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三篇

校園1.76W
  篇(一)

【教學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設計三篇

1. 領悟這篇小説的藝術特色,學會欣賞小説的方法。

2. 學會初步運用一些藝術手法。

【教學設計】

一、回顧導入

師:有人用四句話概括莫泊桑短篇小説的藝術特點:佈局結構精巧、細節描寫生動、敍事手法高妙,文筆自然有深意。老師圍繞這四句話給大家設計了十個話題,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好好體會一下莫泊桑小説的藝術手法,看看這位“世界短篇小説巨匠”是不是徒有虛名?

幻燈片出示:

佈局結構精巧

話題一:懸念的製造

話題二:場景的設置

話題三:烘托藝術

細節描寫生動

話題四:語言細節描寫

話題五:場景細節描寫

話題六:神態表情細節描寫

敍事手法高妙

話題七:“我”的作用

話題八:船長的作用

文筆自然有深意

話題九:平淡自然的敍述

話題十:平淡·幽默·諷刺

二、賞析

學生任意選擇一個話題中進行賞析,教師可以參考提示與示例進行啟發與引導,組內交流討論並展示,教師適時總結。

示例:

佈局結構精巧

話題一:懸念的製造

莫泊桑在這篇小説裏巧妙運用懸念,將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故事一開始,用幾件瑣事渲染了菲利普一家拮据的家境,然後引出父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我們就會想:于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接着寫道于勒的兩封來信,説自己發財了,不久就回來,但為什麼十年不見他歸來?作者再次設下懸念。最後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了衣衫襤褸的老水手,很像于勒,但是不是于勒?于勒怎麼會在船上買牡蠣?又是一系列的懸念。這時的故事已經被推向高潮,讓讀者不得不讀下去。

話題二:場景的設置

莫泊桑在這篇小説裏設置了一個場景——船上,將故事集中地表現在船上相遇,在特定場景中展開故事,不僅表現了菲利浦夫婦和于勒,還表現了“我”。因為是在船上,菲利普那句永不變更的話顯得更耐人尋味:“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于勒果然在這隻船上,可是菲利普夫婦的表現是驚喜嗎?多麼意味深長的諷刺!

話題三:烘托藝術

這篇小説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其他出現的人物有于勒、若瑟夫、二位姐姐、二姐的夫婿。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一個典型的起烘托作用的人物就是二姐的夫婿 —— 小公務員。他下決心求婚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源自於勒叔叔的信,或者説金錢。他是貪戀錢財,才偽善地求婚。他與菲利普夫婦可謂“同道中人”,這個人物的塑造也可以看出金錢勢力無孔不入,那個社會充滿銅臭,愛情與婚姻也未能倖免。

細節描寫生動

話題四:語言細節描寫

文中寫到父親要請家人吃牡蠣的時候,對母親有一段語言細節描寫:“母親於是很不痛快地説:‘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後轉過身對着我,又説:‘至於若瑟夫,他用不着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這段話充分表現出母親的性格。不吃牡蠣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在兩個女兒和女婿面前,顯得既愛惜自己,又關心別人;既疼愛孩子,又注意教育。實質卻是既顧及面子,又節省開支。虛偽、吝嗇的心理暴露無遺。

話題五:場景細節描寫

小説中,當菲利普一家人出發去哲爾賽島旅行時,輪船“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在小説結尾,菲利普夫婦怕被窮水手于勒認出來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時,在他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這兩句景色描寫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在見到于勒前後的不同心境,並用環境描寫進行烘托。突出了人物心理的變化。前一句表現了他們“快活而驕傲”的心情,後一句則表現出他們滿懷失望與沮喪的心情。

話題六:神態表情細節描寫

小説中菲利普帶着女兒和女婿走向賣牡蠣的老水手時,“忽然不安起來”,“不安”這個詞語很微妙地表現出了菲利浦有所懷疑而又緊張恐慌的心理活動。後來得到船長證實老水手就是于勒後,菲利浦表現出“臉色煞白”、“兩眼呆直”,整個人近乎崩潰,表現出絕望的心理,這一系列的神態描寫充分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敍事手法高妙

話題七:“我”的作用

“ 我 ” 作為敍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從“我”的角度觀察,通過兒童的視角敍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這就使故事顯得真實,親切。在 “ 我 ” 身上,寄託着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 小説兩次通過“我”的眼睛看于勒:“他又老又髒,滿臉皺紋”,“他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看出于勒晚景的淒涼,“我”不僅看到的叔叔于勒,同樣也看到“我”的父母在親情之前的表現。“我”付錢時給了于勒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表現了對叔叔的同情和對父母做法的不滿。這恰好與父母的貪婪、自私、勢利、冷漠形成對比。

