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讀書筆記

文學1.66W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讀書筆記

詳解: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白話:心氣柔和,慈悲為懷,謙卑處下,圓融處事,懂得變通,如此為人就能擁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會茁壯成長,日漸強大;心氣執拗,意堅志強,處事強勢,咄咄逼人,如此行事就會處處碰壁,步入窮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闡述:生與死,是一對相反的概念。人之生,指的是生存、生活,積極進取,健康向上,茁壯成長,日漸強大;人之死,指的是日薄西山、窮途末路,日益衰弱,直到死亡。柔與堅、弱與強,也是一組相反的概念。不過,老子説的“柔弱”、“堅強”,指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和處世方法,並非實指其本身。其中“柔”與“堅”,強調的是心氣之柔與心氣之堅,“弱”與“強”,強調的是姿態之弱與姿態之強。“柔”,指的是心氣柔和,慈悲為懷;氣血活絡,有生機、有活力;能變通,處事圓融;“堅”,指的是心氣堅硬,執意、執拗,不活絡,缺乏生氣與活力,一根筋,不懂變通,心硬,甚至於心死。比如老子説:“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其中的“至柔”與“至堅”,指的都是人的心氣。人之心氣,可以是天下至柔之物,也可以是天下至堅之物,但至柔可以融化至堅,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弱”,並非指弱小,而是指姿態低,謙卑處下,懂得“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而新、少則得、多則惑”,能夠做到“匍匐前進”;“強”,並非指強大,而是指姿態高傲、強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寧折不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這是倒裝句,換過來是:“柔、弱,人之生也;堅、強,其死也。”意思是説,心態柔和,慈悲為懷,謙卑處下,能變通,處事圓融,低調做人,這樣,人生於天地之間,就會擁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就能茁壯成長,日漸強大;相反,心思執拗,心堅如石,冥頑不化,為人處事強勢、高調,咄咄逼人,寧折不彎,就會泄掉元氣,流失生機,喪失活力,就會處處碰壁,日益衰弱,而步入窮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老子一向認為“柔”是有生氣,充滿生機的表現。比如説小孩子,心思單純,心氣柔和,所以老子説“摶氣至柔,能嬰兒乎”,小孩子身體也柔呀,到處都是軟的,生命力旺盛;人老了,心氣就硬,就堅,觀念根深蒂固,執念多,不再活泛了,身子也渾身硬邦邦的了,這都是生機流逝,活力喪失的表現。又好比説春天,萬物萌生,那些新發的嫩芽,老子叫它“毫末”,柔啊,卻擁有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所以説,為道進入柔和之境,充滿和和之氣,而無一絲戾氣,就能包容萬物,就能融化一切,所以老子會説“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也喜歡“弱”,如“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老子認為“守弱”才是真正的強者,“柔弱勝剛強”,意思是説,用“柔”與“弱”這種為人處事之心態、這種行為做事的態度,遠勝於“剛強”,遠勝於剛烈、強勢、咄咄逼人。注意,老子説的“柔弱”不是指弱小,且與之風牛馬不相及。有人將《道德經》讀死了,誤以為老子的意思是柔弱可以戰勝剛強,這是哪跟哪呀,莫名其妙。並不是説,以弱勝強的例子沒有,但老子説的不是這個。老子講的“柔弱”,指的是為人處世的心態、態度和方法,不是我們現在所説的柔弱。老子所講的“堅強”,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説的堅強,意思相去甚遠,指的也是為人處世的心態、態度和方法。我注意到,有相當多的人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解釋為:“人活着的時候,身子比較柔軟,死了之後,身子變得僵硬。”着實令人驚訝!粗看,合理且貼切,細究起來卻是漏洞百出。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生病的時候,渾身無力,身子骨特別軟,你能説這是“人之生也柔弱”?還有,人在喝醉酒的時候,尤其是爛醉如泥,更是綿軟得很,你能説這是“人之生也柔弱”?就説人死吧,也是在斷氣之後,血液停止流動,隨着氣息體温流逝,身子才慢慢僵硬。我們也常説,“這人都死好幾天了,屍體都僵硬了。”老子是何等之睿智,對這些,豈能不知。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白話:草木枝葉柔軟、脆嫩,昭示着草木生機盎然,充滿勃勃生機,正是欣欣向榮;草木枝葉枯萎,樹冠光禿,枝條枯竭,説明草木快要枯死了,或已經枯死了。

