雖然,讓蘋果籽發芽與實現種植蘋果樹的願望還相距甚遠,但孩子們在探索過程中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期盼,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而這正是最大的收穫。

  篇3:暗示,讓“淘氣包”變成了“小紳士”

“喂,你能把聲音降低幾個分貝嗎?每天這樣‘河東獅吼’,家裏都亂成一鍋粥了!”平時,老公經常這樣連提醒帶指責地説我。唉,誰讓我攤上這麼一個調皮、搗蛋、小鍺天天犯的兒子呢?

兒子樂樂今年已經6歲了,長得虎頭虎腦,人見人愛。就是這個“精靈鬼”,每天在家裏“花樣百出”,今天打碎了杯子,明天劃壞了地板,後天又會把家翻個底朝天……面對這麼個“淘氣包”,即使我有100次的耐心,也不敢保證自己101次不發火。

可事情卻因為我的一次生病而發生了轉機。那段時間,我由於胃痛只得卧病在牀。下午放學回來,樂樂連蹦帶跳地竄進門來,一看我這陣勢,還真是收斂了不少。他乖乖地走到牀邊,問我:“媽媽,還痛嗎?”這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還有這份心,我竊喜。可沒過5分鐘,樂樂的老毛病就犯了,把家裏的音響開得震天響。病牀上的我自然吃不消,可那會兒,連教訓這小子的力氣都沒有。無奈之下,我只好伸出食指向兒子做出了“籲”的手勢,心想着這恐怕也無濟於事。沒料到,音樂戛然而止,房間裏立刻安靜了下來;更令我想不到的是,整個晚上樂樂做什麼事都躡手躡腳的,生怕驚動我似的。

“難道一個不經意的手勢竟然有如此強大的震懾力?”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忽地,想起家教文章中這樣一句話:在教育的過程中,積極而温馨的暗示往往勝過千言的叮囑與萬語的指責。一時,心兒豁然開朗,即使胃部還陣陣隱痛,但一夜香甜好夢。

過去,每天晚上兒子從不主動洗腳,總是在我的再三“威脅逼迫”之下才完成。這天,兒子似乎又在等待我發號施令了,可我並沒有命令他,而是與老公講起堅持洗腳的好處來,比如有助於身體的血液循環,解除一天的身體疲勞,有助於個人衞生的保持,更有利於少年兒童身體的發育成長等等。我們這邊正聊着,只聽見衞生間裏傳來“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原來,是兒子主動去接熱水了。呵呵!果然奏效,我的新方法“再傳捷報”。

一日三餐的飯桌上,兒子很少問津青菜。可那次,我偏偏做了清一色的4個青菜,樂樂一瞧飯桌,便立刻撅起了嘴。還沒等他提出抗議,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一張表遞給了兒子,那張表上的大標題分外醒目——“青少年健康與蔬菜密不可分”。稍後,兒子會心一笑,徑直坐到餐桌前,狼吞虎嚥起來。20分鐘後,4個盤子均見了底,樂樂還很不好意思地朝我狡黠一笑。從此,青菜在我家的地位“一路飆升”,備受歡迎。

如今,兒子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温文爾雅,文明有禮,成了鄰里之間交口稱讚的“小紳士”。當然,家庭中的爭吵聲少了,斥責聲沒了,火藥味也隨之消失了。

一個細微的眼神、一個輕巧的動作、一聲親切的叮嚀,讓我們親子之間的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感謝一場小小的病痛,竟然讓我找到了教育兒子的法寶——“巧妙暗示”,讓我們找到了心靈久違的默契。心神合一,我們的親子感情又怎能不其樂融融呢?

  篇4:吃蘋果的故事

作為水果之鄉的孩子,吃蘋果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我班裏就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自己家裏種蘋果,每次碰上點心是蘋果,他們就會搖着頭説:“不想吃。”讓我每次都大費口舌,進行一番教育,才勉強把蘋果吃下去。瞧,今天的午點是蘋果,又有七八個孩子來到我跟前説,不喜歡吃蘋果。

“不喜歡吃蘋果?”我故意裝作神祕:“好,把你的蘋果送進我的吃蘋果機。”我拿出蘋果狀的切果機,哈哈,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機器給吸引住了:“老師,這是什麼呀?中間有圓鋼圈,四周還有小刀片,它真的能吃蘋果?”

