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校園2.32W

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通過從估算到實驗活動結果的產生讓學生總結過程,最後回到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思路清晰,脈絡明瞭。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例如:活動1問題:據説古埃及人用下圖的方法畫直角:把一根長蠅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後以3個結,4個結、5個結的長度為邊長,用木樁釘成一個三角形,其中一個角便是直角.

這個問題意味着,如果圍成的三角形的三邊分別為3、4、5,那麼圍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教育思想;突出了“特徵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思考,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難點讓學生突破,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同學們經過操作,觀察,探究,歸納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能力得到提升。

3、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經常走下講台,到學生中去,以學生身份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勵回答問題的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師生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零距離的接觸。課堂上學生們的思維空前活躍,發言的人數不斷增多,學生能從多角度認識問題,爭先恐後地交流不同的意見和方法,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星期四上午第三節講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課時,課後效果和我預想的一樣,由於探究內容偏多,課堂容量大,後半部分感覺倉促,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顯得不足。

回頭反思,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比較合理:定理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我由勾股定理引出一道生活實際問題,引起學生的求知慾,然後和學生分三種方法探究,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經過課堂練習夯實基礎,最後利用新知解決開課時提出的生活實際問題,首尾呼應,學以致用。

怎麼避免上述授課時間緊張問題,取得更高的課堂效率呢?我簡單談兩點建議,希望各位數學老師以後教此課時得到共勉。

一是在設計探究時應注重簡化。我設計了三個探究:探究1是古埃及人用結繩打樁法得到直角;探究2是師生用尺規作圖法得到直角;探究3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識通過證明得到直角。現在覺得應把探究2簡化,老師就“勾三股四弦五”給學生當堂做尺規作圖演示,沒有必要再讓學生親自作圖,因為教師的演示,效果明顯,學生已經理解,達到目標要求,這樣就可以節約5分鐘時間。

二是對互逆命題,原命題,逆命題,互逆定理,逆定理等概念的講解可隨題點化,而詳細講解、隨堂練習可做為第二課時的重點,讓出更多時間來做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相應練習,特別是應加大有靈活度和難度生活習題的'練習,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總之,課堂設計要做到一個“狠”字,該刪除的就刪,教學目標不可貪多。我們圍繞授課重點做相應探究,練習,次重點可放在下個課時重點講解,探究時間要預留充足,相應練習寧精勿多,注重雙基才是根本。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短直角邊)等於三,股(長直角邊)等於四,那麼弦等於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載於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在這本書的另一處,還記載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中國古代的幾何學家研究幾何是為了實用,是唯用是尚的。在講完《勾股定理逆定理》這節課後,我的反思如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基礎上,讓學生如何從三邊的關係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學設計説明:本教教學設計是圍繞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與應用來展開,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根據我班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材地位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做了以下設計(也是成功之處):

一、創設情境,提出猜想達到直觀性的教學要求。讓幾個學生要全班同學前面做一個“數學實驗”,三條分別為:3,4,5的三角形是一個直角三角形。第二步驟是讓學生畫已知三邊的一定長度的三角形,判斷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並分析三邊滿足什麼關係條件,同時,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二、將教學內容精簡化。考慮到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認識水平,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⑴將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逆定理的應用,而對於本課中逆定理的證明。以及其探究都放在一下節課再進行講解。

⑵對於本課中所出現了的逆定理的定義,及其真假性的判斷也簡單化。本節課也不詳細講。本節課的的重點放在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應用。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學生較好的掌握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三、應用訓練,鞏固新知為了鞏固新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基於對我班的學情分析,為了讓學生都能動起手做,學案的設計上做了很多腳手架,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按照腳手架的步驟一步步完成,最終也形成了解題的“操作性”。此外,腳手架的設置對我們的中下水平的學生是很多幫助的。從課堂上看,他們也能在腳手架的幫助下,完成一定的題目中,而如果沒有的話,這部分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題都會束手無策。