闡述:老子生怕世人不理解或誤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所以弄了一事一例,即舉草木之例加以説明:柔軟、脆嫩,昭示着草木生機盎然、勃勃生機,預示着欣欣向榮。老子用“柔、脆”來形容草木之生,而不用“柔、弱”,因為“柔”之和氣,草木與人皆有,而“弱”,是特指人的謙卑、處下、退讓、不爭等的為人處事的姿態和方法,或者説是人效法“弱者道之用”。換成柔脆,則恰如其分,妥帖了。枯,指古木、百年老樹也,引申為生命流逝而枯竭。槁,指樹冠光禿,引申為形容憔悴、乾瘦。枯槁,也常用來形容人的形體憔悴,心如死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也是個倒裝句,順過來是:“柔、脆,草木之生也;枯、槁,其死也。”意思是説,草木柔軟、脆嫩,象徵着草木擁有強大的生機,正是茁壯成長之時、欣欣向榮之際;而枝葉枯萎,樹冠光禿,枝條枯竭,這是一種肅殺之氣,説明生命流逝,快要枯死了,或已經枯死了。

3、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白話:所以説一身戾氣,只知生猛、剛烈、逞強,是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之類的人。一身柔和之氣,善於退讓,懂得謙卑為下,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之類的人。

闡述:老子以大自然草木之枯榮,深入淺出,來警示、教化世人。一草一木生於天地之間,尚且知道柔軟與脆嫩是生存之道:風來了,知道迎風而擺,而不心堅意強挺立不動,才不至於傷其軀杆。雨來了,知道用枝葉密密抵擋,而不至於讓腳下的泥土被水沖走,以護其根;季節更替,草木知道應時而生,感時而變,春夏長於外,秋冬斂於內。唯有枯了,生命走到盡頭,惟有槁了,柔脆不再,才慢慢走向死亡。草木尚知柔脆可生,堅強必死,直至枯槁,油盡燈枯,才肯罷休,何況人乎。從萬物萬象來看,生死之義理,皆然。凡堅而不柔,強而不弱者,其氣易散,其剛而易折,皆是死之徒也。凡柔而能和,弱而能中者,其氣不散,久而不壞,皆是生之徒也。人能悟此,當自致其柔,用其弱,又何致堅逞強而自蹈於死之徒?“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心志堅硬,處處要強、逞強的,是自取滅亡,自尋死路一類的;心態柔和,謙卑處下,處事圓融的,是長生久視之道,是自聚生氣與生機一類的。

4、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白話:所以,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以兵強天下者必不勝。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合抱之木、參天大樹,必將成為大匠之首選,而難逃被砍伐的命運。