我把東東的蘋果放在消毒桌上,用切果機按下去,蘋果向外分成八瓣,像一朵花一樣,蘋果核自動留在了中間。“老師,真好玩!把我的蘋果花還給我吧!”東東很興奮,捧着蘋果説:“我一塊一塊吃,有趣,就像吃一個一個花瓣!”

自然地,孩子們紛紛把蘋果送到我的切果機下面,把蘋果切開來,有滋有味地吃起了“蘋果花瓣”,一個個蘋果很快被孩子們“消滅”掉了。“老師,下次我還要這樣吃蘋果……”那幾個不喜歡吃蘋果的孩子一起對我説。

下次?下次我還有新的法寶呢!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把蘋果切開,並把我班種植園地收穫的胡蘿蔔也切成長條放在盤子裏,請小朋友用胡蘿蔔和蘋果組合拼出一種圖案,再和好夥伴一起欣賞和品嚐。果然,孩子們很投入,想象力也很豐富,各種美麗的圖案也應運而生。當然,作為午點的蘋果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孩子們吃完了……

吃蘋果一下子成了孩子們非常向往的事情,因為每一次吃蘋果,我都會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吸引孩子,讓他們玩得開心,吃得開心。各位老師,你們班裏也有這樣的情況嗎?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啊,很管用的哦!

  篇5:適時出現的蘋果貼紙

“瓶娃娃”是“數寶寶樂園”裏的遊戲材料,幼兒可根據教師事先貼在瓶子身上的顏色標記和點子數在瓶子裏插入相應顏色和數量的吸管。考慮到幼兒的能力差異,我在貼點子時設計了不同的難度:一種是封閉圖形,一種是不封閉圖形。

我估計中班幼兒在數封閉圖形的點子數時會遇到困難,所以我準備了可以作為數數起始點標記物的蘋果貼紙。但什麼時候投放蘋果貼紙比較合適呢?我作了一次嘗試。在幼兒第一次遊戲時,我先不投放蘋果貼紙。正如我所料,幼兒在數封閉圖形的點子數時往往會數不清。於是,我站在一旁觀察孩子們能否解決這一問題。我發現有些孩子玩了一會兒後放棄了,轉到不封閉的點子圖了。

而有一小部分孩子想到用手按住一個點子作為起始記號,但由於孩子手比較小,要在數的過程中始終按住那個點有困難。我想這是我應該介人的時候了。我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讓他們説説在玩的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還讓洋洋説説想到了什麼辦法,有什麼困難。洋洋説,他想到用手按住一個點子作為數數起始的記號,但有時手會移動。這時,我拿出了蘋果貼紙,有個孩子叫了起來:“把蘋果貼紙貼在一個點子旁邊作標記就可以數清楚點子了。”有了記號,再數封閉圖形上的點子數自然容易多了。就算是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很快地數清。孩子們可高興了。

在區角活動中,遊戲材料不僅要體現層次性,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還要注意投放的時機。就像蘋果貼紙,如果我在一開始就投放,可能會對幼兒的自主探究造成一定的干擾,但在幼兒遇到困難有需求時再投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正可謂“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篇6:變色的爛蘋果

下午第二節活動課,我正在給小班的孩子上常識課《認識蘋果》,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可見、可感,我準備了許多蘋果。紅的、黃的、綠的,每人發一個。課堂上孩子們的氣氛一直很活躍,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在課堂小結時,我讓孩子們在回顧一下蘋果的特徵。當我問及蘋果的顏色時,家棟小朋友站起來支支吾吾地説:“老師,是不是蘋果掉在地上就會變了顏色?我家的果園裏有好多那樣、那樣的蘋果。”他的小眼睛向屋內四處看,試圖找一種他所説的顏色。

變色的蘋果?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把我給弄楞了。於是我追隨他的目光和他一起尋找。“那種,那種”他終於在牆壁上找到了他要表達的那種顏色——棕色。明白了,原來,他説的是掉到地上的爛蘋果!

多麼細緻的觀察,多麼珍貴的發現!我深感慚愧,這麼多年,《認識蘋果》這節課我講了好多遍,卻從沒想過要和孩子們一起去認識一下爛蘋果的顏色。為什麼?只因為教材上沒有這部分內容。

不知道我的同行們有沒有和我同樣的思考?

標籤:幼師 隨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