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通用6篇)

校園2.3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口遷移教學設計(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通用6篇)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本節《人口的遷移》是人口機械增長的表現,是引起人口增長的另一種原因。本節內容的教學從知識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學生了解人口遷移的地理現象、地理規律,掌握閲讀人口遷移路線圖的能力和結合實例分析總結人口遷移的原因的能力,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的角度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具體人口遷移的知識,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培養憎惡殖民統治和種族、民族歧視,同情尊重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感情。為了更好地實現知識培養和情感培養目標,教學中通過國際、國內人口遷移不同時期的四個人口遷移案例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閲讀人口遷移路線圖,並通過討論分析得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故教學重點在案例分析,難點在於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二、課標分析

課標: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活動建議:

1.運用比較法,對比二戰前後人口遷移方向、遷移路線、遷移原因等方面的差異。

2.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原因。

3.結合其他案例對人口遷移的原因進行探究。

4.舉行小型辯論會,加深人口遷移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理解。

三、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分類。

2.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利用資料或圖表,掌握分析人口遷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養學生對地理現象的特徵及原理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地圖,運用比較法分析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

2.運用比較法分析我國不同時期國內人口遷移具有的不同特點。

3.聯繫當地及古今中外人口遷移的案例,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人口遷移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發展。

2.樹立科學的人口觀、發展觀。

3. 培養憎惡殖民統治和種族、民族歧視,同情尊重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説學情

在講國際、國內人口遷移時會涉及歷史知識,這部分知識學生已經學過,可以加深對本課知識的掌握。

本課的學習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較法。學習時我會將相關資料準備好,讓學生分析。另外對於二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比較,要引導學生看圖,對重點的遷移流向及遷移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五、説教法

案例分析法和比較法

六、説教學程序

1.教學用具:

多媒體展示;人口遷移的視頻。

2.設計思路:

本課沒有完全按照教材順序走,而是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在講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知識時,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基本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直接用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大量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導入時,用一組對比鮮明的圖片,引發學生的情感。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然後換位思考,可能會引起人口遷移。結束時,再讓學生觀看這些圖片,並進行情感的昇華。

3.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放映兩組圖片,一組是天津的美好生活圖片,另一組是西部貧困生活的圖片,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產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感觸。

提問:假如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讓你重新選擇住所,你會選擇什麼地方?

學生回答。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們站在西部這些貧困孩子的角度,你們會選擇什麼地方呢?

我們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樣就可能發生人口遷移。

多媒體展示:

對更好生活的嚮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首要驅動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二)講授新課

第二節 人口的遷移

提問:什麼是人口遷移?

“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板書]一、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

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提問:旅遊、購物、出差等屬於人口遷移嗎?為什麼,請簡單説説理由。”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出符合“人口遷移”的3個要素:

(1)空間移位(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區界限);

(2)居住地變更(遷移目的是改變“定居地”);

(3)時間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多媒體展示:超越行政區域界限的判斷。

學生活動:

判斷下列人口的移動現象是否屬於人口遷移,並説出判斷理由。

1.外出旅遊、度假、療養、探親;

2.我國大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3.外出讀書,寒暑假回到家鄉的大學生;

4.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

5.居住在敍利亞難民營中的伊拉克難民;

6.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

7.農閒季節到城市或外地打工,農忙季節回本鄉務工的農工。

8.國家有計劃的抽調人員支援西部建設。

由於不同的緣故、特點,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人口遷移”,請大家看書本,找一下 “人口遷移”有哪些類型?(永久遷移、季節遷移——這是按時間劃分;自發遷移、有組織遷移;個人遷移、集體遷移;自願遷移、被迫遷移——這是按遷移方式劃分;國際遷移、國內遷移——這是按地理範圍劃分。“人口遷移”類型的劃分方法有多種多樣,其中“按地理範圍(也就是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劃分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是主要的分類方法。

多媒體展示:為什麼要遷移呢?

引發學生的思考進入下面的學習。

問卷調查:家族人口遷移的過程及原因,分析圖表,結合現實舉例、分析回答問題。

問卷結果可能有兩種時期的人口遷移,一個是改革開放前的,一個是改革開放後的,讓同學們總結人口遷移的的方向和原因。

(投影顯示: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遷移路線圖)

引導學生讀圖找出“20世紀50年代支援邊疆建設有組織的人口遷移”、“20世紀80年代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的遷移路線,得出結論: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1.改革開放前

讓改革開放前人口遷移的同學結合調查結果,回答問題。

提問 1:當時人口遷移的路線是什麼? 遷出地在哪?遷入地在哪?

