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畫雞唐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校園2.59W

《畫雞》是明代詩人唐寅為自己的畫作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公雞的威武,寫出了它的高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畫雞唐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畫雞唐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畫雞

明代 唐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

譯文

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雄雞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

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户的門都打開。

註釋

裁:裁剪,這裏是製作的意思。

將:助詞,用在動詞和來、去等表示趨向的補語之間。

平生:平素,平常。

輕:隨便,輕易。

言語:這裏指啼鳴,喻指説話,發表意見。

一:一旦。

千門萬户:指眾多的人家。

賞析

《畫雞》是一首題畫詩,描繪了雄雞的優美高潔的形象,讚頌了輕易不鳴,鳴則動人的品格,也表現了詩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懷。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這是寫公雞的動作、神態。頭戴無須剪裁的天然紅冠,一身雪白,興致沖沖地迎面走來。詩人運用了描寫和色彩的對比,勾畫了一隻冠紅羽白、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的大公雞。起句的“頭上紅冠”,從局部描寫公雞頭上的大紅冠,在這第一句裏,詩人更着重的是雄雞那不用裝飾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詩人稱頌這種美為“不用裁”。承句“滿身雪白”又從全身描寫公雞渾身的雪白羽毛。狀物明確,從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積的白色(公雞)與公雞頭上的大紅冠相比,色彩對比強烈,描繪了雄雞優美高潔的形象。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户開”。這是寫公雞的心理和聲音。詩人擬雞為人揭開了它一生中不敢輕易説話的心理狀態,它一聲嗚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來。它一聲嗚叫,千家萬户都要打開門,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平身不敢輕言語”,詩人的詩路急轉,説公雞一生不敢隨便啼叫,此句的氣色收斂,還很低調,尤其“不敢”一詞,用的很貼切,為第四句的結句做了鋪墊,並對下句有反襯效果。後兩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雄雞在清晨報曉的情景,動靜結合,運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使兩句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樹立了雄雞高偉的形象,表現了公雞具備的美德和權威。

這首詩,詩人表達含蓄又不失些許豪放之情,藉助詩中的雪白大公雞表達了自己渴望成為時代先驅者的遠大志向。

創作背景

《畫雞》是明代中後期時詩人為自己所畫的一隻大公雞所提的詩,詩人畫完這隻高昂的公雞後寫好這首詩,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氾濫的年代,託物言志,用通俗流暢的詞語描繪了畫作中那隻羽毛雪白,冠頂通紅的公雞。

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代著名的畫家,詩人。弘治十一年,鄉試第一。曾因事下獄,後遊名山大川,寄情山水。致力繪畫,兼善書法、詩文。他作詩別具一格,不拘成法,多用口語,敢於突破格律限制,大膽表達真情實感。其為人不拘禮法,晚年尤其明顯,這在他的詩裏常有流露,他玩世出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吳中四才子”之一。有《六如居士全集》。

人物生平

成化時期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於蘇州府吳縣吳趨裏,父親唐廣德,母親丘氏。注:祝允明的《唐子畏墓誌銘》: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

成化十二年(1475年),唐寅的弟弟唐申出生。

成化十八年(1482年),唐寅結識祝允明。

成化二十年(1484年),唐寅結識文徵明,並得到其父太僕文林的欣賞。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府學附生。唐寅結識好友張靈。注:祝允明的《唐子畏墓誌銘》: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張靈,字夢晉。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唐寅、祝允明、羅圯、白鉞、塗瑞與劉機在沈石田所繪的《壑舟園》圖上題詩。注:壑舟園為王鏊之從兄王盤的別業。

弘治時期

弘治元年(1488年),唐寅與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

弘治三年(1490年),唐寅作《對竹圖》。

弘治四年(1491年),唐寅兒時的好友劉秀才病逝,作墓誌銘。注:劉秀才名劉嘉德,字協中,年長唐寅兩歲。

弘治六年(1493年),唐寅為沈隱君寫墓碣文。注:沈隱君名沈誠,字希明,號隱君,姑蘇長洲人,死於弘治六年五月,年七十,開館售業為生,是唐寅的蒙師。

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的父親去世,而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亦在這一兩年內相繼離世,家境逐漸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準備科考。

弘治八年(1495年),唐寅為許天錫之妻高氏作墓誌銘。唐寅年二十六歲,已有白髮,故寫《白髮詩》,文林作詩唱和。唐寅畫《桂香亭圖》。注:文林時年五十歲。

弘治九年(1496年),唐寅作《中州覽勝序》。

弘治十年(1497年),唐寅參加錄科考試期間與好友張靈宿妓喝酒,放浪形骸。提學御史方誌十分厭惡這種行徑,唐寅在錄科考試中名落孫山。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為唐寅求情,方誌錄於榜末。注:方誌,字信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在他的《領解元后謝主司》一詩之中寫道: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鹹思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閲,玉遭三黜忽沽諸。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與江陰徐經入京參加會試,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被黜為浙藩小吏,個人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唐寅歸家後夫妻失和,休妻。

弘治十四年(1501年),唐寅失意之餘遠遊閩、浙、贛、湘等地。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寅遊歷歸家後得病,醫療很久才見好。

弘治十六年(1503年),唐寅與弟弟唐申分家。

弘治十七年(1504年),唐寅靠賣文畫為生,縱情於酒色當中來自娛。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謀求建桃花庵別業,作《王氏澤福祠堂記》。唐寅作《答文徵明書》,由書中意思可見唐寅與文徵明二人關係失和。

