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文學1.39W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

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受高三年級組的邀請,要我就上屆高三歷史複習作點經驗介紹。前面有許多老師就本學科複習談了很多經驗和具體做法。我想當時我們都是在同一年級組中,多數做法是年級組統一進行,具有共性,所以我在此就不重複。

我們今天在這裏開會的目的就是交流新課程實施後高三如何備考。現在國家以大學聯考試題來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意圖十分明顯,縱觀今年的文綜歷史試題,雖然許多試題表面看來是考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但背後真正隱含卻新課程的一些理念。所以如何在大學聯考複習中真正貫徹新課程要求,體現新課改精神,是關係到高三歷史複習是否有效的大事。因此下面我就自己一年來在高三教學中的思考與觀察,結合自己在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種種不足,提出幾個方面的問題,如果大家覺得説的合理,就權且當做你們的借鑑。

一、思想觀念陳舊,沒有新課程意識。

這裏説自己思想觀念陳舊,沒有新課程意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以教師為中心思想根深蒂固

在複習備考中,無論是備課還是教學,自己往往不會去考慮學生的實際與感受,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傳授知識依然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沒有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課堂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很多時候是老師替代了學生,一直抱着學生賽跑,一旦撒手讓學生跑,學生就不知所措。這違背教學的本質要求。現代教學的本質是學而不是教,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所以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以學生為中心、自然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如果這個觀念不轉變,我們很難做到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第二是缺乏課程意識。具有課程意識,能使我們站在宏觀角度去考慮自己的教學。但是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歷史課應該教學生哪些知識,應該培養學生怎樣的歷史意識,歷史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自己對這些問題模糊不清,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就是自己缺乏課程意識。什麼是課程,其實老師自己就是課程,因為老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你要把哪些知識傳授給學生,哪些知識是學生應該具備的,我們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只有具備了課程意識,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在大學聯考複習中就明白該要把哪些知識給學生,而不是死抱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沒有課程意識,思想難以真正解放,也就談不上什麼教學改革了,我想這是一個根本問題。

第三是自己的專業知識陳舊、窄化。現在的新大學聯考實際是考老師,對老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隨着研究的深入,歷史中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逐漸成為大家共識,寫入教材,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成為考試的重點。如今年大學聯考文綜卷中的第41題歐洲的崛起,其背後隱含的是對中國崛起了一種思考,還有去年大學聯考中的江蘇卷的曹操墓考古問題、上海卷中的世博問題,都是與社會熱點有關。這説明我們要時刻去關注史學研究成果和社會熱點問題,不斷去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關注史學研究的理論前沿,這對我們文科類的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了紮實的專業功底,自己才能從更高層去駕馭教材、挖掘資源,從而很好地去貫徹新課改的理念。新課程改革是否成功,根本的問題是取決於教師的知識水平。

二、教材處理低層次化,致使複習體現不出新課改精神。

我想我們在高三複習的備課中,對歷史教材的處理大概有高低不同的三個層

次:第一層次是單純依據教材內容來處理教材,完全拋開《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完全按教材的體系來設計講課線索,完全依據教材的內容一字一句地講授,並要求學生記住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滿足於對教材的簡單歸納。這種教材處理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太深;第二個層次是依據課標來使用教材,老師能夠正確把握課標精神,依據課標的要求來鑽研教材,由此而能夠理清教材的思想脈絡,並正確區分教材的重難點;第三層次是依據課改精神來整合教材,老師在正確把握課改精神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課標,整合教材,這需要老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我認為自己依然還是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因為教材是我唯一的教學資源,教材就是《聖經》,教“教材”觀念根深蒂固,缺乏用“教材”教的意識與勇氣,所以很多時候一堂課下來,總覺得自己講的沒到位,這與自己在備課時處理教材有很大關係。所以,我認為高三歷史複習要高效,老師就必須認真地去鑽研《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努力使自己的備課貼近新課程要求,符合新課改理念。

三、教學重課堂預設,輕課堂生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現在大學聯考試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學生是否具備學科能力,決定了學生成績的高低。今年大學聯考文綜的第41大題,要學生結合史論,評論材料中所給出的兩種觀點,沒有固定答案,是一道開放性試題,考查的是學生思維能力、論證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立足於我們平時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知識生成過程。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我們大學聯考複習課的重要內容,在坐的老師都是教過多輪高三,注重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在我的日常的教學中往往就會出現老師用自己的講解替代學生思維,老師生硬給出結論等現象,不注重過程,不注重知識的生成,沒有意識到知識生成過程就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學生不善於去思考問題,不敢去對某些結論提出自己的質疑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沒有掌握思考的主動權,學生的學習權利和創造性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例如,對於學生的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在我們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史料教學可以得到有效的培養。通過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史料,讓學生從史料去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從而得出結論,這就是一個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生成的過程。但是,有時我們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而且給出史料後硬是要學生得出老師預設的結論,更有甚者是老師直接給出結論,沒有體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和能力培養的過程,史料教學只是一種擺設而已。長此以往,學生能力怎能得到培養呢。這樣的複習課是有生命力的課嗎?這樣的課是有效的課嗎?