提問 2:哪類地區的經濟水平較高?哪類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好?

提問 3:當時人口這樣遷移的原因何在?

結合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遷移圖把遷入區和遷出區總結一下。

[板書] 遷移特點:人口自由遷移較少,國家大規模有組織的遷移

遷移方向:從經濟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遷移,由沿海向內地遷移

淨遷出區:上海、四川、浙江、江蘇等地

淨遷入區:東北、內蒙古、青海等地

遷移原因:響應國家號召,開發內地和邊疆(國家政策)。

老師簡介當時人口自由遷移較少的原因。

2.改革開放後

探究活動:

材料1:截至2006年年底,本市常住人口為1075萬 人,比上年增加32萬人

計算人口增長率:

材料2:本市2006年人口出生率為7.67 ‰ ,死亡率為6.07 ‰

計算自然增長率:

以上兩個數據反映了什麼問題?

材料3:天津市流動人口快速增加,從1987年的3.03萬人,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89.14萬人。流動人口年均增加速度達到25.19%。

説明我國地區間的人口流動有什麼新的特點?

觀看民工潮的圖片,讓學生感知流動人口確實在增加。

課外調查:

選擇一個建築工地走訪和調查:

1. 建築工地人員數量、年齡和性別比例

2. 建築工地人員收入和居住情況調查

3. 建築工地人員子女生活狀況調查

4. 建築工地人員外出打工的原因

5. 建築工地人員家鄉所在省或地區

讓學生彙報調查的結果,並進行整理,總結人口流動的特點。得出結論:

從性別構成看:流動人口以____性為主

從年齡構成看:流動人口以____為主

從遷移方向看: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遷移原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前兩個特點,幾個工地可能不能完全概括出這個特點,這樣,就選擇另一個途徑,就是通過春運時民工返鄉的圖片來反映。

觀看春運圖片,讓學生體會圖片中反應的男女性別比例,年齡特徵等。

針對人口流動的方向,讓學生觀看改革開放後流動人口流向圖,概括總結。

強調:城鄉間的人口遷移是國內人口遷移的一種重要形式。

課堂活動:

組織一個小型辯論會,讓學生體會民工潮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這部分知識算是對課標的延伸,讓學生正確認識民工潮,產生尊重民工的感情。

由於課時有限,所以辯論會要限時3分鐘,並讓學生在課下充分查找資料,從民工潮對遷入地和遷出地有利和不利兩方面進行辯論。共計6人,3人作為正方,辯題是:民工潮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利大於弊。另外3個人是反方,辯題是:民工潮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弊大於利。

同學們辯論的真是很激烈,説明課下真的下了不少功夫,查找了大量資料,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對他們表示感謝。

目前,我國正進行西部大開發,人口流動出現了新變化,談談西部大開發對我國人口遷移的影響,並説出西部大開發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

多媒體展示:政策移民(政治因素)

結合以下案例説明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

案例一:三峽移民的圖片和資料

三峽移民的原因:生態環境因素

案例二:巴勒斯坦難民圖和資料

分析遷移原因:戰爭(政治因素)

案例三:印巴分治的圖片和資料

遷移原因:(民族歧視)社會文化因素

最後,讓學生再舉出一些人口遷移的例子,並分析原因。

總結:經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主要有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生態環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主要的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因素。

[板書]二、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結束語:再觀看圖片引出結束語:再次看圖片大家又有什麼感觸呢?我們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如果大家都進行遷移,誰來開發自己的家鄉。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努力學習,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②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④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概念的關係,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繫,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②通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

③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人口遷移的地理範圍(國際、國內)。

2..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二)教學難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和流向,嘗試分析時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論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及其變化。

三、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播放錄像,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我國“民工潮”和“春運”的畫面,人口的大量移動。

承轉過渡: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呢?什麼是人口遷移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P16正文第二段並思考這兩個問題。

第二階段:出示問題“什麼是人口遷移“,引導、組織學生思考。

①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人口自然增長是人口變動的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變動的另一個方面。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②教師展示問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哪幾類呢?在學生討論、回答基礎上,教師歸納。

◆根據人口遷移空間範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以分為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

◆按人口遷移的方向分類,可以分為農村到城市,城市到農村,農村到農村,城市到城市。

◆“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發達國家歷史上和發展中國家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

◆按人口遷移方式分類,可以分自發性與計劃性。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教材17頁“活動題”。

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正確答案,並就學生的難題進行分析。

第三階段:投影展示:課本插圖1--9“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學生討論: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遷移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討論,轉折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學習。

投影展示:“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圖。

第四階段:出示問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師歸納總結: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氣候、地形、土壤、環境、自然災害。

2.經濟因素:城市化的推進、大型建設項目的佈局、區域的大規模開發。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政治中心的改變。

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夠分析人口的移動因素

[重點難點]:

人口的遷移原因

[講授過程]:

[探索活動]讀圖回答問題:

[問題]世界人口的遷出地有哪些?主要遷入地有哪些?