正德時期

正德元年(1506年),唐寅為老師王鏊繪《出山圖卷》。

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築桃花庵別業及夢墨亭。

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唐寅的侄兒唐長民夭折,年僅十二歲。八月,送別戴昭,作有垂虹詩與圖畫。注:戴昭,早年跟隨唐寅學習《詩》,後改隨薛世奇治《易》,正德年間任浙江紹興府儒學訓導。

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四十歲,作《自壽詩》和圖畫。唐寅作詩贈蘇州府儒學教授朱泰。唐寅作《野望憫言圖》,併為陳賾的畫題款。

正德五年(1510年),唐寅為張獻翼的祖父繪《寶鶴圖》。

正德七年(1512年),唐寅繪《女兒嬌水墨牡丹圖》。

正德八年(1513年),唐寅寫信給文徵明,兩人捐棄前嫌。唐寅為時任吳縣知縣何炌繪圖畫。

正德九年(1514年),唐寅寫有《許旌陽鐵柱記》和《荷蓮橋記》。同年秋,唐寅應寧王朱宸濠之聘。

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裝瘋被寧王放還。同年唐寅繪《梅枝圖》。

正德十一年(1516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書畫,寫有《長洲高明府過訪詩》,送徐朝諮歸鄉作《金華序》,為吳德潤夫婦寫墓誌銘。

正德十二年(1517年),唐寅為吳縣知縣李經作詩。十一月望日,唐寅夜宿廣福寺(又名光福寺),並留有詩篇。

正德十三年(1518年),唐寅夜晚作夢,夢醒作《記夢詩》。唐寅與孫思和繪《丹陽景圖》。唐寅為岳母吳孺人作墓誌銘。

正德十四年(1519年),唐寅的老師王鏊七十歲,作《七十壽序》與《壽王少傅》七言律詩。唐寫與沈徵德和顧華玉在禪寺飲酒作詩,有《五十言懷詩》。

正德十五年(1520年),唐寅有《落花圖詠》。

正德十六年(1521年),唐寅繪《松濤雲影圖》,仿郭河陽的山水手卷。

嘉靖時期

嘉靖元年(1522年),唐寅送別離任的吳縣知縣劉輔,作《別劉伯畊》。又作有《元旦詩》。

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自書《詩翰冊》。十二月二日,唐寅病逝。

文學成就

唐寅詩風相當特別,據説他早年曾下苦工鑽研過《昭明文選》,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麗,很接近六朝的氣息。泄題案以後的詩作,多描寫自己的處境,寫起來情真意摯,自然流暢,雖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煉,但可以感覺到唐寅信手拈來的才氣。

他的詩作有《百忍歌》、《上吳天官書》、《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閒中歌》等。

唐寅詩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採用口語,意境清新,對人生、社會常常懷着傲岸不平之氣。

除詩文外,唐寅也嘗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經歷坎坷,見聞廣博,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賞,聲名遠揚。

書法成就

唐寅的書法不及繪畫、詩文出名,但天分也極高。他的書風不離趙孟頫的影子,故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評議:“伯虎書入吳興堂廟,差薄弱耳。”其實,唐寅的書法與繪畫一樣,均注意廣涉諸家、融會貫通,面貌也很多樣,只是享年不永,尚未達到“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之境界。依據文獻記載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學趙孟頫、李邕、顏真卿、米芾各家,並在不同時期呈不同側重,從而形成不斷變化的階段面貌。大體上説,其書風變化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是30歲以前,他居住家鄉蘇州,與同年齡的文徵明交善,甚受文氏影響,故兩人書畫均很接近,唐寅20餘歲所繪《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湖石、平坡、樹叢均極似文氏細筆;書法亦俱從趙孟頫入手,均結體端麗,用筆秀潤,唐寅的《高人深隱圖》上款字,就極似文徵明。第二時期是30歲至36歲,唐寅科場被黜,妻子離異,無奈藉詩文、書畫謀生,其時書法上追唐人,力求規範,尤宗尚顏真卿的楷書,用筆凝重,圓碩多肉,結體偏於長方,雄強茂密,點畫橫細豎粗,並吸納隸法,橫筆收尾似“蠶頭”,捺筆收筆中途之頓近“燕尾”,極富力度,如唐寅作於弘治乙丑(1505年)36歲時的《落花詩冊》。第三時期是37歲至45歲,唐寅正值壯年,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桃花庵,專心從事自由自在的詩文書畫創作,生活自得,創作也達到頂峯。其時書法重又歸返趙孟頫,並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風貌,以結體俊美婉媚、用筆娟秀流轉的趙體為根基,並融入了李邕斜長的字姿、有力的筆法和生動的佈勢,於秀潤中見遒勁,端美中見靈動。這類風格作品甚多,如作於正德元年(1506年)37歲的《七言律詩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30餘歲的《山路鬆聲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和《行書三絕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趙孟頫與李邕相融合的面貌。第四時期是46歲至54歲去世,已屬唐寅晚年,自45歲從江西寧王處裝瘋逃回,他進一步看透了世事,思想更加消沉,行為也更頹放,書法亦變為率意,並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勢的書風,用筆迅捷而勁健,沉着而痛快,八面出鋒,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韻味;同時又融諸家筆法於一體,使結體、用筆均富於變化,並達到了揮灑自如、神機流走的境地。代表作品有50歲以後作的《西洲話舊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上款題、《看泉聽風圖軸》(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