四、實行分層教學,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同一課堂都能學好,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以達到分層教學目標: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直接運用定理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運用;第二層次是強調已知三角形三邊長或三邊關係,就有意識的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這樣既鞏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應用,又為下一個層次做好了鋪墊;第三層次是靈活運用勾股定理與逆定理解決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分割的思想,設計的題型前後呼應,使知識有序推進,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感受探索、合作的樂趣,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目標分層後,我設計的學案裏的題目也是相應的進行了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做題要求,達到鞏固課堂知識的目的。最後,佈置作業,也是分層佈置的,分為三層,對應不同的學生,讓他們的作業都在他們的能力範圍。

誠然,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第一、新課導入部分:存在如下值得改進的地方:

①複習舊知部分,複習勾股定理的內容應用了填空的形式,這個形式不是最佳的。因為學生書寫勾股定理耗時,既使書寫出來,複習效果也不太好。最佳的應該是以簡單的題目形式來複習勾股定理。這樣快而有效;

②如何從複習勾股定理中巧妙的切入本課的主題,過渡語的設置,應該將過渡語言簡單明瞭,可設計成:怎麼從邊的關係來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③導入部分的課時分配估計不足,顯得宂長,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後面的教學時間緊張。應該對導入部分的時效再進行分析簡化。

第二存在的問題是:

(1)腳手架設計的太多,本節課有一定的腳手架是合適的,太多了,反而不利於學生自己的書寫規範性,過程的掌握等,

(2)練習題題量過大,本節課的練習題大部分都是重複一些基本的操作,沒有必要太多簡單的題目,可以適當去掉。對於數字的設計可以更加科學化一點,應該讓學生方便運算和節省時間。此外,對於層次較要的同學來説,應該設計更多一點綜合性的題目。適當的增加一些提高題,以滿足這一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練習要求。

在備每一節課中,對於課堂的每一個細節,第一刻鐘,第一個教學設計的思考都無不直接影響着你的這一節課,影響着你的課堂效果。靜心思考,反思整個過程是一種全新的收穫,也是全新的開始,讓自己能夠重新起步,向前。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3

這次展示課,我上的是八年級數學課《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是根據“五步三查”課堂模式來設計“導學案”和組織教學的。 這次課相對於過去基礎上的課堂改革是完全不同的課,其進步之處之一是規範了課堂的結構,明確了課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數。進步之二是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方式與手段更多些,“老師需要什麼?就評價什麼”,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將評價納入整個課堂,如何通過開展小組的評比與競賽調動學生積極性及學習氛圍積累了經驗。進步之三是“導學案”的編寫上更適和學生,更有利於對課堂的指導。進步之四是課堂效率和課堂效果更好。進步之五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進步之六是課堂不僅成了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是增進情感、培養能力的地方。

這次展示課也有待改進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細節不清楚,對整個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導致整個課堂有些亂,因不能多講,又不放心學生學。其二是學生的能力培養還應下大功夫,過去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只是聽記,現在要他們自學、討論,同學們還不習慣,導致課堂有些沉悶。其三是時間緊,教學任務完不成,課堂的知識掌握度、能力目標達成度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細節的科學性、有效性落實,有許多細節的落實與協調有待深化,如如何評價?如何有效利用評價得分?如何有效獨學?其五是“導學案”如何更科學編制?體現分層同時又能更有利於指導學生的學,也有利於指導教師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師的.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將學生髮展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這才是根本。勇於變革和創新,積極研究和實踐才能保障我們的課堂改革更順利推進。雖然存在這樣多,或更多的問題,但對其前景我們每一個人都充滿了信心,我們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教材地位,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提出猜想讓學生判斷兩位同學的畫法是否都能得到斜邊為10cm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對不同畫法的探究,温故知新,為用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做好鋪墊。同時,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2.證明猜想,得出新知。由於有前一環節的鋪墊,通過啟發、引導、討論,讓學生體會用構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證明問題的思想,突破定理證明這一難點,並適時出示課題。