[問題]為什麼人口要遷移?經濟因素,因為人口是從經濟落後地區遷往經濟發達地區。

——人口的遷移

人口的遷移:人們出於某種目的,移動到一定距離之外,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即人口移動。

一、人口遷移的空間形式

按人口遷移的範圍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1、國際人口移動

[閲讀教材,回答問題]

[問題]在新大陸發現後國際上發生了哪些人口移動?

新大陸發現:

從歐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淚史)

從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淚史)

從中、日、印等國→東南亞、美洲(華工的`血淚史)

[問題]二戰後國際人口出現了哪些特點:

勞務輸出: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北美、西歐、西亞

國際難民:

發展中國家優秀人才移民:移向發達國家

人口遷移流向發生的變化:歐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國內人口移動:

[閲讀教材,回答問題]

[問題]中國歷史時期和解放後分別發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動?

歷史上:

黃河流域——長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東——東北(闖關東);河南、山西——甘肅、內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國成立後:

支邊:東部——西部邊遠地區

改革開放後:落後地區——發達地區

鄉村人口——城市

二、遷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遷移,賦予很種遷移一個原因

得出遷移的主要原因:

1、經濟因素(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歷史時期的大遷移

現代社會的由落後區遷入經濟發達區(圖1-2-5)

城市化過程(鄉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項目移民(區域經濟開發)三峽移民100萬。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戰爭(例)國家有組織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例)

3、社會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視、文化傳統(中國的葉落歸根)(例)

4、生態環境因素:

生態環境的差異(逐水草而居)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災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種族歧視。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一章 第三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學生必須對人口遷移的基礎知識有所瞭解,包括什麼是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分類;進而學生需瞭解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運用所學知識,舉例分析。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遷移的分類;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2.難點

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引起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變動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增長: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影響全球人口數量變化);

2.機械增長(人口遷移):人口機械增長率=遷入率-遷出率(對區域人口數量變化有影響,對全球人口數量變化無影響)。

【人口遷移】

1.概念: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三大要素:兩個地區間的移動(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區劃界限);居住地變更(旅遊、度假、出差、暫時搬遷等不屬於)和時間限度(通常為一年)。

2.分類:國際遷移(跨越國家界限)和國內遷移(跨越行政界限)

3.人類遷移歷史

(1)國際遷移

19世紀以前:舊大陸(亞、非、歐)→美洲、大洋洲等大陸 (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亞、非、拉等→西歐、北美、西亞、北非等(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2)國內人口遷移

古代:遷往自然條件好的地區;

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有東部遷往西北和東北,主要受計劃經濟和國家政策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有西部遷往東部沿海和工礦區,主要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

思考:人們為什麼要進行遷移?

1.推力因素:農村生活困難;就業機會少;升學與升遷機會少;生活質量低;就醫不便;公共設施不足;社會地位低······

2.拉力因素:工作機會多;賺錢機會多;醫療服務相對理想;教育與升遷機會多;休閒機會多;居住舒服;社會地位高······

【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生態環境因素

①氣候

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着一個地區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從而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而影響人口遷移。

②淡水

淡水的分佈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佈局,從而決定着人口遷移的方向和規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響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對農業生產有着特別的重要意義,因而也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一個重要因素。

④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生產發展、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的基礎。隨着一個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人口會發生相應的遷移和流動。

(大慶市位於鬆嫩平原中部,距哈爾濱159公里。1960年以前是草原與沼澤。1959年9月26日鬆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國十週年大慶前夕,故定名大慶油田。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人口239萬,其中城市面積5505平方公里,人口103萬。)

2、經濟因素

① 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是主要的,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遷移的基本動因。

②交通和通訊的發展

相對縮小了地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從而促進了人口遷移。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國家人口流動政策會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影響。

②戰爭

戰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境和秩序的破壞,並常常引發人口遷移。

③政治中心改變

一個國家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也常常引發人口遷移。

4、社會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發展

改變了人口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度,從而促進人口的遷移。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響青年人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5

一、説教材

人口遷移內容在本章和第二章內容中都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長的發展與深入:人口遷移是以人口增長為基礎的,而人口遷移和人口增長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佈的面貌。另一方面,人口遷移促進了城市化的推進,沒有大批的農民由鄉村到城市的遷移活動,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口遷移是聯繫人口和城市兩部分的橋樑。