四、課堂教學中的三維目標虛化。

在今年大學聯考文綜歷史試題,選擇題的第26、27、28、30、33題和材料題的40、41題,真正要檢測是我們在教學過程是否落實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也就是我們是否能真正貫徹新課程。但是,我們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在備課中,雖然設定了三維目標,但在課堂授課中往往忽視三維目標的落實,只重視知識傳授過,輕學生情感體驗,致使三維目標虛化,達不到複習的效果。

五、平時訓練試題沒有與大學聯考試題“對路”

訓練不能只追求月考、週考的數量,更要追求試題的質量,否則忙忙碌碌,勞而無功。現在高三老師有一句話,教高三是體力活,跟智力無關,一般都是拿別人的試卷,押着學生一套一套的做,一套一套的改,很少自己命題。所以有一種現象,平時考試成績非常好,在班級、年級的名次很靠前,但一到大學聯考就不行,

平時試題不對路可能是一個原因。有一句古老的詩:我們已經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麼出發。模仿這句詩,可以説,我們已經考得太多,但忘記了為什麼考。我認為好的做法是:一是多訓練近幾年來的大學聯考試題,二是自己命題。

六、模擬考試中智慧含金量沒有得到應有重視。

任何歷史試題,一般都由三部分組成:立意、情景、設問,而其中立意是關鍵,立意決定了材料的選擇和問題的呈現方式。就現階段來講,主要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學科素養立意也在探討當中,在今年大學聯考當中也可見它初露端倪。總之一點,單純考歷史知識的試題越來越少,學科思維能力和學科基本素養將是考試重點,引用專家的觀點,也即試題的智慧含金量。

我們在平常的考試中,往往忽視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成績的智慧含金量。你考80分,他考90分,可這個成績是怎麼獲得的呢?是靠時間、記憶、死記硬背、機械操練、複製獲得,還是靠自己的思考、創造性的思維獲得?有些老師為了獲得本學科分數,拼命擠佔學生所有的學習時間,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存。學生怎能不痛苦呢?這種代價太大了。

第二:試題智慧含金量。試卷中的所有試題,是智慧性的試題,還是知識性試題;是學生只要憑知識技能就會解答的問題,還是必須經過創造性的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大學聯考試題很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今年大學聯考文綜的第41題,是一道需要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才能解答的試題,在平常模擬考試中,建議你們多訓練一點開放性試題,評分方法不妨採納分類評價方法(即SoLo理論)。這對備考很有益處。

本人學識淺薄,教學歷練有限,談不出深奧觀點,所講的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借鑑,如有不當,請勿採納。

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晚上好!

受嶽書記和級部王校長委託,我就一級部歷史近期的複習的思路與方法跟大家做一些彙報,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做好做足集體備課,準確把握好備考大方向。

按照年級、學校的安排,每一次年級的教研活動,我們都在一起就教法、學法、大學聯考真題認真研究,熱烈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年輕的虛心請教,認真學習,備考經驗特別豐富的鄔老師、高老師、孔老師他們高屋建瓴,眼界開闊,他們的建議指導使我們的教學在浩如煙海中歷史知識中很好地把握了方向,找準了突破的方法。同時,在級部小組內我們幾個也堅持“課前一聚”、“課後會診”、隨時協商的制度,強化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研究,及時處理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二、制定複習計劃,但不惟計劃,要與時俱進。

一輪複習中,我們制定了明確的課時計劃,但到了期末備考階段,時間卻甚是緊張,前算後算都不能按原有進度結束一輪複習,更沒有時間為期末備考。嚴峻的形勢逼迫我們必須自己另謀出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討論醖釀之後,我們做出瞭如下調整——一輪複習與期末複習同時進行,第一,課堂上儘快結束必修二、三的複習,必修二經濟史穩打穩紮;必修三文化史則大膽取捨,重點突破三個單元,另三個單元則做閲讀教材處理。第二、每天堅持背誦5——10分鐘,建立歷史學科主幹知識通關記錄表。具體操作如下:老師統一規定複習進度與時間安排,印發各班,過關即簽名,一週內不過關的扣量化分;為保證過關質量,老師每天堅持抽查,記不住的重新過關。這個工作。從第15周就緊鑼密鼓地正式啟動,所以在這段時間裏,一到下課文綜組格外熱鬧,那是我們的徐老師、桂陽老師正在挨個過篩,歷史組成績的獲得是我們共同努力地結果。“通關”活動也得到了班主任們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謝治業老師、康老師、於老師的緊密配合,歷史成績的取得,也有他們的一半。