闡述:前面講為人處世,宜柔和、要守弱,禁心堅、忌意強。這裏講用兵之事,切忌用強。前一個“兵”,指用兵、軍事。強,指以兵強天下,耀武揚威、窮兵黷武。“是以兵強則不勝”,意思説,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憑藉兵力,靠軍事力量來耀武揚威,征服天下,最終是要失敗的。老子在第三十章就説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在第三十一章又説“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在第六十九章也提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所以説“兵強則不勝”,想憑藉強大的'兵力,以武力、暴力的手段征服世界,最終勢必引起天下公憤,導致天下羣起而攻之,故必不得勝。武力能征服的,只是人的軀體,征服不了人的心。中國古代有“畫地為牢”,在地面畫一個圈,就可囚禁一個人,為何能如此?因為這囚禁的是心,不是身。現在的監獄,高牆、鐵絲網,外加一層電網,都囚禁不住犯人,為何?因為囚禁的是身而不是心。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最終不是一樣土崩瓦解,煙消雲散,因為靠武力征服而得來的,是守不住的。現在,美國又獨霸全球,不過美國學聰明瞭,胡蘿蔔加大棒,軍事、經濟一起上,但能堅持多久,可以拭目以待。“木強則兵”,這又是老子舉例,一事一例,以增加説服力。木強,指樹在林中鶴立雞羣,一枝獨秀,名聲大噪。“兵”,指遭遇刀斧而被砍伐。意思是説,一棵樹,如果太顯眼了,太招搖了,聲名遠揚,天下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盯着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即使天不收它,也難逃被工匠砍掉的命運。老子以“木強”作喻,説明以兵強天下,此法不可取也,因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兵強天下者,勢必引起天怒人怨。所以老子説,“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有道者不處”,更何況是以兵強天下,豈有不敗之理。

5、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白話:真正強大者,善於居下,而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會讓它的生機與活力發揮到極致。

闡述:“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這句話,感覺老子就是當着我們的面指着一棵樹説:你看看,強大居下,柔弱居上。是呀,深邃的道理,就這麼簡單的,就是這麼直白的,被老子指出來了。或許,這就所謂的點石成金。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這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這就是神祕莫測的天道。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者,要善於居下,作為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要自處下位,謙和為要,禮賢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要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而善待之,尊重之,擺在上位,讓“柔”之生機與活力迸發,讓“弱”這一大道之用的源泉湧流。強大居下,柔弱居上,驗之於木,是自然之理也。驗之於兵,驗之於人,無一不然。老子在第六十一章就説“大者宜為下。”強大處於,符合自然之理,因為“重為輕根”,強大處下才會穩;因為“靜為躁君”,強大處下才能讓躁平靜。否則“頭重腳輕”則傾覆。強大處下,這叫根深才能葉茂。但是,世人喜好堅強而惡柔弱,所以更要讓“柔弱”居上,要心心念念,記在心上,落實在在治人事天。

綜述:

上一章,老子談“儉養”,提出了“無以生為,是賢於貴生”的觀點。老子直面“民之飢”“民之難治”“民之輕死”這三個燙手問題,用三個“以其上”,毫不掩飾,毫不忌諱,直接點名,説是上位者“食税之多”,是上位者之“有為”,是上位者“求生之厚”造成的。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又幹脆利落用三個“是以”,“是以飢”“是以難治”“是以輕死”,進一步肯定和強調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後提出“夫惟無以生為者”,即不追求“食税之多”“有為”“生生之厚”,一切順其自然,是最為聰明的“貴生”之法。意思是養生達到忘我之境,才是天生天養。不縱外物,“無以生為”,抱一守真,篤厚內養,則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祿,至貴之天德,無時不厚我之生。是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共我一體,大道養我,我養大道,故能長生久視。此乃儉養之道也。

這一章,老子談“處下”。首先從人之生死,肯定“柔”,倡導“弱”,否定“堅”,批判“強”,並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證,用草木之”柔脆”對應“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對應“堅強”。接着,順理成章導出“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後從人之生死,談到用兵之道,“是以兵強則不勝”。可見,老子是非常反對並憎惡大國以兵強天下的做法。又舉一例“木強則兵”加以説明。木強則兵,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説,其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最後,提出“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其意在勸誡天子、三公以及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謙和為要,禮賢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要將“柔弱”之道奉為上上之策。本章,老子試圖通過揭示天道之奧妙,而對人道加以暗示和指引,同時對前面章節的內容作進一步歸納提煉,如在“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基礎上,現在又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提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提出“兵強則不勝”,提出“強大居下,柔弱居上”。並通過一事一例的方式,昭示上位者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再次重申“強大居下,柔弱居上”,以勸誡上位者好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