話題八:船長的作用

船長在小説中着筆不多,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船長卻連他姓什麼都不清楚,而且用極其冷漠的口吻稱其為“法國老流氓”,可見得於勒的地位卑微、處境悲慘,而於勒又一次遭到菲利普夫婦的拋棄,更增一層悲哀。另外,如果沒有船長,于勒的身份就不可能確認,所以船長對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文筆自然有深意

話題九:平淡自然的敍述

小説裏的這個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的,看不見多少倒敍、插敍之類斧鑿的痕跡,似乎是娓娓平淡地道來,然而,情節在發展中又不時讓人產生疑問,使讀者急於要追問究竟,使人不得不讀下去。故事的波瀾起伏隱藏在平鋪直敍之中,這的確是這篇小説的獨到之處。再比如寫人物,莫泊桑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決不靠作者的申説,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讓他們自己去自然地表露。菲利普太太知道于勒發財時熱情地稱讚,發現于勒潦倒時的暴怒,通過人物前後矛盾的言行自然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人物在作家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中活了起來。

話題十:平淡·幽默·諷刺

小説的開頭寫到“我”小時候家裏的境況:“家裏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買拍賣的底貨;姐姐的長袍是自己做的,買 15 個銅子一米的花邊,常常要在價錢上計較半天。”平平淡淡的寥寥幾筆,用一些瑣碎的小事就勾畫出生活的拮据。但即使如此,“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雖然只是略帶幽默的幾句,但一個日子過得並不富裕,卻總還要想法擺着點所謂 “ 上流人 ” 架子的人家躍然紙上,諷刺的意味也可見一斑。

三、比讀:

師:這篇小説在選做課文時,刪去了開頭和結尾兩部分,現在我們給它補上。大家看看,然後討論一下,看看刪掉的一部分如果添上去會有什麼表達效果?你覺得保留好還是與刪去好?説説理由。

幻燈片出示:

原文開頭是: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 · 達佛朗司竟給了他五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於是對我説:

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着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

原文結尾是:

此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提示:保留開頭和結尾,能使小説以故事敍述人的角度述説,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讀者對人物心理有進一步的瞭解。這也是一種藝術技巧。第二問言之有理即可。

四、跟着大師學寫作

要求學生選擇一件在生活中見到,聽到或者親身經歷的記憶深刻的事情,以《忘不了,那件事》為題進行敍述,運用兩到三種從莫泊桑身上學到的藝術技巧,以提綱式寫出,並選擇學生展示。

五、質疑與小結

1、學生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問題,師生一起探討解決

2、教師小結

左拉這樣評價莫泊桑的小説——“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但完整的喜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遠是發人深思的。”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這其中的含義,我們也看到了莫泊桑被譽為 “世界短篇小説巨匠”的確是當之無愧的。我們寫作文也要學會從平凡的生活中截取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莫泊桑的寫作手法。

作業佈置:完成作文《忘不了,那件事》。

【專家點評】

此設計有三大優點值得學習。

第一,簡明。此設計板塊清晰,簡潔明瞭。第一課時主要是是概説課文,分析人物,探討主題三個板塊;第二課時主要是賞析藝術手法,重點突出。

第二,紮實。此設計展現出的課堂容量大,內容厚實。課文概説和賞析部分提供的話題的設計給了學生很大的思考和活動表現空間,這些精心設計的話題可以看出教師是很用心地讀了文本並閲讀了大量的資料的。

第三,重視能力訓練。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主題之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都可看出此教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注:本文收入《新課標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語言、行動、神態的描寫來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 、利用對比的手法理解小説主題。

二、導入新課

播放薩克斯曲《回家》

同學們,這首曲子的名字叫《回家》,它曲調悠長又帶有淡淡的憂傷,像是傾訴遊子思家的心情,又像是呼喚親人回家。可有一個人他有家不能回,他就是我的叔叔于勒。

 三、作家簡介

莫泊桑(1850-1893) ,法國著名作家,世界短篇小説大師之一。 長篇小説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中短篇小説有《羊脂球》、《兩個朋友》、《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教學環節

(一)理清人物關係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這篇小説塑造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是?

(二)一“信”激起千層浪

一天,于勒叔叔又給父親菲利普寄來了一封信。我們先來看一下信的內容。

出示信的內容:

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封信就像一塊石子扔到水面上,激起陣陣漣漪。那她給菲利普一家帶來哪些不尋常的變化呢?