3.應用訓練,鞏固新知為了鞏固新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以達到教學目標。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直接運用定理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運用;第二層次是強調已知三角形三邊長或三邊關係,就有意識的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這樣既鞏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應用,又為下一個層次做好了鋪墊;第三層次是靈活運用勾股定理與逆定理解決圖形面積的計算問題。根據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分割的思想。設計的題型前後呼應,使知識有序推進,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感受探索、合作的樂趣,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4.歸納小結,形成體系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穫、課堂經歷的感受和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體會等。幫助學生內化新知,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能力,減輕課後負擔。

5.佈置作業,課外延伸分層佈置作業,目的是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採用“觀察--猜想--歸納--驗證--應用”的教學方法,這一流程體現了知識發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思想和數形結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過程中補充了一個倒水實驗,(放片子)我個人覺得效果很好,它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邊都有a2+ b2= c2的關係,只有直角三角形三邊才存在這種關係,並且實驗很具有直觀性,便於學生理解,而且是在學生的學習疲勞期出現,達到了再次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一舉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內容以外,本節課還適時地向學生展現勾股定理的歷史,特別是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運用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創新的精神。

練習反饋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應用,還有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學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廣泛應用。

讓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穫,從內容,到數學思想方法,到獲取知識的途徑等方面。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多説。這樣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本節課歸納總結,感悟點滴,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素質,鍛鍊學生的綜合及表達能力。

作業為了達到提高鞏固的目的,期望學生能主動地探求對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通過這節課,備課、上課後,我個人還有一些困惑,一是問題情境的創設(放片子),原本的意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是感覺學生反映平平。創設什麼樣的問題情景更合適?

二是:探究問題的設計(放片子),本節課是一節典型的探究課,如何設計探究問題,才能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數學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並達到預期效果?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準確地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建立幾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能正確遠用勾股定理解釋生活中問題,通過運用勾股定理對實際問題的解釋和應用,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注意從身邊的事物中抽象出幾何模型(直角三角形)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本質:“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能服務於生活”,激起廣大學生對數學對生活的熱愛。

這節課主要是圍繞“課前預習?—設置問題—幾何建模—解決問題—相應練習 —拓展延伸”這一主線軸展開教學工作。其中主要體現在: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由教材中的實例引入,讓學生猜一猜,梯的頂端下滑0.5米,問梯的底端將滑動多少米?也是滑動0.5米嗎?學生將會得出不同的反應,甚至爭論;這時教師就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建立幾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再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最終來驗證彼此的猜想,這樣一來,課堂氣氛特別輕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也格外濃。

其次,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探討例1、例2時都是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一猜結論,然後再動手建摸、驗證、質疑、討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發現者、探索者,教師是參入學習的啟發者、協調者、激勵者,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創設機會,讓學生學會思考,樂於思考、善於思考。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問題讓學生多途徑思考,發現答案多種多樣,讓他們體味出教學的精彩,享受做數學的成功喜悦。

通過備課、上課後,雖然取得一定成功,但感到作為一位數學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信息;不斷地及時充電、更新、常常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既要有領導者組織指導、調控能力,又要有被學生欣賞佩服的魅力;要讓學生課堂上配合你、信任你、喜歡你,只要達到了這一高度,我們才能輕鬆自如地駕御課堂,高效、高質、高量地完成教學預設目標。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一、教學的成功體驗《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模仿與記憶,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以促進學生自主、全面、可持續發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溝通”與“合作”的過程。本節課我結合勾股定理的歷史和畢大哥拉斯的發現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地引入了課題,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學習機會,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發現勾股定理。

層層深入,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與應用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結論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動。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信息社會,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必將帶來教育者的深刻變化。