三、立足基礎,以不變應萬變。

現在的大學聯考沒有統一的教材,各個版本的表述也不甚統一,先民們創造的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對今天的學生而言無異於沉重的負擔,在此情況下,只能立足基礎,以不變應萬變。一輪複習,我們把重點放在基礎知識複習上,尤其注意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整體到部分,從階段到單元再到每一課,力圖讓學生首先從宏觀角度去把握歷史,再從微觀去認識歷史。為此我們要求學生建立筆記本,力爭每節課前都安排學生將上一節或本節的知識體系畫在黑板上,方便學生掌握,既鍛鍊了學生,又鞏固了知識。基礎知識掌握牢固了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水到渠成,以不變應萬變。

四、精編精講練習,注重能力培養。

基礎很重要,方法指導也不容忽視,因為時間太緊,後期的訓練中我們儘量保證少而精,對此我們更加關注的習題的精選與方法指導的有效,把宂長的理論方法變得具有可操作性,使學生更容易把握。

當然,成績取得的同時也存在不足:

1、尖子生,尤其是個別的重點學生成績不夠突出,雖然過線,但距離老師的期望值還有一定差距,過得不夠過癮,這是我們今後努力地方向。

2、這次考試學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還是基礎知識不過關,做不到爛熟於心,所以不能好高騖遠,還是要不厭其煩。二是審題方法不夠科學,不能完整有效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多角度分析問題,這也是我們今後要突破的重點。

以上就是我對近期歷史學習的總結,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3]

歷史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課程,初學者,既覺新奇,又感到茫然。並非每個學生都愛學,因為歷史知識,古今中外,包羅萬象,學起來確實有些枯燥,由此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怎樣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原動力,它能直接轉化成學習動機。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説的:“教育的藝術,就是要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只有學生感興趣才會有高度的熱情,積極主動去學習。因此作為一名七年級歷史老師,如何使學生快速有效的學會學習,培養初學者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結合自己的七年級歷史教學經驗,淺談如下:

一、鼓勵優先

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感情豐富,在教學中,我經常使用鼓勵性的語言,例“你回答的真好!”“你懂的真多!”“請你再想一想,這個問題還有哪些方面的要點?”“你搜集到的歷史資料真好!”“老師給大家幾分鐘,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先把這個問題研究明白”……類似這樣的語言,對學生的自尊心和進取心大有益處,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敢言敢議的學習興趣。

二、夯實基礎

現在歷史為開卷考試,有些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就是抄書,放鬆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只等着考試時翻課本、資料以應對開卷考試。這實際是對開卷考試的一種誤解。歷史考試只有五十分鐘的時間,光靠翻書顯然是做不完試題的。只有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才有可能運用知識,快速答題。所以開卷考試必須夯實基礎。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第一項為知識和能力。知識又是能力的基礎,因此,每講完一課要求學生把本課的重點內容抄寫兩遍,加深記憶,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熟練程度。另外,我在歷史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依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逐條落實。落實主要通過課堂提問。講完課在學生自學時以及早自習的巡視過程中,逐個提問學生。檢查他們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人人過關。

三、能力培養

現在的歷史考試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歷史教學為社會為時代服務的理念,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聯繫、歸類、整合。學生如果只記知識點不能將知識相互聯繫、重新整合,就答不好這類題。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綜合複習中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並打破教材原來的知識體系,按照多種標準進行重新歸類、整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發展成為縱橫交錯的網絡

態。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説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有方法可尋,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板塊去想。有的書上説,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繫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 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四、分類訓練

歷史考試的題型基本上是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列舉題、簡答題四種題型。針對這三類題型分類訓練。精選各種資料上的材料分析題、列舉題、簡答題,進行歸類總結,集中訓練。在訓練中掌握做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基本技能。從而提高做題效率。

五、測試檢驗

本學期,出了學校、鎮組織的考試外,我幾乎平均每週測驗一次,每次考試後我都認真批改。在改捲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前後的對比,對進步的學生,卷子上給他寫上激勵性的語言,讓他繼續努力;對於退步的學生給他寫上應注意的地方,為他加油。這樣發下卷子學生看過後知道老師經常注意着他、關注着他,也鞭策着他努力學習。課堂上總結考試情況時,我主要是表揚進步生,特別指出好學生的具體錯誤,幾乎不批評差生。其實,退步的學生即使上課不批評,從他上課的眼神中我已經看到他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上課聽講特別認真。這樣,經過多次考試學生已認識到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性,扭轉了錯誤思想,在考試中也鍛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應試能力,同時使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做到心中有數,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在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