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思修讀後感

校園6.9K

思修讀後感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

首先借用艾青的這一句著名的詩,引出一位飽經滄桑的偉大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之所以引用這句詩歌,是針對上世紀那個特殊年代裏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被判處“叛國罪”,而被-迫離開他深愛的俄羅斯母親。他的作品當時不能正常出版,個人名譽遭受極大損害。 難道他真的不愛自己的國家而叛逃嗎?難道他以言論為武器就真的成為“蘇維埃的公敵”嗎?不!正因為他深愛着並擁抱偉大的祖國母親,正如“愛之深,責之切”,他才筆耕不輟,繼承了對於國家命運思考的這一偉大傳統,深深地思索着眾多普通人民苦難的根源,並對“究竟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癌症樓》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很明顯烙上了作者本人的影子。書中的流放地烏茲別克斯坦也正是做着當年遭放逐的區域。

本書以醫院中的13號樓(即“癌症樓”)中一個病房為主要敍事場所,借用主人公的回憶與敍述又描寫了監獄與流放地以及勞-改所。以病人們所患的各種癌症和治療過程來暗指整個蘇聯社會所藴藏的巨大危機,以及作者本人的獨立思考。

作者開篇提到的並非全書的主人公,而是一名高級幹部魯薩諾夫。他的官僚作風非常嚴重,從他剛入院時她妻子對主治醫生東佐娃大喊“沒人來扶他一下嗎?”便可見一斑。

魯薩諾夫代表了當時很大一批特權階層(也可稱為“新權貴”),優先享受着國家發展帶來的好處,在物質基礎並不很好的時代,擁有汽車、別墅,而普通公民卻還有很多依舊吃着黑麪包。他也是一位告密者,並靠此獲得升職機會,當他聽説要平反時,便顯得“難以入睡”,而擔心“改組後的最高法院”做出“愚蠢的決定”。他還恬不知恥的説:“怎麼能把那些人放出來呢?怎麼能這麼作踐人呢?”完全曝露出一個既得利益者得醜陋嘴臉。

書中也提到了民族的“整體流放”。包括車臣族、日耳曼族、土耳其族等少數民族被加上“與德國人合作”的荒唐罪名,被斯大林集體流放到邊疆地區。 而魯薩諾夫正如蘇聯的官方喉舌一般,對同病房的日耳曼病人説:“國家處於需要才會那樣對待你們,明白嗎?”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這種流放是完全蔑視人類基本生存權利的,這一類的大國沙文主義壓迫活動也直接釀成了今日高加索地區的民-族-矛-盾與衝突。

作者在對魯薩諾夫這一人物進行塑造的過程中,留露出了他這位“不同政見者”對當權者的不滿與批判。魯薩諾夫的形象也是為了跟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做鮮明對比。

科斯托格洛托夫是一名被流放者,曾經參軍,被-迫背井離鄉離開列寧格勒,歷經磨難而又身患癌症,住進了癌症樓,然而他並未被生活之艱難困苦打到,而是盡一切努力選擇與命運反抗。

書中講到病人有治病的權力卻沒有不治病的權力,那些被監控出患病的人如果不主動去醫院便會“被警-察強行帶入醫院”,這是何等的荒謬。

而病人也被禁止“互相交談自己得的脖。作者通過癌症與治療的描述,暗指國家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批判了對人性殘酷的壓制。

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對生命本源不竭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作者對人性美好的謳歌。

他並不願一味遵守醫院的“不得了解自己病情,只用好好接受治療”的禁令,堅持與醫生就他的病情進行探討和了解,他甚至不顧被抓住的嚴重後果而將借來的醫學著作藏起來,不斷地瞭解自己的疾玻他不屈的靈魂讓我深深敬佩。

當他的第一階段治療結束,從實習生卓婭那裏得知下階段的激素治療將會使他的“裏比多”(性慾)完全減退時,他毅然選擇了反抗並抵制這種治療,千方百計通過在住院時的情人卓婭減少那種針劑的注射。只為“保全自己作為一個男人應有的東西。” 而不是為了活下來便屈從於悲慘的命運,像東佐娃大夫説的那樣“只要活下去,犧牲一些東西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科斯托格洛托夫不懈的追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不屈的性格和善良的品質無不表現出人性的.光輝。這也是作者要褒揚的地方。

正如索爾仁尼琴的諾貝爾授獎詞中所説:對不可摧毀的“人的尊嚴”的肯定和對破壞這一尊嚴的一切企圖的批判。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個人的命運體現在千百萬人中間,千百萬人的命運集中在個人身上。”這是人道主義的精髓,索爾仁尼琴為此而被授獎。

對人最基本生活的關注和人的尊嚴的維護,正是使這本書熠熠生輝的地方。 就像問温曾經説過:“要讓人民過的有尊嚴!”。讓每一個普通人都挺起脊樑昂首闊步行走在世界上,也許就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和索翁的期待。

標籤:讀後感 思修