學生回答:

1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裏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

2 、母親也常常説:" 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3 、於是每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噴着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父親總是重複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4 、那時候大家簡直好象馬上就會看見他揮着手帕喊着:" 喂!菲利普!"

5 、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於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

6 、終於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公務員,沒有什麼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青年之所以不再遲疑而下決心求婚,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明確: 重點抓住菲利普夫婦的話,反覆朗讀,讓學生體會出菲利普夫婦急切地盼望于勒到來的心情。

過渡: 菲利普全家對於于勒真是望眼欲穿,急切地盼他歸來。一家人的生活現狀和未來似乎取決於于勒。

(三)展開合理的想象

過渡: 在菲利普夫婦的熱切期盼中,假如這天于勒衣錦還鄉了。

出示內容:他穿一件黑色寬幅呢子風衣,他那細綢子襯衫領上打着一個極闊極時髦的黑蝴蝶結,與他那一身純黑的`衣服配合得十分得體。而挽着他的胳膊的那位女士穿着蝴蝶一般漂亮的衣服,裙襬膨脹的很大,小巧的扇子用細細的天鵝絨帶兒吊在手腕上。

當這樣的于勒突然出現在菲利普夫婦面前時,請展開你合理的想象,菲利普夫婦會有什麼樣語言、動作、神態呢?

(四)走進人物的內心

菲利普夫婦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二女兒結婚後,菲利普全家到哲爾賽島旅行,在旅途中,遇到了早已回國的于勒!

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第22 ——47 段,勾畫菲利普夫婦的神態、語言等句子,試着讀出人物的心理變化。

交流: 菲利普夫婦的神態、語言等句子。

出示菲利普神態變化的句子:

臉色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

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着嗓子

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囔着

分角色朗讀菲利普夫婦的對話

引導學生讀出菲利普夫人的暴怒(穿插:是不是大聲地讀就能讀出她的暴怒呢?為什麼?)

再與這句話作對比:母親也常常説:“只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從這裏我們還可以發現,他們收到的豈止是一封信,更是一塊試金石啊)

並試着用“從 ,我讀出了一個的菲利普(菲利普夫人)。

冷酷無情、金錢至上、自私虛榮、唯利是圖

思考: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希望——失望——絕望

那菲利普夫婦和于勒相認了嗎?找出依據。(盼于勒到躲于勒)

由熱切盼望到現在行動上的躲,我們回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認錢不認人)

老師用一副對聯概括這篇小説的內容。

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中豈念骨肉;

富貴趨之,貧賤避之,目中惟有金錢。

(五)通過對比理解主題

菲利普一家都是冷酷無情的嗎?那這篇小説中就沒有一個人值得我們學習嗎?

若瑟夫。你是怎麼知道的?

交流: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于勒的外貌在其他段落中還有沒有?

出示內容:

遠看: 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的水手(注:若瑟夫無意識地看)

近看: 他又老又髒,滿臉皺紋,眼光始終不離他手裏的活兒。

細看: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裏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這目光包含着什麼樣的感情?

再看若瑟夫的心理活動: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同一個對象卻用了三種稱謂,不覺得囉嗦嗎?為什麼?

對叔叔的同情,對父親的不滿。

同學們齊讀這句話,讀出當時若瑟夫的感情。

若瑟夫與菲利普夫婦的冷酷無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對比説明了什麼?

(六)小結

播放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作為讀者的我們,也要保護好這顆善良的火種,小心翼翼地呵護她,別讓風把她吹滅,別讓雨把她澆滅,讓她來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温暖着他人,也温暖着自己。

四、佈置作業

1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婦躲回家後的生活。

2 、課外閲讀莫泊桑的其他小説,體會其小説的藝術特色。

  篇(三)

 一、分析題目明深意。

1、學生自己通過工具書瞭解作品的背景。

2、要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要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其含義何在?能不能以“于勒”、“菲利普兄弟”為題?

學生自己談感受,説出自己的觀點

師點撥: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和靈魂。這個題目表現了“我”的態度,對叔叔的同情,對父母的不滿。作者就是借“我”來巧妙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以“我”的態度來反襯菲利普夫婦的態度,形成強烈的反差。如果以“于勒”為題,那主人公就是于勒了,寫法就大不相同了,就不可能表現同樣的主題。如果以“菲利普兄弟”為題,那就要正面描寫其兄弟之間的關係,也不好表現同樣的主題。由此可見,題目擬得好壞至關重要。它決定主題的方向。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和理解,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側重點。

  二、整體感知明構思。

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明白作品是如何構思的。

要求學生思考並弄清下列問題: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誰?本文的故事情節是什麼?(分析其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歸納段落大意)。