本節教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二是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舉例説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活動建議是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

教材在編排上使用了陳述的方式將人口遷移概念、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逐步列出,並列舉了一系列人口遷移的案例來論證不同的影響因素,總體上體系是完整的,但仔細分析是材料的堆砌與排列,這給學生的學習運用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的設計上通過整合要素,努力創設一個完整的劇本故事,來濃縮各種影響因素,在不偏離教學的重點的基礎上,讓教學的流程層次感鮮明、體系性更強,具體見下面的設計。

二、説學情

【學情分析】

1、一學生本身就具備初步的人口知識,但僅是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認知,對人口遷移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知之甚少,平時對身邊的地理事象關注也比較少。

2、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對新的學習情境有極大的興趣與學習慾望。

3、高一學生的人口觀、環境觀、世界觀正在形成,但是由於接觸的社會面狹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確的情感教育引導。

【對策】針對上述學情,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下列環節。

1、努力創設學生身邊熟悉的教學情境,以完整的故事來串聯凌亂的知識點,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誌,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2、嘗試用不同的知識獲取方式,引導學生通過閲讀、比較、思考、表達來獲取科學的人口知識與人口環境觀點。

3、注重鄉土案例的運用,努力滲透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逐步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與環境觀,並激發愛國愛鄉熱情。

三、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比較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區別;能列舉不同的人口遷移類型

(2)熟悉掌握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能從日常生活的具體案例中總結人口遷移的原因

(3)學會調查與訪談,來探究孝感當地的人口遷移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我的移民家庭”的實例情境,培養學生閲讀、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過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遷移特點的學習,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過鄉土材料的教與學,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調查與訪談的方法,並在材料整理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NBA材料的引入與多種人口遷移案例的使用,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遷移觀點與愛國情操

(2)“我的移民家庭”的巧妙運用,旨在培養學生關注細節、關注身邊的人生態度

(3)合理運用孝感鄉土材料,旨在喚起學生熱愛家鄉、並激發他們建設家鄉的熱情,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人口遷移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安排與突破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並充分體現人口遷移在人口與環境中的橋樑作用,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使學生能夠區別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

2、使學生能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3、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當地的人口遷移類型與特徵

【教學難點】如何歸納實際案例中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突破】列表比較加實例剖析解決概念區別;創設“我的移民家庭”故事情境來有效串聯凌亂的因素,使學生在品味故事中掌握這一重難點;鄉土材料的討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程重點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決。

五、説教學方法

人口遷移是當代高中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複雜,因此在教學中努力讓問題形象、生動、有效地展現出來成為本節課設計的重點。通過思考,大體運用了下列教學方法與手段:

1、創設故事情境,設計自主思考空間。編寫“我的移民家庭”這一生動形象的故事情境,輕鬆地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思考的空間,讓原本凌亂的知識毫無痕跡地進入學生的腦海中。

2、運用比較的方法,清晰地將“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內在區別展現出來,並及時運用大量實例來進行鞏固,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更掌握了列表比較這種有效的方法。

3、採取合作探究的方法,運用調查、訪談的手段將孝感本地的鄉土材料進行整理、分類,引導學生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4、傳統的講授結合引導性的自主閲讀教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總結歸納能力。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設計

【設計方案】

展示姚易對決的NBA賽場圖片,並配上背景文字:[新浪體育訊]北京時間11月10日,NBA2007—2008賽季首次中國德比——姚易對決,舉世矚目。

(二)新課教學

1、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的教學方案

【設計1】給出“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

【設計2】用列表法來區分“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的差異。

【設計3】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對人口遷移進行不同角度的分類

【設計4】實例分析

(1)同學們週末上街購物、節假日外出旅遊;

(2)美國東北工業區人口遷往南部“陽光地帶”;

(3)王豔隨全家從孝昌縣縣搬到孝感市並轉入實驗中學就讀;

(4)1947年印巴分治1500萬穆斯林從印度遷往巴基斯坦;

(5)在國外,經常會有一些流浪歌手輾轉於各大城市;

(6)明清時期我國廣東、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東南亞;

(7)我的朋友上個月剛從鳴翠桃園搬遷到容大五環居住。

問題1:上述實例中哪些屬於人口遷移?

問題2:上述實例中哪些屬於國際人口遷移?

