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會考生物必備的知識點總結

校園2.68W

會考考試中,生物一向是大部分考生的薄弱科目,那麼面對即將到來的會考,生物這門課程需要複習、鞏固哪些知識內容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會考生物知識要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會考生物必備的知識點總結

  會考生物知識

人類的生殖與發育

1.説出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知道人的受精、胚胎髮育、分娩和哺乳過程。

(1)男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由睾丸、輸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組成。其中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產生精子。

(2)女性的生殖系統主要由卵巢、輸卵管、子宮、尿道等器官組成。其中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產生卵細胞。

(3)受精:精子和卵細胞在輸卵管中結合形成受精卵的過程。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一般情況下,一個卵子只能接受1個精子。受精卵形成後,也進行細胞分裂,邊沿輸卵管往下移動,進入子宮,在子宮內膜,這樣婦女就懷孕了,也稱為着牀。子宮是胚胎主要的、最終的發育場所。

(4)胚胎髮育過程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早期胚胎髮育所需的營養來自卵細胞質中的卵黃,以後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吸取營養和氧氣,並將代謝廢物排入母體血液。胚胎髮育的開端是受精卵分裂,到60天左右時,器官和系統基本形成,初具人形,成為胎兒。

(5)整個胚胎髮育過程需280天左右,胎兒從母體內產出的過程叫分娩,分娩出來的胎兒叫嬰兒。

(6)哺乳過程:剛出生的嬰兒主要由母乳餵養,母乳中有嬰兒需要的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

2.瞭解人體的發育過程和各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認識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建立正確的性道德觀。

(1)青春期是兒童期逐漸成為成年期的過渡時期,是指生殖器官開始發育到成熟的階段。女一般是從11到18歲,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二年左右。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稱為第一性徵。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異稱為第二性徵。

(3)青春期發育的特點:

①人體的外表變化,青春期人體的外表男女共同變化有:身體迅速長高、體重迅速增加、長出腋毛和陰毛等。男性第二性徵的主要表現是長鬍須、聲調較低和喉結突出等。女性第二性徵的主要表現是脂肪增多、聲調較高和乳房發育等。

②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這是青春期發育的重要特徵。

進入青春期,女孩的卵巢發育成熟後,大約每一個月有1個成熟的卵排出。如果卵沒有受精,就會引起子宮出血,這就是月經,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標誌是出現月經。

進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經能產生精子,因此有時在睡夢中會排出精液,這種現象叫遺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標誌是出現遺精。

③內臟功能日漸健全:進入青春期,心臟收縮力增強、肺通氣量增大 、腦調節功能增強等。處於青春期的人大腦興奮性增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性意識逐漸增強,應保證身體健康發育,正確對待第二性徵的出現,注意培育自我控制能力

3.列舉動物的生殖方式,舉例説出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1)通過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有性生殖。

(2)不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直接由母體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

變形蟲、草履蟲等單細胞動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水螅、酵母菌出芽生殖進展良好。

(3)生殖方式:受精方式不同 ①體外受精;②體內受精。

(4)胚胎髮育方式:①卵生;②胎生;③卵胎生(也叫假胎生)。

4.舉例説明動物克隆技術的進展。

動物克隆是一種動物的無性繁殖技術,它是將動物的細胞核植入未受精的去核卵母細胞中,該卵細胞的胞質可刺激被植入的核再分化,從而發育成一個新的動物個體,實現動物的無性繁殖。

(1)克隆技術與試管嬰兒區別:

克隆技術----無性繁殖,1997年英國科學家利用克隆技術培育的綿羊“多莉”;

試管嬰兒----有性生殖。

(2)注意點:

營養繁殖特點:繁殖速度快,保持親本現狀

  國中生物知識重點

人類與生態環境

1.認識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瞭解自然環境的人口承載量

(1)人與自然的關係,突出表現在人口與環境的問題上,人口膨脹將引發一系列問題。

①對人類生存空間的壓力: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

②對土地資源的壓力:地球上陸地是有限的,可以耕種的土地更是有限;

③增加了環境污染:人口膨脹造成因工業、農業、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增加而引起環境質量的下降。

(2)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優生。

2.理解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1)一個生態系統達到平衡狀態時,具有以下的特徵。

①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

②生物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③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處於動態變化之中)。

(2)生態系統保持生態平衡的原因。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決定於其結構。

①結構越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越小,生態平衡越易被破壞。

②結構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大,生態平衡越易維持。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來的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遇到破壞。

(3)保持生態平衡的意義

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從生態系統中獲和持續穩定的產量,“利於人與自然和諧地發展”,另一方面“使生態系統朝着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將危害人類的生存。

3.列舉我國生物保護與自然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1)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保持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珍稀動植物的保護,自然景觀的保護等。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它具有淨化空氣、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導致生態平衡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要把控制人口數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

(2)保護措施:環境污染的監測與防治、制定法規(如1988年11月8日我國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等。

(3)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①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保持人類的生存環境;②人類生存所需的食物;③藥物的來源;④工業原料;

⑤其它方面。

  會考生物常考知識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有: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等。

4、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分成兩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氣圈 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6、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陽光、空氣、水等。

7、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係,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8、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9、顯微鏡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10、目鏡看到的是倒像;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10X30=300

11、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標本朝右上方移動,在視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動。

12、載玻片上寫着‘上下’,視野裏看到的是‘ ’。方法:把寫着‘上下’的紙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製作:準備(擦乾淨、滴清水);製作(撕下內表皮、展平;蓋蓋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細胞結構更清楚,但影響活細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細胞死亡;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不應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製作:準備(擦乾淨、滴生理鹽水);製作(刮幾下、塗抹;蓋蓋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與植物細胞相比,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

17、細胞由無機物(如水、無機鹽、氧等)和有機物(如糖類、核酸、蛋白質)組成。

18、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葉綠體(植物有)和線粒體(動、植物有)是能量轉換器。

19、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蛋白質和DNA組成染色體;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人體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植物體無系統。

21、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離開活細胞通常變成結晶體。

22、綠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類羣:藻類、苔蘚、蕨類、種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3、瘋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種結構改變了的蛋白質-朊病毒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