我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現實情景,具有強列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心理學專家研究表明:運動的圖形比靜止的圖形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傳統教學中,用筆、尺和圓規在紙上或黑板上畫出的圖形都是靜止圖形,同時圖形一旦畫出就被固定下來,也就是失去了一般性,所以其中的數學規律也被掩蓋了,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上。

本節課我通過幾何畫板演示結果和拼圖程以及呈現教學內容。真正體現數學規律的應用價值。把呈現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實現一種質的飛躍。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8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了合作探究、操作體驗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通過做一做、測量、判斷、找規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結論;然後由學生想、做、量一量、猜一猜、去驗證結論……使學生自始至終感悟、體驗、嘗試到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品嚐着成功後帶來的樂趣。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同時也體會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發現和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增強了學生敢於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和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和勇氣。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小組合作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既能自主探究,師生又能合作互動的.場所,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將數學教學置身於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將知識的獲取與能力的培養置身於學生形式各異的探索經歷中;關注學生探索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並發展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主動想學

上這節課前一個星期教師佈置給學生任務:查有關勾股定理的資料(可上網查,也可查閲報刊、書籍)。提前兩三天由幾位學生彙總(教師可適當指導)。這樣可使學生在上這節課前就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學習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創設情境,由實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通過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勇於驗證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動得出定理,並運用定理進一步鞏固提高。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對於拼圖驗證,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指導與鼓勵。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三、教會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課前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課上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觀察能力、猜想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注重了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數學來源於實踐,而又應用於實踐。因此從實例引入,最後通過定理解決引例中的問題,並在定理的應用中,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整節課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和諧氣氛中進行的,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學生上講台表達自己的思路、解法,體驗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態度。但本節課拼圖驗證的方法以前學生沒接觸過,稍嫌吃力。另在舉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時,學生思路不夠開闊。以後要多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應用拓展能力,使學生思路更開闊。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的數學設計主要是從面對全體學生,針對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環境、思維特點、認知風格的差異等方面進行編寫講學稿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應用所學的勾定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於學生才剛剛掌握勾股定理,根據教材,單刀直入,要求學生運用其定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部分學生來説還存在着一定的困難。故我們八年級級組全體數學老師,對教材知識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從中提煉教學資源,把本章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建組合,使之符合我們的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級學習特點,讓學生學起來輕鬆,運用起來靈活。本節課主要是圍繞“設置問題情境――建立教學模型――解釋――應用及拓展”這一主線展開教學工作的。其閃光點主要有: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探究慾望。

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首先要激發其探究的興趣,欲想要學生感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先創設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本節課一開始,教師拿來一塊木板表演從一間小小的門框穿過,橫着進不了,豎着也過不了,問學生怎麼辦?瞬間,木板過門框問題成了大家討論的焦點;同時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突破將形轉化為數這一思想轉變難點。

二、能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化,有個人思考,有小組活動,有全班交流,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教師鼓勵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感悟“圖形”與“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動態化,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使用性,整節課師生之間均處與主動狀態。

三、講學稿的設計,不拘泥於教材,吃透教材,敢於創新。

講學稿中所設計的例題或習題,富於生活氣息。例、木板過門框、折斷的樹,電視機的大少等,都與現實生活有關。其實是告訴學生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同時,數學也是來自於生活。

四、教學目標明確,能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程序有條不紊,思路清晰,或活而不亂。教師具有一定的調控能力,能輕鬆駕御課堂,應付自如。學生在課堂內能正確完成預設的練習。

五、注重知識的前後連貫性,練習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使全體學生學有所用,課後拓展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審題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

上完一節課下來,總感到有點遺憾。不足之處説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例題的解答板書教師應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示範,儘量少用多媒體示範,因為幻燈片一會兒就換了,不利於學困生學習;講學稿的編設內容過於簡單基礎化,不適合優生的培養,課堂中集體回答問題較多,學生單獨思考、答題、獨立完成作業的機會不多;課後作業與堂上練習拓展不夠深,有待改善。但願我們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