同學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以上幾個問題

指名讓學生先説

師明確: 一篇小説,哪怕是短篇,也會有幾個人物。其中必然有主有次。主次如何安排取決於主題的需要。這篇小説的人物有“我”、于勒、菲利普夫婦。主人公是誰?是“我”嗎?顯然不是。“我”只是一個線索人物,着墨不多。是于勒嗎?也不是,正面描寫他的地方不多,他只在賣牡蠣處出現過一次,其他地方都是側面描寫。作品中着墨最多的就是菲利普夫婦,對他們運用了多種描寫方法,從語言、行動、表情、心理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側面的描寫。作者就是要通過他們對待其親弟弟的態度——認錢不認人,嫌貧愛富——來揭示和批判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社會病。

情節是圍繞“于勒”來展開的,實質上就是圍繞一個“錢”字來展開的,來刻畫菲利普夫婦的形象的。開端——盼望于勒,是因為他在美洲發了財;發展——誇獎于勒,是因為他要回來報答哥嫂;高潮——見到于勒,發現他是一個窮光蛋,一下子來了一個180度的轉彎,不但不相認,而且避之唯恐不及;結局——躲開于勒。前後對比多麼鮮明啊,又是多麼滑稽可笑啊!

三、細讀全文明魅力。

學生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細讀、細品文章。要邊讀邊思考:作品中寫了些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情節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決定作品的成敗。情節的發展變化是否具有必然性,人物言行是否真實可信,決定作品是否有藝術魅力。

師生共同逐步完成以上問題

1、作品是如何開頭的呢?學生自由讀,自己發現並解決問題,師明確。

開頭兩段寫“我”家拮据的境況,前面是概述,後面是具體細節。為什麼要寫這些?因為後面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發展的。如果不是如此拮据,後面的故事可能大不一樣了。第二段開頭就説:“我母親對我們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這一句特別重要,表現了她的基本性格特徵,決定了她對待于勒態度的必然性。要是她安貧樂道、知足常樂,她就不可能那樣對待于勒了。因此這兩段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為後面故事的發展作的鋪墊。

第三段開頭就用了一個“可是”進行轉折,直奔主題了,故事拉開了帷幕——渴望于勒歸來,熱切地盼望了十幾年,可是音信全無。為什麼還不死心呢?這裏設置了一個懸念,引人去讀下文。

2、學生默讀,師生分角色朗讀,體悟以下內容。

第二部分逐步解開了謎底。通過插敍簡略交代了于勒離開的原因,接着詳細描寫了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原因,以及他們這時對待于勒的態度。朝也思,暮也想,等待了十幾年,就是不見於勒回來。為什麼會如此?又是一個懸念。

第三部分進入了高潮,終於見到了于勒。遇到于勒,純屬巧合。俗話説:無巧不成書。但這種巧也必須符合邏輯,有其必然性,否則就顯得荒唐,難以置信。去哲爾賽島旅遊是促使他們碰面的契機,否則他們可能永遠見不到面。這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他們一家為什麼要去哲爾賽島旅遊?于勒為什麼會在這裏出現?他們哥倆怎麼會相遇?這一切都是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原因在前面有所鋪墊,就是于勒帶給他們的“福音書”,也就是錢的誘惑,才導致了這種巧遇。後面一系列故事都是由此引出的。懸念解除了。

然而,面對一貧如洗、窮苦潦倒的于勒,朝思暮想,等待了十幾年的于勒終於見到了,如何對待他,這是對菲利普夫婦靈魂的拷問。他們的感情急劇轉彎,馬上翻臉不認人,至親骨肉形同陌路,千方百計避而遠之。作品的主題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揭示,給讀者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撼。真如俗話所説:“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菲利普夫婦兩個,但也不是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主次詳略之分的。重點是克拉麗絲,作者在她身上着墨最多,菲利普還只是起着陪襯作用。唯利是圖,嫌貧愛富,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的人性弱點在她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

四、把學生的視線引向現實,看一看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人和事,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窮與富的問題,我們要怎麼做。

學生觀察回憶並思考,大膽發現併發言,其他同學給予補充或評價。

老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觀點,以鼓勵他們進一步深入思考。

要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關鍵是引導學生把讀與思緊密結合起來,切忌不可越俎代庖,由教師把課文掰碎了,嚼爛了,餵給學生。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最重要的是學生自己去用嘴吃,去咀嚼,去品味。就像咀嚼橄欖那樣,開始可能覺得味道不那麼好,但只要反覆咀嚼,就會越嚼越有味,越嚼越甘甜,越嚼越想嚼,直至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