2、關於人口遷移的各種原因探究教學方案

【設計方案】

設置一個主題故事情境——邊聽邊想:分享平凡人的故事(故事由語文課代表朗讀,同學們認真聽並獨立思考,列舉出故事中出現的影響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

【故事描述】

分享平凡人的故事

[旁白]一個平凡的家庭,卻融合了五湖四海……這就是我“家”!

[我的獨白]1981年的秋天,我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的普通家庭,家境清貧,卻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童年時光。2000年的夏秋之交,我滿載夢想地進入了浙江師大,在金華度過了改變我人生軌跡的四年。2004年,又是異鄉——浙江孝感,開始了我全新的職業生涯,伴隨我的還有我風雨同行的女友,一位從寧波轉來的女孩。

[爸爸的告白]我們家老祖宗在安徽的安慶市,當年還是清朝時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戰火紛飛、民不聊生,於是你的爺爺的爺爺就帶着全家,來到這塊當時還尚未開墾的土地上。認識你媽媽的時候,還是文革的時候,當時她是從上海下鄉的知青,後來便組成了現在的家庭。

【設計問題】

問題1:上述“我”的家庭故事反映了什麼現象?

問題2:那你能例舉上述故事中有幾次人口遷移嗎?

問題3:促使我們家庭成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家庭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4:同學們,通過閲讀材料並結合教材P17—20,在白紙上寫下影響人口遷移的各種因素。

【設計理由】

我放棄了用一個個不同的案例材料來展示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摒棄了傳統的面面俱到地從各種影響因素來分類講述。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性與思想性,另一方面又着力於避免材料的堆砌而讓課堂流於探究的形式而其實根本沒有探究。經過多重思考,我使用了“我”這個第一人稱來編寫了一個自白式的故事,塑造了“我”這樣一個包括了多種原因的移民家庭,真實感與感染力都非常強,容易帶動學生“入戲”。

通過這樣情感互容的教學,結合學生自主閲讀課本,總結各類影響因素,教師列表展示結果:

3、關於人口遷移的特徵與發展的設計思考

【設計方案】

運用富陽的鄉土資料作為合作探究資料,引導學生(四人小組)進行激烈討論,總結出富陽市人口遷移的歷史演化過程與發展特徵。從學生最熟悉的身邊環境出發,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身邊的社會現象中,學習對自己終生有益的地理。

【展示案例材料】

大遷移——富陽,在路上

材料1據《富陽縣誌》記載

1956年,國務院批覆電力部門,同意建設新安江水電站。故庫區需遷移2萬多人,其中富陽、新登兩鎮共安置移民11591人。

1970年,政府動工建設巖石嶺水庫,庫區人民相繼遷入新登諸地。

1959、1960年,富陽縣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動員青年支援寧夏地區建設。

2004年,404名三峽移民順利安置在富陽市的8個鄉鎮,並大多獲得工作。

材料2富陽新聞網2004發佈——趕上改革開放的熱潮,富陽以其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特別是造紙、鍊銅、光纜等發展極為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和農民工。

材料3富陽新聞網2007發佈——《富陽日報》刊登了一張富陽知名攝影師吳昱拍的照片,35年前鸛山磯頭的“燕子跳”,勾起了廣大網友是對那個年代清澈富春江的追憶。而現在不少地方的村民反映溪裏的水發黃、石頭生鏽,甚至無法使用。這也使部分村民產生了離開的想法。

材料42007年初,一個嶄新的詞語出現在富陽人的生活中,它就是“生活富裕、生命陽光”——一個象徵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的完美結合的詞語。

【合作探究主題】

1、材料1、2、3都提到了富陽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通過討論,你能説出這三則材料中“人口遷移”有什麼變化嗎?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變化呢?

2、同學們,你能説出材料4中“生活富裕、生命陽光”這個詞語的含義嗎?你能用人口遷移的知識來推測它給富陽未來帶來的影響嗎?

(三)小結作業

【設計主題】關於住宅小區人口遷移的調查報告

【參考調查表】

孝感市人口遷移和流動的基本情況調查表。

人口遷移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歷史上、建國後、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特點及其原因,並預測其發展趨勢。

2.學會因時因地比較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特徵,併科學地預測。

【教學重點】

中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教學過程】

本節主要討論我國的人口遷移的一些基本情況,是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展開的。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佈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佈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曆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曆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二、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户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淨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餘地區為人口淨遷入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閒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淨遷出地區,開始變為淨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對我國的人口遷移情況有所瞭解,瞭解其主要特點及原因。

【板書設計】:

第六節 中國人口遷移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遷移方向:由北向南。

遷移原因: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遷移

特點:規模小,頻率低。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

方向: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目的:務工、經商、學習、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